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6-2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教育論文征稿發表了民辦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現況,隨著公平教育資源逐漸普及到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也接受了高等教育,論文分析了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情況,分析了少數民族學生自身存在的特點,并針對少數民族教育管理
這篇教育論文征稿發表了民辦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現況,隨著公平教育資源逐漸普及到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也接受了高等教育,論文分析了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情況,分析了少數民族學生自身存在的特點,并針對少數民族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給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教育論文征稿,民辦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公平教育資源進一步普及到少數民族地區,在教育投入上力度不斷加大,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接受到高等教育,民辦高校也招收了大量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在民族習慣、文化習俗、人際關系、社會適應、宗教信仰、學習、思想、人際關系等方面與漢族學生有著較大的差距,掌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幫扶管理,加大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力度,既使我國的民族政策得到貫徹,又進一步踐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自2002年建校以來,就招收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當然少數民族學生也不在少數,生源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少數民族學生主要集中來自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福建省、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
以2015年為例,全院共有在校生17643人,少數民族學生有2931人,占到全院學生總數的16.6%。截止2016年10月21日,全院共有在校生18067人,少數民族人數為2874人,占全學院學生總數的15.9%。對在校學生的教育管理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也呈現出了一定的特點,我們在對學校九個系部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和座談中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情況分析
1.1生源情況分析
民族種類多,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少數民族學生主要集中來自自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福建省、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尤以云南省的少數民族學生居多,而云南省的少數民族學生多數來自邊境沿線怒江、保山、臨滄、思茅、西雙版納、紅河、文山、大理、昭通、迪慶、麗江、曲靖等地州山區、高寒山區者居多。外省的少數民族學生主要來自青海、寧夏、西藏和新疆等西北地區。所涵蓋的民族族別達35個少數民族之多。
1.2少數民族學生自身存在的特點
1.2.1好學好問,求知欲強,但文化底子弱由于受到歷史條件、地理環境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較為落后,特別是交通不便的深山地區更是如此。為改變少數民族地區因各種因素長期積累形成的落后面貌,能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有書可讀,在高校招生時,國家對少數民族學生在錄取分數上有較大的照顧,甚至一些省自治區還享有更大的優惠政策。另外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學生自入學后一直使用本民族語言授課,進入大學后就出現了“一高三低”的現象,即本民族方言水平高,漢語表達能力及寫作力較低,數學、英語成績低的現象。很典型的案例就是2012級從西藏招的學生,由于英語和數學基礎薄弱,學院專門為這些學生開設英語班和微積分班上課。雖然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都十分珍惜進入大學的機會,充分利用在校的時間,甚至節假日也不休息,認真學習,但是在公共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學習上與漢族學生仍存在差距,補考比例遠大于漢族學生。
1.2.2民族自尊心較強,極易發生沖突受原生態環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習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學生民族自尊心強和敏感性在民族意識上成為其突出特征。生活學習中,很多少數民族學生有著自己特有的習慣和風俗,不能很好融入以漢族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生活中,同地區、同民族學生更樂意交往,小范圍的交往導致“小團體”的出現,這種“小團體”與對其宗教文化信仰和生活風俗習慣不甚了解的漢族學生極易產生摩擦、誤會甚至沖突。
1.2.3政治立場堅定明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但個別少數民族學生存在負面行為他們政治參與意識強,關注國家和民族地區的經濟、政治和科技文化等,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尊嚴等,同時遵紀守法,遵守校紀校規。但也有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三觀方面存在偏差,集體意識、奉獻意識和服務意識不夠,不愿意參加班級、集體活動,學習和生活中自我控制力不夠。
1.3少數民族學生心理現象特點
大學的校園生活是作為一名大學生進入社會的試煉階段。同高中時代相比,高校內的生活、學習環境、人際關系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這一系列的變化,大學生很容易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對那些適應能力不強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更為突出,通過問卷調查和實際案例分析少數民族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3.1文化差異導致的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問題少數民族學生生活環境的差異,風俗習慣文化的影響,在他們進入大學后,發現校園的社會環境、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都發生了變化。由于語言障礙、思想保守、民族風俗和宗教信仰的差異,校園內主流學生群體對少數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不夠了解等原因,致使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成績不理想時會出現沮喪、自卑、甚至想逃避現實的舉動;甚至有些少數民族學生認為以漢族為主體的學生對他們存在歧視現象,這也是他們自身心理方面的問題“自以為是”的一種認知行為,特別是在人際關系交往過程中出現誤會和隔閡感到不被尊重和理解時,這種“認為”會更突出,繼而產生憤怒、深度焦慮甚至有極端攻擊性行為。
