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6-29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個人收入分配問題一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作為我國改革的重點,個人收入分配改革關系著社會經濟能否健康平穩向前發展和社會關系能否穩定和諧。近年來,我國經濟體量躍居世界第二,做大蛋糕取得明顯成效,但如何分好蛋糕,更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始
摘要:個人收入分配問題一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作為我國改革的重點,個人收入分配改革關系著社會經濟能否健康平穩向前發展和社會關系能否穩定和諧。近年來,我國經濟體量躍居世界第二,做大“蛋糕”取得明顯成效,但如何分好蛋糕,更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始終是需要切實解決的現實問題。以馬克思公正思想為理論基礎,探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徑變化。
關鍵詞:公正思想;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徑
一、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中的公正思想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將未來社會分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兩個階段。他提到,在物質財富沒有達到極大豐富的第一階段,社會進行按勞分配;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能夠滿足人們所需時,則采取按需分配的方式。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特別指出,“每一個生產者,在做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這也就是說,按勞分配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下,扣除各項社會必要總產品后,按照個人向社會提供的勞動量為衡量標準而進行社會分配,這體現了馬克思在社會分配領域的公正思想。這種以勞動作為從社會領回的消費資料的根據的分配方式,也有助于發揮勞動者的創造性和生產積極性。人們為了更多地得到消費資料,就會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勞動效率,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勞動產品。生產出更多勞動量的人就能夠從社會上獲得更多的消費資料,這體現了按勞分配原則的公平。
可分配產品數量決定社會產品的分配方式。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社會生產力處于發展中水平,物質財富還未達到極大豐富狀態,社會可分配產品數量無法做到按需分配,因此只能采取按勞分配方式。馬克思認為,或按勞動時間或按勞動強度,按勞分配必須有確定的衡量標準。在社會主義第一階段,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只有生產力水平提上去,社會可分配產品數量增多,才能夠更好更有效地實現社會分配的公平。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整體生產水平低下,可分配產品數量難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消費所需,整體處于積貧積弱的生活狀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總產品數量爆炸式增長,人們可分配到手的生活消費資料隨之增多,社會整體分配方式越趨公平。其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生產力發展了,相應制度也必須立馬跟上。我國在個人收入分配領域幾十年的實踐證明,生產力的提高和制度的日漸完善是相輔相成的,生產力發展所需的良好有序的社會環境需要合理科學的制度保駕護航,制度也將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日趨科學和完善,二者相互促進,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我國在個人收入分配領域中所規定的按勞分配與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提的按勞分配有所不同,馬克思當時設想的按勞分配,是以社會統一占有生產資料和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為基礎的。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無法完全以勞動為衡量標準進行社會產品的分配,而只能將其作為主要的衡量標準。為了發展經濟,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我國目前還需要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與這種經濟制度相適應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兼顧了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是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所能實現的最為公平的分配方式。
但整體上我國始終將勞動作為個人收入分配的主要衡量標準,并且根據中國具體經濟水平和人民需求的變化,分階段、分步驟地實行個人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在改革中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本原則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具體改革措施符合中國實際。從改革結果看,幾十年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決了人民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普遍使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使人民的需要從吃飽穿暖到注重個人精神世界的發展,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進步。
二、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徑
目前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事業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穩扎穩打才是改革穩步向前的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馬克思公正思想為引領,以中國具體實際為基石,以改善人民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推進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個人收入更趨公平、收入來源更趨多樣化、發展成果由更多人民惠享。
(一)按勞分配的重新確立
