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06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互聯網金融風起云涌的時代,各種金融風險的防范和管控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區塊鏈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在不斷的應用中逐漸成熟起來,成為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又一可選利器。其數據可信、嚴防篡改、加密共享等特性,能夠較有效地耦合互聯網金融審計
摘要:互聯網金融風起云涌的時代,各種金融風險的防范和管控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區塊鏈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在不斷的應用中逐漸成熟起來,成為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又一可選利器。其數據可信、嚴防篡改、加密共享等特性,能夠較有效地耦合互聯網金融審計的要求。基于對文獻的整理、歸納,可以看出目前區塊鏈在互聯網金融審計中的應用主要在平臺應用方面,包括其智能合約的應用和互聯網金融自身建設等。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審計,區塊鏈
近年來,國內掀起的區塊鏈研究熱潮。去中心化存儲數據、加密算法處理信息、智能合約促成交易,區塊鏈的種種技術特性的組合,正被各個行業所積極探究和開發利用。而近期諸如互聯網金融平臺跑路事件、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難、影響大的問題屢見不鮮,這一同樣并不成熟的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和素質的雙重考驗。在互聯網金融風險審計領域,區塊鏈技術的廣闊應用場景引發各種設想。越來越多的區塊鏈金融項目初步落地,但問題也日益顯現。
相關期刊推薦:《時代金融》雜志,于1980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53-1195/F,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金融觀察、時代視角、學術廣角等。引導大眾關注經濟金融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傳播和報道投資理財知識、技巧、走勢,點化商界競爭、企業營銷招數、經驗,展示普通人生活和工作風貌等,是一份面向社會各界及大眾、圖文并樣,新穎活潑、融理論性與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綜合類經濟金融期刊。
針對這一現狀,本文綜合國內外學術論文對區塊鏈應用在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風險規避或金融審計的前景分析,總結、歸納其研究方向與機遇,并初步描繪其在互聯網金融風險審計的可行性方案。本文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區塊鏈特性的多維度剖析,將其對應于互聯網金融風險審計亟待解決的難題,使這一應用方向更加明晰與實際,為企業項目落地時多方面的考量提供參考和依據。
一、區塊鏈概念、特點及現狀概述
區塊鏈技術實際上是綜合了分布式信息存儲、處理技術,密碼學加密技術,智能合約技術以及共識機制的一種技術組合。其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安全性高,公開性好等特點。其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0加密的數字貨幣,2.0智能合約,3.0廣泛創新應用。從應用范圍可以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我國對區塊鏈的認識雖稍晚于歐美,但在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應用和普及方面發展迅速。中國人民銀行在2014年就建立了數字貨幣技術團隊,于2016年1月進行了數字貨幣專題研討。
