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2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語文閱讀教學上的新應用技巧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促使現在閱讀教學改革管理的新發展模式呢?有關當前的新教學管理制度有哪些呢?文章是有關教學論文。 摘要:影響閱讀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點,如照明條件,文字的字體、型號等;文字材料的易
語文閱讀教學上的新應用技巧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促使現在閱讀教學改革管理的新發展模式呢?有關當前的新教學管理制度有哪些呢?文章是有關教學論文。
摘要:影響閱讀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點,如照明條件,文字的字體、型號等;文字材料的易讀度,如字詞的常用程度 ,句子的長短與結構的繁簡 ,命題密度(即在一定長度的材料中出現的概念數)等;材料的概括與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確定的閱讀目的等等。影響閱讀理解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閱讀者的知識基礎。此外,閱讀者的注意、記憶和思維也都是重要的內部因素。掌握好的閱讀方法,能在短時間內把握作品的寫作主旨,結構安排及表現手法等,較好地完成對文章的理解、賞析和吸收。
關鍵詞:語文閱讀,語文論文,教學論文投稿
一、20世紀初以來,對文學閱讀功能、價值的不同意見及其影響消長
20世紀初以來,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對文學閱讀的看法和見地存在很多紛爭。正是這些紛爭卻促進了文學閱讀低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指導文學閱讀教學目標設定步入正軌。“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文學教學的促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國語運動和文學革命。蔡元培、梁啟超、胡適等教育家積極倡導文學教育。蔡元培積極倡導美育,他曾高度評價了文學作品(戲劇)的美育作用,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中曾說“(戲劇)皆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則其所以陶冶性靈,使之日進于高尚者,固已足矣”。[4]33-34梁啟超先生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主張以政治小說啟發國民。胡適先生主張學習歐洲文學,從而開辟新文學的道路。在這些人的推動下,小說、戲劇這些文學樣式,終于躋身于中國文學之列,改變了詩文一統文學天下的格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語文教育的“文道之爭”。建國之初,語文“文以載道”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1955年7月,《高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初稿》出版,標志著中學漢語、文學分科試驗的實施。文學教育受到空前的關注,語文“以道為主”思潮逐漸占了上風。1963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中提出了“文道并重”的思想。“文化大革命”后,語文教學“科學化”、“效率化”追求對文學閱讀的影響。語文教學推行講求實效的語文知識語文知識與能力的訓練,但是文學教育“便順理成章地掉進經驗主義、行為主義、科學主義的陷阱”[5]46。80至90年代的,語文教育科學與人文的論爭。文學教育出現了“不包含文學性,相反,根本漠視它存在的意義”[6]12-13的現象。20世紀末,文學教育大討論對文學教學影響。針對語文文學教育偏離文學性的現象,鄒靜之、王麗、薛毅等人對中小學語文教育進行批判,體現出對文學教育人文性的呼吁。薛毅認為“文學教育不是文學的教育,而是以文學為手段的教育”[6]12-13。文學教育回歸人文性,引起廣泛關注。綜合考察20世紀文學教育的幾次論爭,我們認為文學閱讀教學目標的爭議從未真正停止過。其實這都反映出各個時代對文學閱讀教學的不同的目標要求。
論文網推薦:《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首都師范大學主辦。本刊是全國性中學語文專業學術期刊。創辦20余年來形成了學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辦刊特色,在國內同類刊物中獨樹一幟,頗受廣大讀者好評。近年來,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本刊登載了大量有關文章,成為業內人士了解教改動態的重要窗口,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
二、《語文課程標準》研制專家對文學閱讀的意見
文學教育是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文學教育應該有其獨立的目標、內容,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方法、過程,其核心是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如今,我們的文學課去多半是“生理解剖”式和“信息處理”式。因而鼓勵學生自己與文本進行對話,生成自己對作品的獨特感受變得難能可貴。錢理群先生在《我們為什么要閱讀經典》中推崇學生自己閱讀作品反對將他人之言當成自己的見解、主張。方智范認為鑒賞文學作品是“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7]9-12。當文學知識(包括文體知識、表現手法和背景材料)指向在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是理性知識的運用。不能將其簡單地理解為“知識”就與鑒賞活動無關而不言。孫紹振認為美的觀念“只有超越了現實的真達到假定,才能進入想象境界,表達作家的精神世界”[8]97-103,才能得以實現。只有理清真實和假定的關系,才在讀懂經典的路上邁出了第一步。因為文學藝術是作家對生活的濃縮體驗。它既有生活基礎,又有其藝術性。所以對文學作品,一定要會想象。發揮讀者自己的想象,探究人類生存的社會,了解不一樣的人生,讓自己的思想在想象中遨游,探尋從未接觸過的世界,體驗從未有過的心靈悸動。這也就是文學閱讀的魅力所在。
三、語文課程教學論教科書對文學閱讀的表述
對比四種語文課程教學論教科書,我們發現它們對文學閱讀教學的表述是各有側重的。在倪文錦教授所編的《新編語文教學論》中,他主張要根據不同文體及不同的閱讀目的來進行閱讀活動,并將閱讀活動根據難易劃分層次。文學閱讀教學也可由此劃分為諸多層次,達成不一樣的教學目的。根據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的文體特征制定不一樣的閱讀層次,針對不一樣的學生,制定不一樣的考量標準。王文彥、蔡明主編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主張閱讀教學常規過程應由引導→研讀→運用三個環節組成。強調通過閱讀這一過程應當使“作品和學生的思想感情進行真正的交流”[9]39。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朱紹禹、傅永安、劉淼主編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提出根據文體、風格、作家、時代等不同,品味語言運用的特點。如散文應注重品味語言的精練、優美、樸實、含蓄;小說要注重品味語言的極富個性化;戲劇要注重品味語言的動作化,詩歌要注重品味語言充滿想象的意向。潘新和主編的《新課程語文教學論》提出不應拘泥于教學的固有環節,而應注意感知、理解,實踐環節之間的融會貫通的觀點。對于文言文教學建議使用評點法,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四種教材均注重培養學生在文學閱讀中的獨立性、創造性。要求教師在文學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通過不同的閱讀手段達到不一樣的閱讀目的;針對不一樣的文體,選擇不同的閱讀策略。而這些無一不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學閱讀的要求相契合。本文來自于《語文學刊》雜志。語文學刊雜志簡介詳見
四、其他語文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的論述
在文學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文學閱讀教學與非文學閱讀之間的差異性。他們強調文學閱讀教學更應體現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文學語言教學等功能,還應注重不同體式閱讀教學方法的不同。如李維鼎在《閱讀理論的分歧、閱讀理解的彈性與閱讀教學策略》中提出對文本不同設計不同的閱讀目標。楊萍老師在《論中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從語文教育歷史發展和現實發展的角度,討論了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倪文尖、朱羽的《重塑小說觀建構新圖式》一文,意識到小說不同于其他文學式樣的個性,著重闡述了閱讀小說目標取向。倪文尖、朱羽認為對文學作品“套路化”的讀法,會將文學作品內涵縮減。這些教育研究者、教師從不同視角闡述了文學閱讀教學應體現的功能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給我們提供了制定文學閱讀教學目標的方向。正因為文學閱讀給了我們這樣多重的教育,才使得它對于我們不僅是功利的需要,更是心靈的需要、解讀人生的需要,它也將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更多關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