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19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毫無疑問,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維護資產階級總體利益的。也就是說當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生活也資本化了,更何況當代資本主義國家職能國際金融機構的職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分析當代資本主義不能離開上層建筑,同時也應該看到,劃分
摘要:毫無疑問,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維護資產階級總體利益的。也就是說當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生活也資本化了,更何況當代資本主義國家職能國際金融機構的職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分析當代資本主義不能離開上層建筑,同時也應該看到,劃分不同性質生產方式的基本依據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生產關系的性質,劃分一定生產方式的不同發展階段時,也應以生產力的發展是否引起生產關系在自身范圍內的“部分質變”為依據。而“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提法,正是首先從全球資本生產關系重大變化的經濟學分析出發,即以經濟為基礎,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元視角集中反映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變化的綜合性范疇,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不同于列寧時代的重大特征,反映出當代資本主義明顯不同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重大的質的變化。進一步的分析將會使我們在比較中更深刻地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金融,經濟發展,經濟制度
全球化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和豐富。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內容,其特征是,商品、服務、技術及資金的大規?缇沉鲃;各國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關系加強。正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一樣,金融全球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作為經濟全球化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全球化一旦形成,必然有其自身運動規律和豐富的內容。當代經濟全球化正是以金融為主要手段,而現代資本主義的主要推動力正是金融資本,它決定資本的流向、流動量及企業的利潤率,甚至也是整個經濟和政治的決定力量。它不受任何權力控制,也沒有邊界。從金融本身的發展規律來看,推動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動因是西方國家8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信息技術、融資證券化和金融創新等的發展。即20世紀70年代,國家資本主義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這場危機的結果沒有導致革命,而是伴隨著集中表現為金融全球化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到來,使壟斷資本主義進入了金融資本急劇膨脹的新階段,也就是說真正打破國家壟斷時代的是1978年以來美英兩國率先實施了金融自由化和放寬了金融市場管制政策,各國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從此建立了日益緊密的聯系,從而出現了金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即金融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新階段。或者說在一定意義上說,國家壟斷正是通過金融壟斷實現的。
一、全球化進程中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研究的核心是對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變動規律的研究,即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研究是有順序的:“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按照這一方法論及邏輯的要求,馬克思對全球化的研究與他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的研究是一致的,體現出的基本思路是:資本的擴張性是全球化的根源,對外貿易是全球化的起點,世界市場的形成為全球化提供了載體。
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中,從壟斷資本的進一步發展來論證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必然性,他認為,隨著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性質,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響了。實際上私人壟斷資本在19世紀下半葉又得到較大較新發展。恩格斯于1880年進而講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出現這樣的新形式,即“國內同一工業部門的大生產者聯合為一個‘托拉斯’,即一個以調節生產為目的的聯盟;他們規定應該生產的總產量,在彼此之間分配產量,并且強制實行預先規定的出售價格。”在“托拉斯中自由競爭轉為壟斷。”
列寧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托拉斯、辛迪加、卡特爾等壟斷資本新形式的新發展,提出了帝國主義論。列寧帝國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戰后,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不斷加深,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有了許多新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態,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尤其是與信息技術相適應的;經濟全球化以多元的行為主體來構成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經濟全球化是依靠市場體系和市場經濟體制來溝通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的;經濟全球化是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 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和經濟集團化并存等。具體表現為貿易全球化、產品全球化、資本的全球化,跨國公司的發展以及國家經濟聯盟或協調組織的發展等。
按照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全球化運動作為“結果”一旦形成,就反轉過來而成為“原因”,對世界各國的發展普遍地起著作用。伴隨著這一進程,當代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不僅在二戰中發了橫財的美國經濟發展迅速,就是戰敗國日本、前聯邦德國也都出現了所謂的“經濟奇跡”。概括地說主要是:從社會生產力層面看,當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僅沒有停滯,反而有很大發展。從生產關系層面看,當刊發達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在資本主義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了重大調整,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得以緩解。從階級狀況層面看,產業結構、階級結構以及勞資關系都出現了新變化,勞資矛盾在繼續深化中趨向總體緩和,社會在多重危機的挑戰中呈現出全局性相對穩定。從上層建筑層面看,當刊發達資本主義已是趨向成熟的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多黨議會民主制相當穩定,一般能按法律規定遵守“游戲規則”,定期通過選舉平穩地輪流執政。從社會管理層面看,當代資產階級提出了較完整的“社會安全”,“社會機制”理論,普遍建立了比較系統、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資產階級理論家提出的“社會機制”理論,認為一個社會要平衡地發展,既需要“動力機制”,也需要“平衡機制”,二者的有機統一有效地維系了資本主義地穩定運作。從國際層面看,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創造了大量新產品、新技術和勞動服務,拓展了貿易空間,導致了生產經營和資本流動的國際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如果說馬克思列寧經歷了早期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中期的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那么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當代資本主義即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逐漸進入一個以經濟增長、生活水平提高和各種聯系合作普遍發展為標志的“相對穩定發展狀態”,已經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現代資本主義形態。正如德里克所指出的:“隨著東歐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和中國這樣社會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的開放,除了幾個微不足道的例外,今天的地球上幾乎沒有一個角落資本活動不曾滲透到。”
