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3-28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了解當代大學生低碳生活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狀況,創造良好環境,積極發揮大學生作為低碳生活建設的生力軍作用,特對太原市四所高校6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低碳生活相關認知程度參差不齊且總體偏低、低碳生活態度積極與對
摘要:為了解當代大學生低碳生活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狀況,創造良好環境,積極發揮大學生作為低碳生活建設的生力軍作用,特對太原市四所高校6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低碳生活相關認知程度參差不齊且總體偏低、低碳生活態度積極與對當前生活環境評價程度較低并存、低碳生活參與行動力嚴重不足等,從政府、社會、高校、大學生群體自身角度等方面,對如何系統深入地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認知。積極強化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以及引導大學生不斷參與低碳生活行動等,進行了探索和論述,以期為促進當前大學生參與低碳生活責任意識.并積極扮演低碳生活建設生力軍角色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低碳生活;認知;態度;行為
低碳生活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乃至國家權益的深刻變革,是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積極關注的重要議題,是促進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建設有序進行的重要力量。當代大學生思想先進.思維活躍,是踐行低碳理念、傳播低碳文化的重要力量,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理應發揮其在當前低碳生活建設進程中的生力軍作用,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部分在校大學生有關低碳生活認知、態度及行為狀況的了解,以揭示當代大學生與低碳生活議題之間的關系實質,并對有效實現大學生作為低碳生活建設生力軍的對策進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山西省太原市四所高校(山西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太原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250份,女生298份。
2.調查方法
采用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大學生低碳生活認知、態度及行為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認識狀況、態度狀況和行為狀況,共47道題,經指導教師審核修訂并試調查之后,正式用于調查;通過培iJJ16名調查員深入四所高校進行隨機抽樣調查。
3.分析方法
問卷全部回收后,通過初步篩選。剔除無效問卷.進行編碼后,運用Epidata3.0數據錄入模板將問卷錄入其中,并運用SPSSl7.0 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總體情況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62份;厥章93.7%,有效問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1.3%,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別占45.6%和 54.4%.~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和四年級及以上學生分別為148人 (27.O%)、212JL(38.7%)、264A(33.4%)和5人(0.9%),由于外出 118 實習及找工作等因素.被調查對象中四年級學生比例最小。
2.大學生低碳生活認知狀況
大學生低碳生活認知狀況主要包括大學生對低碳生活及其內涵的認識情況、對低碳生活十大準則、對低碳生活產品、容易阻礙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以及促進低碳生活進程的關鍵主體等方面的認識情況。(1)關于低碳生活內容的熟悉程度,有69.7%的大學生了解并大概熟悉低碳生活的內容,與王夢琦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川有29.2%只是聽說過,但不熟悉其內容,女生在對低碳生活的熟悉程度上高于男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O.014<0.05),不同年級對低碳生活的熟悉程度具有顯著差異(P=O.025<0.05),一年級>四年級及以上>三年級>二年級。(2)關于低碳生活內涵的知曉情況。僅有26.9%的學生做出正確回答。表明當前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內涵把握不到位,同時,調查對象在不同學校維度上表現出顯著的差異(P=O.000<0.005),山西大學>太原師范學院>太原科技大學>山西醫科大學,表明學校的教育體制和環境會影響到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3)關于低碳生活十大準則的熟悉程度,僅有3.5%的學生知道其中大部分內容,調查結果與王夢琦等人一致,有67.4%的學生僅僅聽說過,但不熟悉。有28.1%的學生從未聽說過,不同成長環境下學生對低碳生活十大準則的認識具有顯著差異,城市>城鎮>農村(P=O.003<0.005).表明不同生源環境下。大學生能夠接受的信息不盡一致。(4)對于低碳與非低碳商品的認識.僅有29.O%的學生能夠正確區分,女生的認識程度高于男生,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4<0.05)。