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

發布時間:2021-06-1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然后提出了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的提升策略,包括減輕學生對社會統計學的畏懼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進學生學習社會統計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加強互動式、實踐式教學,增強學生學習興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然后提出了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的提升策略,包括減輕學生對社會統計學的“畏懼”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進學生學習社會統計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加強互動式、實踐式教學,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三個方面。

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

  關鍵詞: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學習效率

  社會統計學是社會學專業的必修課,是運用統計學的一般原理,對社會調查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論的課程[1],其在社會學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盡管教師認真教,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不是很好:每年社會統計學考試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卷面分不及格,而且考試分數普遍比較低。此外,學生運用社會統計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為欠缺。不可否認,出現這種情況,與社會統計學課程本身的難度有關。社會統計學由于內容豐富、概念復雜,數學基礎要求較高,其教學難度顯然比其他社會學課程大,因此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難學,教師也覺得難教。但這是教學效果不好的唯一原因嗎?其他影響社會統計學課程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教師的教學方面有沒有問題?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所教授的2016級社會學專業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詢問他們學習社會統計學課程中遇到的困難及他們對于課程教學的建議。

  通過對資料進行分析并結合個人經驗,筆者將制約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總結為學生的畏懼心理、學習方法不當、教師教學方式傳統三個方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創新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進學生學習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

  (一)學生數理基礎較差,學習信心不足

  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學習社會統計學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數理基礎不好。因為基礎不好,導致學生對數學類課程難以投入興趣,學習社會統計學課程自然信心不足,甚至會產生抗拒心理。例如,有學生說:“從小到大數學都是弱勢科目,就比較排斥和厭惡,很多時候不能克服這種心理”“從小學到現在數學一直都不好,大學關于數學方面的課程都是靠背過的”“一直對數學難以投入精力,之前選文科就是不想學數學,一見數字就憂懼萬分,毫無半分研習的興致”。此外,大學的數理類課程也給他們留下了痛苦記憶:“高數和概率論太難,不敢學,也學不會”。

  學習與數學有關課程時的抗拒心理,加上學習高等數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痛苦”經歷,讓很多學生內心排斥,甚至害怕和數學有關的東西。進而對學習社會統計學課程也先入為主地產生抗拒心理和失去信心,若學生帶著這種心態上課,其結果就是課上不懂,課下迷茫,學習信心越來越弱,抗拒心理越來越強,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社會統計學課程雖然具有一定難度,但既然學校開了這門課,就表明學生是可以學好的,不過需要花費比一般課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類先入為主的“畏懼”心態,讓很多學生消極對待社會統計學的學習,由于心理不重視,其學習的主動性也不強,投入學習的精力和時間也就遠遠不夠。

  (二)學生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效果不佳

  要學好社會統計學,學生不僅需要從思想和認識上提高學習的重視度和主動性,還需要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實際學習中,很多學生認真努力,學習積極性也高,希望能夠學好社會統計學,但是由于采用的學習方法不對,導致其學習效果不好,并逐漸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筆者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學習社會統計學的方法用四個字形容就是死記硬背,如記符號,背公式等。但由于該類公式和概念比較復雜和抽象,背起來很枯燥,還容易記混淆,計算的時候數據代入也容易出錯。再加上很多學生不理解公式和它的使用情境,做題的時候很有可能使用不匹配的公式,導致學生往往花的時間多,但卻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可謂事倍功半,效果很不理想。還有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練習,他們雖然基本聽懂了課上的內容,也能理解書本里的例題,但是課下很少花時間溫習知識和做練習題。由于缺少訓練,學生容易遺忘公式和做題方法,使其脫離課本就難以進行習題的計算。

  這些情況都表明學生在學習社會統計學課程時,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統計學課程本身的難度,以及本課程與其他社會學專業課程之間的區別,只將一般理論性課程的學習方式套用在社會統計學的學習上,寄希望于通過背誦和記憶的方式能快速掌握這門課的要領。

  (三)教師單方面的講授式教學,難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筆者觀察,大學教師的授課方式仍以在課堂上講授為主。講授式教學一般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互動和實踐環節比較少。這種單方面的講授式教學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首先,這種教學方式比較枯燥,學生聽了一段時間后就容易分散注意力,難以集中精力繼續聽下去。其次,由于缺少互動和實踐,教師往往只關注課堂整體聽課氛圍,難以兼顧和掌握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學習狀況。比如,教師不知道哪些學生有哪些內容沒有聽懂。對于學生聽課時出現的疑問,教師也難以及時掌握和進行解決。

  筆者在教授社會統計學時,雖然安排了分組討論、做習題等形式的互動和實踐環節,但只占整個教學時間的很小一部分,所以授課方式仍然是以講授為主。同時,由于教室里固定桌椅的限制,每次小組活動都不能很好地開展,學生相互討論的程度不高,所以互動、實踐的效果也不好。在這種教學方式下,筆者感到教師教得也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可以說,目前這種講授式教學方式的局限性,也是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社會統計學教學效果的提升策略

