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1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235次
摘 要: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于2019年8月底聯合發布了《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根據《公報》,本文對廣東研發投入的最新變化情況、與國內外創新型地區的對標特征以及研發投入的產出效率進行監測分析,以揭示創新驅動下廣東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于2019年8月底聯合發布了《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根據《公報》,本文對廣東研發投入的最新變化情況、與國內外創新型地區的對標特征以及研發投入的產出效率進行監測分析,以揭示創新驅動下廣東所處的發展方位和未來方向。
廣東研發強度創歷史新高,順利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研發強度目標
《公報》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2704.7億元,同比增加361.07億元,增長15.4%,延續了“十三五”以來的快速增長勢頭,增速實現了連續四年漲;研發強度(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1)為2.78%,同比提高0.17個百分點,連續三年超過2.5%,再創歷史新高,順利實現廣東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研發強度目標(2.7%),并有望提前在2019年實現《廣東省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的2020年達到2.8%的目標(見圖1)。
廣東研發強度超過江蘇,躋身國內前三
1 本報告中各項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根據《公報》,2018年廣東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2704.7億元,位居首位,比江蘇多200.3億元,領先優勢比2017年(83.5億元)有所擴大;研發強度達2.78%,排在北京(6.17%)、上海(4.16%)之后,高于江蘇0.08個百分點1。這意味著,廣東在時隔十五年后研發強度重新超越江蘇(見圖2):2000-2002年,廣東研發強度高于江蘇,但領先優勢不大,僅領先0.1個百分點左右;2003年,江蘇研發強度超過廣東,兩者差距在2004-2007年迅速擴大并在2008年達到0.5個百分點;2008-2018年,廣東不斷加大政府財政引導性資金對研發創新的投入力度,制定實施《實現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D/GDP目標的解決方案》,緊抓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等源頭創新平臺的布局建設,努力補齊基礎研究短板。近十年間,全省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領域的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速分別為30.5%、28.1%、16.1%,均快于江蘇(18.0%、13.9%、15.8%),促使廣東研發強度與江蘇的差距不斷縮小并最終實現趕超。
廣東研發強度正向創新型地區先進行列沖刺
自2016年研發強度超過2.5%、達到世界創新型地區水平以來,廣東的研發投入一直保持高位增長。2018年廣東的研發強度遠高于歐盟15國2017年的平均水平(2.13%),并超過其中11個成員國家的水平,僅低于德國(3.04%)、丹麥(3.05%)、奧地利(3.16%)、瑞典(3.34%),相當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6個成員國中的第10位,高于OECD平均水平(2.37%),正接近美國(2.79%)、日本(3.21%),但與研發強度居全球首位的韓國(4.55%)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見圖3)。
廣東研發經費投入面臨著市場價值轉化效率偏低的壓力
2018年,廣東每億元研發經費投入產生發明專利申請80件,同比增加2件;每億元研發經費投入產生高技術產業增加值3.85億元,同比減少0.21億元。從更長的歷史周期看,廣東每億元研發經費投入產生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在2006-2014年間均呈現出持續下滑的變化態勢,2014年后前者止跌回升,而后者的表現則仍然低迷,兩者之間逐步形成“剪刀差”現象(見圖4)。以上表明,廣東研發經費投入的科研產出效率目前企穩向好,但受到技術成果轉化需求、新產品開發周期等種種因素的影響,研發經費投入的市場價值轉化效率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通過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對廣東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年度面板數據進行關聯度檢驗后發現,研發投入對高技術產業經濟產出產生的顯著提升促進作用存在4年的滯后效應期。這意味著廣東當期的研發投入總體上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在高技術產品市場的經濟價值上獲得較好體現。
展望及建議
當前,廣東正以對標國際最優最好最先進的要求,加快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研發強度作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衡量科技投入硬實力的先導因素,對于全面促進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以韓國為例,1999年其研發強度為2.07%,隨后逐年加大投入推動科技創新,十年間完成了研發強度從2%到3%的躍升,由此迎來了信息通信、汽車、造船、化工等領域創新力和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實現創新型經濟的迅速崛起。廣東的研發投入正向全球創新型地區前列沖刺,但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俗稱“核高基”)自主品牌偏少的局面尚未扭轉,研發投入的數量優勢如何有效轉化為研發產出的質量優勢亟需破題。
面向下一個十五年的中長期發展階段,廣東需要建立健全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性投入機制,深入推進在粵大科學裝置集群、省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努力開創出基礎研究“短板不短”、試驗發展和應用研究“長板仍長”的研發格局,保持全省研發強度處于較高水平,同時要聚焦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效率狀況,重點關注市場化水平、對外開放程度、績效規模、人力資本水平以及政府補貼等影響研發效率的各類因素,努力構建促進各類研發主體投入和產出良性循環的體制機制,增強研發主體的“造血”功能,使高水平研發投入強度成為廣東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動力。
相關期刊推薦:《廣東科技》(半月刊)創于1992年,是由廣東省科技廳主管、廣東省科技情報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科技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廣東省唯一綜合性省級科技刊物,是反映廣東省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窗口。本刊堅持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為目標,融新聞、科技、經濟、信息、產業、市場、服務為一體,內容豐富、時代感強,是推動科技進步、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宣傳陣地。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