目前,區塊鏈應用領域已經從最初的數字貨幣向金融領域發展,包括跨境支付與結算、票據流通、股權登記和轉讓等供應鏈金融。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將市場中所有交易記錄于所有節點,消除清算和托管這些在交易前中后的中間環節,速度更快結算周期更短,讓銀行等金融機構從直接交易中大幅降低成本。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現狀概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形式已越來越多元化。第三方支付平臺、網絡貸款模式的逐步健全與完善,使涉及巨額資金的網絡金融活動迅速增加。巨額的資金總蘊藏著危機。現存主要互聯網金融風險類型有:黑客攻擊造成信息泄露的網絡安全風險;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投資競爭風險;互聯網金融平臺內控不力造成的信譽風險等。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末,全國實際運營網貸機構不足500余家,相比巔峰期超過5000家的機構數量已經去了九成之多。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P2P網貸的風險始終被高度關注。2018年P2P網貸行業的問題十分嚴重,《2018年失信黑名單年度分析報告》顯示,國內出現問題的P2P平臺有1282家,2019年,國家加大了對網貸行業的監管力度,但截至11月,全國停業及問題平臺仍達862家。
三、中文文獻研究及分析
1、流程簡化與審計模式革命。
13篇文獻對于區塊鏈的技術優勢以及對于審計等的影進行了深入研究,充分展示了區塊鏈在簡化重復性人工工作,精簡傳統審計操作流程,提高審計金融業務的處理效率,削減審計體系冗余度,降低行業審計成本等方面的顯著優勢。但是在交易信息上傳環節的效率以及對于審計體系帶來的沖擊如何緩沖和化解仍然有待考量。在這一方面,黃锨和陳亞盛(2019)提出,區塊鏈的運用,可以推動單一對象審計到對整個互聯網金融的審計。司淑嫻(2017)指出,區塊鏈技術幫助審計師實現“事中”審計,而不是目前的“事后”審計,大大提高了審計效率。許金葉、魯梅靜(2017)提出了區塊鏈運用于聯網審計的新型框架,討論了區塊鏈對于聯網審計效率、時效、成本方面的作用,并探討了其應用所面臨的問題。這對于互聯網金融審計同樣具有借鑒意義。互聯網金融依托于互聯網,審計工作的展開嘗試線上完成的方式,可以更加高效及時地完成審計工作,大量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對此,裴東霞(2019)提出打造互聯網金融云審計平臺,助力提高審計人員工作效率,實現數據的共享和實時交流,維護互聯網金融市場時序,推動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仍有很強的建設性意義。
信息保藏與信用體系變革。
超過40篇文獻針對區塊鏈對于數字資源的保存以及可信度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闡述。區塊鏈長期儲存大量數字資源的能力以及上鏈數據可信度高的優勢,對于金融監管,特別是以P2P為典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能夠產生顛覆性的改變。交易自由促成既是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也是劣勢。區塊鏈的引入,將在保障中小企業融資途徑不受阻礙的前提下,保留上鏈信息,形成可追溯的、因而更有說服力的信用評判標準。在區塊鏈的儲存能力方面,張煒、董曉莉(2018)提出區塊鏈系統長期保存海量真實數字資源的能力,可以有效解決審計工作中數字資源長期保存中可信性認證的問題。而對于互聯網金融平臺信用風險的預防;談嶸、韓曉宇、邵一凡(2017)指出區塊鏈數字存儲具有的自校驗性、不可篡改性以及智能合約,為P2P跑路事件等反映出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信用風險的預防帶來更多有力保障;
平臺建設與金融風險管控。
26篇文獻提及互聯網金融行業對風控體系的廣泛需求;趨^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的云審計、信息系統審計平臺,可以加強對客戶的管理,增強審計工作的客觀性、專業性和可靠性,有效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提升金融產品創新能力,是行業發展的新動向和不二選擇。王明華(2018)提出需要綜合政府審計、外審、內審三重力量,來構建牢固的審計監督體系。關宏(2018)提出在互聯網金融的支撐下,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體系,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等造成的業務、操作風險成為可能;杜博舉(2018)指出,區塊鏈技術正是分布式網絡、加密技術、共識算法、智能合約等技術的結合,針對互聯網金融中存在的信任風險具有天然的削弱效果,同時提高了效率。顧春華(2019)談到審計過程中,利用聯盟鏈建立電子函證平臺,能夠優化審計流程,提高函證控制過程的效率,杜絕函證被人為篡改的現象,利于防范類似安然事件等假賬引發的金融風險。這一點在互聯網金融的審計中仍然可以借鑒。在對中小企業投資風險等級評估過程中,無疑需要核實其債權債務情況,以確定其資金狀況。一旦交易記錄、雙方、金額都得以儲存在聯盟鏈中,造假的成本就大大提高,或者成為不可能。
支付結算與金融管制優化。