1.3.2經濟方面的問題引發的少數民族學生心理情況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不斷推進,民辦院校中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的現象增多,也出現了很多像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這樣的三本院校,學費相對公辦院校來說要高一些。與此同時,國家出臺了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的相關政策并且幫扶的力度很大,因此,給眾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高校的貧困生越來越多,少數民族學生更為突出,也更具代表性,特別是特困生比較多。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生源地大多來自邊遠貧困山區,多數家庭子女比較多,收入來源單一,經濟比較困難。貧困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內心比較敏感,人際交往中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心理嚴重,情況突出的出現自閉癥、人格不健全等心理疾病。
1.3.3就業壓力引發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就業擇業方面,許多用人單位在高校招聘人才時是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執行的,致使少數民族學生沒有充分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民族優惠政策。在就業條件方面,部分企業以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水平不高、專業技能薄弱、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等理由,以簡單理由拒絕招收少數民族學生,規避引進他們的風險。以上種種原因致使少數民族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存在多疑、郁悶、煩躁、孤僻等心理問題。
1.4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及現狀
1.4.1民族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沖突少數民族學生具有根深蒂固的民族思想,不允許受到外來侵犯。他們來自于本民族的聚集地,受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的影響,傳承了本民族文化習俗和傳統的語言。少數民族學生遠離家鄉,來到高校面臨新的環境,相較漢族學生,他們在觀念和生活方式上產生諸多差異,很容易印發矛盾和沖突,這影響到高校的管理工作,這一點在宿舍園區的住宿中已經明顯體現出來了。宿舍舍友之間或者宿舍與宿舍之間因一點瑣事就能出現吵架甚至是打架的事件。
1.4.2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集體觀念薄弱,小團體現象較為明顯從一系列的調查問卷以及分析來看,在選擇交往對象時,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更愿意選擇本民族的學生,他們的“朋友圈”通常也是本民族學生,其中西藏的藏族學生中尤為明顯。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類的求同性”,相同的成長經歷和文化習俗,能迅速拉近相互間的距離,在交往上更為順暢,可以避免諸如語言、習俗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交往障礙。因此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更愿意選擇本民族的學生進行交往。人際交往的壁壘導致團體意識淡薄,給高校的管理工作造成影響。
1.4.3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學校在管理過程中并沒有出臺特別的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優待的政策雖然前面提到學院對2012級的藏族學生專門成立了英語班和微積分班,但是這種特殊班僅在大一年級試行過。因總體上少數民族學生總人數少,在專業編班時,他們被隨機地編。在進行宿舍分配時,根據系、專業、年級、班級集中原則,各民族學生混合住宿,這給不同民族學生的相互融合、互幫互助提供了條件,但也導致了小部分的宿舍矛盾問題。在日常管理中,不論漢族學生還是少數民族學生,一概嚴格按照學院的規章制度執行對違紀行為統一處理,但在處理方式上要注重科學化和人性化,這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具有激勵作用。
1.4.4對關乎少數民族的學業、經濟、就業制定集中的幫扶措施學院雖然在招生時對于偏遠山區和特殊民族的成績采取過特殊政策,但解決問題的力度不徹底。資助的標準一般是貧困生認定,但是幫扶不到位。各系根據各系的情況做了幫扶措施,差距較大。1.4.5目前學院雖然對輔導員開展了一些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的培訓,但是力度不夠,任課老師中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培訓輔導員雖然基本掌握少數民族學生的情況,也會重視對他們的幫扶,但由于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的了解不夠徹底,幫扶效果很難得以保證。再加之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大多數不懂普通話,致使在學生遇到了特殊問題時,輔導員無法和家長順利溝通,不利于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管理。
2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對策
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制定教育管理方案,有針對性地做好相關的教育管理工作,進一步落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充分體現了各民族學生共同進步、健康發展、全面成才。
2.1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樹立各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加強對民辦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少數民族學生入校后,他們的思想動態,管理者必須時刻進行關注,并且對相關學生的思想及時進行引導。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想法,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和黨員的榜樣作用,努力構建文化共同體,高度重視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培養具有愛國主義和反對民族分裂主義與恐怖主義的人才。新形勢下管理者要重視網絡輿論,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另一方面加強隊伍建設,創新方法,調整策略,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民辦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2.2.以人文本,為民辦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多渠道、多方面的服務
(1)注重對少數民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注重教育過程的連續性,做好基礎工作工作,積極拉近民族間的關系。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要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實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