(5)關于阻礙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的認知情況,有64.2%的學生認為“缺乏有效引導”,60.2%的學生認為“生活習慣難以改變”,47.8%的學生認為是受“消費理念虛榮”影響;另外,有78.4%的學生認為個人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對低碳生活具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可見,當前大學生受多元因素的影響。導致其不能有效培養低碳生活意識和生活方式。(6)關于促進低碳生活進程的關鍵主體的認知,有33.8%的學生選擇“政府”。比例最高。這與國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志華提出的觀點相一致.即“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市場失靈的領域,需要政府發揮應有的作用,積極干預”!21另有26.2%的學生選擇“個人t’。12.5%的學生選擇“環保組織”。8.1%的學生選擇“企業”,8.1%的學生選擇“社區”。9.6%的學生選擇“媒體”. 1.7%的學生選擇“高校”?梢,政府和個人是促進低碳生活進程的最核心主體和力量.但調查結果也反映出低碳生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主體之間合力發揮作用。
3.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狀況
大學生關于低碳生活的相關態度主要包括:低碳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對周邊環境的評價、對當前生活與低碳生活之間差距的評價、對其他人有關低碳生活的意識和行為表現的態度、對政府在低碳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期望以及對當前高校有關低碳生活教育方面的評價等。(1)關于低碳可能帶來的影響的認知。有70.9%的學生選擇“將使人們享受到更加自然、舒適、健康的生活”。這與胡玉東等人的調查結果不一致,其研究結果更多體現了大學生對低碳生活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的評價。口1有66.2%的學生認為低碳生活可以促進國家GDP的增長,調查結果與董青的結果一致,H有60%的學生認為低碳生活可以緩解當前環境壓力。表明多數大學生對低碳生活能夠帶來的影響持積極和肯定的態度,這將有利于今后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更加深刻和廣泛的教育。(2)對周邊生活環境的評價,有43.4%的學生持一般態度,43.6%的學生不滿意當前生活環境;另外.對當前生活與低碳生活之間差距的評價方面.有65.0%的學生認為“差距很遠”,這種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對周圍生活環境的評價程度較低.反映了他們對低碳生活有著強烈的向往。(3)對其他人有關低碳生活意識和行為表現方面的評價.有44.8%的學生認為 “缺乏低碳意識”,比例最高.僅有6.8%的學生認為“低碳意識和行為較強”,表明當前社會大眾低碳生活意識薄弱,尚未形成低碳生活行為和習慣,整個社會也缺乏開展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圍。(4) 對政府在低碳生活中應該發揮的作用的期望。有71.9%的學生認為要“營造低碳生活環境。引導健康生活方式”,66.2%的學生認為要 “建立健全低碳消費的制度體系。引導公眾合理消費”,60.2%的學生選擇“加大宣傳力度,向公眾普及低碳生活知識”,57.5%的學生選擇“應制定政策法規.加大對低碳生活推廣和監督力度”.56.9%的學生選擇“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對低碳產品研發的投入’,表明大學生對政府應在低碳生活進程中發揮多元作用的評價較為積極和一致,與董青的研究結果一致。(5)對當前高校有關低碳生活教育狀況的評價。47.O%的學生認為高校缺乏與低碳生活相關的課程和教育,29.0%的學生不清楚是否具有這樣的課程和教育。不同學校學生(山西大學>太原師范學院>太原科技大學>山西醫科大學) 在這方面具有顯著差異(P=0.000<0.005).表明當前高校嚴重缺乏與低碳生活相關的教育。不同性質學校對低碳生活的教育關注程度不一致;另外,關于當前高校學生環保組織的評價,有42.1%的學生知道學校有這樣的組織.但是有60.7%的學生認為這些組織對低碳生活的作用不大.甚至沒有作用,表明當前高校內部的環保社團組織未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和優勢。
4.大學生低碳生活行為狀況
大學生低碳生活行為狀況主要包括:對低碳生活相關信息的關注程度、對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的獲取途徑、參與低碳生活的相關行動等方面。(1)對于與環保、低碳生活有關的新聞或宜傳材料.有 60.4%的學生選擇“視情況而定”.比較模糊.22.9%的學生選擇“不會主動關注”。僅有14.7%的學生選擇“經常關注”。比例較低,表明當前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相關信息的關注程度較低.這與他們缺乏低碳生活意識存在正相關關系。(2)對于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的獲取途徑,有79.4%的學生是通過“新聞媒體”來了解低碳生活、環保方面知識,比例遠大于其他途徑,60.2%的學生選擇“相關部門環保組織宣傳”。39.6%的學生選擇“老師課堂教育”.33.2%的學生選擇“環保電影”,32.3%的學生選擇“社團活動”,28.1%的學生選擇 “身邊朋友親人宣傳”。反映了當代大學生了解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的途徑具有多元化特征,但是與他們對低碳相關信息的關注意愿和程度不相吻合。(3)大學生參與低碳生活的相關行動。有73.2%的學生表示會支持當前社會倡導的低碳生活和低碳經濟發展.研究結果比董青的研究結果更加樂觀,還有部分學生表示不愿意支持,不同性別方面,女生的支持程度高于男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17<0.05),不同年級學生(一年級>四年級>三年級>--年級)也存在顯著差異(P=0.000<0.05);有74.2%的學生表示將“改變自己的某些生活習慣”來支持低碳生活和低碳經濟發展,16.6%的學生表示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參與環;顒”。5.2%的學生選擇 “捐一些錢給環保組織參與活動”。表示當前大學生參與低碳生話的行為意愿較高。并希望從自身做起;在具體行動中,有61.1%的學生選擇“用電節約化”,比例最高,56.2%的學生選擇“提倡水循環”。28.1%的學生選擇“拒絕塑料袋”,45.1%的學生選擇“出行少開車”,44.5%的學生選擇“遠離一次性”。44.5%的學生選擇“購物需謹慎”,43.6%的學生選擇“巧用廢舊品”。29.O%的學生選擇“爭做志愿者”。28.5%的學生選擇“植物常點綴”,12.6%的學生選擇 “辦公無紙化”。表明當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許多與低碳生活要求相符的一些行動.但是許多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
