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2-1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發展迅速,改良了傳統金融體系規則,加快了共享共贏式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步伐。但是,區塊鏈仍處于新興發展階段,在實踐操作中仍存在諸多風險隱患?刂茀^塊鏈金融風險、加大其監管力度是相關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摘要]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發展迅速,改良了傳統金融體系規則,加快了共享共贏式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步伐。但是,區塊鏈仍處于新興發展階段,在實踐操作中仍存在諸多風險隱患。控制區塊鏈金融風險、加大其監管力度是相關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文章簡要描述了區塊鏈金融的基本內涵,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優勢,探討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市場應用中存在的風險。進而,就防范區塊鏈技術風險、加強其監管,實現金融穩定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區塊鏈;金融行業;挑戰;風險;監管;建議
一、區塊鏈金融的內涵
區塊鏈起源于社會學,金融危機后由中本聰正式引入。作為支持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研究和開發的革命性技術,區塊鏈以其獨特的邏輯和復雜的系統框架,引起了學術界和業界的極大關注。我國政府出臺了多項區塊鏈技術的政策指導文件:2016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將區塊鏈技術明確劃為促進國家發展的戰略性技術。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國已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2018年3月,2018區塊鏈技術及應用高峰會(BTA)成功舉行,會議中探討了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和應用發展趨勢。2018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我國代表在談及區塊鏈時指出,要想使用區塊鏈技術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就需要不斷探索和擴展其應用場景。為此,中俄簽定“遠東健康科技創新產業城”項目,簽約金額約197億元人民幣,中俄兩國將應用區塊鏈技術在多個領域共同開展緊密合作。2018年4月23~25日,2018第一屆世界區塊鏈大會舉行,會議通過峰會對話和交流,加快整個區塊鏈產業的技術創新。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階段主要包括:區塊鏈1.0,即可編程貨幣,主要應用領域為數字貨幣和支付結算;區塊鏈2.0,即可編程金融,主要可用于金融交易,包括股票、私募股權、金融衍生品等領域;區塊鏈3.0,即可編程社會。主要適用于公證、仲裁、賭博、投票、醫療、教育等社會生活領域。從開放度角度來說,區塊鏈技術主要分為公共鏈、聯盟鏈和私有鏈三類。這三個要素具有開放性、透明性、不篡改性、可追蹤性、時間序列和加密性等共同特點。差異主要體現在去中心化程度、共識機制和信任機制等角度。區塊鏈的主要特征:第一,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特征使鏈中每個節點的權利和義務相同,任一節點的破壞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安全運行。而建立在數學方法基礎上的共識信任機制,能提高系統運作機制的規范性和透明化、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第二,開放性。除了交易雙方的加密私有信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開放的接口查看鏈中數據,并且所有的信息數據是高度透明的。第三,自動性。區塊鏈采用商定的規范和協議,系統中所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可自動進行數據交易和記錄,無需人為操作。第四,不可篡改性。區塊鏈技術具有很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信息被核實并進入區塊鏈之后,篡改或破解數據信息的成本會非常高,單個節點上的數據修改行為并不會影響其他節點的正常運作。第五,匿名性。由于區塊鏈可以自動確定交易的合法性,并使用公鑰地址進行用戶私人信息的轉換,不需要公開個人信息,從而實現匿名性。
相關期刊推薦:《當代經濟管理》雜志為經濟管理類學術期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是由河北省教育廳主管,石家莊經濟學院1979年主辦的刊物,主要刊登經濟管理領域最新研究成果,鼓勵創新之見。1979年創刊,是以刊載經濟管理類文章為主的學術期刊,旨在宣傳國家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傳播經濟科學、管理科學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信息,促進我國經濟管理科學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為經濟建設和改革服務;讀者對象為各級政府部門、大中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關領導干部、科研人員和廣大高校師生。
區塊鏈及數字貨幣技術以低成本、高效、便捷的特點對金融行業領域產生了巨大的積極效應。但是,區塊鏈技術主要還在研究探索階段,付諸實踐的領域較為有限,在技術層面、法律層面、監管層面等存在諸多風險。在當前,我國金融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激發區塊鏈優勢,合理引導和管控其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安全穩定是我國經濟建設和金融管理中應重點關注的議題之一。