  學生對社會統計學的畏懼心理、不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教師教學方式的傳統性是影響社會統計學課程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要改進教學效果,也應該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減輕學生對社會統計學的“畏懼”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對社會統計學的認識存在問題。在他們看來,學社會統計學等同于學數學,因為自己數學基礎差,所以對學習社會統計學也很“畏懼”,不肯花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

  不可否認,學生想要學好社會統計學,乃至運用社會統計學的知識科學地開展研究,是需要一定的數理基礎的。但是,社會學專業大多數學生的數理基礎比較薄弱,短時間內難以有質的提升,如果教師一味要求學生強化數理方面的能力,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要想其他辦法減輕學生的“畏懼”心理,而不是不斷強調學生的數理知識。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傳遞給學生這樣一個理念:社會統計學的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掌握社會統計學的基礎知識,使學生清楚在什么情境下運用何種統計分析方法解釋社會現象,而不是強調具體統計學原理、公式的推演過程[2]。同時,教師要告誡學生,不能因此認為社會統計學很容易學,學習任何知識都需要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例子,將理論知識充分運用于實踐,使枯燥、艱澀的統計學知識變得“接地氣”,讓學生覺得有用、有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改進學生學習社會統計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學好一門課,方法最重要。很多學生學不好社會統計學的原因在于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具體來說,學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改進學習方法。

  首先,做好筆記。據筆者觀察,有些學生不做筆記或筆記做得不到位;有些學生上課時聽得認真,但卻僅限于聽,沒有做筆記的習慣;還有些學生做著筆記,但基本上是將書本的概念公式進行抄寫,沒有突出教師課上講的重難點和反復強調的內容。因此,學生要真正做好課堂筆記,將教師講的重難點和自己的易錯點都記錄下來,從而幫助自己及時進行復習鞏固,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加強課后練習。很多學生課后缺少練習。根據筆者調查,90%的學生都反映課后缺少練習是學習成績差的重要原因。對于課后習題,很多學生做完交差就算完成了,沒有研究習題的習慣。而教師講解習題后,很多也沒有認真總結、梳理自己的不足之處。導致學生做了很多題目,但是薄弱之處依然沒有改善,曾經出錯的地方基本上會再次出錯。社會統計學是一門應用性課程,涉及大量的計算類知識點,學生要想學好它,必須花費足夠的學習時間,進行反復練習才能加深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學生不僅要做足夠多的試題,還應將不同的試題進行歸類總結,分析試題所代表的情境及社會統計學方法在相應情境下的使用過程。這樣,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加深學生理解社會統計學知識在社會領域中的應用邏輯。

  (三)加強互動式、實踐式教學,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社會統計學是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教師要改變單方面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向互動式、實踐式教學方式轉變。不過這個轉變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做到。第一,要創造互動式、實踐式教學的硬件環境。改變教室內桌椅固定布置的風格,改成活動座椅,便于小組坐在一起,進行討論。而這需要學院和學校相關部門介入才能實現。第二,增加實踐和互動的時間。沒有時間的保證,實踐和互動效果也難以得到保證,因此,筆者建議在培養方案中設置專門的實踐學時,使其占總學時的一半左右。第三,安排好實踐式和互動式教學內容。小組實踐內容應當以社會統計學試題的練習為主。教師應該收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試題形成試題庫(尤其要注重收集各重點大學的考研真題),并在相應章節結束時,安排小組學生進行當場練習。此外,教師還要發揮好引導回應的角色。對于每一個小組的討論和練習過程,教師都要有一定的參與,從而引導小組做好分工,鼓勵基礎差的學生投入小組活動,并要及時對學生的實踐作業予以反饋,使學生知道自己學習的薄弱之處。

  三、結語

  社會統計學是社會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社會學量化研究和實際工作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社會統計學課程由于內容豐富、概念復雜,且數學基礎要求較高而“令人生畏”,其教學難度顯然比其他社會學課程大,因此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難學,教師也覺得難教。在這種背景之下,本文對社會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難點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提出要提高社會統計學課程教學效果,需要從減輕學生畏懼心理、改進學生學習方法、創新教師教學方式三個方面入手。

  最后,還需要指出兩點:第一,本文僅是作者根據所教授學生的情況對社會統計學課程教學的一點思考和分析,并不具有代表性,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第二,對策中的第三點創新教學方式,乃是一個系統性的課題,本文論述較為簡略,期待后續同行另外專門撰文分析。——論文作者:葉平芳

  相關期刊推薦:《西部素質教育》是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主管/主辦。本刊立足西部,面向全國教育界,以“重點反映我國西部地區素質教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介紹發達地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秀教育成果,反映我國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動向與經驗,打造西部地區素質教育研究與交流平臺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