相關知識推薦:職稱論文鑒定有用嗎
三、結論及建議 、
1.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相關認知度參差不齊,需要加強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的系統、深入認識
如前述分析結果所示.當代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相關內容的認知程度不容樂觀,對低碳生活的實質內涵以及低碳生活相關準則缺乏正確認識。但是他們對影響低碳生活的相關因素認知度較高,從總體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相關認知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低碳生活與低碳經濟發展作為當前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低碳生活進程的推進以及目標的實現。基于此,本文認為.系統、全面地加強對大學生有關低碳生活的認識,是實現低碳生活目標的根本前提。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高校應將低碳生活教育納入當前高校教育體系之中。通過開設必修或選修課的方式,擴大和加強對學生有關低碳生活意識、理念、知識體系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社會媒體應該積極發揮社會教育平臺的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向大學生傳播有關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識和信息。三是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加大低碳生活宣傳力度,促進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作為低碳生活建設的主人翁地位,以激發其不斷探索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持積極態度.對周圍生活環境滿意度較低。需要全社會群策出力,共建低碳生活和諧環境與氛圍
當前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影響持正面態度.認為低碳生活將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發揮積極作用;但是他們對當前生活環境以及周圍他人有關低碳生活的意識和行為習慣持負面評價,他們認為,當前生活狀況與低碳生活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他們對低碳生活有著強烈的向往。另外,他們對相關環保組織作用的發揮評價較低.而對政府以及個人應在低碳生活建設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具有較高的期望。這種結果反映了當前整個社會尚缺乏開展和推行低碳生活的良好環境氛圍。本文認為,要改變這種局面,關鍵需要全社會群策出力,促進政府、企業、社會以及個人等主體之間形成聯動機制,以共同構建低碳生活的和諧環境與氛圍。具體建議包括:一是政府應該積極扮演好低碳生活建設的主導角色,從政策制定、制度建設等方面營造有利于低碳生活建設的政治環境;二是社會大眾應該加強低碳生活意識培養,倡導身邊周圍的人力行低碳生活方式;三是各級環保組織,包括高校社團,應該積極發掘自身作為低碳生活宣傳與建設的載體優勢.深入到大學生群體以及社會大眾之中,促進整個社會形成有利于促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健康環境氛圍。
3.大學生參與低碳生活相關行動力不足,需要積極培養大學生低碳社會責任意識,促使大學生成為構建低碳生活方式的生力軍
大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積極態度,與其在現實生活中有關低碳生活的相關行為參與程度存在矛盾。當前大學生低碳生活相關行動力不足,沒有切實履行作為構建低碳生活生力軍的責任和使命。本文認為,加強推進低碳生活方式.促進低碳生活目標的實現,應該積極發揮大學生作為低碳生活建設的生力軍作用。具體包括以下建議:一是培養大學生作為低碳生活和低碳文化先鋒的思想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努力發揮大學生作為新時期社會經濟建設積極力量的優勢,實現大學生參與低碳生活方式構建的主體角色轉化;二是要以高校社團為載體,充分調動大學生積極主動性,引導和激發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有關低碳生活構建的活動中來,實現和諧低碳校園建設目標,助推社會低碳生活建設潮流;三是大學生應該身體力行,從點滴做起,切實培養自身良好低碳生活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為自己、為社會、為他人做好踐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樣作用。實現大學生自身社會價值,促進自身不斷發展。——論文作者:宋興怡 蘇天照姜峰蘇果云
參考文獻:
【1】王夢琦,孟璐.大學生低碳意識和低碳消費教育的調查與建議【A】.中國商品學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
【2】傅志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建設【JJ.中國財政,2010,(8).
【3】胡玉東,瞿丹丹.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現狀及對策調查報告U】.中國電力教育,2010.16).
【4】董青.大學生低碳經濟意識狀況調研——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0,(35).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