二、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優勢
通常來說,我們把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稱為“區塊鏈金融”。主要包括數字貨幣的發行與流通體系、Token(規則或份額)發行與流通以及數字智投體系三部分。作為一種分布式的賬戶應用技術,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現已逐漸發展到股票、智能合約,并進一步擴展到政府、科學、文化和藝術等領域。區塊鏈技術簡化了傳統金融模式的金融交易程序,降低了業務成本,提高了運營效率。而且,通過運用多重簽名操作技術,將監管記錄和審計過程保存在了區塊鏈中,保持了銀行間交易的私密性,交易數據更加透明化,縮短了結算和到賬周期,隨時進行監管和審計,同時也具有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和分布式網絡,降低了市場上的人為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區塊鏈去中心化機制,縮減了轉移和支付電子貨幣的到賬時間,減少了受外界攻擊或服務器故障等問題而產生的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概率。
(一)中央銀行
2017年2月,我國區塊鏈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測試成功。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技術最成功的應用,最著名的應該是比特幣,之后市場上又逐漸產生了大量其他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幣種。同時,通過使用區塊鏈的去中心技術,數字票據削弱了票據交易中心的角色,成功實現了點對點交易。另外,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性,降低了傳統金融系統的開發和后期維護費用,減少了系統中心化帶來的運營和操作風險,使數字票據成為更加安全、智能和便捷的票據形態。
(二)商業銀行
長期以來,現代支付體系本質并未改變。傳統支付系統中,央行充當清算行,大型金融機構在央行持有賬戶,央行對其交易進行記錄和結算。個體消費者或小型金融機構在大型金融機構中持有賬戶,相應的交易信息體現在賬戶中。引用區塊鏈技術并不會改變支付系統的運作機制,但會優化賬戶記錄和銀行間轉賬技術方式,其分布式數據處理特征削弱了支付交易對中央銀行的依賴。和金融初創公司相比,商業銀行使用區塊鏈技術具備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其一,區塊鏈在監管部門中的使用會產生巨大的監管成本。其二,和互聯網初創公司相比,普通消費者對商業銀行的信任相對較高。區塊鏈技術對商業銀行產生了巨大的積極效應:首先,和傳統金融機制相比,區塊鏈技術具有構建大型低成本網絡的能力,極大的降低了前臺和后臺的運作成本,節省金融機構各個業務系統與后臺的工作流程、環節和時間。其次,區塊鏈的使用,可以促進銀行創新商業和服務模式,開發不同金融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特定需求,保持同業競爭優勢。
(三)金融基礎設施
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化機制極大地改變了以集中化為特征的整個金融基礎設施。首先,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戶改變了傳統的金融交易機制,股票、債券和衍生產品的交易信息需要一個可信的中央注冊中心來確認、注冊和保存,而區塊鏈技術在這些領域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交易信息的透明性。第二,區塊鏈技術讓不同的金融市場出現了連鎖化的趨勢,它會改變現有金融體系中的交易、清算和清算過程。傳統金融機構的交易、清算和結算,需要后臺人員花費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區塊鏈技術可以實時建立信任,提高交易、清算和結算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區塊鏈接技術將被交易的資產轉化為智能契約,使它們能夠自動執行并完成價值轉移。這些變化可能對現有的金融基礎設施,如大型交易系統、中央證券儲存庫、證券結算系統和場外衍生品交易產生潛在影響。第三,智能合約技術的發展將使貨幣能夠被編程,以便在特定的觸發條件下進行支付,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
(四)供應鏈金融
目前,對于傳統供應鏈金融企業來說,其償付能力較難評估。而且由于信息之間較為分散、無法共享,交易本身的真實性也缺乏驗證手段,履約風險也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其次,借助共識算法和智能合約技術,區塊鏈技術能有效解決傳統供應鏈中的信任問題,防范履約風險,提高履約效率。最后,借助區塊鏈技術構建“債轉平臺”,可以盤活應收賬款,降低融資成本。
(五)證券業
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技術,適用于房地產所有權、車輛所有權和股票交易等需要永久存儲交易記錄的場景。例如,股權所有者憑借區塊鏈私鑰明晰了產權,同時也無需第三方的參與。事實上,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對區塊鏈技術在證券交易中的應用已經著手進行了研究,并針對區塊鏈技術的交易和結算效率進行了積極探索。借助區塊鏈技術創新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已正式上線了區塊鏈私募證券交易平臺,其他國家針對區塊鏈技術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三、區塊鏈金融風險隱患
從理論上講,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范圍覆蓋貨幣、金融及社會等領域。但本質上講,區塊鏈在商業銀行中的許多應用場景尚處于萌芽階段。在我國特殊的金融市場格局下,區塊鏈在金融業務的具體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風險隱患。