新中國成立后,按勞分配成為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唯一方式,但在1958—1976年間,按勞分配走向了平均主義,人們生產積極性降低,名義上的平等造成實際分配的不平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國家經濟陷入危機。1976年后,明確分配原則,提高人民生產積極性和經濟發展水平成為當時工作重點之一。鄧小平認為平均主義滋生出“比偷懶”“比坐享其成”的歪風邪氣,嚴重打擊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造成了社會的共同落后和共同貧窮,因此極力反對平均主義。因此,在其努力下,克服平均主義,重新科學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受到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視。馬克思分配公正的主要衡量標準是人的勞動,要求人們所獲報酬與之付出的勞動相一致。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的公正思想承認差異,并不要求絕對的平等,因此允許城鄉、地區、個人等之間的差異存在。鄧小平意識到了平均主義的危害,更深刻地理解了馬克思公正思想的實質,他認為應該“根據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并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重點強調“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則,在個人收入分配領域大力推行按勞分配原則。就此,平均主義徹底破產,按勞分配原則正式確立。
(二)改善中國積貧積弱狀態的經濟體制改革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1958—1976年期間,受平均主義影響,人們實際上所分得的生活消費資料過低,難以支撐正常的生活,人們對獨立單干、吃飽穿暖有著強烈的渴望。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在一個破落的茅草屋里簽下“生死狀”,開始分田到戶的實驗,自此,億萬中國農民“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改革浪潮翻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發芽、成長。同年,小崗村糧食獲得大豐收。1980年5月31日,在同中央負責工作人員談話時,小崗村“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做法得到鄧小平的大力肯定。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了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制定和實施的提高農村生產力的各項政策,指出當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中央下發一號文件,肯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要作用,明確了要通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來改革人民公社的體制。自此,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廣大農村地區推行。1991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指出:“農村普遍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逐步建立起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利于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和農戶承包經營的積極性都得到發揮。”從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一項農村基本經濟政策被確定下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步,打破了平均主義,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有力地調動起來,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同時,它將彼時的中國從積貧積弱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帶動和支持了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是小崗村農民大膽作為、創新作為的推動力,是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做出的正確決定,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農村的有力實踐,是正確理論聯系具體實際的生動表達。
2.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發展。受到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城市也開始了經濟體制的改革。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打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相互對立、水火不容的觀念,對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做了較為詳細全面的論述,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獲得發展,居民收入增加,收入來源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同時,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應使企業職工的工資獎金同企業的經濟效益更好地掛起鉤來,企業內部的工資制度應充分體現差別”。這充分體現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按勞分配的思想,更加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與原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我國大部分居民收入明顯提高,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人們更加積極地響應國家政策,推動改革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
(三)先富帶動后富的提出
在按勞分配作為分配領域的基本原則被確立后,受資源、地域、歷史發展等多重因素差異的影響,收入差異成為必然,并由此導致的貧富不均甚至兩極分化的情況出現。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特別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是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既不要平均主義,也杜絕兩極分化。針對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鄧小平提到,可以通過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再通過先富帶動后富的方式,使整個國家達到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后富”的提出,表明當時黨中央領導集體對國家發展道路和個人收入分配方式認識的深化,并在后期的改革過程中逐漸得到落實。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人民生活水平不夠富裕,國家整體經濟實力較弱。增強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國家整體經濟實力成為當下的工作重點。而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使一部分有經濟頭腦、迎合時代潮流的人通過正當勞動先富起來,在國家整體經濟水平提升后,再采取相應辦法以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通過了先富帶動后富政策,這一政策的落實,給我國人才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人們利用自己所長在各行各業積極創造,為我國提升整體經濟實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確立