試想當年列寧如果固守著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去分析資本主義的新特征,就無法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今天的資本主義和列寧時代相比更是發生了諸多重大變化,甚至“ 某種質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有了許多新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態,突出表現就是,當代資本主義不僅從壟斷資本主義那里繼承了壟斷性、垂死性和腐朽性,而且還具有相當強的修復力、生命力、競爭力和調節力。因此從時刊發展的高度分析,我們認為,一方面,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思想,特別是從《資本論》到《帝國主義論》貫穿著的關于全球化的起源、本質、過程、特征以及發展前景的思想,關于資本主義發展與全球化的一致性即全球化歷史進程與資本主義階段同步發展等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歷史穿透力;另一方面,新的時代和新的實踐要求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能囿于舊說,而要解放思想,在回應時代的挑戰中進一步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
二、全球化進程中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對于資本主義的研究不能以一個或幾個發展階段為限,而應當包括資本主義經歷的各個階段,尤其是馬克思、列寧逝世以后的那些階段。
馬克思和恩格斯側重從生產關系角度來考察經濟全球化問題。他們抓住了資本的本質——不斷擴張以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并科學地把經濟全球化劃分為三個階段:商業資本全球化、借貸資本全球化與產業資本全球化。因此,他們不但預見了分工、資本與市場全球化的趨勢,而且還從商品經濟和資本運動的規律性角度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根源。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使他們無法提出有關經濟全球化具體方式的見解,對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也分析較少。對于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上最發達和最復雜的組織”這一提法,也應當根據新的情況加以研究。
列寧關于資本主義劃分為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界說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界是很有權威的。列寧根據20世紀初壟斷資本全球擴張的新特點指出:金融資本的形成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征。但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最后階段,還是最新階段?即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的歷史定位問題,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也是國內外眾多學者、理論家都在探尋答案的問題。比較多的學者認為:列寧把帝國主義定義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并對此作詳細的論證。他認為帝國主義是過度成熟的資本主義,在此之后毫無疑問是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因此,帝國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這種樂觀主義的估計可以說是許多革命家所共有的。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紀就曾宣告資本主義的喪鐘已經敲響。列寧的著作是以《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為書名的。
研究中有的學者考證,在列寧生前1917年出版的此書書名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新階段》,這個版本有列寧寫于1917年4月26 日的序言。直到列寧逝世10年以后,本書才以《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為書名出版。不知道1917年的版本出于何種考慮不用“最高階段”而用“最新階段”的提法。在俄文第1、2、3 版的《列寧全集》中書名用的也是“最新階段”。從提法本身看,“最高階段”是到了頂的階段,在帝國主義階段之后資本主義不可能再有新的階段出現,而“最新階段”則意味上不封頂,此后還可能有更新的階段出現。1935年的版本大概是根據1916年的手稿標題改回去的,但是這種改動是否注意到列寧1917年改書名的考慮?這是列寧思想史研究中有待查明的問題,同時也留給我們思考的空間。
不言而喻,作為當今學術研究的對象,人們最為關注的依然是同世人關系最為密切和直接的戰后資本主義的新發展 。資本主義的這個新的歷史階段以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生產力 的質的飛躍、社會結構的深層變動為世人所矚目。與此相聯系 ,資本主義世界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出現了某些不可否認的新現象和新變革 。早在 50 年代末 和 60 年代初,國際學術界就以 “ 資本主義改變了嗎 ?”為題展開了一場熱烈的大討論。就目前看來,國內外學術界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和界說, 盡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概括起來大體上可有如下觀點:一是“發達資本主義論”,這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視角的;二是“成熟的資本主義論”,這是從資產階級的管理經驗、能力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變化考察的角度;三是“國家資本主義論”,這是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 的角度作出的概括,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最重大變化在于一般壟斷轉變為國家壟斷;四是晚期資本主義論,這是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了某些質的變化的角度;五是“社會資本主義論”,它著重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種種跡象加以分析;六是“人民資本主義論”、“福利國家論”、“可調節的資本主義論”、“法人資本主義論”等。還有“經濟成長階段論”、“后工業社會論”、“后工業社會” 、“信息社會”、“知識社會”或“第三次浪潮”、“科學社會”、“后資本主義論”、“沒有勞動的資本主義論”等,以純技術的觀點看待當代資本主義。上述觀點的劃分是十分粗略的,每一種觀點中又由于視角和側重點的不同而存在著很多差別。這些觀點的共同之處是承認現代資本主義在戰后發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但以什么樣的尺度和標準來衡量這樣的變化,是否存在從量到質的飛躍,則由于立場、方法、視角,以及政治、社會、經濟、歷史背景的不同導致了分歧和差異。
這些觀點對于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具有各自不同的重要參考價值,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時代特征和運行規律。如果從本質上、從全球化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且動態變化中,來進一步考察和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的話。我們認為,從發展趨勢上看,當代資本主義正逐漸向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演進。那么,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能否回答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部分質變”的問題呢?對此,有人認為:“金融資本”這個概念在列寧那個時代就已使用,現在仍然使用原概念,用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來表述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不足以表達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變化。
西方左翼學者對這個問題也高度關注,他們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當代資本主義的種種新變化,如信息革命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分工體系的變化、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等等。最近,他們強調全球化的核心是資本在當代的新變化。在2001年巴黎國際馬克思主義大會上,法國學者讓·克羅特·德羅奈認為,“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最深刻的變化發生在金融領域。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之后,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就是說,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首先是作為當代資本主義最深刻的經濟變化而出現的。我們認為,如果進一步從政治和國際綜合治理的角度看,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的意義在于把金融運行機制融入國際機構、國家調控之中。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