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翻譯論文從順應論看新聞標題英漢翻譯中的選擇與順應

發布時間:2016-06-17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翻譯論文發表了從順應論看新聞標題英漢翻譯中的選擇與順應,英語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所以在詞匯、語法、修辭等語言層面,譯者得首先做出恰當的選擇與順應。在順應論視角下,英語新聞標題漢譯的實質是什么呢?論文做出了以下探討。

  這篇翻譯論文發表了從順應論看新聞標題英漢翻譯中的選擇與順應,英語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所以在詞匯、語法、修辭等語言層面,譯者得首先做出恰當的選擇與順應。在順應論視角下,英語新聞標題漢譯的實質是什么呢?論文做出了以下探討。

翻譯論文

  關鍵詞:翻譯論文,英語翻譯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信息交流手段的不斷進步,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也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不僅關心國內大事,也熱衷于通過新聞報道了解國外各類重大事件。作為“題眼”的新聞標題,常常是新聞內容的濃縮和概括,它的優劣將深刻影響讀者閱讀該篇新聞報道的興趣。國內讀者如果想在第一時間獲取國外原汁原味的新聞信息,譯者就得在翻譯上給予讀者最大便利,尤其是利用新聞報道標題的漢譯文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如何更好地翻譯英語新聞標題,讓國內讀者閱讀信息最大化,成為專家學者和翻譯工作者熱衷研究的問題。先前對該領域的研究大多涉及新聞標題的翻譯原則、方法與技巧。也有學者圍繞新聞標題修辭的翻譯問題展開研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聞標題翻譯方法與技巧。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新聞標題的翻譯問題,但卻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與指導。本研究嘗試運用維索爾倫的語用順應論,選取國內外權威新聞網站中的新聞標題英漢翻譯實例作為語料,試圖揭示新聞標題翻譯過程的實質。

  二、順應論視角下英語新聞標題漢譯的實質

  比利時語言學家杰夫?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在其1987年出版的新著《語用學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語用順應論(Adaptation Theory),指出從“綜觀”的視角來看待語言的使用,把語言使用中涉及到的物理、社會和心理等因素都考慮在內,相較前人更加全面的解釋了人類使用語言的現象。他認為,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這一過程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可能是出于語言內部的原因,也可能是出于語言外部的原因。換言之,是語言使用者根據語境的需要不斷選擇語言手段,以達到交際意圖的過程。維索爾倫把語境分為了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語言語境包括篇內銜接(Contextual Cohesion)、篇際制約(Intertextuality)和語序(Sequencing), 后者包括了語言使用者、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心理世界(Mental World)。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因此,翻譯過程同樣應是一個選擇與順應的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需要在眾多的源語材料中選擇合適的翻譯文本,在確定了譯什么之后繼而探究如何譯的問題。而怎么譯則是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貫徹執行的,為了最終實現跨文化交際,譯者需要選取靈活的翻譯方法與策略讓譯文為目的語讀者所了解認識,在符合目的語語言習慣的基礎上,同時順應目的語讀者的心理、文化和社會、物理世界這些語言外部因素,以確保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新聞標題用大于正文字的字號,用精練的語句,對新聞內容和中心思想富有特色的濃縮和概括。面對每天層出不窮、各式各類的新聞報道,譯者首先得從千千萬萬條良莠不齊的新聞信息中選擇對目的語讀者來說具有新聞價值的標題;其次,譯者作為中介人,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采取靈活的翻譯方法和策略,順應目的語讀者的語言、心理、物理和文化世界,讓漢譯的新聞標題可以在目的語讀者看到的第一眼時便吸引他們的注意,從而提高他們深入閱讀報道的可能性。最后,在譯者做出選擇與順應之后,其翻譯的目的才可能實現,即實現新聞信息的傳播,同時實現文化的溝通與交流。綜上所述,順應論對新聞標題的啟示在于,新聞標題的英漢翻譯實質是一個不斷選擇與順應的過程,譯者不僅要做出語言層面上的順應,還要對目的語讀者的心理世界、文化世界和物理世界等方面作出非語言層面上的順應。下文將結合具體的英漢翻譯實例來描述新聞標題翻譯過程中的選擇與順應。

