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2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發展樞紐經濟有利于增強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并提升城市能級。隨著南通新機
摘要:發展樞紐經濟有利于增強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并提升城市能級。隨著南通新機場、北沿江高鐵、滬寧二線等諸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南通將擁有全國性交通樞紐的地位。在分析南通發展樞紐經濟有利條件的同時,也發現目前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尚處于規劃建設階段,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滯后,商流、物流等要素資源在南通集聚、擴散、疏導的總量不高,存在現代金融、物流、科技等專業人才的短板與制約因素。進而從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能級;發展拉動性大的產業大項目與高科技項目,提升城市產業能級;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應用,提升城市交通能級;建設江海聯運樞紐、空鐵樞紐、互聯網樞紐等三大樞紐,完善樞紐經濟核心承載架構;創新體制機制,在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出南通發展樞紐經濟對策。
關鍵詞:南通;樞紐經濟;城市能級
全球城市發展歷史與現實證明,城市發展必須站在全國甚至全球資源配置的層面去考慮城市經濟與產業的發展。當前,全球產業結構進入深度調整期,新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產要素尤其是創新要素越來越向綜合功能較強的城市集聚,城市功能品質也因此成為增強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加快城市創新發展的關鍵決定因素。在此背景下,樞紐經濟的概念近年成為熱點話題。以南通為例,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沿海開發等國家戰略在南通形成疊加效應,南通新機場、北沿江高鐵、京滬二線、通州灣海港、新過江通道都處于規劃建設中。南通正定位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江蘇出海新通道。在此背景下,南通需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現代物流·力將區位、交通優勢轉化為物流優勢,把物流優勢轉化為對重大產業吸引力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一、發展樞紐經濟的理論背景與實踐意義
樞紐是交通、產業、貿易等經濟活動的組織中心或集散地。樞紐具有要素強集聚、功能強銜接、價值強轉化、產業強輻射等特征。樞紐要素有集散能力,基礎設施承載、吞吐能力,通道及網絡連接能力。
相關期刊推薦:《江蘇商論》為大型貿易經濟類月刊。創刊于1984年10月,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江蘇省商業經濟學會主辦。設有:有“商業經濟”、“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國際商務”、“服務經濟”、“商業財會”、“商企管理”、“熱點探討”等欄目。
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依托的交通樞紐型經濟、以要素集聚為表征的經濟樞紐,以物流、信息技術在各產業領域跨領域、跨產業融合發展為特征的平臺樞紐是樞紐經濟發達的交通基礎,具有強烈的集聚功能,將有利于推動區域現代產業體系的重構。因此發展樞紐經濟,從增長極理論來看,樞紐經濟城市通過有序、規范、高效地促進“五大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的流動,可以擴大要素流量的規模和實現各要素的價值。當前國內的鄭州、西安、城都、南京等城市都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發達的交通網絡,以“大網絡、大平臺、大通道、全鏈條、新模式”的發展路徑,大力培育城市樞紐經濟的新業態、新模式,彰顯出樞紐經濟在推動樞紐城市高質量發展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二、南通發展樞紐經濟的有利條件
(一)區位條件是發展樞紐經濟的有效依托
南通位于長三角核心區,上海都市圈的北翼門戶,濱江臨海,處于長江經濟帶與沿海經濟帶“T”型交匯處,區位優勢獨特,產業門類齊全,經濟實力較強。2019年南通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383億元,增長6.2%,全國城市排名第23位。南通可依托長江黃金水道與中西部地區相通,又憑借沿海大通道串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利用江海組合港直接對外開放。因此,南通具有帶動長三角北部區域發展和輻射中西部的有利條件。
(二)綜合性、便捷高效的交通方式是發展經濟樞紐的關鍵支撐。
南通綜合交通網絡漸已成型,一是江海組合港建設漸入佳境。江海港口一體化整合業已完成,“一市一港一集團”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具備水水中轉、江海聯運和沿海近洋中轉功能。港口布局進一步優化,形成與上海國際航運樞紐相匹配的港口集疏運體系,港口一步提升重大項目的綜合服務功能。二是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快速推進,綜合交通樞紐框架基本形成。北沿江高鐵、南通新機場、通州灣海港等戰略性交通工程,已列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12月1日印發)。滬通鐵路、寧啟鐵路二期即將或已通車,鹽通鐵路南通段建設進展順利。海啟高速、錫通高速、通揚線九圩港船閘及通江連接航道、海安段航道整治等交通重大項目推進迅速。通州灣港口與航道建設深入推進,江海聯動集疏運體系逐步成型。公鐵水空管、江海河高效聯運的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成型