文獻從各個方面展現了區塊鏈對于金融方面的優化,以及對競爭力的促進,以及可應用的廣泛性。如楊東等人(2016)總結了區塊鏈從四方面優化金融:簡化銀行業審核,改善市場效率,提升國際金融結算清算速度,優化股權登記、電子證據相關法律。潘聞聞(2016)給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建議,從交易、服務、創新、監管談區塊鏈對金融機構和行業的影響。趙岳(2016)展望了在電子支付、清算方面的應用,進而提出了對區塊鏈發展的監管建議。陳應(2018)利用調查和數據分析,以平安銀行為例,闡述和分析其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發展狀況,并與其他互聯網公司進行比較,提出運用區塊鏈等互聯網技術提升競爭力的建議。高昀(2017)也談到國內外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態度,并從法律層面分別闡述信用、支付、資產管理、證券、清算結算及用戶識別六個領域區塊鏈應用的可行性,但未詳細探究和闡述其面臨的問題。
隱私保護與技術應用前景。
超過40篇文獻提及區塊鏈技術與隱私保護的關系。區塊鏈的匿名性這一特征為區塊鏈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應用方向和可行性方案。章寧,鐘珊(2017)以網約車為例,從流程概貌到實現細節,全面刻畫了授予權限、寫入數據、讀取數據、撤銷權限等方面的區塊鏈個人隱私保護應用細節,并對加密算法和方案性能進行了分析。通過基于區塊鏈的系統開發證明了該機制的可實現性。
四、外文文獻研究及分析
由于對國外學者的研究文獻搜集較為困難,在僅有的41篇文獻中,大多觀點在國內文獻中都有跡可循。說明近幾年國內對區塊鏈的研究熱度飛速提升,深度和廣度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文獻主要談到區塊鏈在審計效率、審計數據準確性方面,以及對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規避方面的出色表現。
1、審計效率、審計數據準確性方面。
從可伸縮和防篡改的審計日志信息存儲系統,到智能審計流程,再到“區塊鏈+數據挖掘”模式,再到公平支付智能契約,這與國內云審計平臺等觀點如出一轍。Ahmad, Ashar1 ,Saad, Muhammad1 ,Mohaisen, Aziz1 (2018)提出了 BlockAudit:一個可伸縮的和防篡改的系統,利用審計日志的設計屬性和區塊鏈的安全保證,使安全可靠的審計日志。其研究結果表明,傳統的審計日志可以無縫地轉換為塊審計,以實現更高的安全性,并抵御已知的審計日志攻擊。Rozario, Andrea M.,Thomas,Chanta1 (2019)表示,區塊鏈和智能合約通過提高價值鏈的效率和透明度,有效增強審計有效性,并通過提出一種支持智能審計流程的外部審計區塊鏈,展望了未來的財務報表審計。MinghaoZhao,XiaochaoWei等(2018)指出區塊鏈可能使許多與財務報表相關的風險變得過時,審計人員可以使用數據挖掘來識別最高風險,如欺詐,從而產生更相關的審計。HaoWang,HongQin,MinghaoZhao等(2017)指出,審計方法通常用于確保云場景中的完整性。然而,傳統的審計方案需要第三方審計,而在現實世界中,第三方審計并不總是可用的。通過采用區塊鏈代替TPA,設計一個基于區塊鏈的公平支付智能契約,用于公共云存儲審計,解決上述缺點。
2、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規避方面。
Mahbod, Reza1,Hinton, Darius(2016)提到,應用區塊鏈消除財務報表審計、缺乏審計證據的交易、以及由于欺詐或錯誤而導致的不準確性的風險是未來審計和保險行業的重要探索路徑。
五、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
本篇對國外文獻查找范圍還不夠廣泛,所能接觸的信息面較窄,因而對國外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狀況還不夠全面,另外,筆者自身經驗有限,對資料的歸納總結不夠全面和到位,語言翻譯能力也有欠缺,因此對國外文獻的解讀可能會有疏忽和偏頗。
目前資料顯示,未來區塊鏈在互聯網金融風險審計的方向主要將圍繞(1)建立云審計平臺,節約互聯網金融交易成本的同時,促進交據上鏈共享,提升審計效益(2)利用智能合約簡化審計程序,從而節約人力,提升審計效率。(3)加強互聯網金融平臺自身建設,提升其內控水平,降低行業風險,為中小企業融資保駕護航。
六、結論
經過對區塊鏈在互聯網金融風險審計應用路徑相關文獻的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審計工作繁雜,信息來源復雜,成本高,見效小。區塊鏈的數據可溯源、可信度高、智能合約信息處理效率高等特性,在建立互聯網金融公司數據上鏈共享平臺,區域內企業社群云審計平臺,區塊鏈數據挖掘、分析、處理系統等,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在未來,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嚴峻并且在一定時期內將持續下去,行業狀況低迷的預期下,中小企業、互聯網金融公司及審計單位,應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聯手自砌安全防火墻,仍需要不斷地用實踐去檢驗。——論文作者:吳子怡,嚴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