  三、英語新聞標題漢譯過程中的選擇與順應

  順應論中的語言語境的順應是指不同語言具有不同的語言特征和習慣,所以在翻譯英語新聞標題的過程中,譯者必須順應漢語語言的特點和習慣,從而讓譯文最大程度的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

  英語新聞標題具有簡潔凝練的特點,其自身在詞匯、語法、句法、修辭等層面都有別于中文標題的特點。中文新聞標題趨向于概括新聞的內容,而英語新聞標題傾向于擇一重點內容而取之。另外英語是表音文字而漢語是表意文字,所以漢語能用簡短的話來概述話語意義時英文可能需用一個長句才能表達。在詞匯的選取上,中英文標題都會在需要時采用縮寫、簡寫的形式節省空間,英文標題也偏愛于使用小詞來節省空間。在時態的選擇上,英文標題通常采用一般時態來表述過去與將來發生的新聞,從而使新聞更具實效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報紙的空間。在動詞的使用上,中文標題注重動詞的選取,一個好的動詞往往能為新聞標題添磚加瓦,而英文標題往往會采用動詞的名詞化形式,使語體顯得更正式。同樣,像省略、標點、修辭等也經常會運用在中英文標題中。因此,“在翻譯英語新聞標題時應兼顧三個方面:準確理解標題,領悟其妙處;適當照顧譯文特點,增強可讀性;重視讀者的接受能力”。

  (1)Ebola epidemic has been‘vastly’ underestimated:WHO(The Telegraph,August 15,2014)

  WHO:人們嚴重低估埃博拉疫情(中國日報網 2014年8月18日)   (2)Obama urges Iraqis to unite because‘the wolf’s at the door’(Reuters, August 18, 2014)

  “狼就在門口”奧巴馬敦促伊拉克各方聯合抗敵(中國日報網 2014年8月20日)

  (3)One small step for miaowkind:Hello Kitty blasted into space by Japan scientists(Mirror,August 19,2014)

  喵星人的一小步:Hello Kitty 被日本科學家送入太空(中國日報網 2014年8月22日)

  例(1)中,譯者將原文中的被動時態譯為主動時態,從語法層面上順應了漢語讀者的語言習慣。例(2)中漢語譯文調整了英文原文的順序,而且并沒有把“because”譯為“因為”,而是選擇不譯。即使在譯文中省略了“因為”這個連接詞,但是漢語讀者還是能夠一眼看出標題前后的因果關系,同時符合新聞標題簡潔醒目的特點。例(3)中英文標題中的“miaowkind”是個擬聲詞,漢語譯成漢語網絡流行語“喵星人”,既生動又形象。前半句“one small step for miaowkind”仿擬了“one small step for man”,即雖然這只是“Hello Kitty”的一小步,但卻是她所代表的貓類的一大步。漢譯從修辭層面上做出了順應,這樣的譯法使得譯文不僅保持著原文的原汁原味,又使信息的傳遞最大化。

  新聞標題翻譯過程中交際語境的順應指的是譯文應順應目的語讀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對于心理世界的順應包括對目的語讀者認知和情感的順應。對物理世界的順應則涉及對有關時間和空間指示上的順應。最后,對社交世界的順應則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兩種語言文化間的歷史文化和審美等方面的差距,盡可能地消除兩種語言溝通交流可能存在的鴻溝。

  認知通常被定義為對知識的獲得。由于中西方所處的地理環境、政經人文等因素不同,人們了解的事物也各有不同,為一國人民所熟稔的事物,未必為另一國人所知,所以譯者在翻譯英語新聞標題的過程中,必須要順應目的語讀者的認知水平,把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境和認知能力都考慮在內,靈活地進行翻譯。例如:

