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1-31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文章從閱讀地點、閱讀喜好、圖書擁有量、閱讀態度方面調研了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環境,發現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環境差、閱讀書籍良莠不齊、缺少閱讀指導及閱讀氛圍,提出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推廣策略:國家政策、資金支持;公共圖書館有效的組織和策劃;根據兒
摘要:文章從閱讀地點、閱讀喜好、圖書擁有量、閱讀態度方面調研了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環境,發現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環境差、閱讀書籍良莠不齊、缺少閱讀指導及閱讀氛圍,提出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推廣策略:國家政策、資金支持;公共圖書館有效的組織和策劃;根據兒童年齡分層次閱讀推廣;多形式、多載體的閱讀推廣;根據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就地取材、結合鄉村生活的閱讀推廣。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
父母雙方或一方離開家鄉長期在外地打工生活,子女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地區,由監護人撫養或獨立生活的未成年兒童(0~17歲),稱為農村留守兒童。我國由于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農村逐步城鎮化和農村耕地不斷減少,使農村勞動力持續不斷走向勞動用工需求量大的中心大城市,這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大量存在,他們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1]。
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監護缺位、教育失當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45.1%的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遠離父母而“感到心里孤單”,30%以上的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各種心理問題[2]。兒童關乎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
孩子更是承載了一個家庭的希望,父母外出打工,也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但很多事情往往事與愿違,留守兒童這一龐大社會群體確實在遠離父母的成長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而閱讀可以給處在迷茫孤獨中的孩子一個希望、一種信念。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可陶冶個性,每一種心理缺陷都可以通過聰明的閱讀來彌補”。
本文以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狀況、課外閱讀環境,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教育、興趣、愛好為出發點,了解留守兒童的閱讀能力及需求,探討適合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的方式方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使其從小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及早享受閱讀的樂趣,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1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環境
1.1閱讀地點不確定
留守兒童主要生活在交通不便利,地理位置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中心大城市較遠,經濟發展落后的偏遠山區。這些地方的公共文化設施和現代文化氛圍欠缺,幾乎沒有公共圖書館和其他基本的公共文化設施,他們所在的學校沒有圖書館,即使有也如同擺設,圖書很少并且陳舊,也大多關閉不開放,也沒有專職的圖書館員。這樣的環境下,留守兒童缺少閱讀氛圍及閱讀場所,更缺乏專業的閱讀指導。他們閱讀場所依次是家庭、學校、縣城的書店或者鄉村小集市上的路邊攤[3]。
1.2同年齡段兒童閱讀喜好大致相同
有研究者對重慶1200名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書籍來源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他們閱讀書籍來源分別為:同學互借占58.3%,家人購買占30.2%,學校圖書室占18.5%,鄉鎮圖書室占10.8%,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占3.2%,書店占2.6%[4],因而同學互借、父母長輩提供、學校圖書館借閱、老師提供、書屋租借、自己購買是農村留守兒童書籍的主要來源。
兒童所處年齡段不同,愛好的書籍也不同,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喜歡讀繪本的童話故事圖書(如《安徒生童話選》);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喜歡讀入門級科普類的圖書(如《腦筋急轉彎》《十萬個為什么》《環球少兒故事》等);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則愛讀探索科普類書籍及科幻圖書(如《宇宙的奧秘》《我是怎么誕生的》《物理學故事》《人體的奧秘》《海底兩萬里》等)。
1.3圖書擁有量少
經濟落后和貧窮,父母不在身邊,農村留守兒童人均擁有圖書不足1冊,而同年齡的城市兒童人均有1.3冊的圖書擁有量。30%的城市兒童擁有80%的兒童讀物,70%的農村兒童只擁有20%的兒童讀物[5]。本身的貧窮、父母對兒童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以及書籍報刊的漲價,這些都是阻礙農村兒童擁有圖書及閱讀的障礙。
1.4監護人及學校教師對兒童閱讀持支持態度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是他們的親人,如父親、母親中的一方,隔代的祖父母或叔伯嬸等,他們的教育水平、文化程度一般不高,大多在小學及以下,本身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得到好的教育,久而久之也就沒有讀書的喜好,偶爾也會根據需要讀一些書。但是他們大多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也有傳統的對讀書人都會高看一眼的觀念,希望兒童認真學習、好好讀書,認為兒童閱讀是必要的[3]。
