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區塊鏈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塑與挑戰分析

發布時間:2020-03-28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內容摘要:從傳統金融到互聯網金融,從間接金融到直接金融,金融領域依托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逐步實現了金融脫媒,并過渡到以區塊鏈為征信基礎的新金融形態。區塊鏈技術源于比特幣的分布式技術,具有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可靠數據等鮮明特性,因此又是一個

  內容摘要:從傳統金融到互聯網金融,從間接金融到直接金融,金融領域依托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逐步實現了金融脫媒,并過渡到以區塊鏈為征信基礎的新金融形態。區塊鏈技術源于比特幣的分布式技術,具有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可靠數據等鮮明特性,因此又是一個完美的信用系統,對金融領域的征信體系建設和風險防控具有重要意義。但作為一項新的互聯網金融技術,區塊鏈互聯網金融還處于初級階段,體系建設、技術瓶頸、安全監管等仍面臨諸多挑戰。

區塊鏈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塑與挑戰分析

  關鍵詞:區塊鏈互聯網金融比特幣前景分析

  引言

  從傳統金融到互聯網金融,從間接金融到直接金融,金融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的脫媒過程,也是借助新理念、新技術逐步向自我金融和人人金融過渡,實現點對點、端對端以及終端對接的共享經濟過程。區塊鏈源于比特幣的分布式技術,是互聯網金融的基礎和價值核心。比特幣是數字貨幣的一種應用形態,由計算機生成的一連串的代碼組成,具有公開透明、低交易費用、流通無界限、受金融機構與政府控制較少等特點。區塊鏈既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公共賬本,又可以視為一個完美的信用系統。具體而言,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實現了分布式存儲的平臺,借助于區塊鏈的職能資產和智能合約功能,數字貨幣自產生之日起,所有分散式數據庫的支付、轉賬、付款、交易等信息都被詳細地記錄和儲存在“區塊”上,各相關區塊之間彼此管理相通,形成一個巨大的鏈條。區塊鏈分布式實時平賬系統將現代金融體系中的錢賬分離進行結合,具有透明、公開、不可篡改等特性,一方面可以降低結算與支付的出錯率,從而避免事后審計,降低企業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實時監控每一筆資金的流入流出情況,有利于金融監管,防控金融風險。區塊鏈技術憑借其可靠的數據庫和完美的信用系統,實現了從集中性金融管理到分散式數據風控管理的根本性變革,對促進資金自由流通、保護用戶信息安全、防范金融風險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2015年3月,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促進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現代金融的共享共治,并通過制定“互聯網+”計劃,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在互聯網金融發展浪潮下,區塊鏈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僅重塑了金融發展的形態,加快了共享金融時代的來臨,更依托于去中介、去中心、可信任的優秀特質,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浪潮推向新的高度。相對于傳統金融形態,互聯網金融通過塑造金融新理念、借助互聯網新技術實現了網隨人動、跨時空即時支付的現代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顛覆傳統行業的新型業態,有效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務質量。但其系統風險性、交易安全性以及信用風險也隨之增多,成為阻礙互聯網金融長足發展的最大障礙。區塊鏈的出現和應用實現了對征信體系建設和風險防控的重塑。區塊鏈是互聯網金融形態的終局,也是互聯網金融的基礎和價值核心,更是未來互聯網金融體系的建設者。區塊鏈去中心化、全球化、可信任的特性決定了其肩負著引導互聯網金融由間接金融到直接金融,再到共享金融的使命,最終實現全新的人人金融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

  區塊鏈及其技術特性與發展歷程

  區塊鏈衍生于比特幣的商業化過程,是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的基礎和核心,被廣泛應用于金融、銀行、物流、保險、財務管理等領域,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和金融機構的推波助瀾,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對互聯網金融的重塑和顛覆。

