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分類:經濟期刊瀏覽:次
《滬港經濟》簡介:
《滬港經濟》創刊于1985年,是一份以介紹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和港、澳、臺經濟信息為重點的綜合性經濟期刊。滬港經濟高級顧問委員會是滬港經濟雜志社連接上海、香港等地著名人士、著名企業進行交流、聯誼和開展經貿活動的紐帶和橋梁。
《滬港經濟》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無論是工業、商業、金融業,還是證券、期貨、房地產;無論時長江流域,還是我國沿海開放地帶;無論是港、澳、臺,還是東南亞地區,凡屬于中華經濟圈的經濟活動,本刊都有詳細報道。在促進對外貿易、外商投資和國內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等方面,《滬港經濟》具有不可替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滬港經濟》主辦單位:滬港經濟發展協會出刊周期:月刊出版地:上海市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大16開創刊時間:1985年國際標準刊號:1005-3670國內統一刊號:31-1046/F
《滬港經濟》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滬港經濟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滬港經濟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滬港經濟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滬港經濟》(月刊)1985年創刊,是由滬港經濟發展協會主辦的綜合性經濟刊物。旨在振興上海,繁榮香港,促進兩地的經濟合作。內容主要以介紹滬港兩地經濟情況,提供兩地經濟、技術、市場信息,介紹兩地經濟機構和投資環境,提供有關的科技知識及有助于兩地經濟繁榮的資料,報道有關上海合資企業的情況等。
《滬港經濟》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滬港經濟》雜志往期論文投稿目錄:
11 中國版工業4.0 第16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亮點………………………………… 郁慕湛; 58-59
12 香港廉價航空瞄準內地市場………………………………… 李任; 60-61
13 滬港通的戰略意義………………………………… 桂浩明; 62-63
14 人民幣資金池或翻倍 香港人民幣兌換松綁………………………………… 尚雯; 64
15 澳信Ausin 來自澳大利亞本土的房產權威機構………………………………… 66-67
16 香港商界巨子唐翔千 …………………………………蔣小馨;唐曄; 68-71
17 審美教育的缺失 …………………………………噶瑪龍多仁波切活佛; 72
18 美國人怎么做養老地產 …………………………………王志成; 74
19 2014巴黎車展 汽車的未來 …………………………………單寧; 76-81
20 張大千的桃花人生 …………………………………杜卡; 83-87+82
經濟論文范文:當前金融建設管理的新發展模式及意義
摘要:金融就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后,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2] (專業的說法是:實行從儲蓄到投資的過程,狹義的可以理解為金融是動態的貨幣經濟學。)在金本位時代,黃金是世人公認的最好價值代表。金,指的是金子,融,最早指固體融化變成液體,也有融通的意思,所以,金融就是將黃金融化分開交易流通,即價值的流通。如今黃金已很大程度上被更易流通的紙幣、電子貨幣等所取代,但是黃金作為價值的流通并沒有變。離開了價值流通,金融就成為“一潭死水”,價值就無法轉換,經濟就無法運轉。同許多其它學科一樣,金融學的本質是研究探索金融的客觀規律,然而由于人類進入金融社會的時間還非常短,因此人類仍處在金融洪荒時代,距發現金融規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因如此,金融危機頻發!
關鍵詞:金融,經濟交易,職稱論文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金融產品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等。金融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廣,其中主要包括:會計、財務、投資學、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信托學等等。
金融是一種交易活動,金融交易本身并未創造價值,那為什么在金融交易中就有賺錢的呢?按照陳志武先生的說法,金融交易是一種將未來收入變現的方式,也就是明天的錢今天來花。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