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2-0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財務造假是重大的社會問題,不僅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給整個市場帶來負面影響,而且會給公司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降低公司價值。以存在財務造假的H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為例,從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的道德缺失、造假機會、造假動機、造假被發現的概率和造假被發現后的
摘要:財務造假是重大的社會問題,不僅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給整個市場帶來負面影響,而且會給公司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降低公司價值。以存在財務造假的H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為例,從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的道德缺失、造假機會、造假動機、造假被發現的概率和造假被發現后的受懲罰程度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治理方面提出必須加大監管力度、營造減少財務造假行為的內外部環境、消因除果的未來展望。
關鍵詞:財務造假;舞弊風險因子理論;上市公司
一、引言
即使在有著健全的法律規制、外部監督的情況下,國內外市場上財務造假的事件仍然屢屢發生。這說明,想要從根本上徹底鏟除財務造假所面臨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從2011年到目前,每年都有上市公司因為財務造假而被嚴懲,并且財務造假的公司數量幾乎在逐年遞增。雖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在總量中的比重并不高,但是每出現一次財務造假總會給市場帶來不小的波瀾,嚴重影響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
在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治理方面,政府出臺了較多的相關法律法規,但是其完善程度仍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并且在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的過程中,很多措施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落到實處。各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仍然比較嚴重。
H影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公司)連續多年出現財務造假,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沒有履行對信息公開披露的義務,性質非常惡劣,給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本研究以H公司為例,以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為基本理論作為分析工具,首先對該公司財務造假的過程進行簡要的介紹,同時分析其財務造假的具體手段,然后從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的五因素出發,分析H公司財務造假的動因,最后針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提出具體的防范措施。
二、相關文獻研究
針對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廣泛存在的財務造假問題,國內有不少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婁權(2004)提出的造假動因四因素,包括文化、動機、機會和利益均衡,他的創新之處在于將文化加入到了造假動因中。
賈鑫(2009)通過對財務造假情況的分析,研究修改會計信息的手段和財務造假動因,并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為例,整理、總結了一些企業在上市過程中很可能使用的財務報表小伎倆,同時提出了針對性的防范建議。
阮芬芬(2016)詳細分析了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現財務造假的原因,將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分為企業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包括融資動機、信息不對稱、股價操縱動機、治理結構效率低下、利益誘惑等;外部原因包括道德機制失靈、違法處罰不嚴、審計失范和獨立性下降、市場機制失靈、法律制度缺失等。
總的來說,我國學者對上市公司出現財務造假的動因和方法措施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思考,但是由于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對于財務造假的相關研究開展得較晚,研究相對滯后且不夠深入。