  (一)區塊鏈及其技術特性

  區塊鏈技術也被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被各國央行視為互聯網金融在技術層面上的創新,同時也是實現數字化貨幣的關鍵技術。在數字資產管理中,并非只是將貨幣做簡單數字化處理,而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將實體資產通過交換計算程序,變為代碼形式的權益數字化。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實現了分布式存儲的平臺,區塊鏈系統是“24小時×365天”不間斷運行的,當區塊鏈接到前一個區塊后,便會自動復制多份完全相同的數據資料在其它區塊上,以保證所記錄數據的完整和安全。同時,區塊鏈可以為轉讓交易、清算交割等金融業務提供智能合約、簽名認證等去中心化網絡協議,任何人均可查閱交易記錄,信息數據一旦被寫入和生成,任何人都無法控制和篡改。比特幣是數字貨幣的一種應用形態,由計算機生成的一連串的代碼組成,因此比特幣的價值來自于眾多使用者的信任,跟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是與任何國家都脫離關系的貨幣,沒有政府背書。世界各國對比特幣持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德國,比特幣被視為有效的交易結算工具,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我國在2013年由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要求各金融機構不得買賣、支付比特幣或者將比特幣納入保險范圍。

  區塊鏈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依托智能合同和貨幣數字化管理,通過分布式電腦網絡最終實現點對點、端到端、個人對個人的去中心化、無媒介的個性化金融服務。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種:第一,去中心化;ヂ摼W金融網絡每個系統上的節點都是對等的,且是處于同一層面上、按照一個規則在行事的單個個體。區塊鏈網絡系統沒有中心管理結構,但并不意味著沒有中心,而是一個分散均衡而又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即分中心。第二,貨幣數字化。數字貨幣并非只是將貨幣簡單數字化處理,而是依靠區塊鏈技術,通過搭建全球點對點的網絡平臺,將數據信息通過分析挖掘和程序變換,隨機生成一連串的代碼。因此,區塊鏈傳遞的是數字貨幣隨機生成的代碼。第三,完美的信用系統。區塊鏈是不需要信任的,無須信用背書,無須第三方機構的介入。區塊鏈上所有記錄都是可追溯的,但任何人不能篡改和刪減相關數據信息。因此,即使交易雙方都不能彼此信任對方,只要相信系統數據的可靠性,便可放心交易。

  (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歷程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9年之前,這一時期主要是對于密碼學和虛擬貨幣的理論探討和學術爭論,主要包括哈勃的《怎樣為電子文件添加時間戳》和馬斯阿斯的《在最小信任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時間戳到服務器》,中本聰的著名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使區塊鏈技術由理論開始應用到實踐中。這一階段各國金融機構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區塊鏈技術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各級金融機構開始支持比特幣支付并被大規模應用到生產應用系統中。

  區塊鏈發展歷程中的主要事件見表1所示。2011年,全球第一個比特幣交易平臺MT.GOX成立,比特幣可以以1美元的價格與英鎊、巴西幣、波蘭幣等貨幣實行互兌,隨后比特幣的價格增長至11美元。隨著比特幣會議在美國和歐洲的先后舉行,世界首家被官方認可的比特幣交易所——法國比特幣中央交易所成立。2013年,德國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開創了國家認可比特幣的先河。同年,泰國也開創全球先河,成為首個禁止購買、出售比特幣的國家。我國也于同年嚴禁各金融機構開展比特幣交易活動。與政府的謹慎保守態度相比,各企業和商業銀行卻積極接受并支持比特幣付款。2014年,美國的戴爾、微軟等公司先后宣布支持區塊鏈服務和比特幣付款。西班牙銀行、桑坦德銀行、摩根大通以及瑞士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先后宣布開展區塊鏈技術的技術儲備和探索。

  區塊鏈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塑

  區塊鏈系統本身既是數據庫,又是一個可靠的信用系統,因此可以通過數據記錄、復制、存儲與查閱的核心技術和加密技術,實現對征信體系和風險防控的重塑,保證交易安全,防止金融詐騙。引導“互聯網+金融”的形態由“金融互聯網”走向“互聯網金融”,最終達到“共享金融”的最終狀態,實現全新的人人金融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

