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推動集疏運體系建設 助力上海港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1-12-04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高效、經濟、綠色的集疏運體系為港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分析上海港集疏運體系不足的基礎上,本文重點對上海港完善、優化集疏運體系的三方面具體措施進行分析總結,即發展河海聯運,服務長江經濟帶;創新集疏運模式,助力長三角一體化;開辟南聯北融新航

  摘 要:高效、經濟、綠色的集疏運體系為港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分析上海港集疏運體系不足的基礎上,本文重點對上海港完善、優化集疏運體系的三方面具體措施進行分析總結,即發展河海聯運,服務長江經濟帶;創新集疏運模式,助力長三角一體化;開辟南聯北融新航線,服務雙循環大局。本文還對上海港集疏運體系的未來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包括長江全流域航運信息共享、優化上海港海鐵布局、全面推廣內陸集裝箱碼頭(InlandContainerTerminal,ICT)(蘇州)模式。

推動集疏運體系建設 助力上海港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集疏運體系;上海港;港口物流

  一、上海港集疏運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世界經濟與貿易面臨的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國內港口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已由增量分配逐步轉向存量爭奪。港口集疏運體系是指港口貨物集聚和疏散的通道,是港口和經濟腹地聯系的重要途徑。完善的集疏運體系是港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其不僅能縮短貨物流轉周期、降低物流成本、推動物流大通道建設,還有助于提高港口作業效率、釋放生產能力[1]。

  上海港地處長江入?冢乩砦恢脙炘,腹地經濟發達,是全國外貿航線最密集的港口,集裝箱班輪航線遍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與此同時,上海港在發展過程中,其集疏運體系建設也曾面臨諸多挑戰,具體如下。一是物流通道建設相對單一,集疏運體系大幅偏向于公路運輸。上海港與城市之間交通重合度較高,相互干擾,造成集裝箱公路運輸效率持續下降。同時,上海港中的洋山深水港區集疏運通道過度依賴東海大橋,隨著大橋容量飽和,深水港作業能力釋放受阻[2]。二是水水中轉時效性和穩定性不足。長江內支線信息化程度不高,內支線船舶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缺失。同時,支線船舶在母港作業靠泊、翻箱過于頻繁,計劃性、預判性、時效性不高,影響上海港生產組織效率[3]。三是海鐵聯運發展相對滯后。上海港鐵路硬件資源存在短板,海鐵聯運起步較晚,缺乏與大型企業的合作,在腹地貨源競爭中逐漸處于劣勢地位。四是集疏運網絡覆蓋面有限。上海港集疏運網絡主要布局于長三角,同西南、華南和華北區域的聯動有待加強。五是物流配套服務相對欠缺。上海港在發展集疏運網絡的過程中,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相對落后。

  基于港口集疏運體系在港口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上海港持續布局建設港口集疏運體系,緊緊抓住國家戰略機遇,優化多式聯運網絡布局,充分發揮交通運輸組合效益,不斷開發創新物流服務產品,確保上海港集疏運體系高效、經濟、環保運行。2020年,面對全球貿易下滑等諸多不利因素,上海港吞吐量逆勢翻紅,全年完成4350萬標準箱,連續十一年蟬聯世界第一。持續完善的港口集疏運體系為上海港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本文將從三方面具體分析上海港集疏運體系優化措施,并對上海港集疏運體系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二、上海港完善、優化集疏運體系的具體措施

  (一)發展河海聯運,服務長江經濟帶

  長江是我國內河貨物運輸的主通道,素有“黃金水道”的美譽。近年來,上海港不斷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戰略,積極對接內河與外海物流通道,大力發展河海聯運,提高水水中轉比例和效率,打造便捷長江集疏運網絡,為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具體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培育區域性樞紐港

  隨著長三角及東部沿海區域的大型生產企業逐步向沿江內陸城市轉移,長江流域經濟飛速發展,產業結構也逐漸多元化。上海港依托自身先進的港口運營管理經驗,通過股權收購、技術入股、并購重組等方式,積極參與長江內支線專業集裝箱港口建設。目前,江西九江港、湖北武漢港以及四川宜賓港等諸多長江港口抓住機遇,依托地理位置和腹地經濟,吞吐量屢創新高,逐漸成為該區域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增長極,并吸引更多生產要素在此聚集,形成了良性循環[4]。長江流域區域性樞紐港的形成,為上海港的發展提供了核心動力,為河海聯運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優化內河航線布局

