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6-1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課程思政是我國新時代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的重要創新之舉。課程思政回歸并發展了教育德性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克服了單一思政課程的局限性,對立德樹人有重要意義。教學內容上,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職業教育類型化特征,細分專業化領域。
摘要:課程思政是我國新時代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的重要創新之舉。課程思政回歸并發展了教育“德性”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克服了單一思政課程的局限性,對“立德樹人”有重要意義。教學內容上,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職業教育類型化特征,細分專業化領域。課程要素上,切實做好教師提升、教材建設和教法變革。教學方法上,注重從精神、思維、情感和能力等方面挖掘價值;運用提煉升華、敘事鋪陳和知行合一等手法,促進價值生成;尊重價值層次性差異,恪守內容和方法的結構邊界,實現課程思政價值塑造的特殊功能。
關鍵詞: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價值塑造
2020年6月,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1]。課程思政從理念探索逐步向實踐深入發展,深刻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所謂課程思政,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根據《綱要》等系列文件的方法和精神,以教師為視角,結合課程內部運行機制,思考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為什么要講思政、講什么和怎么講,對于我國職業教育更好地實現人民至上的價值、實現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現實意義。
一、課程為何要講思政
(一)價值回歸課程德育的首要目標
歷史上,德育是世界范圍內教育的首要目標,但是,近代以來,德育的首要地位逐漸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迷失,一度導致極端個人主義盛行、技術與倫理的背離和人的“異化”等全球性問題,引發人們深刻而廣泛反思。正如赫爾巴特在《論世界的美的啟示為教育的主要工作》中強調:“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2]。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指出“教師和學生大部分時間和注意力集中在智力問題上,不可能把直接的道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是,通過教學間接地實施道德教育,卻不是不可能的,道德的目的應當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并在一切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無論什么問題的教學,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形成品德這句盡人皆知的話,就成了偽善的詞”[2]。
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也經歷了類似的反思和回歸的過程,確立了“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人才目標是具有“德智體美勞”素質結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立德”和“樹人”是一體的,而“立德”在先,“立德”是根本,是靈魂,居于首要地位。而《綱要》在論述“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者之間的關系時,也是十分鮮明地將“價值塑造”置于首要地位,并重申“價值塑造”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和“必備內容”[1]。“價值塑造”是“知識傳授”和“技能發展”的土壤和陽光,滋潤和涵養知識與技能是知識和技能“遷移”的內在動力和源泉。課程思政的價值以“立德樹人”為最高價值,但是,不止于此,還涵蓋“知識傳授”和“技能發展”的價值。
我國職業教育課程價值目標是多維的,包括德育、智育和技能教育等;同時,這些價值目標又具有層次性和位階性,德育居于首位。“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4],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實現“立德樹人”,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價值塑造”不僅是我國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目的,而且是最高目的。實踐中,一些地方對于我國職業教育類型化特征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片面解讀,忽視價值與知識、技能之間的“遷移”規律,將職業教育僅僅理解為“知識”和“技能”教育,輕視學生價值、觀念、倫理、情感和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導致學生缺乏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因此,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尤其重要。
(二)內容體現德育時代性的要求
利用專業學科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傳統。1993年,我國頒布的《中小學德育綱要》強調“各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其他層次或者類型化教育,如職業教育也不例外。2006年,《教育部關于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理論上,我國教育學者稱之為“間接道德教育”。新時代,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我國各行各業提出了全新嚴峻的挑戰,因應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國教育為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內容、方法和途徑,“課程思政”的理念和行動應運而生,并賦予“立德樹人”鮮明時代內涵:一是價值的時代性。盡管時代不同,德育內容有所側重,但是仍然涵蓋著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而課程思政以“思政”概念替代“德育”的概念,明確突破并超越了傳統德育內涵,鮮明體現了課程思政價值的時代性,即“人民至上”。二是內容的時代性。課程思政內容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為重點,體現前述課程思政價值的時代性[1]。三是途徑的時代性。課程思政強調對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
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在建構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等方面逐漸開始體現了類型化教育的特征,但是,職業教育與其它層次或者類型化教育一樣,與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之間,具有深刻的結構關系,其課程同樣具有鮮明政治意識形態的訴求,體現其服務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人民、服務社會主義事業和服務改革開放的時代使命與擔當,實現傳統職業教育領域德育理念、內涵和方法的超越。
(三)方法克服單一思政課程的局限性
1882年,法國率先以立法的形式將道德教育列入課程,世界各國紛紛效仿。我國開設的專門的思政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主渠道”[5],是思政教育的直接形式,在塑造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方面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教育制度的保證;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系統、全面地傳授,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水平、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等;有利于迅速實現學生思想政治思維能力的發展。