區塊鏈發展受現有國家制度制約。一方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特征削弱了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沖擊了現有金融交易體制,同時也對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效果造成巨大影響;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法律制度相對滯后,導致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金融活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市場主體的風險被放大。
區塊鏈在技術層面尚未成熟,存在瓶頸。從網絡安全角度具體來說,數字貨幣發展至今,丟失和失竊等安全事件屢見不鮮,暴露出其使用上的安全性弊端,打擊了金融客戶的使用信心。從區塊容量和時效性角度,區塊鏈的儲存尚無法承載大型數量的使用用戶,系統壓力和帶寬占用將會耗費極大空間,在處理復雜執行的應用場景時交易速度較慢。而且區塊鏈實時逐筆清算的特征,在短期內也很難替代交易量較大的場內交易所市場。從技術門檻角度來說,區塊鏈技術門檻較高,市場主體對其認知和接受程度相對較低。技術整合需要極大的成本,如何解決央行的中心化信用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質間的沖突、實現和傳統金融體系的匹配及融合,以及商業銀行系統內部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等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安全問題存疑。區塊鏈的安全離不開可信節點的共同維護,如何保證大量可信節點不被攻擊也是區塊鏈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技術挑戰;其次,區塊鏈的數字化匿名及不受地域限制的特征,有可能成為匿名性恐怖融資和洗錢活動的搖籃,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另外,監管部門還應重視解決不同組織間的私有區塊鏈信任合作問題。
應對風險能力亟待提升。和傳統金融交易模式相比,區塊鏈技術下的風險傳播速度非常之快。一旦區塊鏈發生實質性攻擊和破壞,將迅速傳染到數字貨幣領域,并對其造成巨大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實現區塊鏈技術和現有中心化金融系統間的迅速風險隔離,也是目前我國監管部門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
監管力度缺乏。首先,區塊鏈的應用領域相對較少,尚未納入現有監管框架,尤其在金融監管政策制定方面仍面臨極大難題。全球缺乏統一的監管框架和行業標準,存在較大的監管風險。其次,隨著金融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發展,對監管部門在工作機制和工作方式上的監管要求也不斷增強,F有監管模式已無法滿足技術分析的需要。而且從應用風險能力角度來說,區塊鏈與現有中心化的全融系統的風險隔離能力仍待提高。另外,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受國家地理邊界、企業或政府機構的限制,一旦產生法律糾紛,法律責任確定更加困難,受害者幾乎無法獲得賠償。
與傳統金融交易模式和政策制度的融合問題。傳統金融機構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區塊鏈技術的融合,能對金融業務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但一旦出現內部制度失控問題,將會引致更大風險。其次,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市場中的應用,會放大傳統金融交易機制中的創新失控和道德風險問題。另外,如果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政府或公共機構中,還會產生模糊金融要素和合理權利邊界的風險,需嚴厲打擊逃避監管的灰色或黑色金融違法犯罪活動。
四、加強區塊鏈技術下的金融監管
區塊鏈技術能有效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如何管控好風險,發揮區塊鏈的積極作用是政策制定者和市場監管者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和傳統中心化方式相比,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征能促使金融資產更為經濟、合理地流動,并防止人為操縱等事件的發生。作為正在崛起的金融大國,我國必須搶抓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新機遇,同時,也要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
(一)科學認識區塊鏈技術
雖然,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可以有效解決傳統金融領域的痛點難點及弊端,但需要指出的是,區塊鏈技術并不是萬能的,它有許多適用條件。例如,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征適合應用于多方參與的場景。如果將其應用到單邊或雙邊參與的應用場景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價值就難以發揮。而且,區塊鏈技術的數據公開透明等特點,并不適合對數據隱私要求較高、或者高頻交易的活動。因此,監管部門應科學、客觀的認識區塊鏈技術,警惕資本市場上的概念炒作。建立科學審慎的宏觀發展框架,同時,還應加大監管力度,消除區塊鏈技術的風險隱患。借助政府組織、專家、行業參與者的共同幫助,科學辨識技術創新中的應用已經著手進行了研究,并針對區塊鏈技術的交易和結算效率進行了積極探索。借助區塊鏈技術創新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已正式上線了區塊鏈私募證券交易平臺,其他國家針對區塊鏈技術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和集資創新,全面遏制以區塊鏈的名義進行的違規違法集資創新,明確ICO實際控制人的集資行為責任。需要指出的是,判斷技術創新和集資創新的主要標準為是否以信任為始以及是否通過解決信任問題創造了實際價值。
(二)發行加密數字貨幣
近年來,我國對于發行加密數字貨幣的態度積極。傳統的金融機構具有繁瑣的內部賬本,加密數字貨幣不僅具有紙幣的匿名性、電子貨幣的可追蹤、自動扣稅等特點,同時,作為可編程貨幣,還可建立全國統一賬本,有力打擊了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活動。但是,加密數字貨幣可能會面臨價格波動過大等弊端。而區塊鏈技術和加密數字貨幣的融合,可極大降低使用成本,管理也更為高效,更加安全,貨幣發行成本和監管成本都會大大降低。