本研究結合理論與實踐,在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上市公司發生的財務造假案件進行分析。研究的結構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是緒論部分,包括了論述研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背景和意義;第二部分是相關文獻研究部分,對國內學者研究進行述評,同時簡要介紹本研究的主要內容;第三部分是財務造假的概念和理論基礎:首先定義何謂財務造假,其次介紹舞弊風險因子理論,因為風險因子理論是本研究的分析工具,所以對其進行詳細闡述;第四部分梳理H公司財務造假案件的經過,然后運用舞弊風險因子理論來剖析H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第五部分是針對H公司財務造假事件提出防范措施,包括對企業內部的思考,主要是以企業管理制度和企業人員方面的分析,以及對于監管機構制度和中介機構的應對措施;第六部分為總結和展望。
三、財務造假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一)財務造假相關概念
國際上對于財務造假并沒有完全準確的定義,盡管各種定義略有不同,但是學術界普遍認為:財務造假是一種主觀行為,并且會給財務報告信息的真實性造成很大影響。一般來說,財務造假是企業管理者、經營者或者其他人員,有目的、有組織地通過偽造或修改原始憑證、編造虛假交易信息等手段,掩蓋財務報告的真實信息。這種造假行為是一種欺詐行為,同時是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其根本目的在于獲取企業正常經營利潤之外的非法利益。
(二)理論基礎
由于國外資本市場起步早、發展快、水平高,因此,對于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相關問題研究較深,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和系統的動因理論,包括廣為人知的冰山理論、造假三角理論、GONE理論和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等。
舞弊風險因子理論是G·杰克·波羅格納等人在1995年提出的。他認為,企業進行財務造假的因子可以分為個別因子與一般因子。
個別因子包括造假動機和道德品質,之所以成為個別因子,原因在于這兩個因子是個性化因子。造假動機是企業為了獲得某種利益而采取造假行為的想法;道德品質主要是指公司管理層的道德品質,管理者的道德品質會對企業經營行為產生直接影響,一般不會發生巨大的變動,個性化較強。
一般風險因子中包括造假機會、造假被發現的概率和造假被發現后受懲罰的性質和程度。造假機會是指企業內部制度存在漏洞,給造假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造假被發現的概率取決于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造假被發現后受懲罰的性質和程度取決于監管機構的處罰力度,企業進行財務造假,目的就是追求法外收益。
四、H公司財務造假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2016年1月底,H公司的100%股權被H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標的作價30億元,至此,H公司影視傳媒完成了“借殼”。2016年11月,收購方案獲得了證監會的核準,雙方正式進行股權過戶。至此,H公司成為H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股份有限公司并表的全資子公司。
相關期刊推薦:《經營與管理》雜志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省級正規期刊,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主要欄目:經營管理、學術研究、實證分析、財稅金融、人力資源、經濟論叢、電子商務、高校管理、市場營銷、黨政建設、科技教育、工程技術、法制園地、百科論壇。
2019年,證監會調查發現,借殼上市的H公司提供的2013—2015年和2016年半年度的會計信息沒有做到準確、真實、完整,H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文件存在重大遺漏和不實記載。公司重組方案存在虛假的置入資產營業收入、壞賬準備、利潤總額、營業成本、應收賬款和關聯交易重大遺漏。
(二)H公司財務造假手段剖析
1.提前確認收入虛增營業收入
企業將尚未發生的收入、費用和資產收益編入會計報表,以達到欺騙投資者的目的,取得了相當大的財務金額,這種行為稱為虛擬交易或虛擬資產增值。主要表現為減少成本、多計存貨和固定資產、虛增營業收入和應收賬款等。
在H公司財務造假案例中,該公司旗下三部電視劇的版權轉讓為收入,存在提前確認收入情況:2013年,H公司用提前確認收入的方法虛增了6939.62萬元的營業收入;通過提前確認收入的方法虛增2014年的營業收入2789.43萬元。H公司追溯調整后,2013—2017年的凈利潤分別減少2581.32萬元、增加1734.67萬元、增加352.40萬元、減少1950.75萬元、減少1417.50萬元,2018年凈利潤無調整。
2.虛構收回應收款項少計提壞賬準備
對H公司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法律文書里顯示,其虛構了2550萬元的收回應收款項,導致其2015年年報少計提了425萬元的壞賬準備。2016年半年報計提的壞賬準備與實際相比少了467.5萬元。H公司在與上海軒敘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上海軒敘)2014年簽署的一項約定中,H公司每年向上海軒敘的演藝人員收取一些傭金,2014年應收取的傭金為1700萬元。H公司在2016年1月確認收回了應收賬款1700萬元。調查發現,該筆回款實際來源于陳某、鐘某控制的公司。陳某安排將其控制的公司1700萬元資金轉入王某控制的銀行賬戶,然后請王某安排人員將這1700萬元資金轉到曾某的銀行賬戶,然后又要求曾某將1700萬元資金轉回H公司,以此來冒充收回上海軒敘應支付的2014年的1700萬元固定傭金。H公司這一虛構應收賬款的行為,造成2016年年報壞賬準備少計提了850萬元。
