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3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制造業強國對于產業工人的需求標準呈現出鮮明的趨同態勢為了培養出更加優秀的產業工人德、日、美等國的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呈現出注重實踐教學、注重優勢產業、注重新興技術、注重文化培育等四個方面的特點我國作為世界重要的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ꎬ制造業強國對于產業工人的需求標準呈現出鮮明的趨同態勢ꎮ為了培養出更加優秀的產業工人ꎬ德、日、美等國的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呈現出注重實踐教學、注重優勢產業、注重新興技術、注重文化培育等四個方面的特點ꎮ我國作為世界重要的制造業大國ꎬ其培養方向與上述幾國一致ꎬ但文化傳統、從業觀念和就業形勢的挑戰ꎬ又讓中國的職業教育面臨著其他國家不曾有的困境ꎮ文章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ꎬ探尋解決我國職業教育兩難處境的方法ꎬ并提出了著力加強校企合作、拓寬人才選拔機制、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業能力等措施ꎬ以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ꎮ
關鍵詞:產業強國ꎻ職業教育ꎻ人才培養ꎻ比較研究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ꎬ職業教育面臨著其他國家不曾有的雙重使命ꎬ既承載著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邁向世界一流的重任ꎬ又分擔著我國巨大的就業壓力ꎬ因此如何在完成既有的社會教育使命之外ꎬ穩步推進我國高素質勞動人才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齊ꎬ成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重大課題ꎮ
一、全球化背景下產業勞動力標準的趨同
伴隨著全球產業鏈的形成ꎬ技術能力、技術種類等專業素養成為劃分產業勞動力水平的關鍵指標ꎮ現代運輸業的發展ꎬ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ꎬ使得全球物流和信息傳遞的成本大幅下降ꎬ速度迅猛提升ꎬ產業跨越地域乃至國家的壁壘尋求更加優良的發展環境成為可能ꎮ尋求最低的原料成本、最好的制造工藝、最優的人力配備、最強消費市場成為跨國公司近乎一致的利潤法則ꎮ這意味著在一條遍及全球的生產鏈條中ꎬ除了原料、工藝和市場等要素面臨著全球范圍的競爭ꎬ產業勞動力作為生產環節中最重要的因素ꎬ其評價標準也形成了全球范圍的趨同ꎮ
產出方的職業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ꎬ尤其是當一個國家產業結構中的工業和服務業比重逐漸超越農業時ꎬ勞動力市場對于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中等技能人才將產生極大需求ꎬ職業教育由此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產業實力的重要衡量指標ꎮ世界發達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強國德國、日本、美國也都擁有較為出色的職業教育體系ꎬ被譽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同樣也將職業教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ꎮ這些位于全球產業鏈條頂端的國家既代表著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ꎬ擁有著世界最優秀的產業技術工人群體ꎬ也代表著最先進的職業教育水平ꎮ對于這些國家的職業教育進行考察與比較ꎬ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出全球化背景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一些共同發展趨勢ꎬ包括注重實踐教學、注重優勢產業、注重新興技術、注重文化培育等四個優先發展方向ꎮ
一是注重實踐教學ꎮ與傳統高等教育注重對于理論知識的創新和人才品性的陶冶不同ꎬ職業教育直接面向市場ꎬ要求學生具備出色的實踐能力ꎮ各國緊緊圍繞這一職業教育的特點ꎬ著力提升職業教育的實踐特色ꎮ為了更加貼近生產實際ꎬ德國職業教育直接由企業發起ꎬ學校則配合企業完成人才培養工作ꎮ這樣的培養方式帶有鮮明的定制化色彩ꎬ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ꎬ帶著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ꎬ從而回到實踐中解決問題ꎮ美國職業教育通過體驗式教學來幫助學生完成從學校到企業生產一線的無縫銜接ꎮ美國職業教育設有16個領域的職業體驗模塊ꎬ涵蓋該行業的理論、技能、發展水平、就業導向等信息[1]ꎮ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學校進行低成本的行業選擇ꎬ減少誤判與轉型所帶來的消耗ꎬ便于學生通過實踐進行職業體驗ꎬ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行業ꎮ日本職業教育學校通常以“專門學校”命名ꎬ彰顯了其鮮明的行業屬性ꎮ雖然日本職業教育以初中生為主要生源ꎬ但仍會隨著教育進程的不斷進階而逐漸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ꎮ我國職業教育近年來也十分注重實踐教學環節ꎮ在廣泛吸收了歐美長處的同時ꎬ也結合自身產業特點ꎬ創辦行業性鮮明的職業技術高校ꎮ各類企業的定制化培養、各類技能大賽的擇優選拔、各式教學模具的更新換代都積極地讓學生勇于實踐、樂于實踐、善于實踐ꎮ