教師因為教學任務的需要,在閱讀教學書籍外還需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教師非常支持兒童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他們認為,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開闊兒童的眼界、活躍兒童的思維,對兒童成長和他們的教學工作都是很有幫助的。一些留守兒童知道父母在外打工辛苦,經歷很多挫折,吃了不少知識文化水平低的虧,渴望自己多讀書擴大視野,用知識改變命運。
2農村留守兒童閱讀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缺少閱讀氛圍,閱讀環境差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在偏遠貧窮落后的鄉村,這些地方公共文化設施及公共圖書館欠缺,少有公共圖書館、少年活動中心等吸引青少年參與的文化活動場所。少兒圖書館更是數量不足,即使有少兒圖書館的地方也存在著書籍陳舊、服務質量低下,資金、館舍、文獻、人員不足等方面的問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雖然認識到了閱讀對兒童的重要性,但他們一般只對功課、對升學即對考試的分數有要求。
因而,留守兒童的閱讀多是隨機性的,遇到什么書就讀什么書,對閱讀的認識和看法停留在初級階段。同時,青少年正處于精力、求知欲旺盛階段,由于缺少正確的引導、家庭的溫暖及有力的監督,很多留守兒童把時間消磨在黑網吧及低俗的娛樂場所,網絡游戲及低俗娛樂占據了他們大量時間,久而久之,對他們健康成長帶來極大隱患。
2.2缺少閱讀指導,閱讀書籍良莠不齊
閱讀指導,不僅能喚起人們的閱讀興趣,更能使人在閱讀中加深對真理的認知[6]。兒童年齡小,對外界的感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在形成階段,他們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喜歡群體生活,好動、精力充沛、愛玩、喜歡有趣味性的游戲,他們沒有多少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意志力,周圍環境、閱讀氛圍會對他們有影響,同齡人的閱讀體驗能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因而正確的引導很重要。
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是文化程度低的隔代老人,他們把教育子女的任務基本上是交給學校、社會。如果學校、社會沒有很好的教育引導,留守兒童基本上是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走馬觀花式地穿梭于動漫圖片、娛樂及低級笑話等地攤圖書中,較少閱讀科普常識、文學名著、歷史藝術等書籍。他們缺乏意志力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學習,如此長久下來,易使兒童養成思維的惰性和“厭讀”“偏讀”“濫讀”等不良習慣,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極為不利。因而留守兒童需要群體認同、長期有效及穩定的閱讀指導。
3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推廣的建議
3.1政府應充分重視,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支持
持續的財力、物力、人力支持,是一項活動得以長久開展的必要條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政府出資建設,才能讓人民大眾得以享用,這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方法,也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西方國家改革社會福利的一項很好的舉措就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近年來,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在多個公共服務領域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例如,廣東省2012年實施的《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關主管部門可以采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或者獎勵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縣級、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建設、完善文化館、圖書館、綜合文化站(室)、文化廣場、農村廣播基礎設施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并配備相應設備。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應當配置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必需的設備和圖書等文化資源,并有計劃地更新、充實[7]。農村大多是公共文化設施及公共文化服務欠缺的地方,也恰恰是留守兒童聚集較多的地區。近年來,政府及一些社會文化團體注意到這個問題,正在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和建設,偏遠農村應該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及留守兒童應該得到的關愛正逐步實施。
3.2公共圖書館應成為農村閱讀推廣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
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政府大力發展下,館舍、資源、設備、人員都有了一定規模,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推廣能力。一些大城市的公共圖書館如廣州圖書館、深圳圖書館等已經定期有計劃地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特別是在每年的讀書節期間。但正如前文所說,偏遠地區的公共文化設施及文化氛圍都不如大城市,閱讀推廣活動更是欠缺,針對留守兒童的閱讀活動也相對缺少。
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推廣活動還需各省市公共圖書館、當地高校圖書館聯合起來,制定輻射全地區的閱讀推廣計劃。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缺少父母關愛、陪伴,孤獨、敏感),對這個特殊群體,各類型圖書館要給予特別關愛,制定一套有針對性的閱讀計劃,讓這一項活動的開展有目的、有效果、可持續,使公共圖書館成為農村閱讀推廣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
3.3公共圖書館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分級閱讀指導
