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08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近年來,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銀川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步暴露出來:拉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仍是以出賣原材料或原材料初加工產品為主的重工業而不是輕重工業雙輪驅動,企業在市場比拼的仍是規;虍a能的擴大而不是依賴自主創新能力。隨著
摘要:近年來,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銀川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步暴露出來:拉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仍是以出賣原材料或原材料初加工產品為主的重工業而不是輕重工業雙輪驅動,企業在市場比拼的仍是規模或產能的擴大而不是依賴自主創新能力。隨著能源及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人力資源成本不斷攀高,以及越來越強的民生環保意識,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已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1 銀川市工業發展概況及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工業經濟持續穩步增長
經過多年發展,銀川市工業初步形成了煤炭、石油石化、冶金、有色、建材、化工、輕工、紡織、醫藥、機械、電力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截止2013年底,銀川市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91戶,其中大型工業企業16戶,中型工業企業48戶。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92.16億元,同比增長12.4%。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達到54.2%,是推動銀川乃至寧夏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主要力量。
1.2 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十二五”期間,銀川市深入實施工業振興工程和產業鑄龍工程,著力提升產業層次,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及產品結構,形成了“一強四優五新”產業布局。“一強”產業是能源化工產業,“四優”包括機械裝備及再制造、羊絨制品及紡織、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發酵及生物制藥四個產業,“五新”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產業、葡萄酒產業及家具制造和裝飾材料產業。
1.3 自主創新體系逐步形成
自主創新是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銀川市政府歷來重視企業自主創新,企業經過市場化改造,采取合資合作、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產學研結合等方式,逐步建立了具有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的技術創新體系。截止2013年,銀川市共有127家企業的129個產品獲得寧夏名牌產品稱號,占全區寧夏名牌產品(296個產品)的44%;2家企業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有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37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分別占全區總數的67%和58%。共有16家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
1.4 轉型升級平臺建設穩步推進
銀川市現有開發區和工業園區9個,規劃總面積25467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124.13平方公里,入園工業企業達到848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7家。2012年,園區在崗職工人數12.31萬人,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利稅總額50億元。為搶抓第二輪西部大開發和國家首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機遇,銀川市又先后啟動了濱河新區工業區、綜合保稅區、寧夏生態紡織產業示范園和銀川科技園建設,這些園區將成為銀川市調結構、轉方式的重大工程和推動銀川市跨越發展的全新引擎。
1.5 節能降耗工作扎實推進
銀川市緊緊圍繞“十二五”萬元GDP能耗下降目標,組織實施《銀川市“十二五”節能降耗全民行動計劃》和《銀川市低碳城市建設計劃》兩大計劃,緊緊抓住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和行為節能四項措施,推進燃煤鍋爐(窯爐)改造、新能源應用等十項工程。組織申報實施國家、自治區級節能技改項目34個,總投資近12億元,建成后可節約標煤10萬噸,節水40萬立方米。推進重點企業節能。開展萬家企業電力需求側管理,推進化工、建材等行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推行清潔生產和能源審計,培育壯大節能技術服務公司。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淘汰乳制品落后產能3萬噸,造紙落后產能2.41萬噸,制革落后產能10萬標張,石膏板落后產能800萬平方米。
2 銀川市工業轉型升級的困難問題和制約因素
當前,銀川市正處于工業化轉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場化提升期。銀川市工業轉型升級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客觀、冷靜地審視全市工業經濟發展,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還存在不少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主要有幾方面。
2.1 工業發展水平不高,結構不優
一是工業經濟總量小、水平低,工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工業化進程整體上仍處在初級階段。二是工業結構不優,發展不平衡,突出表現在重工業占比過大。銀川市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4%,特別是能源化工產業一業獨大(占銀川市工業總量的70%左右),而低能耗、高效益、高產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還不充分,已成為制約銀川市工業產業優化升級、保持工業平穩健康發展和完成“十二五”節能降耗目標任務的重大問題。三是產業價值鏈不完善,低端產品多,高端產品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支柱產業能源化工、羊絨紡織業中的許多企業仍舊處在產業鏈、價值鏈低端,總體上靠低價格參與市場競爭,抗風險能力普遍不強。四是大中小企業關聯度不高、互補性差,企業的市場靈活性較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進程。全市工業總體上還沒有擺脫產業和產品結構單一、發展粗放的基本格局。
2.2 創新能力仍然不足
一是工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1%,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二是工業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由企業家自身素質、理念限制、以及創新投資風險大等原因產生的畏難、怕煩情緒,使得企業自主創新熱情不高,企業并未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除少數企業具有一些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外,銀川市多數工業企業主要依靠技術改造和裝備引進。三是企業創新缺乏人才智力支持。受限于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科研實力比較薄弱是制約銀川市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一個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第三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發展較為落后,也很難吸引高端研發人才落戶銀川。 2.3 要素制約突出