二是注重優勢產業ꎮ在全球化的競爭中ꎬ一個國家很難在所有領域均處于優勢地位ꎬ想要占得產業高地ꎬ必須著力發展本國的優勢產業ꎮ優勢產業一方面可以帶動人才培養ꎻ另一方面ꎬ良好的人才培養不但可以有效地助推優勢產業的發展ꎬ而且可以進行人才輸出ꎮ德國作為傳統機械制造強國ꎬ著重加強了機械制造業工人的技能水平ꎬ為德國保持全球機械制造排頭兵的地位做好了人才儲備ꎮ技術過硬的德國技師在全球勞動力市場也廣受歡迎ꎬ不但隨德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ꎬ成為德國海外工廠的技術標兵ꎬ而且在歐盟、北美和亞洲的多家汽車、飛機、電器和農用機械制造企業中也占有較為龐大的份額ꎮ日本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制造業大國ꎬ其職業教育也偏重電子、機械和精密儀器等領域ꎮ日本對于這些領域的科目開設、技能指標和就業導向都有較為明確細致的規定ꎮ這些領域的專門學校也具有較強的實力和較好的國際聲譽ꎮ中國的發展呈現出鮮明的層次性ꎬ在龐大的市場中蘊含著不同的需求ꎬ但總體來看ꎬ中國職業教育仍然緊緊跟隨國家發展步伐ꎬ適應市場需求ꎬ先后出現了“計算機熱”“挖掘機熱”“廚師熱”“航空熱”等熱門專業ꎬ體現了中國巨大的服務業市場需求ꎮ
三是注重新興技術ꎮ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ꎬ技術手段進步迅猛ꎬ通信、互聯網、物聯網、芯片、云計算、航空航天、電動汽車、無人駕駛等新興領域成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產業發展的熱點ꎮ世界制造業強國紛紛開始在這些領域發力ꎬ除了創新人才以外ꎬ強有力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也是該產業得以發展的必備要素ꎮ因此各國的職業教育紛紛轉向ꎬ加大了對于科技新領域的投入力度ꎮ20世紀80年代ꎬ日本開始將“技術立國”確定為經濟發展戰略ꎬ并不斷推動產業結構朝著高級化方向發展ꎮ其中光學、半導體、光刻膠、數控機床等領域的職業培訓迅猛增加ꎮ中國則在“互聯網+”的基礎上ꎬ大力推進芯片人才在內的技術骨干力量培育ꎬ多措并舉地推動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升級為科技密集型ꎮ
四是注重文化培育ꎮ以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為主體的文化養成是各國職業教育普遍重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ꎮ良好的文化培育不但對于技術人才有著啟發、激勵和規制等作用ꎬ而且對于整個行業的風氣和品質也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ꎮ日本自古崇尚“匠人”精神ꎬ其一代代產業工人以嚴謹、細致、認真的作風讓“日本制造”一度成為精益求精的代表ꎮ日本職業教育非常注重對于“匠人”精神的培養ꎬ將其融入職業觀、人生觀乃至愛國主義的教育中ꎬ希望學院以“職業人”的身份和理念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ꎮ德國職業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ꎬ其中一些地區可追溯至中世紀的手工業學徒制度ꎮ德國職業教育充分挖掘了這種職業傳統的文化底蘊ꎬ非常注重職業精神的培養ꎬ強調責任、認真、協作、穩定的工作態度ꎬ并希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技能、重視技能的行業文化ꎮ中國也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等渠道發揮思想引領的優勢ꎬ構建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為主體的價值體系ꎮ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勞動光榮”“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為人民服務”等深入人心的價值觀念ꎬ樹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國家榜樣ꎬ在學校和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ꎮ
二、我國職業教育的不同使命
作為世界重要的制造業強國之一ꎬ中國屬于典型的后發型國家ꎮ改革開放初期ꎬ中國憑借著巨大的市場、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實現了進出口雙向的優異成績ꎬ并以此為基礎ꎬ不斷向高端產業邁進ꎮ近年來ꎬ伴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ꎬ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ꎬ中國產業升級的步伐逐步加大ꎬ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ꎬ開始從粗放型、資源型經濟向集約型、創新型經濟發展ꎮ特別是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提出以后ꎬ企業積極提升創新能力ꎬ產業轉型不斷加快ꎬ知識密集型、高精尖技術、高附加值等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快速增長ꎬ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的態勢更加明顯ꎬ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ꎮ在這樣的條件下ꎬ原先“低技能、低工資”的勞動力模式已經失去了生存的環境ꎬ市場和國家都在呼喚符合世界一流制造業強國標準的勞動力供給模式ꎮ從這一點來說ꎬ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方向與世界制造業強國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是趨同的ꎮ