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并在會上明確提出要在保證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情況下,堅持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表明我國堅持的始終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以勞動作為個人收入分配的主要衡量標準,任何人都不能無償占有他人勞動成果,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要想提高個人生活水平,只能依靠正當勞動。同時,“多種分配形式并存”表明在按勞分配收入作為人民最重要收入來源之外,鼓勵人民通過其他正當方式創造收入,人們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紛紛投入到社會生產中,人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人們收入來源向多樣化發展。
放開了分配方式的限制后,早期由于法制不健全、社會少數好逸惡勞分子存在等因素,多樣化的分配方式被鉆空子,出現以非法手段牟取不當利益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黨的十四大強調,“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提出,更是表明黨中央領導集體對個人收入分配領域改革認識的不斷深化和重視,既要效率,又不能舍了公平,這才符合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我們拒絕貧窮的社會主義,但更拒絕不公混亂的社會主義,不管是失了效率還是公平,都有違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初衷。兼顧效率與公平不僅是社會有序運行的保證,更是發展好、建設好社會主義的題中之意。
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是一次歷史的進步,改變了原本的生產要素屬于資本主義的固有認識,顯示了我黨對個人收入分配認識的不斷深化,明確了此時黨中央的工作重點是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國家整體經濟實力,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經濟狀態。同時,“兼顧公平”反映了我國牢牢堅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維護社會和諧,保障社會有序運行和始終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重點原則的工作態度。
2002中共十六大明確指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一論述明確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都可作為按貢獻參與分配的生產要素,使分配依據更加具體化,有效地激發了人民工作生產的積極性,有助于各類人才發揮所長,也促進了各類專門技術學校的發展。同時,會上還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從原來籠統的兼顧公平與效率到具體細化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側重點,這表明黨對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和側重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對如何理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也提出了具體的思路,收入分配理論得到新發展。
隨后,在黨的十七大中,收入與分配的關系得到更科學的規定說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是黨在科學把握市場運行規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對收入分配要求的不斷變化的基礎上做出的。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收入差距增大,社會貧富差距顯現出來,因此,必須把“公平”放在重要位置?梢钥闯,從注重效率到強調公平,幾年的實踐使我國的收入分配理論發展越發科學,對市場的把握和認識也更加深入。
201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明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提低、擴中、調高”六個字對調節居民收入指出具體的工作方法導向,是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擴大中等收入人群規模的切實可行的辦法,體現了先富帶動后富政策的逐漸落實,是對馬克思公正思想的具體實踐。2012年,黨的十八大指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報告明確了實現共同富裕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具體目標,為解決因收入分配產生的社會矛盾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思路,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對于我黨團結領導全體人民攻堅克難,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進步意義。
2017年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同時報告強調,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報告在堅持按勞分配原則的同時,繼續強調按要素分配的重要性,同時重點提到了就業對于提高居民收入的積極作用,不再只是將重點放在調節收入與分配的關系上,而是更加全面地尋求提高居民收入的其他路徑,是根據我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收入分配領域矛盾凸顯對個人收入分配領域改革做出的及時調整。
幾十年來,我國對于個人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一直不斷深化,始終從解決人民問題、提高人民收入出發,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再將經驗上升為符合實際的理論政策,最后再在正確政策的導向下落實到具體實踐,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提升人民經濟收入水平,切實貫徹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從實際上的平均主義到落實到位的按勞分配,從單一的按勞分配到強調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從效率優先到公平同樣重要,中國個人收入分配改革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具體解決人民問題為目標,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改革歷程體現了黨對收入分配認識的不斷深化,體現了黨對馬克思公正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傲人成績,雖然個人收入分配領域仍然矛盾重重,但整體看來,發展態勢始終向好。相信在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在馬克思主義公正思想的指引下,在黨中央領導集體不斷改革下,終有一天我們會建成共產主義社會,普遍實施按需分配。——論文作者:薛梅
相關期刊推薦:《經濟研究導刊》雜志創刊于2005年,旬刊,大16開本。是由黑龍江省報刊出版中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經濟類學術雜志。主要欄目:經濟理論、財政與稅務、企業改革與發展、三農問題、金融證券、財會研究、經濟與法、勞動力經濟、(含行政事業單位崗前培訓、勞動力轉移、人事安排等),區域經濟、城市經濟、旅游經濟、經貿探索、產業經濟、市場營銷、資源經濟(人口、勘探、生態等)技術經濟(電子商務、網購、手機支付等)能源經濟、森工經濟、運輸經濟、假日經濟、教育經濟、體育經濟、會展經濟、文化產業、循環經濟、管理天地、理論探討等。歡迎投稿。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