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6-28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和模式,各國根據不同國情及農業現狀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美國建立了以大規模機械化為主的勞動節約型農業,日本則根據自身地少人多的國情建立了土地節約型農業,歐盟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取二者之長,建立了生
摘 要: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和模式,各國根據不同國情及農業現狀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美國建立了以大規模機械化為主的勞動節約型農業,日本則根據自身地少人多的國情建立了土地節約型農業,歐盟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取二者之長,建立了生產集約加機械化應用的中間模式。通過分析美日歐三種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對比其發展歷史和演變過程,總結三種模式各自的優勢、特征以及成功經驗,提出三種模式對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啟示和可借鑒之處。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實踐道路;美日歐模式;借鑒啟示
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創新模式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對建設農業現代化提出新思考、新方略、新要求,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出發,為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農業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所作的戰略部署。農業現代化作為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一個特定的發展和演變模式。一國農業現代化的實踐模式,往往由其具體的國情所決定:耕地多少、人口數量、氣候條件、地理特征、資源稟賦、工業化水平等因素都對本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發達國家以美日歐為代表,形成了三種各具優勢的農業現代化模式。
(一)美國節約勞動型模式
1.大型農業機械應用廣泛
美國具備優越的土地資源稟賦,然而勞動力卻十分短缺,這導致土地的相對價格長期下降,而勞動力相對價格不斷上升,大大刺激了農業機械的推廣和應用。截止 2014 年 6 月,美國擁有各種類型的拖拉機 531 萬臺,各種聯合收割機 150 萬臺,各類農用深松機械、整地機械、播種機械、植保機械、聯合作業機械配套齊全,各類節水灌溉設施如滴灌、噴灌、溝灌技術日臻成熟。
2.大規模產業化經營
美國聯邦政府將全國分為 10 個農業生產區域,每個區域生產 1~2 種農產品,以市場為導向,依托完善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配以發達的農業金融工具和保險產品,使得美國農場經營形成了大規模、專業化、精準化的生產模式。
3.聯邦政府的大力扶持
美國農業能夠領先全球,政府和政府的農業政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聯邦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包括農業資源保護類政策以及針對農業價格與收入支持和農業科技發展的各項政策。這些政策的建立和完善為農業發展創造了穩定、健康、積極的市場環境,促進和推動了美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鞏固。
(二)日本節約土地型模式
1.政府和農協在農業現代化模式的探索中起著主導作用
日本政府和農協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主要發揮著宏觀領導和調控作用,針對農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出臺相應的農業政策和規劃,同時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供銷等各個方面,各地農協分會負責區域內不同種類農產品進行種植規劃、生產資料統一采購、大型農機設備租賃、農產品包銷等工作任務,切實保護著農民的經濟利益,也推動著日本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學習并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和農業設備
由于耕地資源稀缺,日本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以應用化學和生物技術為農業科研技術創新的重點,以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機械為支撐,力求提高農作物單產水平和總量供給。
3.加大對農業財政的支持和投入
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和投資,每年對農業的投資均達到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最多的一年投入達到農業總產值的 6 倍。政府不僅僅直接對農業進行資金補貼,還通過向農民及特定農業種植項目發放低息的政策性貸款來調動農民和農業合作社的種植積極性,以穩定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三)歐盟中間類型模式
歐盟的農業發展兼具美日兩國之長,既擁有豐富的勞動力,也有著充足的土地資源,因此歐盟農業現代化實行“物力投入”和“智力投入”并舉,將農業生產技術和農用機械更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法國為例,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法國以提高農業生產率為目標,以發展農業技術和機械設備為手段,憑借發達的工業基礎,積極促進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發展,走出了一條以工養農、農工商聯合經營、高度專業化和一體化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法國將全國劃分為 22 個大農業區和 470 個小農業區,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做到分工細致,專業化結合產業化,助推法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中外農業現代化創新模式的比較分析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起步晚,程度低,無論在工業化基礎,國家經濟實力方面,還是在農業資源稟賦,農業科研技術發展方面都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具體來說,中國與美日歐三國的農業現代化具有以下差異。