  上海港根據長江區域的貨源結構特點,與支線船公司和沿江港口深入開展合作,優化船舶資源配置,共同打造長江水路運輸平臺,開辟“點到點”的特色內河航線。目前,上海港已開辟至安徽蕪湖、湖南長沙、湖北武漢、重慶、四川宜賓等地的“五定班輪”精品航線,即定裝卸港口、定運輸線路、定班輪船期、定運輸時間、定全程運價。同時,分別形成江西九江、江蘇南京和安徽蕪湖航運聯盟,通過縮短多港掛靠時間、減少中轉箱落配的措施,做到服務優化、功能優化,確保長江貨源更快地銜接干線班輪,提高內河集裝箱的時效性、計劃性。

  3.升級內支線配套服務

  上海港集裝箱業務緊貼市場需求,目前已形成外港、洋山、內貿三大片區。上海港為片區間的中轉箱提供特色“穿梭巴士”服務,減緩上海市內公路運輸壓力。此外,上海港前置內支線集拼服務。比如,江蘇太倉港和浙江獨山港承接了內支線的上海港外貿箱中轉業務,集并后再通過快航集中運抵上海港各片區。上海港對太倉、獨山的快航優先安排靠泊作業,并積極推動船舶標準化建設,通過合理計劃編排,降低船舶空倉率,提高上海港支線作業效率,確保內河集裝箱與遠洋航線對接。目前,“太申快航”已實現太倉港與上海港所有片區點對點全覆蓋,這一業務對蘇南、浙北地區集裝箱“陸改水”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促進物流大通道建設,全面提升長江全流域中轉效率。

  4.科技賦能集疏運體系

  上海港不斷推進長江沿線集裝箱碼頭運營體系的標準化,用科技手段為集疏運網絡賦能。目前,上海港集裝箱生產作業系統TOPS5.0已陸續在宜賓港等長江沿線港口使用,通過個性化、本地化的開發定制,實現了長江流域支線與上海港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聯動,開啟了長江集裝箱生產系統一體化進程,最終實現了長江區域貨物全程物流的動態信息追蹤。上海港積極推進長江集裝箱設備交接單(EquipmentInterchangeReceipt,EIR)無紙化進程,已陸續在江西九江港、四川宜賓港建立“電子化平臺”,將長江港口沿用數十年的集裝箱設備交接單由紙質轉為電子,不僅提高了物流信息化水平,也節約了企業的物流成本。此外,上海港與“螞蟻金服”合作開發“退稅寶”項目,通過區塊鏈技術,借助長江信息平臺和物流數據,為長江沿線貿易企業授信,幫助小微企業融資,將退稅節點前移,直接降低客戶資金成本,讓信息和大數據更好地服務于長江流域的貿易企業。

  相關知識推薦:論文圖表多發表費用貴嗎

  長江集疏運體系建設已初見成效,上海港水水中轉業務持續增長。上港集團2020年年度報告顯示,上海港2020年完成2245.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7.4%;水水中轉比例高達51.6%,樞紐港作用進一步凸顯。

  (二)創新集疏運模式,助力長三角一體化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上升至國家戰略,上海港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這兩個關鍵詞,充分發揮“世界第一大港”的龍頭帶動作用,做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文章。長三角地區作為上海港直接經濟腹地,內外貿發達,集裝箱生成量非常巨大。上海港采取一系列創新舉措優化長三角集疏運網絡,提高服務水準,實現區域協同發展,賦能長三角航運樞紐。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大力發展海鐵聯運

  習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因此,集疏運體系在保證高效通暢的同時,也必須要做到更綠色、更環保。海鐵聯運作為多式聯運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運量大、成本低、時效性強和污染少等優點在近幾年備受關注[5]。上海港積極推動海鐵聯運發展,充分發揮上海蘆潮港中心站的功能作用,推動長三角區域公路短距離運輸向更環保、更經濟的鐵路、水路轉移,以實際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