3.虛構收回其他應收款少計提壞賬準備
H公司2016年虛構收回其他應收款2600萬元,造成H公司2016年年報少計提壞賬準備1560萬元。H公司與浙江某影視制作公司在2012年3月簽署的合作合同中約定,H公司投資2600萬元與其合作拍攝一部電視劇。2013年12月,H公司應該按照合同約定將2012年12月支付的520萬元從預付賬款轉入其他應收款并計提壞賬準備,但H公司直到2014年12月才由會計師將相關款項進行調整并計提壞賬準備。
4.未按規定披露相關信息
社會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披露資產負債表、重大財務事項等財務數據。如果未履行披露義務,投資者的經濟利益將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H公司對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占用該公司資金,涉及數千萬元的情況未進行披露。2013年3月—2017年2月,H公司通過合作拍攝的電視劇,累計占用公司1200萬元資金。鐘某及H公司通過向旗下藝人李某借款,從2015年6月占用H公司資金1800萬元直到2017年3月。
(三)H公司財務造假動因分析
1.道德缺失分析
道德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會影響個人的外在行為。如果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作為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則企業會逐漸營造出充滿良好企業文化氛圍的生產經營活動。相反,如果一個公司的管理層都是道德低下的人,則會敗壞整個內部風氣,從而給公司利益帶來損害,F實生活中,不同的企業管理者道德素質參差不齊,對企業的影響也不可一言以蔽之。一些企業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往往忽視投資者和股東的利益,不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上市公司出現財務造假也源于企業管理者道德的扭曲和誠信的缺失。管理層的規則意識不強、違反職業道德,最終導致了H公司出現財務造假丑聞。早在2014年,H公司就因為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行為不規范,違反了證券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而被監管部門處罰。2016年5月17日,因違反證券相關法律法規而收到證券監督委員會的調查通知。這要歸因于公司的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識,沒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2.造假動機分析
財務造假的動因是導致出現造假行為的直接原因。這里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H公司的造假情況:
(1)一般說來,企業在上市之后可以迅速籌集大量資金,增強自身實力,從而獲取更大利潤。另外,通過發行股票融資的方式相比于銀行貸款可以更加節約成本,進而增強企業競爭力。在這種經濟利益的吸引之下,許多企業紛紛想方設法上市。但對于一家公司來說,上市之后并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因為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凡是上市公司都要按照規定進行信息披露,向股東匯報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如果企業經營效益不好,業績較差,連續虧損多年,并且不能扭虧為盈,就可能面臨退市的風險。在這種強制退市的壓力之下,一些企業為了維持自身上市公司的地位,獲取經濟利益,只能采用更改財務數據、披露虛假信息等手段掩蓋自身存在的問題,營造企業經營良好的假象。H公司2013年和2014年實際經營效益并不樂觀,兩年的凈利潤均為負數,公司經營狀況堪憂。為保證公司業績的華麗,H公司不僅虛構了回款,還推遲了壞賬準備的計提。另外,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數值可以分析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經營狀態好,抗風險能力越強,經營情況良好穩健的企業流動比率一般是2,速動比率為1。但H公司2013年與2014年的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數值與正常比率相差甚遠。因此,H公司經營存在一定的風險。
(2)制造盈利假象,繼續籌集資金。H公司長期負債,現金流緊張,為了給資本市場營造經營狀況良好的假象,只能通過對銀行單據進行造假虛增貨幣資金、偽造銷售憑證等手段美化公司業績。H公司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的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數,一直到2015年和2016年其融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才為正。同時,H公司曾作出業績承諾,如果直接計提大額壞賬,不但會直接導致企業損失,并且可能會影響業績承諾,導致股東高額股權補償。所以H公司為了完成業績承諾,虛增營業收入、虛構收回應收款項來給利潤注水。
