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2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高,如何促進當代中國全方位發展,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而新舊動能轉換正是從政府層面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劑良方。互聯網金融作為在新舊動能轉換當中的新動能,為當代金融行業帶來變革的同時,推動了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高,如何促進當代中國全方位發展,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而新舊動能轉換正是從政府層面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劑良方;ヂ摼W金融作為在新舊動能轉換當中的新動能,為當代金融行業帶來變革的同時,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轉型。但是,互聯網金融面臨著人才緊缺,以及現有金融人才無法適應當前環境等問題。2015 年,互聯網金融專業應運而生。本文從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出發,分析互聯網金融專業對于傳統金融學的改革繼承,探究互聯網金融專業人才的教育培養方式。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 互聯網金融 傳統金融 教育
引言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在 2015 年的政府工作會議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新舊動能轉換的概念:科技的發展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新出現的科技帶入到社會生產的過程當中,從而推動社會動能的更新換代。可以說,新舊動能轉換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而互聯網金融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將逐步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互聯網金融是將傳統金融與互聯網深入融合,在線上實現資金籌集,資金流通等的一種新型金融模式,但與之匹配的專業型人才稀缺成為互聯網金融面臨的巨大問題。于是國家出臺政策,2015 年教育部將互聯網金融列入高職高專目錄中,2017 年互聯網金融專業進入本科高校。從此,互聯網金融專業教育列入我國高等教育行列中。
一、新舊動能轉換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
領英智庫根據領英人才大數據、行業專家訪談、怡安翰威特的薪酬數據等,聯合發布了《2016 年中國互聯網金融人才白皮書》,其對比了互聯網、金融及互聯網金融的人才現狀。在相關數據中,金融人才數量在 50 萬以上,互聯網人才在 10 萬 -50 萬之間,而互聯網金融人才數量只有 1 萬 -5 萬。據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和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聯合課題組于 2016 年 1 月 8 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金融人才體系建設研究報告》,有專家推斷:未來 5-10 年內,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人才缺口將達百萬以上。其中,既懂得金融產品與業務的相關知識,又具備互聯網思維與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一)金融專業知識方面的需求
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互聯網金融行業對于人才與金融相關的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對于金融行業各個環節要有細致的了解,金融管理方面須有能力。傳統金融人才雖然具有強大的金融學理論知識,但是在實際操作運用上缺乏經驗,面對互聯網金融瞬息萬變的環境相對乏力。
(二)互聯網思維的需求
上在當代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于傳統經的市場,營銷,產品乃至整個商業生態產生了新的思維方式。運用互聯網這一工具開展金融活動,由此產生出一系列在互聯網背景下新興的營銷模式,這便是互聯網思維。
相關期刊推薦:《上海商業》雜志,于1985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31-1567/F,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國外商業、商業經營、市場透視等。
互聯網金融要求人才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擅于運用互聯網思維來解決問題;ヂ摼W思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作為一種先進的思維模式,能更好地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進步。而傳統金融行業,大多僅僅是對金融行業當中數據的分析、預判等,缺少互聯網思維,無法應對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帶來的挑戰。
二、新興人才需求下的互聯網金融專業對于傳統金融專業的改革繼承
(一)互聯網金融專業對于傳統金融學的繼承
互聯網金融專業在學生的培養方面,繼承了傳統金融專業對于金融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以及嚴謹的理論系統。在這當中,傳統金融學對于學生的要求以學生掌握專業理論基礎及國內外的金融史,了解與金融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政策,掌握金融學相關的經濟學原理,模型等數字結構理論,并且具備相關的分析能力。在互聯網金融專業的基礎課程教育上,傳統金融學當中的理論知識是學生的必學科目,并且在教育上,繼承了傳統金融學完備理論體系以及嚴謹的科研精神。
(二)互聯網金融專業對于傳統金融專業的改革
傳統金融專業,其授課內容大多是以傳統的金融理論以及歷史上發生的金融事例為主,注重學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同時,注重學生對于傳統金融行業上的實踐培養,主要服務的對象以科研理論和銀行,證券等傳統金融行業。但是,互聯網金融專業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是為現代蓬勃發展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輸送人才。于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對于傳統金融學進行了改革發展,在核心課程的設置上,注重學生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開展金融活動的能力,相對于傳統金融專業,互聯網金融專業在金融學的基礎上,對于學生的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金融中的實踐能力進行培訓,更加符合了當代時代的發展。
三、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專業的教育培養方式
(一)加強互聯網金融專業人才對于金融理論以及計算機等基礎知識的培養
在基礎理論課程的教育上,面對新舊動能轉換這一大背景,應當加強學生對于專業金融理論的教育。通過對于基礎的學習做好對于傳統金融知識基礎的鋪墊,進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現狀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明辨之間的區別以及繼承關系。同時,深入培養學生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強化學生對于互聯網大數據的處理能力,為日后的學習以及應用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促進專業核心課程在專業實踐課程應用,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對于人才的要求是以符合新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用技術型人才為主,這便要求在互聯網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必須將核心課程與實踐課程高度結合,在核心課程中學習到在互聯網金融專業相關的專業業務能力,在實踐課程教學中設立與危機相關情景模式,鍛煉學生在面對緊急情況下的應對能力,提高學生在應對危機的情況下隨機應變的能力,同時在核心課程中鍛煉學生在現實工作中危機的預測能力,以及在面對危機與緊急情況下對于危機的分析解決能力,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必要的應用性人才。
(三)強化培育學生的互聯網思維,提升其運用互聯網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互聯網時代,很多從小開始接觸互聯網,在互聯網思維的培養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但是很多學生對于自身的互聯網思維認識較為混亂,在面對問題的過程當中無法使用互聯網思維來解決問題。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培養的重點并不是如何樹立互聯網思維,而是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實際環境當中,如何去運用互聯網思維。在實踐過程當中,鼓勵引導學生在面對問題當中收集各方面的相關因素來對于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強化學生互聯網思維的應用能力。
結語
互聯網金融專業的建立,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緩解了互聯網金融行業人才危機,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ヂ摼W金融是當代中國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當中產生的新動能,互聯網金融專業作為新興專業,在對于學生的培養上,應當符合互聯網金融對人才的需求,繼承傳統金融的同時,在培養模式上進行創新,培養應用型人才,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當代我國金融的發展與建設。——論文作者:林文玲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