(三)構筑寬帶化、高速化的現代信息網絡是發展樞紐經濟的必要保障
南通互聯網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等功能性基礎設施布局正在實施中,移動電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融合發展推進迅速。上海-南通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已實現互聯網出入口與上海直達互聯,南通國際互聯網專用出口通道建設初步完成。
(四)現代產業體系是發展樞紐經濟的主要基礎
南通產業門類齊全、基礎較好,華為工業互聯網基地等重大產業項目推進迅速,以“3+3+N”制造業為重點,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良性發展?傮w上看,南通具備了發展樞紐經濟的一切有利條件。同時,物流通道與物流園區是發展樞紐經濟的核心環節,圍繞物流產業帶、物流通道,南通已經建成“十園區”“二十中心”的物流空間體系框架。
三、南通發展樞紐經濟的主要影響因素與障礙
(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尚處于規劃建設階段
南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中處于規劃建設的項目相對過多,已建成、開通的重大交通項目相對較少。南通新機場項目目前還處于選址階段,通州灣深水航道和泊位建設尚處于前期階段,北沿江高鐵、京滬二線、新過江通道等也處于立項階段,而重大交通工程項目建設工程期又相對較長。這必然對南通短期經濟發展拉動效應不顯著,還會受到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
(二)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滯后
理論上區位優勢有利于吸引物流業集聚,但由于前期南通過江通道較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較多,南通現代物流業發展不快。據2019年統計,南通盡管有1000多家物流企業,但營收超過1億元的企業僅有8家,大部分物流企業競爭力不強,物流成本較高。同時,受港口吞吐量變動影響,臨港物流發展緩慢,物流園區信息化水平不高,各類物流要素瓶頸長期存在,F代物流業發展遲緩必然限制要素流量規模,不利于樞紐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三)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客流在南通集聚、擴散、疏導總量不高
南通雖然區位條件優越,由于過去長期以來基礎設施建設欠缺,缺乏產業鏈長、帶動性強的大項目,導致作為樞紐必備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客流在南通積聚、擴散的總量不高。以客流為例,2019年春運南通火車站、公路客運、民航總計發送旅客253.58萬人次。而作為省內交通樞紐的徐州2019年春運發送旅客總計達680余萬人次,幾乎是南通的2.7倍。2019年南通GDP9383.4億元,年末本外幣存款余額13725.3億元,而同期蘇州GDP19235.8億元,是南通的2倍,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1652.1億元,是南通的2.3倍,南通對外投資相對較少,資金流擴散、疏導效應不顯著。南通還缺乏牽引力大、帶動性強的大項目,導致物流、信息流積聚、擴散度低,經濟對外輻射力度不夠。
(四)現代金融、物流、科技等高端專業人才缺乏
南通雖然是教育強市,但人才流失嚴重、高層次人才引進乏力。由于南通的GDP主要依靠傳統建筑和家紡等產業支撐,新興產業發展一直跟不上,導致人才的外流和對外界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此外,目前南通只有南通大學一所公辦本科院校,缺乏高水平大學,科教人才要素資源儲備與應用不足以支撐、引領產業未來發展。特別是缺乏現代金融、物流、科技等高端專業人才,生產性服務業、高端服務外包業發展嚴重滯后。本地企業的科技服務水平還處于較低的層次,生產性服務主要依賴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地企業。各種交通設施之間的有機貫通銜接度不夠,交通出行不方便,高鐵線路尚未接入國家主干道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高端人才引進。
四、南通發展樞紐經濟的路徑與對策
(一)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能級
城市品牌是吸引要素資源、擴大輻射、培育樞紐經濟的主要動力。因此,需要通過城市品牌打造,增強南通城市影響力。一是優化要素發展水平,提升政府的服務形象與管理效能,從政務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市場環境等方面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二是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加快產業創新與升級,提升城市雙創能力和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三是大力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運輸一體化發展,擴大城市品牌影響力。四是以中央創新區建設、“城市雙修”和“城市設計”提升城市能級,集聚人才、信息、金融、技術等高端要素,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加強城市對外輻射能力。五是利用“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以及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的契機,加大南通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建設的力度,接軌上海,并與周邊城市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讓南通即將形成的交通樞紐優勢,成為上海大都市圈內的各城市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實現城市合作共贏。
