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經濟師論文發表探討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技術的影響

發布時間:2014-11-2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對外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活動;技術進步是指人類在生產中的勞動手段、工藝方法和熟練程度積累的增加,其經濟學意義是能夠使投入的要素帶來更高產出比率的技術改變。兩者互為前提、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經濟發展

  摘要:對外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活動;技術進步是指人類在生產中的勞動手段、工藝方法和熟練程度積累的增加,其經濟學意義是能夠使投入的要素帶來更高產出比率的技術改變。兩者互為前提、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都是我國制定發展戰略時所必須重視的關鍵因素。本文選自:金融理論與教學》為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入編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入編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庫——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主要欄目有:經濟研究、金融論壇、財會研究、法律研究、教學研究、計算機應用、圖書館建設、就業指導、思想教育等。

  一、對外貿易能促進中國技術進步

  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技術進步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技術創新,二是技術引進。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工業化起步相對較晚時,往往通過對外貿易(即國際技術貿易)的方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并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與二次開發(再創新),使自主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縮短技術研究開發時間,謀求技術跨越,達到技術趕超。

  20世紀60年代,韓國的工業水平和我國的相差不多,甚至很多產業起步都比我國晚。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韓國先后頒布了《科學技術振興法》(1967年)、《工業技術開發促進法》 (1972年)、《特定研究機構扶持法》(1973年)、《技術評估法》(1973年)等一系列法律,促進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企業技術的開發。到了20世紀80年代,韓國的技術發展戰略從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進行改造、創新向注重自主創新、并重技術引進的戰略轉變。隨后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技術先進國家加強對技術的保護,引進產品核心技術日益困難,韓國企業通過加強國內外獨立和合作研發活動來提高引進技術的使用效率和消化吸收。到現在,韓國已掌握多項產業的核心技術。在IT、汽車、半導體、造船、鋼鐵等產業的許多新產品還被當作同一產業的國際標準。

  韓國的例子充分證明了對外貿易是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能夠促進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并為技術引進跨越到自主創新提供了前提條件。我國應借鑒韓國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對外貿易這一方式提高技術水平,實現技術進步。

  二、中國技術進步是我國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經濟迅猛發展,使傳統的比較優勢、國際分工格局以及國際貿易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成為國際貿易中最富生命力的帶動力量和各國必爭的制高點。與此同時,以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及各類“公平貿易”措施為核心的新貿易壁壘的門檻也在日益提高,并成為未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最大障礙。

  根據商務部調查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遭遇貿易技術壁壘(TBT)的直接損失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在2002年,中國各產業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直接損失為170億美元,有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遭遇到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2007年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而導致的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高達494.59億美元,而到了2010年,該數字上升到582.41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3.69%,給我國企業增加了243.91億美元的成本。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國際間的貿易摩擦將越來越頻繁,以設置技術壁壘為主的貿易保護會越來越嚴重。

  面對如此形勢,只有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標準、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加強認證認可及國際互認,才能使我國對外貿易得到更進一步發展。因此技術進步是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對外貿易和中國技術進步都能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R-N學派通過研究19世紀對外貿易與各國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19世紀的對外貿易對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驗證了羅伯特遜的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此外,早期的亞當·斯密有關“剩余產品出路”學說、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20世紀7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的以比較優勢原理和規模報酬遞減原理為基礎的新貿易理論、近年來以楊小凱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關于國際貿易通過擴大市場從而提高分工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都從理論的角度探討了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市場機制在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外貿易的發展擴大了市場的范圍,使社會資源、國內外資源得到更合理的使用,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并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加工貿易是典型的利用國外資源和利用國內資源的結合。通過進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再利用本國的生產能力和技術進行加工,制成成品后出口到國外,1999年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共獲得1466億美元的收入,到2010年該收入上升到1.1萬億美元。加工貿易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渠道,而且擴大了勞動就業,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再次驗證了對外貿易能夠促進經濟發展這一命題。

  技術進步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更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推動生產力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并且促進技術制度的創新。尤其對于后發國家來說,技術進步更是發展經濟、追趕發達國家的重要手段。13至16世紀航海和造船技術在中東阿拉伯國家發展起來,意大利等南歐國家使用并發展了此技術,帶來了巨大財富和經濟盈余,他們發展了新的國際貿易和銀行業的技術;荷蘭利用南歐這些技術并在管理上進一步改進發展,使阿姆斯特丹成為17至18世紀的商貿中心;隨后,這些跨國組織技巧被英國用來進行其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掠奪和積累了大量財富,為后來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條件;19至20世紀初,美國使用大量工業革命中產生的新技術,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經濟增長……以上各國的歷史發展經驗都表明,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之間還存在著相互促進的作用:技術成果的應用帶來經濟的增長,而經濟的增長又反作用于科學技術的研發,使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從而對經濟增長帶來數倍的影響作用,能夠極大地推動經濟發展。

  此外,技術進步還引起銀行結算、清算系統和支付制度的創新,進而引起了金融服務的創新,并為技術要求日益復雜的金融工具的創新提供了技術保障條件,從而掀起金融創新的浪潮,給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再次證實了技術進步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中國要實現從世界貿易大國向世界貿易強國的跨越,必須實施科技興貿戰略,重視對外貿易的發展與中國技術進步

  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包括進口與出口兩部分,目前中國的出口貿易與進口貿易均超過德國,成為“世界進口第二”和“世界出口第一”。中國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貿易國,毫無疑問是世界上的貿易大國。但與當今世界主要貿易強國相比,中國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首先,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人口規模巨大,僅從人均上看,與貿易強國的差距就非常明顯,如2010年我國GDP為5.8萬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二,但人均只有4000多美元,與貿易強國人均約4萬美元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再者,中國出口的產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這是制約中國成為貿易強國的最重要因素。近些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速,但90%左右是在華外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關鍵技術基本上控制在外方手中。2009年中國出口筆記本電腦金額為666億美元,2011年達到747.1億美元,是僅次于服裝的第二大出口項目和加工貿易第一大出口產品。然而在一臺筆記本電腦所產生的全部利潤中,至少有四分之三被開發軟件、設計芯片和經營整機的各家外國公司收入囊中,只有5%到10%的利潤為中國代工企業所得。這種由外資所帶動的出口增長,如果出現技術進步和自主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變化,那么在國際市場上的國家競爭力就不明顯,所創造的絕大部分價值被外資帶走,也就談不上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因此,中國要成為世界貿易強國,必須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在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更加注重中國技術進步,加大科技投入,特別要鼓勵與技術引進有關的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建立健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良性循環機制,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產品出口的體制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品關鍵技術的開發與產業化,逐步提高出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綜上所述,對外貿易與中國技術進步兩者互為前提,相互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促進關系,并共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是我國在向世界貿易強國的跨越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的關鍵因素。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