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教師懲戒合理存在的前提分析

發布時間:2020-07-11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關鍵詞:教師懲戒;合理存在;愛的教育;尊重學生;適度原則 摘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懲戒作為一種能夠在學生犯錯時促進學生學習與反省以及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教師懲戒;合理存在;愛的教育;尊重學生;適度原則

  摘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懲戒作為一種能夠在學生犯錯時促進學生學習與反省以及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對教育懲戒做出規定,也表明了教師懲戒權的合法化。但是,萬事萬物都有度,教師懲戒只有掌握一定的度,要以愛和尊重學生為基礎,才能稱之為合理存在,巧妙而理性地運用懲戒,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師懲戒合理存在的前提分析

  自古嚴師出高徒,可是隨著賞識教育的興起,懲戒教育受到所方面的否定,以非人道、反教育等理由不被接受,事實真的如此嗎,教育懲戒對于教育目的的實施作用為零?教育方式提倡多樣性,鼓勵賞識教育的同時也不能貶低懲戒教育,正確認識每一種教育方式才有助于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懲戒的界定

  為了給教師懲戒權正名,使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需要把它和體罰 區分開來,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把二者混為一談,但事實上二者有著本質區別。

  在教學中,從本質上看,教師懲戒是指以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前提,以減少學生的問題行為發生頻率、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反省自我為目的,來達到告誡警醒學生的效果的教學手段,是合法的;而體罰是指通過對身體的責罰,特別是造成疼痛來進行懲罰的方式,本質上是違法的,而且體罰有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實施;從目的上看,懲戒是通過一定的手段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行為,達到警示的作用,從而使學生發自內心的不愿犯錯,是內化的過程,而體罰是通過把犯錯和對身體的懲罰聯系在一起,是靠外在強制的力量使學生不敢犯錯,不是發自內心的;從所取的效果上來看,懲戒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且愿意去改正,對于教育目的的實現有所幫助,也有利于師生健康關系的發展,相反,體罰是一種暴力手段,雖然可以取得短時效果,但絕對不利于長久發展,而且學生在體罰的情況下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報復心理,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以及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由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懲戒與體罰有著根本區別,是針對學生違反規范時采用的一種合法手段,是教師開展正常教學活動的權力。

  二、教師懲戒合理存在的理論依據

  在以表揚鼓勵為主的賞識教育興起之后,“黃金棍下出好人”的懲戒教育一度被貼上非人道、反教育、落后教育方式的標簽。希波克拉底的體液氣質學說表明人具有不同的氣質,那么針對不同性格學生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懲戒法不適合一概而論地運用到全體學生上,比如說性格孤僻的孩子,但是對于頑皮百勸無果的孩子來說,懲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把條件作用中能夠增強反應概率的一切手段稱之為強化,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之分,正強化是指在環境中增加某種刺激,有機體反應概率增加,如鼓勵為主的賞識教育,而負強化是指某種刺激在環境中消失或減少,反應概率增加,如懲戒教育,懲戒教育事先加以一定懲罰,一段時間后表現良好,便撤銷懲罰,便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學理論認為,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的目的在于影響和促進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分為三個方面,生理發展、心理發展以及社會發展,因此要把培養成完整和完善發展的人,就不能一味地否認懲戒教育,社會生活充滿著各種規則和批評,只發揚賞識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弱、無法面對挫折與挑戰,只能像溫室里的花朵永遠見不得陽光,經受不住風吹雨打。

  教師懲戒合理存在的法律依據則是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6月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教師對學生具有教育、管理、保護的職責,為了確保這些職責的履行,應該賦予教師一定的權利與權力,以保證教育目的的實現,教師沒有懲戒的權力,就會遇事怕麻煩,不作為,長此以往,受害的只是學生的發展。

  教師懲戒的前提分析

  教師懲戒要以愛為基調。教師懲戒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教師心中應該要明白自己是要通過這個手段來糾正學生的問題行為,而不是看不慣學生的問題行為所以用懲戒的辦法來懲罰他,二者的根本區別就是在于這個過程是否有愛的體現。教師愛學生,所以想要他們變好。懲戒的根本目的還是育人,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并能發自內心地去改正錯誤,而不是為了懲戒而去懲戒,這個過程中有無愛的體現,學生是能感受到的。無論學生犯了多大的錯誤,人是情感動物,必須懲戒與愛并重,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懲戒他是出于對他的關愛與負責,充滿愛的教育不但有助于學生迷途知返,也有利于健康師生關系的發展。反觀當下教育,很多老師對學生實施懲戒,脫口而出的惡語,哪怕這是因為在強烈責任心驅動下的對學生“恨鐵不成鋼”,缺乏愛的基調,懲戒很可能會在學生心里埋下對這個老師怨恨的種子,想想那些畢業多年依舊對老師當年的懲罰滿口怨言的學生,這不正是缺少愛的懲戒所種下的惡果嗎?

  教師懲戒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一生有七種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尊重需求位列第四,是人需求中重要部分。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這也是為什么教師懲戒過程中要給與學生足夠的尊重,教師要把學生當成平等獨立的個體,教師雖是教師,并不代表他的地位就比學生高。雖然對學生有懲戒權,但是沒有對學生的隨意辱罵權,肆意批評權。學生是人,有豐富的情感,有獨立的人格尊嚴,也是正在成長且情感和人格存在各種缺陷的不完整的人。如果我們的懲戒損害了學生的人格尊嚴,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讓學生從此“破罐子破摔”,或者讓他放棄了 “成為好人”的愿望,那么我們的懲戒就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教師懲戒要掌握一個合理的度。教師正確行駛懲戒權,不能違法法律規定。我國多部教育法律明確規定教師不得侮辱、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得侵犯學生的生命健康權、人格尊嚴權、受教育權等,因此教師在行駛懲戒權時應該在尊重學生合法權利范圍之內,要把握合適的度。即在進行教育懲戒時,所做的事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是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的,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能以成人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問題,要尊重他們的年齡特征。如果不掌握好一個度,那么懲戒極有可能發展為體罰辱罵,失去懲戒原有的意義。

  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查看:教師職稱論文認可的正規刊物學習了解。更多關于教師論文發表方面的問題或需求,可以咨詢期刊天空在線編輯。

  教書容易,育人不易。教育有多種多樣的方法,用一個唯心主義的觀點來表明我的觀點,存在即合理,我贊同教師懲戒在教育教學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前提是要有愛和尊重,要合理合法。以此為條件,懲戒教育會是一種有效教育,懲戒也能育人,實現教育目的。——論文作者:楊欣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