我國職業教育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實現上述目標的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ꎬ從而造成了很多不同于其他制造業強國的職業教育現象ꎮ
一是我國的文化傳統造成職業教育生源質量難以保證ꎮ長期以來ꎬ我國社會存在一定的“萬般皆下品ꎬ唯有讀書高”的思想ꎮ在這種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下ꎬ教育制度、政府決策、社會美譽度和民眾認可度等因素共同作用ꎬ將優質生源選拔進高校ꎬ這些學生畢業后多數從事理論研究、科學研究、行政工作等非技術工作ꎮ而反觀我國職業教育ꎬ錄取生源長期居于高考錄取分數段的末端ꎬ造成我國技術工人的選拔層次普遍偏低ꎮ在職業教育的日常教學工作中ꎬ為基礎教育補課、幫助學生重建信心和融入主流社會的額外工作量不容忽視ꎮ
二是“一業而終”的從業觀念讓職業教育在中年群體中缺乏市場ꎮ我國歷史上就有“子承父業”的職業傳統ꎬ雖然這種傳統很好地延續了一些行業的生命力ꎬ承襲了很多歷史技法ꎬ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行業封閉ꎮ現代社會以來ꎬ雖然這種傳統影響甚微ꎬ但一個人一生從事一種行業的現象仍然較為明顯ꎮ在美國等國家ꎬ中年群體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實現行業轉換是一件較為正常的事情ꎬ但我國職業教育在這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ꎮ職業教育群體的多樣化既有助于職業教育職能和形象的轉變ꎬ也有助于職業教育更加深入地參與社會分工ꎬ從而提升產業勞動力的生機和活力ꎬ但這需要社會機會、政策引導、觀念轉變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ꎮ
三是嚴峻的就業形勢讓我國職業教育成為“穩就業”的關鍵一環ꎮ我國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ꎮ這決定了就業問題的極端重要性ꎮ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ꎬ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ꎬ國際經濟下行壓力對于我國的對外貿易產生了較大影響ꎬ國內經濟向內外雙循環的經濟模式轉向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ꎬ我國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均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ꎬ職業教育作為勞動力市場的重要供給方ꎬ紓解就業壓力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ꎮ雖然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同世界一流制造業強國趨同ꎬ但在上述三個方面的影響下ꎬ不得不作出某種妥協來適應發展環境ꎮ
三、正確認識和利用“趨同”與“不同”
我國職業教育與世界產業強國職業教育在發展目標和發展環境上的“趨同”與“不同”ꎬ歸根結底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ꎮ正確認識和利用這對矛盾ꎬ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要求ꎬ也是我國解決改革與發展問題的傳統理論優勢ꎮ
作為當前世界產業強國普遍追求的發展目標ꎬ培育善于實踐、有所專長、與時俱進和文才并舉的技術人才ꎬ既是時代的需求ꎬ也是專業發展的導向ꎮ我國職業教育在發展目標上可以與之趨同ꎬ既是我國綜合國力發展的必然結果ꎬ也是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躋身世界一流強國的一種體現ꎮ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曾感慨地說ꎬ“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ꎬ能造茶碗茶壺ꎬ能種糧食ꎬ還能磨成面粉ꎬ還能造紙ꎬ但是ꎬ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3]ꎮ幾十年來ꎬ歷經全國各族兒女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斗ꎬ我國從走向世界市場ꎬ到參與世界分工ꎬ現今終于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全產業鏈國家ꎮ成就來之不易ꎬ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ꎬ繼續以世界一流水平為發展目標ꎬ保持開放心態ꎬ積極發揮自身優勢ꎬ克服困難ꎬ砥礪前行ꎬ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ꎬ為我國早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ꎮ