  (一)區塊鏈對征信體系的重塑

  數據是現代金融風險控制與信用評級的重要影響因素。過去比較興盛的P2P金融,正是由于交易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導致“跑路”事件頻發,因此,征信機構的征信數據庫不僅需要收錄企業工商登記、納稅記錄、信貸記錄以及合同履約的基本數據信息,還要整合收錄包括企業發展歷史、產品質量評估、同行產品比較、高管行為數據以及客戶評價等更多維度的相關數據。區塊鏈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正契合這一要求,區塊鏈去中心化、可靠數據庫的獨有特性使其成為一個征信系統。傳統意義上的征信數據庫是中心化的,存在數據被篡改和丟失的風險,同時數據匯總和更新速度不可控。而區塊鏈將中心化的存儲變成了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儲和共享機制,公開透明的數據庫保存了所有交易記錄,同時設置了數據匯總和更新規則,用加密的形式設置了權限訪問機制,以密碼學協議的方式杜絕了篡改作假的可能,只有通過正確的密鑰才能進入數據庫進行查詢。區塊鏈技術對征信體系建設最重要的影響是通過分布式賬本點對點的查詢方式,實現了有償式的信用數據和黑名單數據的共享。2014年,我國P2P企業“陸金所”聯合“拍拍貸”等10余家網絡信貸企業成立了網絡信貸服務業企業聯盟,通過數據交換和數據共享,設置了共同的信貸黑名單和白名單數據。

  基于區塊鏈的征信系統黑名單設置提交流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見圖1):首先通過加密數據統一拷貝相關數據,保證了數據的真實可靠性。然后系統根據開始約定的企業類別規則分配給每個區塊鏈成員相應的ID,再通過私鑰解密設定區塊鏈中的ID權限,企業可通過提供價值數據和付費購買積分的形式查詢相關數據。系統根據時間戳,動態更新數據信息價值核算,即不同時間點提交的相同數據價值有所不同,獲取的積分也不同。當金融機構只想開放查詢權限給具有相應查詢權的另一類ID時,數據對于不具有查詢權限的其它成員是不可見的。

  (二)區塊鏈對風險防控的重塑

  風險防控是金融行業最根本的核心,內部操作風險、運營風險、市場風險以及第三方的信用風險等都會給金融機構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影響。如在P2P借貸領域,如果貸款方對借款方的信用狀況、經營狀況不夠了解或者資金貸出后對其約束不夠,一旦借款方違約從事計劃外的高風險投資活動導致無法還款,將會給金融機構帶來嚴重后果。借助于區塊鏈技術中去中心化、去監管化的理念構造的風險共擔模型,可有效保證金融機構的資金安全,規避金融風險;趨^塊鏈的分布式系統是分布式的,系統后續的運營會自動修正人為的錯誤操作將正確的賬本同時記錄在節點上。區塊鏈技術的交易系統具有不可逆性、可追溯性等特性,區塊鏈系統是沒有中心管理機構的自治系統,某個或部分節點的失效,不會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轉。同時,區塊鏈系統是按照合約執行的,任何一個節點上的賬本都只是整個系統的一部分,可通過追溯歷史交易記錄修正錯誤。根據目前區塊鏈的發展應用,區塊鏈被分為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三種。公有鏈是目前被使用最多、去中心化最徹底的一種,它不同于封閉式、專屬性較強的私有鏈和聯盟鏈,公有鏈上的所有信息可供全體人員和金融機構共享使用和查詢。很多人認為開放式的信息系統容易導致企業機密的泄露。實際上區塊鏈技術中數據的公開并不等于所有人都可以隨意訪問基于區塊鏈系統上的數據,恰恰相反,區塊鏈系統根據協議和協議組成了程序,并設定了最嚴格的權限。所有的交易都通過分布式電腦網絡自動處理,在同一個共同約定的協議被寫入代碼之后,系統的按照合約執行的特性使得只有確定權限的用戶才能訪問加密的數據,即使是參與系統運營的節點也無法訪問數據。因而基于區塊鏈的系統是安全的。