(三)加快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及金融行業的布局和應用
首先,要積極探索金融支付、清算、結算、登記等領域的創新試點。在這些領域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在沒有中間商的情況下完成國家(地區)之間的清算和結算,而且安全性比較高。在“一帶一路”等政策背景下,探索各地自貿試驗區,建立與沿線國家的區域性跨國清算和結算中心,充分發揮亞投行、金磚銀行的區域協調作用,提升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清算和結算地位;其次,模擬和應用股票、債券、期貨等金融場景,開發區塊鏈的應用框架,建立共識機制,促進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的使用效率;最后,政策引導和激勵商業銀行依托區塊鏈技術開展業務,創新商業模式,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四)積極參與前瞻性創新和國際標準制定和人才儲備
為適應新形勢下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模式,金融機構應盡快參與區塊鏈產品的研發,及時調整發展戰略。第一,積極參與制定國際區塊鏈標準協議,努力爭取區塊鏈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第二,加快組建專門研究團隊,加強區塊鏈技術和應用動向的跟蹤和研究,鼓勵國內商業銀行、金融機構與國內外研究公司的區塊鏈技術合作與交流,動態評估技術應用的成熟度,并分析其可能給金融業造成的影響;第三,支持民間區塊鏈研究機構的發展,鼓勵民間區塊鏈企業開展連鎖經營模擬實驗和專利注冊,建立區塊鏈應用技術項目投資基金,探索區塊鏈領域的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第四,大力進行人才儲備,鼓勵金融企業引進和培養區塊鏈技術開發人才,建立專門研發機構;第五,加強區塊鏈金融的國際協調,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銀行、證券和支付等領域發展潛力巨大,國際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可以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新興金融行業領域的海外商業應用場景;另外,監管機構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積極的推廣監管科技,從而有效降低合規成本,提升中國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務的全球競爭力。
(五)關注最新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并做好應對
第一,加強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監管力度,制定科學的操作規范,確保金融創新產品的合理使用;第二,提高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加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第三,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商業體系中,還需要在規范化和保護化方面為“集中化”部門提供支持,如今,新技術對其他國家的貨幣體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傳統的經濟和金融政策框架和手段無法應對形勢的變化,因此,監管部門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去區塊鏈技術完善監管手段,探索新型監管方式,做好監管方式轉變的實時準備;第四,在互聯網金融的技術發展和金融格局變化背景下,監管機構應利用區域鏈技術優勢,將其引入到資金監管領域。
(六)加強全面風險管理、穿透式監管
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加大金融監管勢在必行。首先,要注重區分傳統金融風險和新型金融風險,監管機構應在對技術規則與法律規則進行細致把握的基礎上,調和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我們應把技術規則納入監管體系,優化區塊鏈設計,鼓勵國有金融機構和科技機構增加區塊鏈的基本技術開發和研究;其次,利用區塊鏈金融風險管理,提高金融業信息透明度,通過結合保險、擔保等行業,利用制度風險控制模型開發的風險管理產品,加強穿透式監管,剝離虛假區塊鏈項目,在金融市場的非核心地帶給與相對較高的創新和寬容空間;再次,采取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防止技術壟斷和技術操作風險,構筑技術防火墻防范道德風險,針對新的技術結構,應建立適合于技術結構的科學風險管理與控制技術和應急措施;最后,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經驗,使用包容性監管沙盒,在合理范圍內放松管制,降低準入門檻,支持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積極探索智能監管,在國家監管框架內,將安全機制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編碼進區塊鏈中,從而達到實時自動識別金融違規違法行為的目的,極大額減少了人工投入和監管成本,讓金融市場變得更為安全和高效。
(七)重點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市場的應用極易導致某些業態下的監管真空。犯罪分子利用區塊鏈金融的高隱蔽性和熱度,在監管灰色地帶進行非法集資和網絡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監管部門應明確區塊鏈金融創新的“底線”,嚴厲打擊以區塊鏈項目為名,但實際上非法集資的活動,嚴格控制區塊鏈項目的高杠桿風險。另外,金融監管部門應發揮自身技術和信息優勢,加強和公檢法部門的合作,共同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為金融交易活動的進行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