從宏觀環境看,資金、土地、人才等瓶頸因素制約工業發展日趨嚴峻。資金要素方面,除了少數大型知名企業,目前銀川市中小工業企業普遍面臨融資困難的狀況,融資渠道十分狹窄,資金矛盾非常突出,許多有項目有盈利的企業由于難以籌措到必需的資金而不能最大規模地發揮其能力,這已經成為制約銀川市中小工業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土地要素方面,工業用地制約日趨嚴重,很多項目落地投資以及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時,都受到土地指標的限制。人才要素方面,由于客觀因素的制約,銀川市企業要獲得相同層次的人才要比大城市企業付出更高成本,技能人員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企業在員工培訓上投入不夠,企業人才素質提升緩慢,導致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端技術人才高級人才緊缺。
2.4 節能降耗壓力較大
銀川市目前工業結構偏重,隨著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一批電力、煤化工項目在“十二五”期間的陸續投產,偏重性趨勢將更加明顯,將對節能降耗工作產生明顯的制約作用。高耗能行業企業是拉動全市規上企業能耗較快增長的主要因素,同時這些企業也是拉動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的中堅力量,在國家下達給自治區和銀川市的節能降耗任務重、指標要求高的情況下,實現銀川工業節能降耗達標與工業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矛盾將進一步突顯。
3 下階段推進銀川市工業轉型升級的思路和建議
今后幾年,銀川市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推動工業發展由注重規模速度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轉變,由消耗傳統生產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由依賴投資拉動向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由外延粗放式向內涵集約型轉變,把工業發展真正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1 提升產業層次,優化工業結構
一是要繼續壯大主導和重點產業。圍繞國家確定的能源、資源加工基地的重大契機,加快提升能源化工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做大做強機械裝備及再制造產業、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羊絨制品及紡織業、發酵及生物制藥業等特色鮮明、優勢明顯、潛力巨大的重點產業,較大幅度提升重點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
二是要以集約化發展為方向,努力培育戰略新興產業,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集中力量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石油裝備制造等特色產業。力爭在3-5年內,形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術,有一定市場規模和經濟社會效益的新興產業集群,創造更多的工業經濟增長點。
三是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結構從加工制造環節為主向加工制造與研發協調發展轉變,提高傳統產業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鼓勵企業圍繞產業優化升級、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積極實施技術改造。
四是要努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培育現代物流、研發設計、金融商務、軟件和服務外包、會展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工業企業由產品制造商向技術研發商和工程服務商轉變。加快發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實現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3.2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
一是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突出產業優化升級,著力抓好一批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推廣應用為主要內容的重點的技改項目。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全力組織實施企業技術中心創建。積極推進行業龍頭企業工藝技術及裝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二是推動企業制度創新。積極促進企業家理念的轉變,摒棄畏難求穩心態和家族化管理模式;培育企業做大做強,引入風險和創投基金等資本,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引導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企業從業主管理制向職業化管理制轉變。
三是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進一步拓寬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服務范圍,促進專利代理、專利技術交易發展,努力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核心技術。支持發展自主品牌,培育創建特色產業品牌、區域特色產業品牌,加大宣傳力度,推動產業品牌與產業集聚、專業市場相互促進、互動發展。
3.3 強化要素保障
一是要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落實培育和引進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優惠政策,鼓勵、支持企業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重點引進緊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和緊缺專業骨干人才培養培訓工作,形成從初級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
二是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建好用地平臺。要集約利用土地,堅持按項目資金投入科學配置土地,向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傾斜,優先保證優勢項目、重點項目的用地。通過出租、轉讓、政府依法收儲等形式,盤活企業閑置土地,增加工業用地儲備,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是抓好中小企業融資平臺。一方面引導中小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定期向銀行提供全面準確的會計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建立互相信賴的銀企關系,爭取銀行信貸支持。另一方面,引導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實行多向融資,積極爭取外部融資支持。
3.4 推動企業節能減排,倡導綠色制造
一是要繼續深化節能執法行動,全力抓好高耗能的重點行業、重點用能單位節能,嚴把能耗增長源頭關。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換代,主動提前淘汰低端產品制造能力和相對落后產能,降低企業能耗及污染物排放。
二是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加大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數據監測、分析,實施節能降耗對標工程,加快實施重點項目,積極申報國家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項目,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在重點行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提升工業整體能效。
3.5 加強信息化改造,促進“兩化”融合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突出產業導向和產業特色,積極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我市重點產業中的各個層面上的應用、滲透和融合。著力抓好企業、尤其是傳統制造企業的信息化項目推廣和應用,推動試點示范企業建設,建立和完善企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發展各種嵌入式軟件技術、柔性制造系統,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檢測和控制以及內部物流和信息流的高度自動化。在此基礎上,積極將電子商務、互聯網絡嫁接到傳統產業,加強電子商務培訓,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建立企業、行業網站,通過扶持發展電子商務,改變中小企業傳統的物質流、價值流、信息流的運作形態,進一步優化產業體系。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