(二)發展拉動性大的產業大項目與高科技項目,提升城市產業能級
發展產業鏈長,拉動性大的產業項目,不但有利于帶動區域配套產業發展,增強城市經濟的總量與活力,還能夠推動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的匯聚與擴散,并短時間內培育城市樞紐經濟的基礎。而發展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項目,則不但有利于提升城市產業能級,還有利于留住人才、信息、技術等各類高級生產要素。南通要充分發揮通州灣新區、未來空港經濟區以及各類開發園區核心產業載體的作用,提升軟硬件設施建設水平,優化創新服務環境,強化招商引資,實施產業鏈招商、精準招商、專業招商、平臺招商、資本招商等方法,重點引進具有帶動和示范引領效應的全球500強、國內100強的龍頭型項目、旗艦型企業以及細分產業、標桿企業。發展新商業模式和新型業態,按樞紐類型、樞紐量級與層級、服務半徑合理布局各類指向型產業,如未來空港經濟區,布局航空部件配套產業、空港服務業等。促進物流、信息技術在各產業領域跨領域、跨產業融合,衍生出臨空、臨港、臨鐵路等新產業類型以及跨境貿易、口岸服務、交易市場等新型服務業態,構建具有新內涵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樞紐經濟發展奠定產業基礎。發揮南通襟江帶海的優勢,形成遠洋船舶、特種船舶產業鏈,建設臨港交通樞紐。
(三)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應用,提升城市交通能級
一是加強物聯網、大數據、遙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應用與融合。二是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設,推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智能終端等技術在港口領域的應用,打造現代化智慧港口。推動南通“數字公路”建設,積極推進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優化完善輔助決策系統安全模塊,著力提高省道路網檢測覆蓋率。使用車載視頻、無人機等移動監測輔助手段,推動路網檢測設施運維系統的開發與運行,逐步實現市域內國省道、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過江通道路網信息的互聯互通,努力打造現代化的智慧公路。南通興東機場要推動和完善移動5G網絡建設,在火車站綜合客運樞紐建設中廣泛采取信息技術,實現高鐵、地鐵、公交、出租等交通信息的共享與無縫對接,打造南通版的“虹橋樞紐”。三是推進信息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構筑寬帶化、高速化的現代信息網絡,加大物聯網、大數據、遙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綜合交通體系中應用。發展智慧物流,構建機場、港口、鐵路場站、公路站點、倉儲、運輸、配送無縫銜接、有機貫通的全物流體系,實現“一單制”多式聯運,未來形成“航空+高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多種交通樞紐為一體的綜合中心樞紐功能,進一步擴展輻射范圍,大力推進“三大樞紐”建設,完善樞紐經濟核心承載架構。
(四)創新適合樞紐經濟發展體制機制,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
推進樞紐經濟發展應加強樞紐經濟組織領導、頂層設計與制度創新,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時,更要創新適合樞紐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改善營商環境。一是對照國家自貿區的營商環境,在國家政策框架內,復制或創新制度管理模式,推動AEO互認,深入推進海關監管貿易自由化、口岸提速降費的各項舉措,完善邊檢智能通關建設,縮短口岸進出口通關時間,提升全市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二是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標體系,探索推動“一制三化”審批制度改革,在政務服務領域廣泛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化,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形成以信用承諾、信息公示為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再造審批流程服務,實現審批服務便民化目標,推動政務服務高效運轉。三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分類實施“證照分離”改革,最大限度地破解“準入不準營”問題。推行企業登記“容缺受理、并聯審批”機制,積極探索推動實現“無證明”城市。深入推進負面清單制度,持續改善外資管理體制,推動外貿企業“證照通辦”,一次性賦予主體資格和對外貿易經營資格。圍繞產業、企業需求,完善公共服務、降低制度性成本,助推南通成為大眾化貿易最便利的城市,打造創新創業優質環境。四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完善產權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加強國際人才引進政策創新突破力度,放寬用人單位引進高科技領域外國人才的年齡、學歷和工作經歷限制,探索實行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差異化流程,打造國際人才港。——論文作者:胡俊峰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