3.潛在的造假機會分析
一個正常運營的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作為監督機構,其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嚴格的內控制度可以減少財務造假的發生,企業內部控制如果存在缺陷,財務造假行為就有了可乘之機。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有要求企業內部審計部門要切實履行崗位職責的專門規定,但在現實中,仍有很多企業并不重視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在H公司中,盡管內部審計部門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但是從其出現的財務造假案件可以發現,其內部審計部門基本上處于癱瘓地位,缺乏監管作用,即使企業出現了危險狀況,也無法及時預警,毫無作為。
4.造假被發現的概率分析
上市公司出現財務造假現象并不少見,同時,作為監管方的證監會也查出一批批財務造假的企業。但是,大部分存在造假行為的企業都是違法行為持續數年之后才被查出,違法行為發生到被查出的間隔,短的一般在1~3年,長的能達到3年以上。令人驚詫的是,很多財務造假案件并不是由證監會發現的,而是由媒體曝光,監管機構隨后跟進之后才發現財務造假。這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證監會等外部監督機構的監管職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監管嚴重滯后,在對財務造假行為的查處上不給力,事前、事中監管措施不力,在財務造假曝光之后,對造假公司的懲處力度也不夠強,震懾力不足,助長了上市公司造假行為屢禁不止的不良風氣。
現代企業不僅要建立完備的內部審計部門,同時還需要與獨立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建立聯系。在內部審計無法起到監管作用時,要依靠外部審計機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錯誤。對于上市公司而言,發布的企業年報必須要經過合格的會計師事務所通過、簽字之后才能生效。第三方審計機構只有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才能擔當起監管責任。但在現實中,各會計師事務所由于業務競爭壓力,不得不與企業建立某種合作關系,其獨立性越來越差,其后果就是導致監管標準放松,無法發揮監管作用。
5.造假被發現后的受懲罰程度分析
企業之所以進行財務造假,原因就在于追求經濟利益。企業需要在利潤和造假所需承擔的懲處風險之間不斷權衡,如果企業財務造假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要遠遠超過其承擔的造假風險,企業必然會不顧一切地進行財務造假,從而獲得高額利益;如果財務造假所要承擔的損失十分嚴重,企業就會放棄財務造假,F實中,出現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即使在被證監會查處之后也不會面臨刑事責任,一般都是受到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交錢了事,并未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遠遠抵不過財務造假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據統計,中國證監會一共給H公司下發了三紙罰單。罰單中涉及到本次重組的標的公司H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股份有限公司、重組前的原股東H公司和王某、H公司實際控制人陳某與鐘某夫婦等。H公司累計被重罰452萬元。經歷這一系列事情,H公司市值蒸發了360億元,昔日的造星工廠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對于H公司曾經的藝人來說,只要不是直接參與虛假信息的制作或者發布就不會承擔責任,而如果曾經是公司的前高管、財務負責人且參與過財務造假事件,就需要負相應的法律責任。
H公司一開始理想豐滿,然而現實卻是幾年時間里捧紅的藝人陸續離開,利潤下降,然而一開始便借殼上市的H公司肯定不會就此停步,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選擇通過財務造假來虛增利潤,違法付出的代價最高也只是幾百萬罰款而已,相比上億的股票溢價超額價差收入微不足道。
五、財務造假防范措施
(一)針對企業防范財務造假的具體建議
1.提升員工法律意識及從業素質企
業應該明確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從規章制度入手約束內部員工。員工在入職前應接受企業的崗前培訓,提升自身職業道德操守。為長遠發展計,企業還應制定相關的內部監督制度,除對普通員工進行財務監督外,還應對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進行監督,確保企業內部資料不會泄露。除此之外,企業還須定期培訓以增強員工與財務相關的法律意識,督促員工在處理企業財務事務過程中保持謹慎態度,也有助于企業文化的形成。作為企業財務人員,要具有誠實守信的職業操守,這是企業財務人員應有的素質。企業財務人員要竭誠為企業服務,把企業真實完整的經濟活動反映給企業領導者。誠實守信是會計從業者最重要的素質之一,為避免財務數據造假等現象出現,企業應對財務人員從嚴要求,把誠信作為企業財務人員工作的道德底線。
2.完善現代企業內部治理和監督機制