(2)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黨員干部的培養工作。重視少數民族學生黨員干部的雙重身份,他們既是民族學生,又是黨員干部,因此管理者要重視對他們的培養工作。這些學生與其他少數民族學生交流較多,影響更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管理者培養少數民族的學生干部,做好民族學生工作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發展少數民族學生黨員,注重少數民族學生干部的培養。同時管理者和相關部門要教育他們明辨是非、遵守制度、勤奮學習,并樹立榜樣,切實影響和帶動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
(3)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資助工作,建立預警機制。國家的資助政策落實到每一位民族學生,不論是平時表現好的還是表現不好的,不能以成績和平時作為依據,資助范圍普及到每一位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建立突發事件預警機制及時為突發變故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資助,同時要對少數民族學生中的突發事件及時有效干預和處理。
(4)關注文化差異,關心少數民族學生的切身利益。加強認知,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做好飲食和重要節日安排,尊重習俗。通過參加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活動,既加深了民族學生之間的感情,又增進了民族間文化的了解。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夠促進民族文化融合,進一步幫助少數民族學生適應新環境,還能使少數民族的學生相互交流,建立深厚友誼。
(5)進一步提高民辦院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水平。管理者不能不加區分地將少數民族學生一刀切地進行管理,必須對他們進行精細化管理。學校要進一步確定具體的管理方法與教育重點,相關部門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可從他們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判定,行為方式則從人際交往、社會活動和學習成績等方面來綜合評定。當然,管理者盡可能給少數民族學生創造公平的環境,激發他們的活力與競爭力。而對于基礎較弱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專門的幫扶,我們的教育管理人員必須正視環境、語言、學習基礎和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差異,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這樣的學生將來回到他的生源地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做好這類學生的幫扶,有利于促進民族和諧與這些民族地區的發展。
2.3整合所有資源,各部門齊心合力共同做好民辦院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2.3.1加大民族政策的普及教育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多,最容易掌握各類信息,是最重要的教育環節,是做好民辦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基礎力量。加大對輔導員民族政策的培訓力度,民辦院校要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須要提升輔導員處理民族學生事務和宗教信仰等相關問題的水平,提高他們理解和把握民族政策以及宗教政策的能力,可將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納入輔導員考核,進一步激發輔導員做好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的熱情。
2.3.2重視心理健康,提高健康指數學校要高度重視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一是要提高心理輔導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設立專門的崗位,吸納專業人士,開設心理咨詢課程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二是建立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為心理干預和心理輔導提供基礎和保障,管理者者應及時、準確、詳實的記錄信息,做到早發現、早預防;三是搭建心理健康輔導平臺,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活動月,朋輩輔導、個別咨詢、團體咨詢等形式,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走出自卑的陰影,打開心扉,樹立信心,正確認識自我塑造健康的心理狀態。
2.3.3強化就業指導和幫扶,提升競爭力一是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和“就業創業指導”課。在入學初就要為少數民族學生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通過教育和引導,讓他們認識自我、了解就業環境、了解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使他們從容應對人才市場的競爭。二是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理念,調整期望值。通過就業課、邀請社會各界人士進行專題講座、邀請往屆畢業生傳授就業經驗、就業咨詢等形式,調整學生的就業觀念和想法,最終找到實現自身價值的就業崗位。三是在學生就業創業過程中,進行就業指導服務全過程化指導,幫助少數民族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讓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保證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工作全過程化,各系需要根據各系的特點統籌安排和跟進。同時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輔導、發掘優勢、發揮潛能、樹立信心、增強競爭意識,正視困難和挑戰,以飽滿熱情面對問題,迎接挑戰。
參考文獻
[1]馬延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現狀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1):38-39.
[2]郭園.淺析我國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現代交際,2014,(5):196.
[3]馬世磊,藍茂鋒.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中心的難點問題及對策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1):100-102.
[4]宋天華.新時期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2):179-181.
[5]劉景錢,劉飛.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日常管理問題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5-16.
[6]許靜珂.針對高校少時民族學生特點做好學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5,(1):12-13.
[7]龐志華.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及教育途徑[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06-108.
作者:王立敏 尹秀軍 宋成華 劉親 羅躍英 單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推薦閱讀:《教育導刊》雜志創刊于1983年,是廣州市教育局主管、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教育理論刊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