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互聯網+教育”管理模式的應用研究

發布時間:2018-12-0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為推動高校雙一流建設、理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將互聯網與傳統教育深度融合,彌補傳統高等教育的一些痛點和盲區。借鑒移動學習和混合式學習相關理論,結合學生移動學習方式多元化和教師教育管理方式混合化的特點,對基于互聯網+的

  摘要:為推動高校“雙一流”建設、理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將互聯網與傳統教育深度融合,彌補傳統高等教育的一些痛點和盲區。借鑒移動學習和混合式學習相關理論,結合學生移動學習方式多元化和教師教育管理方式混合化的特點,對基于“互聯網+”的混合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方式等進行分析和說明。以網絡教育管理服務平臺及智能移動終端為依托,將基于“互聯網+教育”的混合教育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理工科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中,闡述其教育管理流程及應用成效。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移動學習,混合式教育管理,高等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

  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要內涵、關鍵基礎和基本特征,一流的本科教育就是要培養更多能夠勝任創新型國家重任的創新型人才[1]。新形勢下,“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本科教育管理模式需適應社會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同時伴隨慕課(MOOC)的風靡全球,“互聯網+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變得愈發活躍,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將逐步發生改變。

  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為標志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滲透率將越來越高,如何借助互聯網創新成果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是目前值得高等院校深入思考與高度重視的問題[2-5]。物聯網技術是近年來非常重要也受到高度關注的議題,物聯網正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處在被物聯網包圍的智慧化時代。物聯網技術在高校理工科教育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物聯網課程作為物聯網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科基礎課,能夠使學生掌握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可以為其他專業學生了解當今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了解物聯網的關鍵技術提供一個有效平臺[6]。

  借助互聯網平臺,學習資源將會日益豐富,靈活性也會日益增強。將學生需求深度挖掘,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個性化推薦,同時利用移動終端的特性,學生可以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沉浸式學習,讓在線教育模式彌補傳統教育的一些痛點和盲區。

  一、“互聯網+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及探索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的演進,而“互聯網+教育”則是互聯網與傳統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產物。“互聯網+”時代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是自2012年以來“慕課”所引發的高等教育領域的數字海嘯。“互聯網+”時代給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邊界、教育過程、教育質量評價帶來深刻變革。在教育理念上,傳統高等教育自上而下的教學管理模式將讓位于分布式協同的教育模式,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

  在開放的學習空間和社交網絡,學生可以分享學習信息和學習經驗[7]。針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學研究,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認為“互聯網+教育”就是教育管理過程中使用一定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手段與教學融為一體,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管理工具、學生的學習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與主要的教學媒體;二是將“互聯網+教育”等同于在線教育,如慕課、微課、網絡課程等,課本變身為網絡資源,課程變身為慕課或微課,進一步就是學校教育變身為“互聯網+教育”;三是將“互聯網+教育”定義為一種新型教育形態,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把教育和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使傳統教育模式走向開放、交互和聯通的一種新的生態環境[8,9]。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大數據和移動終端的大規模使用,通過虛擬學習社區,使師生、學生間交流互動非常便捷;大數據可以分析、管理學生學習過程的各環節及學生學習狀態;移動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零散時間隨時隨地學習,其靈活性、針對性、吸收率都會有所提高。隨著網絡課程參與人數的增加,數據將會出現規模效應,對大數據采集、重組、挖掘、分析,在推動教育管理過程中各環節積極融入互聯網的同時,將指導教育改革實踐,最終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新形勢下,“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本科教育管理需要適應社會新形勢的發展要求。

  從教學對象看,當代大學生對互聯網認知度高,普遍具有信息素養高、網絡依賴度高、利用網絡效率高等顯著特點,移動互聯網也日益成為大學生群體不可或缺的學習、生活和娛樂工具[10]。與以往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在思維方式、學習以及生活上都有了很大變化。因此,以往熟悉的教育模式、教學內容和管理手段對于“互聯網+”時代的學生就不再適用,而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轉變。在“互聯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有必要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到傳統教學中,利用移動學習資源、網絡學習平臺進行混合式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二、基于“互聯網+教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利用移動互聯網學習也成為學生學習模式的新常態,與之對應的教育模式也應進行相應的改變。因此,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本科教育教學,需結合高校本科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同時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引入“互聯網+教育”有機結合的新模式,利用網絡和移動終端精準管理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精準投放教育教學資料資源,打通教育教學渠道,實現物聯網專業課程教學由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深入挖掘師生的需求,實現高等教育的新升級。

  本文借鑒移動學習和混合式學習相關理論,結合學生移動學習方式多元化和教師教育方式混合化的特點,以網絡教學服務平臺及智能移動終端為依托,構建了“互聯網+”環境下的物聯網技術專業課程混合教學管理系統模型。基于“互聯網+”的物聯網專業課程混合式教育管理系統模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課程教學資源的準備、課程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反饋、評價體系。