  當前,互聯網金融欺詐主要在交易過程中發生,同時對資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動性三者平衡的有效把握也是導致風險控制不足的主要原因。金融的風險防控應將資金安全性的重要程度排在效益性和流動性之上,即在追求資金盈利的同時,更要注重防控金融風險控制,緩解潛在的金融危機,維護整體經濟健康發展。針對風險防控,金融機構通過堆積以區塊鏈征信系統為基礎的征信系統數據,將客戶群體分為以下幾類:信用不良者(黑名單)、信用良好者(白名單)以及未上榜單者(介于優質客戶和風險類客戶中間的群體)三類。通過制定同意遵守的黑名單等級規則,有償分享各自根據信用不良記錄數據完成的黑白名單列表,并有針對性的對這三類客戶群體提供不同額度的信用積分,通過選擇策略來有效控制風險,較少企業的經濟損失。

  相關論文推薦閱讀: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的應用

  區塊鏈互聯網金融遭遇的挑戰

  分析區塊鏈分布式系統實時平賬,去中心化、中介化的特性,將現代金融體系中的錢賬分離進行結合,其貨幣數字化不可逆性與可追溯性的特征使任何人都不能隨意篡改和刪除相關信用數據,進而確;ヂ摼W金融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區塊鏈技術對顛覆和重塑征信體系建設和風險防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機遇。但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技術本身的限制以及風險監管難度的隨之增加,因此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有關區塊鏈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區塊鏈技術是近年來興起和出現的,因此,有關區塊鏈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有待研究建設。同時作為一種全新的互聯網金融形式,之前有關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規并不能有效引導和監管區塊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相關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勢必給區塊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阻礙,限制其長足發展。因此,應根據區塊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狀況,盡快頒布監管法規,使其業務操作和比特幣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區塊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非法交易猖獗,政府認可度較低。自全球第一個比特幣平臺成立以來,比特幣的價格由最初的1美元飆升至2013年的128美元,甚至一度達到1240美元。但眾多非法交易團伙利用比特幣無限制自由流通、不受政府和任何機構管轄的特性非法從事毒品交易、洗錢等活動。各國政府為打擊非法交易,只能強行取締區塊鏈互聯網金融的非法交易網站,限制比特幣的流通。自2013年泰國央行首開全球先河禁止購買、出售比特幣以及從事任何與比特幣相關的商品服務和交易。同年,我國中國人民銀行也明確宣布比特幣是網絡虛擬商品,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一切業務。

  區塊鏈技術有待進一步發展。作為互聯網金融技術的創新,有關區塊鏈密碼學和虛擬貨幣的理論研究開始于1991年,其技術發展和應用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此外,2011年,比特幣網絡計算速度為900GH/s,但在很多的時間內運行速度十分緩慢,網絡交易量每秒鐘只能處理8筆交易,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推廣。另外,區塊鏈技術研發周期較長,且開發難度較大,科研費用高昂,令很多金融機構望而卻步。瑞士銀行、高盛投行、西班牙銀行等眾多金融機構只是宣布將進行區塊鏈技術研發,但限于條件的限制大多并沒有付諸于實際。

  安全風險依然存在。2013年美國國土安全部取締了位于哥斯達黎加匯兌公司的價值60億美元的虛擬貨幣服務,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量用戶血本無歸。之后聯邦調查局又查抄了“絲綢之路”交易網站約2.6萬個、價值320萬美元的比特幣。另外,由于區塊鏈系統信息具有不可逆性,交易平臺一旦遭遇黑客和木馬軟件的攻擊,容易造成系統紊亂和客戶信息的丟失。加之區塊鏈系統追責難度較高,若密碼私鑰一旦丟失或泄露,將會給客戶資產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