但是,單一的思政課程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有諸多局限性:其一,把思政課程單列,與專業課程相提并論,反而容易讓人們忽視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和過程中的首要地位。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豐富,具有層次性、廣泛性和復雜性,涉及學生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層面,很難依靠獨立的課程實現學生價值塑造的目標。其三,思政課程偏重思想政治基本概念、理論和結構的教學,與學生生活、學習和工作存在一定距離,容易導致“知”與“行”的分離。
相關期刊推薦:《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創刊于1988年,每年出版四期,季末出刊。旨在促進我國交通事業、行業經濟、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倡導在堅持黨的路線、方針前提下,開展“百家爭鳴”。目前,設有:交通行業管理、交通科技、交通運輸經濟、交通企業管理、應用技術研究、交通史研究、交通法規研究、區域交通研究等欄目。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人們嘗試在思政課程領域強化專業學科知識內容,深入開展“三教改革”,尤其強調職業教育思政課程的獨特規律,結合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積極推進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職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類型的教育一樣,依然存在教學知識內容單一、教學主體單一和教學方法單一等弊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態度或價值觀的習得和發展,很難通過簡單的課堂教學和有限的實踐教學途徑實現;相反,通過各個學科的廣泛知識與技能的教學,間接地生成學生的態度或價值,效果更佳。
二、課程思政講什么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明確提出“梳理各門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6]!毒V要》提出“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1]。“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是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具有隱秘多樣、層次豐富的特征,如何去梳理是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
(一)職業教育課程思政普遍性重點內容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教育或者哪門專業課程,都要遵循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重心落實在“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1]等內容上面,通過傳授學生學科知識和發展學生專業技能,促使學生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志奉獻社會、國家和人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創新精神,具有較高法治素養和道德修養水平,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職業教育課程思政類型化細分內容
圍繞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內容決定于職業教育類型化特質,尊崇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的結構特征,側重于“知行合一,加強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加強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引導學生養成嚴謹專注、敬業專業、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質”[7]。
(三)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學科專業化細分內容
因學科專業化區別,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內容可以進一步細分,體現自身學科的概念特征、結構特征和邏輯特征。每一學科課程思政的內容都有不同的側重,諸如,文學重人文情懷,史學重唯物史觀和政治認同,經濟學重經濟思維,法學重法治理念,教育學重奉獻精神,理學重理性,工學重實踐,醫學重倫理,藝術學重美育和文化等。
三、課程怎樣講思政
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內在地包含著教師、教材和教法等要素,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講思政,應該賦予這些課程要素以“思政價值”,即體現課程本身以“德性”,實現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統一,切實做好教師提升、教材建設和教法變革。
(一)要素建設
1.教師提升
專業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體。為更好實施課程思政,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根本任務,需要從政治、情懷和專業等方面實現教師素質提升。一是砥礪政治品質修養。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師應該豐富政治知識、提升政治意識、強化政治修養和提高政治水平,方能在教學中體現課程思政的高度,否則,很難發展學生正確的政治觀念。二是厚植情懷。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師應該有博愛、大愛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心系世界、國家、民族、社會和學生,具有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深刻正確理解專業知識和技能后面的精神、價值和理念,才能傾注心力去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并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充分體現課程思政的厚度。三是深耕專業。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師應該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水平,有真知灼見,才能從容自如、高屋建瓴地進行“知識傳授”“發展能力”和“塑造價值”,體現課程思政的深度。
2.教材建設
無論是自然學科的教材還是人文社科類教材,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載體。教材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來自教材本身的思想內容和價值取向。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之一是編寫或者選擇適合教材,《綱要》指出“要講好用好馬工程重點教材,推進教材內容進人才培養方案、進教案課件、進考試”[1]。首先,要尊重專業學科的認識規律;其次,要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認識論;另外,還要專注中國現實問題的研究和探討等。
3.教法變革理念
教學方法訴諸“立德樹人”“人民至上”的課程價值取向,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得教法本身具有“德性”,是課程思政的應有之義。學科教學如果簡單地將知識和技能理解為一般意義的工具,忽視其社會價值,粗暴地片面灌輸,或致學生養成極端個人主義觀念,成為現代社會虛偽、自私、偏執和狹隘的“精致利己主義者”。相反,專業教學樹立人本主義經驗課程觀,建立交互主體性的課程機制,引入參與、討論、探究和實踐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投身社會、積極貢獻、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學生將養成開放、平等、自由、包容、進取、創新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并不斷發展奉獻社會和服務人民的觀念。