我國當前最大的實際是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ꎬ這就意味著我國的很多工作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ꎬ職業教育當然也不例外ꎮ客觀看待我國職業教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ꎬ既有助于我們正視自身定位ꎬ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ꎬ也有助于我們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先進經驗ꎬ盡快縮短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ꎮ特別是經過了近年來的快速發展ꎬ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ꎬ具備一定的基礎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ꎬ對照世界先進標準ꎬ并非手足無措ꎮ內觀我國職業教育所面臨的發展困境ꎬ是多個方面綜合造成的ꎬ因此也需要多個方面系統來解決ꎬ就職業教育本身來說ꎬ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進行改善ꎮ
一是加強校企合作ꎬ將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融合ꎮ校企合作既是職業院校堅持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ꎬ也是人才培養面向市場導向的主要依托ꎮ一方面ꎬ職業院校要與時俱進ꎬ敏銳把握國家政策動向和業態信息ꎬ與同等級的企業精準對接ꎬ在師資和培養方案上應主動適應企業的需要ꎬ既可聘用理論教師ꎬ也可聘請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等高級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ꎬ既搞好全日制的職業教育ꎬ也積極拓展面向社會的職業培訓[4]ꎮ另一方面ꎬ政府應該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擔任主角ꎮ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成為校企合作的典范ꎬ正是因為德國擁有一批具備行業前瞻力和社會公信力的企業ꎬ才讓“以企業為主導”的辦學模式得以在高水平上運行ꎮ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已經積累了一些企業辦學校的經驗ꎬ這些學校和企業為我國的工業建設培養了眾多棟梁之材ꎮ雖然當年“企業辦社會”的現象在經濟上造成了一些負擔ꎬ但是在教學模式上的經驗并非沒有我們繼承吸取之處ꎮ按需定制、生產一線培養、老工人傳幫帶等經驗其實都是在校企合作中可嘗試的成熟經驗ꎮ
二是拓寬人才選拔機制ꎬ實現分配之后再分配ꎬ選擇之后再選擇ꎮ建立一套基于現行高考選拔制度之上的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互通機制ꎮ讓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有更多機會可以獲得本科學歷ꎬ也積極從本科畢業生中挖掘技能人才ꎬ經過一定的職業培訓之后ꎬ成為高級技術人員ꎬ實現高考基礎上的分配之后再分配ꎬ選擇之后再選擇ꎮ應用型、技術型大學應對職業院校學生給予更大的幫助和更廣范圍的資源共享ꎮ同時技術型大學自身的培養目標也應更加貼近生產實際和產業導向ꎬ鼓勵學生扎根基層ꎬ勇于實踐ꎬ投身于我國產業的前沿ꎮ這種學歷之間的互通機制ꎬ可以從實質上彌合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鴻溝ꎬ改善職業教育的薄弱地位ꎬ拓寬職業教育的學歷通道ꎬ從而提升我國產業工人的文化水平ꎬ為我國產業升級提供更優質的人才支撐ꎮ
三是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業能力ꎮ我國與德國、日本等產業強國相比ꎬ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龐大的市場和廣泛的業態ꎮ因此我們在優勢產業之外ꎬ還有巨大的就業和創業空間ꎮ2014年9月ꎬ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首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ꎬ該理念可以充分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ꎬ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徑[5]ꎮ職業院校畢業生作為我國產業勞動力的主要來源ꎬ廣泛實踐于我國產業一線ꎬ擁有生產創造的直觀感受和較強的動手能力ꎬ是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之一ꎮ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ꎬ有助于擴大內需ꎬ釋放我國經濟的潛在消費能力ꎬ對于我國在新形勢下的“穩增長、保就業”工作也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ꎮ——論文作者:王允
相關期刊推薦:《繼續教育研究》期刊(原名《函授教育》,2000年更名為《繼續教育研究》)是中國繼續教育類、社會科學類、中文類期刊,1984年7月創刊。設有:繼續教育、成人教育、終身教育、自由教育、遠程教育、網絡教育、大學生教育、高職教育、高校管理、英語教育、教師教育、教育者論壇,培訓等.“繼續教育研究”、“遠程教育研究”、“成人教育”、“學術研究”、“探索與實踐”等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