留守兒童的年齡跨度大,處于個人體格、智力、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具備不同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閱讀活動應根據兒童不同時期(如嬰幼兒、小學、中學等)不同年齡段進行分級閱讀推廣。根據兒童的年齡進行分級閱讀推廣,中外圖書館界已形成共識。在美國,芝加哥公共圖書館針對青少年的閱讀活動。
根據兒童的年齡設置不同內容,如2014年暑期學校挑戰活動,圖書館專為0~5歲的幼兒引進早期識字組件,為6~13歲的學齡兒童設計的是布魯克菲爾動物園聯合開展的“老虎比賽”,為14~18歲的青少年提供專門的閱讀程序和暑期特刊,等等[8]。我國農村地區相對貧困落后,沒有條件組織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但是組織者可根據當地地理環境、風土物貌給不同年齡的留守兒童以不同的閱讀計劃。
3.4公共圖書館應提供多形式、多載體的閱讀資源
紙質圖書閱讀是我們一直以來最常用的閱讀方式,而數字視聽閱讀、移動圖書閱讀是當今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應用現代科技手段拓展閱讀領域的主要途徑。數字視聽閱讀、移動圖書閱讀主要依靠影碟機、MP3/MP4、iPad、電腦、手機等電子閱讀設備進行閱讀。這些閱讀設備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農村已經初步得到普及,而網絡的普及率在我國已達53.2%,網民規模達7.31億,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9]。
通過電腦、智能手機上網可以便捷地獲得互聯網中海量的有聲讀物資源,農村留守兒童已經具備了閱讀有聲讀物的設備條件。圖書館在為留守兒童提供閱讀資源時,可適當選擇適合兒童閱讀的有聲讀物或數字資源,豐富閱讀資源的載體類型,拓寬農村留守兒童閱讀資源的選擇空間。
3.5就地取材結合農村生活進行閱讀推廣
相對于鋼筋水泥、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霓虹燈閃爍的城市,農村生活接近大自然,特別是偏遠鄉村更容易感知季節變化、農作物生長,可以在晴朗的天氣看到夜空中的繁星閃爍和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各種動植物,圖書館可以根據生活環境、季節及兒童的年齡,推薦層次不同、深度不同的各類科普書籍,引導讀者閱讀、探究,即利用農村兒童所熟悉的農作物、小動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讓兒童在書本中學習自然界的知識,在大自然中加深對書本內容的認知和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從小培養兒童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崇尚科學的精神。圖書館可根據閱讀活動的需要,聯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和長輩,讓他們共同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相比有關農村科普書籍里的理論知識,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長輩們的參與,更能讓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豐富、有趣、直觀、多彩和持久。
如向小讀者推介李約瑟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時,鐵耕犁、揚谷車、水碓輪、織布機、風箱、獨輪車、拱橋等農具和建筑在偏遠一些農村還有保留,即使沒有保留,年長的老者也有記憶。讓長輩帶領兒童制作實物,通過實物演示,讓兒童能比較清晰地了解圖書里的描述,了解祖國古老的燦爛文明,從小培養其科學思維和創新精神。同時,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和長輩們的廣泛參與,能使他們認識到閱讀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從而在督促兒童閱讀方面起到引導推動作用。
4結語
兒童的閱讀活動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及持久的財政支持,需要公共文化機構特別是各級、各類型圖書館有計劃、有目地的組織及協調。在閱讀活動中,農村留守兒童需要特別關愛和關注,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給予更多持續幫助,各級、各類型圖書館在組織和策劃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活動中,應盡可能邀請其監護人參與,讓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認識到閱讀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從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促使這一活動良性持續開展,讓農村留守兒童得以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蘇琳.全國婦聯發布《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EB/OL].(2013-05-10)[2017-05-12].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05/10/t20130510_24368366.shtml.
[2]陳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調查報告發布三成留守兒童有心理問題[N].京華時報,2010-05-26(6).
[3]王玉環,金英喜.云南省羅平縣農村兒童閱讀環境現狀調查報告[J].科技展望,2016(11):283.
[4]鄧倩.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現狀的調查分析:以重慶市為例[J].出版發行研究,2015(1):80-83.
[5]劉珊.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兒童閱讀推廣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15(16):39-41.
[6]艾德勒,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郝明義,朱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93.
相關期刊推薦:《成人高教學刊》由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正式期刊。《成人高教學刊》面向全社會從事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的專家和學者、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者、成人高校教師,以及修習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高等教育的成人求學者。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