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2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如何加強對高中教育管理的新建設發展呢?同時現在高中教學上的新應用管理措施有哪些呢?有關目前高中教學的新改革規定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文章是一篇教學論文。 摘要:教育培養的是人上人,而不是人中人,教育成了一個篩選人、區分人的過程,充當著各種功利欲望滿
如何加強對高中教育管理的新建設發展呢?同時現在高中教學上的新應用管理措施有哪些呢?有關目前高中教學的新改革規定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文章是一篇教學論文。
摘要:教育培養的是“人上人”,而不是“人中人”,教育成了一個篩選人、區分人的過程,充當著各種功利欲望滿足的工具,而不是為了所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感受不到作為人所應有的尊嚴感和幸福感,而只是熱衷于各種外在的符號、標簽的獲取,最終使自身偏離了“育人”這一根本。因此,談論高中教育的定位問題,就應該回歸、堅守教育“育人”的本性,并在此基礎上籌劃、建構高中教育的理想大廈。
關鍵詞:高中教育,教學管理,教學論文投稿
高中教育的“大學預科化”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問題,準確地說,是高中教育發展所存在的問題逼迫著人們重新思考高中教育的定位。從這種意義上說,重新思考高中教育的定位就應依據當下高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并在尋求化解高中教育發展所存在問題的思考中重新定位高中教育。首先,從高中教育發展所存在的問題來說,不論是高中教育“大學預科化”的正論還是反論,都折射出目前高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都“不謀而合”地表達了對現有高中教育的不滿,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路徑。從這種意義上說,高中教育的“大學預科化”及其反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論文網推薦:《當代學生》,《當代學生》(半月刊)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上半月刊(中職)集科學性、人文性、實用性和可讀性于一身,知識與時尚共存、趣味與實用并重。以“我們的校園”、“我們的視界”、“我們的空間”、“我們的沙龍”四大板塊,全面展現當代中職學生的精彩生活,為中職學生的成長提供養料、創建舞臺。下半月刊(讀寫)以高品位的閱讀精品和學生原創的校園文學為主要內容,集經典與新鮮于一體,風格清新高雅,內容新鮮實用,以“美文閣”、“文言坊”、“寫作軒”為主打欄目,傾心打造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雜志舉辦的“中學生時政知識大賽”和“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已成為中學校園中的重大賽事和傳統活動。
當下高中教育發展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學生和社會需求多樣化與高中教育辦學模式單一形成的矛盾。就學生和社會需求的多樣化而言,其不僅表現在學生群體的異質化、學生求學動機的多樣性上,而且體現在家長對子女高中教育結果的期待多樣化、高等院校和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多樣化上。而面對學生和社會需求的多樣化,高中教育卻用單一的培養目標、統一的課程設置和封閉的課程內容、相同的評價內容和方式來應對,從而使高中教育無法滿足學生和社會的多樣化需求。[6]其二,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乏力。“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讓世人警覺、深思?梢哉f,創新人才有許多特質,但也有其共性。創新人才至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能夠跳出各種框框進行獨立思考。
但環顧高中教育的現實,在統一高考的脅迫下,學生卻只知掌握已有的知識,來應付有標準答案的考試題目。于是,學生在學習中沒有了問題,也拒絕問題,從而使學習成為“去問題”的過程。這種高中教育不僅沒有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相反卻遏制、消除著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不是鼓勵學生跳出框框進行獨立思考,而是誘勸、規訓學生按照標準的答案進行復制。針對高中教育的上述弊端,無論是高中教育“大學預科化”試圖通過“加強與大學的銜接”來“增加課程與教學的選擇性、學術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是高中教育的“基礎+選擇”試圖通過“選擇”“讓學生能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了解教育,從而學會選擇并順利完成其人生的初次選擇”,抑或是基于高中的“獨特價值”,“進一步增強高中教育的選擇性,建立一個豐富多樣且適當專業化的高中課程體系”,都有利于化解學生與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高中教育辦學模式單一形成的矛盾,也有利于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當然,在高中教育定位的探討中,不同的定位主張實際上對應的高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也各不相同。