  (4)Bride-to-be sheds 8 STONE so her husband can carry her over threshold on wedding day(Mirror, August 17,2014)

  準新娘成功減重50公斤 準新郎輕松公主抱(中國日報網 2014年8月19日)

  (5)Warren Buffett will bet you that Hillary Clinton wins in 2016(CNN,October 7,2014)

  股神巴菲特押注 賭希拉里當選下任美國總統(中國日報網 2014年10月8日)

  例(4)中的漢譯把英文標題中的“8 STONE”譯為“50公斤”,為漢語讀者解決了可能會因認知上的差異而出現的理解困難,因為大部分漢語讀者并不了解“STONE”作為重量單位的用法,也不知該如何換算。“STONE”表示重量單位“英石”,而1英石等于6.35千克,譯者把它換算成千克,選擇用漢語慣常的體重計量單位“公斤”來計,恰到好處,順應了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而例(5),譯者在巴菲特前增加了股神,讓不識巴菲特的漢語讀者從“股神”二字中就可知巴菲特的預言之準,從而了解到希拉里當選下屆總統的幾率之大。該句通過采用增譯的翻譯策略,成功地順應了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但是增譯的部分只是很簡短的兩個字,不會因此而使標題變得冗長。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只有正確解讀英語新聞標題中所蘊含的感情色彩,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情感態度,才能使新聞標題的譯文吸引漢語讀者的注意力,激發其閱讀新聞內容的興趣。

  (6)Obama balances world crises with golf, time off(New York Post,August 10,2014)

  奧巴馬:空襲伊拉克休假打高爾夫兩不誤(中國日報網 2014年8月11日)

  (7)Tragedy puts Marina Silva at heart of Brazil campaign(BBC,August 20,2014)

  巴西候選人墜機 席爾瓦站上“風口浪尖”(中國日報網 2014年8月11日)

  例(6)中的“兩不誤”和例(7)中的“風口浪尖”,譯者都把英語原標題中蘊含的情感譯了出來,使得標題更吸引讀者的眼球,同時也使標題變得更加簡短明了,順應了目的語讀者的心理世界,同時符合新聞標題的特點。

  漢英兩種語言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們各自反映著所在國家和民族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因此,語言的使用也必然受限于語言使用者所在的社交世界的影響,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因素,包括歷史文化因素、宗教信仰因素、審美方式、政治和經濟發展因素、社會準則和總體的價值觀等。如果僅僅停留在語言表面上的理解,而忽視兩種語言背后的“兩大片文化”,則很容易產生交際障礙。所以,譯者需要在充分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漢語讀者的社交世界進行有效的順應。

  (8)Tilbury docks - a journey of hope that ended in disaster(The Telegraph,August 17)

  蒂爾伯里港:載夢起航 駛向災難(中國日報網 2014年8月21日)

  例(8)中的譯法符合漢語讀者的審美觀,且又使標題變得簡短有力,吸引眼球。從而順應漢語讀者的審美觀。

  中西方地理千差萬別,很多西方的地名漢語讀者并不了解,這時,譯者可以省譯一些漢語讀者不為熟知的地名,或進行改譯,補充說明該地所在的國家,順應讀者的物理世界。例如:

  (9)Boko Haram:How the violence has spread(The Telegraph,May 15,2014)

  博科圣地:恐怖活動在尼日利亞境內蔓延開來(中國日報網 2014年10月21日)

  例(9)通過增譯,在譯文中補充了尼日利亞。若直譯,很多漢語讀者未必了解博科圣地,漢譯補充了這個組織總部所在國尼日利亞,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新聞標題,吸引其閱讀新聞的內容,從而順應了讀者的物理世界。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順應論的框架下,本研究將影響新聞標題的各個不同但又相互聯系的因素納入到一個連貫統一的框架中,揭示了新聞標題翻譯的實質,即新聞標題漢譯的過程是譯者不斷的順應目的語讀者的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譯者應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可以靈活采用增添、重組、替換、省譯等翻譯方法,確保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推薦期刊:《上海翻譯》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