(一)中美模式比較
美國農業資源條件優越,可耕地面積 1.9 億公頃,占美國國土總面積的 20.4%。而中國可耕地面積 1.22 億公頃,僅占全國國土面積的 13.54%,人均占地更是不足 0.2 公頃。此外,美國的淡水總量是中國的 4 倍,森林覆蓋率為 23%,高出中國近 10 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美國平原廣闊,地廣人稀,加上強勁的工業技術支持,大型農用機械設備的使用十分普遍。而中國本土除了東北平原的機械化應用廣泛外,絕大多數農業主產區依舊以小農生產為主,大型農用機械很難推廣擴散。
此外,美國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完善,歷經近 80 年的發展歷程,早已建立起規范的國內農產品銷售市場和健全的補貼、信貸、風險保障制度。而中國的農業市場發育程度低,各項輔助制度尚未齊備,使得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緩慢。
(二)中日模式比較
日本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為了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便加大對農業生物技術和機械設備更新的力度,從而有效地提高農作物單產水平,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變強。中國以袁隆平“雜交水稻”為龍頭項目,大力扶植和培育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在單項技術領域有著長足進步和卓越建樹,但在總體科研水平和技術推廣上,仍落后于日本。
另外,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對農業的資本投入,2000 年至 2013 年年均農業投入達 2.5 萬億日元,占國家每年預算總支出的 2.6%,而在中國,這個數字尚不足 1%。
(三)中歐模式比較
中歐農業現代化的一大顯著差異體現在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力上。歐盟國家各類農業企業及社會組織已相當發達,生產規模較大,同農民的聯合程度十分緊密。在成熟的市場機制運作下,企業及社會組織將農民的生產活動納入到整個農業生產的流程中,一方面為農民提供了高度專業和周全的生產服務,另一方面促使農民形成市場競爭意識,促使其不斷優化生產技術,更新生產設備。中國農業根植于小農戶家庭生產的大環境,農民市場競爭意識薄弱,組織程度低,阻礙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三、中國應借鑒的多維啟示
(一)農業現代化實踐模式要符合本國國情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模式沒有唯一答案,一個國家依靠什么樣的方式實現現代化,是由其具體國情和農業資源條件決定的。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也必須從國情出發,選擇適合本土的發展模式。
(二)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推廣
美日歐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科研技術的進步。這些發達國家在農業現代化探索的過程中都相繼建立了成熟完善的科研技術推廣體系,擁有著實力雄厚且國模龐大的農業科研力量,這些都成為了美日歐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力保障。中國應加大對農業科研技術創新與推廣的扶持力度,并針對本國國情,重點研究適用于本土的農業技術和機械設備。
(三)建立健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制度體系
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規、風險保障也是美日歐成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制度保護和政策扶持是多種多樣的,如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業災害保險,工業反哺農業等都有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我國目前亟待建立起完善的農業政策扶持體系和制度保障體系,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助力農業經濟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四)調整優化農業現代化的經營形式
促進農業經營形式多樣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保證。近年來,隨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以及物流產業的快速崛起,各類農村連鎖經營和批發貿易,電商交易,網店經營等發展迅猛,為現代農業經濟注入了一股新的增長活力。加之城市菜園,社區菜市場,超市新鮮果蔬直送等多種都市農業經營方式的出現,使得農業現代化的經營形式更加豐富多樣。
(五)注重培養現代農業新型農民
建設農業現代化,要始終依靠廣大農民。因此,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文化水平高、生產技術精、經營頭腦靈活、擁有較強市場意識的新型農民是農業現代化任務的重中之重。各級政府要積極組織農民定期接受新技術、新知識、新信息的培訓,鼓勵在外務工農民回想創業,深挖農村廣大人力資源潛力,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論文作者:郭俊楠,李銅山
相關期刊推薦:《市場周刊》(月刊)曾用刊名:市場周刊(研究版);市場周刊(財經論壇),1978年創刊。反映市場的改革動態,積極探討金融實務,注意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和探討,為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建設和發展出謀劃策,是廣大金融機構的職工、高等院校廣大師生、經濟理論研究人員和經濟部門工作者的良師益友。設有:前沿、聚焦、觀察、業界、實戰、商戰、案例、營銷等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