  1.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

  物聯網技術課程是高校物聯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具有知識面廣、分析計算及實踐能力要求高等特點,在選擇教學資源時要把握好“基礎性”和“應用性”兩點。在課程資源的選取上,可以借鑒MOOC課程的教學資源,利用國內外一流名師所錄制的教學視頻并進行編輯整合,或者依據本校課程教學目標,自制網絡教學資源。課程資源的制作與選擇需要根據相應的教學目標、課程進展情況及學生的知識基礎水平來設計。

  2.教育教學流程

  基于“互聯網+”的教學管理要吸收傳統課堂教育模式中的優秀方法,同時結合混合式教學的特點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混合教育管理模式的教學流程如下:

  (1)系統預習教師將教學資源發布到網絡服務平臺,學生可自主安排時間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觀看教學視頻,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還要完成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預習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課堂學習的連貫性,讓學生帶著目標、帶著任務去實施課堂學習。

  (2)課堂活動課堂活動是“互聯網+”混合教育管理模式的重點,是增強教學管理效果的關鍵。教學過程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學習為輔,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進行個性化指導,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和創新能力。課堂活動能夠促進和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3)線下互動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依據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問題,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知識拓展主題,組織學生以小組協作形式開展難題探究活動,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學習欲望。

  3.教學評價體系

  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種綜合了多種學習形式的學習方案,其評價體系需要對學習全過程進行跟蹤和評價,從在線預習、課堂學習以及期末成績等多方面開展評價。同時,在平臺終端上,學生可根據在線學習情況對教學資源進行及時反饋,教師通過反饋情況和課堂學習效果適當調整教學資源的難易程度并豐富教學資源。

  三、“互聯網+教育”模式應用及實踐效果分析

  高校本科物聯網技術專業課程涉及計算機、通信、傳感器等多學科領域,由于該課程知識面廣、學生受眾群體較大,因此,本研究將“物聯網導論”這一課程通過傳統教育管理模式與“互聯網+”教育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并考察其實踐效果。首先,在課前通過教學網絡平臺發布課程教學資源,同時,教師在教學平臺上發布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資源分配小組任務,必要時教師還應補充相關的學習資源。

  學生完成教學資源的學習之后,根據學習內容完成小組任務,并將不理解或者有疑問的知識點和問題及時反饋。經過調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搜索及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經過課前對教學資源的學習和討論,學生對課上關鍵知識點已經有了初步的學習和理解,教師則需要在課前將疑問和難點進行整理總結,并在課堂講授解疑。對于“物聯網導論”的課堂教學,仍采用傳統的多媒體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中,針對每一個反饋的問題和難點,教師予以實時指導和點評分析。

  同時,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安排分組任務討論和練習測驗,使得學生對本節關鍵知識點有進一步的理解和鞏固。從“物聯網導論”課堂教學的實踐結果來看,課前預習與課堂內化知識相結合,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討論也較為活躍,教學和學習變得更加高效。最后,教師根據課堂教學情況總結課上關鍵知識點和存在的問題,并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與學生互動,開展線上自評等,了解學生的反饋及建議,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拓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與傳統教學相比,將線上預習與課堂講授結合在一起,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獨立學習能力有顯著改善。但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少數學習自覺性和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并沒有按照教師要求進行線上學習和交流;另外,由于學習能力的差異,個別學生的線上學習效率與效果并不理想。

  四、結論

  “互聯網+教育”模式作為近幾年高等教育的一種新模式,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個性化培養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然而,現階段“互聯網+”和MOOC教學還不能取代傳統的高等教育,只能作為傳統教育模式的補充,而不應該取代現有的教學模式。從發展趨勢來看,學校傳統教育與“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結合是今后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因此,盡管“互聯網+”混合教育模式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高等院校需要順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改革手段,推進融合“互聯網+教育”及MOOC等優質開放課程資源的混合教育管理模式。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為理工科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本科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18-03-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林蕙青.一流大學要辦好一流本科教育[J].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2016(17):1.

  [3]張大良.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6(6):1-4.

  [4]嚴大虎,陳露遙,費瑞偉.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的適時教學———以“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7(1):35-41.

  [5]ZhangXP,WangLY.InternetEducation:ExploringonNewModelofEducationandTeachinginInternetTime[J].JournalofDalianCollegeofEducation,2004(6):3-7.

  [6]郭婧,亓晉,周梅.基于慕課的物聯網技術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考試周刊,2017(83):4-5.

  [7]喬玉婷,鮑慶龍,曾立.“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創新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5(4):83-87.

  教育類期刊推薦:《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積極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及時刊載國內外高等教育評估的理論研究成果,關注中國高教評估實踐中的一些重大現實問題,對現有的中國高教評估所存在的各種問題開展深入的研究,及時反映國內教育評估機構的權威觀點以及研究人員的新思考與新觀點。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