  2019年11月,上海港成立上海港海鐵聯運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海鐵”)。上海海鐵采用海鐵班列客車化運營模式,與船運公司緊密合作,積極組織長三角區域貨源,目前已定點開行5條固定海鐵班列,連接蘇州、常州、海安、湖州、長興五個城市,形成固定循環班列、多點輻射對接的線路布局。2020年,上海港海鐵聯運集裝箱箱量為26.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0.08%,增幅位居全國第一。其中,蘆潮港站箱量超2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46.06%。此外,上海海鐵立足客戶需求,為長三角本土制造企業量身打造海鐵定制班列,如長興南站的海信品牌班列、常州站的馬士基和長榮班列、無錫站小天鵝海鐵班列以及淮北站英科醫療班列等,這些班列均已取得良好的市場效果。深耕長三角經濟腹地,上海海鐵規模不斷擴大,但與其他先進港口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未來,上海海鐵將繼續補齊短板,發揮上海港龍頭作用,拓寬業務覆蓋面,推進中西部地區及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海鐵業務,發揮“鐵+港+船”優勢,增加班列密度,減輕母港壓力,提高集裝箱流轉效率,不斷升級上海港集疏運網絡。

  2.創新運營ICT模式

  ICT是“InlandContainerTerminal”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指內陸集裝箱碼頭。蘇州是長三角中與上海聯系較緊密的城市之一,每年為上海港運輸超百萬標準箱。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長三角區域通往上海港各港區的公路已趨于飽和,出現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成本上升等痛點[6]。為客戶排憂解難、保障腹地集疏運網絡高效且經濟一直是上海港服務的目標。立足客戶和市場的需求,上海港在蘇州創新引入ICT模式,前置上海港服務,依托上海港航運資源集聚優勢,構建“一站式+一鍵式”物流信息平臺,解決社會痛點。在運作形式方面,客戶可在ICT進行“提空送重”,集裝箱進入ICT后等同于進入上海港,無需考慮其他中間環節。同時,上海港遵循“宜水則水、宜鐵則鐵、宜公則公”運輸模式,將ICT內的集裝箱通過海鐵聯運、河海直達、集卡等多種方式運抵上海港。此外,ICT平臺還實現了物流全程可視化,客戶可通過手機端實時跟蹤集裝箱運輸軌跡。家門口的“上海港”可以幫助客戶省去90%的集卡運輸里程,實現便捷、高效、環保的集疏運網絡與上海港的緊密銜接。

  (三)開辟南聯北融新航線,服務雙循環大局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上海港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戰略部署的發展契機,主動聯合南北沿海港口,開辟新航線。例如,2020年9月,上海港與唐山港合作推出唐山—上海航線;2021年3月,為進一步擴大南北業務聯動效應,上海港聯合唐山港、廣州港將原有航線升級為唐山—上海—廣州,并加強與航運公司的合作,在上海港提供更便捷的水水中轉服務。這一貫穿南北的集疏運通道極大地豐富了客戶的物流選擇,構建了一個以上海為中心、將沿海港口與長江沿岸港口緊密聯系起來的全新物流通道,促進了沿海資源要素配置向中原城市延伸。該通道開辟后,長江流域的貨物可以在上海港中轉后到達廣州和唐山,同時廣州港和唐山港的貨物亦可通過上海港便捷地進入長江三角洲,物流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得益于新航線的開辟,上海港整個集疏運網絡的覆蓋范圍繼續擴大,港口輻射效應不斷增強。上海港還將繼續同其他沿海港口合作,推出新航線方案,進一步發揮沿海城市的經濟帶動作用,為客戶降低物流成本,服務于“大循環、雙循環”格局,促進港航發展。

  三、對上海港集疏運體系發展的建議

  不斷優化升級的集疏運網絡對上海港的高速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未來,上海港還可從以下三方面優化提升集疏運體系。第一,推動長江全流域港口航運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發展。長江樞紐型港口的信息化技術逐漸成熟,上海港應推動長江全流域信息化建設,統一數據標準,最終實現長江集疏運體系全程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第二,持續優化上海港海鐵布局。努力打通上海港海鐵聯運“最后一公里”,加大海鐵基礎設施投入,建立“港中有鐵,線上有站,港鐵無縫銜接”模式[7]。第三,大力推廣ICT(蘇州)模式?偨YICT(蘇州)項目經驗,推廣腹地內陸港模式,將港口功能、服務前置,完善腹地集疏運模式。

  四、結語

  上海港將繼續以建設世界一流航運樞紐為目標,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于“把上海港建設好、管理好、發展好”的殷殷囑托,緊緊把握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雙循環戰略機遇,進一步完善集疏運體系,不斷改進優化管理效率,繼續建設高效、經濟、綠色的物流大通道,以實現上海港的高質量發展。——論文作者:羅勇川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