(二)隱性滋養
要發揮職業教育課程塑造價值的隱性教育的獨特效用,關鍵是把握三個重點,即注重價值挖掘,實現價值生成,尊重價值層次性。
1.注重價值挖掘
柏拉圖《泰阿泰德篇》關于知識的定義是“真實的信念,加上解釋”[8]。知識有自身獨特的概念、結構和邏輯,因此,知識不僅體現為經驗本身,還體現為思維、精神和價值。技能也不僅體現為訣竅本身,還浸潤著情感和態度,有溫度,有情懷。知識和技能所蘊含的思維、精神、價值、情感和態度是根本,是內核,是“立德”和“樹人”的不竭源泉。同時,因為它們隱藏在知識和技能背后,是潛在的、隱秘的和間接的,所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于價值塑造、“立德樹人”十分關鍵。
一是挖掘精神。首先,職業教育專業知識本身蘊含深刻而豐富的價值內容,如法學,包含“自由”“正義”“平等”“秩序”和“效益”,都是人們內心深處所珍惜所看重的價值內容。其次,科學發現和科學理論形成歷史過程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可以提煉出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專業精神、奮斗精神和創新精神。如布魯諾對“日心說”的堅持,源于他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等。
二是挖掘思維?茖W知識或理論,運用專業的概念、結構和邏輯體系,認識、解讀和改造人類的生活世界,揭示人與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深刻的結構關系,這些科學知識或理論,本身就是理性思維、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演繹的過程和結論。
三是挖掘情懷。人文知識甚至自然科學知識后面蘊含廣泛而深刻的人文情懷。“當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等有助于診斷人類所遭受的各種痛苦,有助于醫治這些痛苦,它們就成為道德探究的工具。”[2]發現并揭示職業教育課程以及專業對于人類社會具體的意義和價值,發展學生大愛、博愛的人文情懷,能激發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熱情,鼓勵學生學習知識報效家國,鼓勵學生發展技能回饋人類社會。
四是挖掘能力。職業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和發展本身可以培育學生實踐能力、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并磨練學生意志品質,發展積極人生態度,形成健全人格等。
2.著力價值生成
人本主義課程觀認為,課程不再是靜止的“跑道”,即需要貫徹的教學計劃或者需要執行的教學“指南”;課程已經成為對個體生活經驗的改造和建構,是在“跑道”上奔跑的歷程———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索成長的過程[9]。職業教育學科知識和技能訣竅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是沉睡的、平面的,需要專業課程去喚醒、去立體化。建構交互主體性課程,尊重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去探究,去領悟,去實踐。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學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不斷發生變化,喚醒內心的人性之美。除了對前述教材、教師和教法等進行思政元素賦能外,教師或許還可以嘗試在專業課程中交叉運用以下方法。
一是提煉升華。立足職業教育專業學科的自身規律,順勢而為,畫龍點睛,直接呈現具體的“思政元素”。思想價值是專業知識和理論的母體,是它們須臾不可或缺的部分,講述專業知識和理論時,要提煉升華知識和理論的精神價值內涵,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念;講述概念和結構時,要演繹概念之間和結構之間的邏輯,提煉升華思維,引領學生學習、探討并習得專業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科學思維和辯證思維;引領學生掌握專業工具思維等,如習得經濟學的經濟思維、法學的法治思維、歷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和實證思維等;并在對學生進行專業領域的能力訓練時,明確提出態度、情感、能力和價值層面的要求與發展目標。
二是敘事鋪陳。精巧敘述職業教育專業學科發展進程及相關領域的人物與事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態度同理、價值認同。發揮英雄人物示范效應。職業教育課程科學知識和理論的發現者、科學技術發明者、社會經濟活動的領軍人物和行業大國工匠等是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專業精神和奉獻精神的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正面價值示范作用,講述職業教育課程所涉知識和理論的發現者、科學技術發明者、社會經濟活動的領軍人物和行業大國工匠的生平、思考、觀念和人生選擇,可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態度和情感。運用經典事件啟發效應。職業教育課程科學知識、理論發展,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具體的社會經濟活動總是和具體的事件聯系在一起,這些事件蘊含豐富的人生思想,包含豐富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專業精神和奉獻精神。講述出經典事件的人物、細節、沖突和情感,凸顯戲劇性,使之具有豐沛的情感和強烈的感染力。
三是知行合一。職業教育課程進一步體現類型化特征,深入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學生參與專業實踐活動、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等,在生產勞動中發展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認識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生成積極進取的態度、知行合一和合作奉獻的社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技術倫理觀。
3.尊重價值層次
課程思政是“三全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使得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相向而行,共同塑造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協同效應,來自課程思政價值塑造的差異性所形成的比較優勢,即與思政課程相比,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具有實踐性、具體性、針對性、專業性和生活性等優勢。
首先,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價值塑造的方法差異。從內容角度來講,思政課程偏重理論概念、結構和邏輯,具有理論性、抽象性和系統性,課程思政則偏重學科領域專業知識、技能及其形成過程所蘊含的價值;從功能發生的特征來講,思政課程直接塑造核心價值,是顯性的道德教育,課程思政間接塑造核心價值,是隱性的道德教育。其次,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價值塑造的層次差異。思政課程系統講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價值內涵具有頂層、全局和核心的層次;課程思政立足教育類型、專業學科知識和專門技能,塑造學生價值,其價值內涵具有教育類型特征、學科特征和技能類型特征,與思政課程處于不同層次。課程思政所實現的具體的價值,實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遷移,是“立德樹人”的落地落實、落細、落小,須臾不可或缺。
尊重課程思政價值塑造內容層次性和方法的差異性,要求課程思政恪守內容、方法和功能的結構邊界,不越俎代庖,專注于自己的領域,“守好責任田”,發揮自身塑造價值的差異化內容、方法和功能的優勢。同時,不能錯誤地將課程思政理解為政治意識形態的泛化,否則,會在教學實踐中牽強附會,生搬硬套,陷入“邯鄲學步”的尷尬境地,喪失課程思政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論文作者:袁平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