企業內部高管至上的現象,在我國不少企業中屢見不鮮。從長遠來看,高管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不易受各管理層的監督,這種缺乏監督的治理模式,容易導致財務造假行為頻發,最終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從企業長遠和健康發展來看,高管至上的治理模式亟須改善,應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監督機制。不論財務人員或管理人員,不管職位高低,都應該納入公司監督機構中,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都應互相監督,在處理企業會計實務中相互制約。除此之外,企業還應該將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高層人員和董事會剝離開來,方便企業的內部監督。
3.保證企業財務的獨立性
除了從提升員工法律意識及自身從業素質、完善現代公司內部治理和監督機制入手外,企業還應該加強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作用。一是董事會應該成立審計小組,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使審計小組能夠監督企業財務工作的進行;二是董事會應充分發揮其權威性,加強對公司財務工作的監督;三是監事會應該加強對企業財務工作的監督工作,審核企業的來往賬目、日常流水等是否真實準確,避免企業的財務造假行為。
(二)針對監管機構防范財務造假的具體建議
除企業內部的監督之外,外部審計機構的作用也極其重要。在選擇外界的監管機構時,要重視審計人員的專業和道德素質,防止審計機構為了獲得眼前的利益而替企業隱瞞財務造假行為。應該加大對缺乏道德底線和法律意識行為的糾正,防范虛假會計信息的生成和發布,對委托企業負責。同時,還需要嚴格管控市場,規范審計行業秩序,加大執法和監管力度,減少造假獲益行為,遏制或避免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發生。
(三)針對中介機構防范財務造假的具體建議
外部的審計機構在防范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在選擇外界監管機構時,要重視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在會計師事務所等監督和審計機構參與審計業務時,應該挑選專業性強和道德底線牢固的專業人員。會計師事務所要鼓勵從業人員提升專業水平,只有如此,才能誠信、高效地完成審計業務。審計機構還應該建立評價機制,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和檢測從業人員的技能,確保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保證審計業務的質量。審計機構還應該建立懲戒機制,一旦在抽檢過程中發現會計師與被審計單位存在利益勾連,應履行正常的懲戒手續加以嚴懲,提升財務造假的懲戒成本。證券管理和會計從業方面的法律法規,應該明確具體的懲戒條例,加大處罰力度,使財務造假行為無所遁形,這也是對企業和社會負責任的表現。
六、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針對我國上市公司中屢屢出現財務造假的情況,引入舞弊風險因子理論,對H公司財務造假案例進行分析,從造假動機、道德品質、造假機會、造假被發現的概率、造假被發現后受懲罰的性質和程度五個方面加以分析。根據對H公司案例分析發現造假動因:一是公司管理者的道德品質有缺陷;二是公司經營狀態差、治理不完善、內部監督缺失,同時公司缺乏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這些都給H公司的造假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三是公司缺少內部審計機構,并且欠缺外部第三方監督,導致了財務造假的發生。證實了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的正確性,并對整個上市公司防范治理財務造假作出啟示。
(二)展望
1.加大監管力度
監管部門應重視財務造假案例,引發投資者對財務造假問題的思考,企業的健康發展也需要監管部門制度與法規的嚴格執行,監管部門應當緊密關注市場的發展,重點打擊財務造假的違法亂紀的現象,規范企業行為,促進經濟市場健康發展。
2.營造減少財務造假行為的內外部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市場也在不斷進步。面對不斷變化的發展環境也存在更多的機遇,我國企業仍然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企業也應該向其他國家學習,了解他們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許多學者對于財務造假也有了深入研究,但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踐,仍然需要未來在實踐中驗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各類型的企業會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促進企業更快地進步,使我國企業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和發展。
3.消因除果
要想從根本上徹底根除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必須從造假的原因上著手。通過對H公司的案例進行研究可以認為,我國應多舉措、多層次、多方面治理,才能從根本上減少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的發生。——論文作者:劉本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