高中教育的“特殊性和獨特價值”未能彰顯作為高中教育的短板。不同學者對高中教育所存在問題的不同看法,導致了不同的高中教育定位主張。但這些高中教育定位主張,對于化解高中教育辦學模式單一化與學生、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創新人才培養乏力等困惑,也有著殊途同歸之效。其次,就高中教育所存在問題形成的原因來看,無論是高中教育“大學預科化”還是其反論,都需要拓寬研究的視域,避免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簡單錯誤。因為不僅通過不同視角看出的高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不同,而且不同的高中教育問題所形成的原因也各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面對相同的問題,人們尋求的原因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為了克服、解決現行的高中教育弊端,對于高中教育如何定位這一問題,就有“大學預科化”“基礎+選擇”、彰顯高中教育的“特殊性和獨特價值”等不同主張。誠如曼海姆(K.Mannheim)所言:“‘視角’……表示一個人觀察事物的方式、他所觀察到的東西以及他怎樣在思想中構建這種東西,所以,視角不僅僅是思想的外形的決定,也指思想結構中質的成分,而純粹的形式邏輯必然忽略這些成分。正是這些因素成了如下事實的原因:兩個人即使以同樣的方式采用同樣的形式邏輯法則(如矛盾規律或演繹推理程式),也可能對同一事物作出極不相同的判斷。”[7]可以說,在一個相對完整的“問題+論據+觀點”的闡述中,由于受制于某一視角的局限,人們只能看到其能看到的問題,尋找到視角規避下的論據,并依據有限的論據推導出某一視角下的觀點,從而在“問題+論據+觀點”的闡述中存在著多樣重組、建構的可能性。而學術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洞開由“問題+論據+觀點”所構成的多種可能性,并讓人們在這些多種可能性中根據自己的意愿和現實情況進行理性的選擇。例如,就社會發展這一視角而言,一般來說,社會發展水平愈高,對人的素質要求就愈高。
原始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恐怕難以與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相提并論、同日而語。對于這種判斷,反對的人恐怕不多。但問題是,社會發展水平愈高,對人的素質要求愈高,這一事實判斷并不能直接推斷出高中教育是定位為“基礎教育”好還是定位為“大學預科”好這一價值判斷。基于相同的“社會發展水平愈高,對人的素質要求愈高”,有學者推論出高中教育要“大學預科化”,而有學者則傾向于高中教育“基礎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相同的事實論據并不必然得出相同的價值判斷。從這種意義上說,高中教育定位的探討實際上就是一個高中教育價值的再識別、再選擇與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每位言說者都應明察自己研究視角的局限性,增強言說的理性自覺,并在真誠言說的同時保持對其他視角的開放。最后,從學制上看,談論高中教育的定位至少要跳出高中看教育。的確,在由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所構成的學制體系中,高中教育作為中間環節,確實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應發揮“啟承轉合”的功效。但高中教育畢竟是一種教育形態,而所有教育形態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使人成為人,促使現實的人成為理想的人,是為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再生產。一句話,教育因提升人自身的價值而獲得其存在的合理性;氐浇逃c(即人自身)去思考高中教育的定位問題,方能抓住根本。正如馬克思所言:“理論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只要理論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在于人本身。”[8]因此,教育(包括高中教育)的秘密就隱藏在人之中。從這種意義上說,高中教育存在的價值就不僅僅是“大學預科”,也不僅僅是其“基礎+選擇”或“獨特價值”,而且包含著其更為根本的“育人”。這不僅因為“人,一般來說,每個有理性的東西,都自在地作為目的而實存著,他不單純是這個或那個意志所隨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動中,不論對于自己還是對其他有理性的東西,任何時候都必須被當作目的”[9],而且因為高中教育的“大學預科”“基礎+選擇”或“獨特價值”只有基于“育人”、為了“育人”、成就“育人”,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在高中教育定位的探討中,雖然學者試圖從多種視角分析、辨明高中教育的定位問題,但高中教育畢竟是教育,倘若整個教育觀念出現了問題,僅僅高中教育是難以潔身自好的。誠如杜威在談論“進步教育”和“新教育”這些名稱時所說:“我堅信,根本的問題并不在于新教育和舊教育的對比,也不在于進步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對立,而在于究竟什么東西才有資格配得上教育這一名稱……只要我們專心致力于尋求教育究竟是什么以及具備什么條件才能實現這種教育,而不使它停留在名稱或口號上,我們就能取得更確實、更迅速的進步。”[10]如此看來,探討高中教育的定位問題需要追根溯源,重新思考“教育是什么”。實事求是地說,新中國建立的學制系統在延續單軌學制傳統、保證勞動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權利的同時,又表現出典型的雙軌制特征。這就是貫穿在整個學制系統中的學校等級,即普通學校與職業學校的等級差異、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等級差異、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等級差異、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的等級差異以及基于教育地方保護主義的地區性分割,[11]從而使各級各類“學校擔負著一種篩子的任務,從小學各年級開始,一直進行到以后各個教育階段,為挑選未來的杰出人才而進行篩選”[12]。而我國特有的學校篩選機制則是唯考試成績是舉,那些考試成績暫時落后者就成了理應遭到拋棄的對象,從而不僅造成了不同學校之間的“差序格局”,而且造成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差序格局”。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