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14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先進的政治文明包括規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與之想配套的政治運行機制、監督機制,以及確保這種制度和機制理性運轉的規范程序。從觀念層面上看,先進的政治文明包括進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維方式。先進的政治文明還包括民主、高效、廉潔、責
摘要:先進的政治文明包括規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與之想配套的政治運行機制、監督機制,以及確保這種制度和機制理性運轉的規范程序。從觀念層面上看,先進的政治文明包括進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維方式。先進的政治文明還包括民主、高效、廉潔、責任、程序的現代行政觀念。本文選自:《中國社會保障》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主管、全國勞動保障系統的工作指導性刊物,被全國勞動期刊學會評為“全國優秀勞動保障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0年版評定的社會學類核心刊物,是新聞出版暑及全國期刊協會確定的“全國百家期閱覽指定刊物”。
一、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涵
文明,在廣義上講,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成果和財富的總和。它是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同一定程度的勞動分工、國家和階級的產生和出現,它標志著人類擺脫野蠻的進步狀態和程度。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是一個由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為文明構成的完整體系,是人類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類的政治創造。其中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神狀態,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規范要求,政治行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現。
政治文明內容主要體現在政治文化觀念、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實踐行為三個方面。從文化角度,政治文明體現的是民主、平等、自由、人權等觀念,追求的是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此外還包括進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道德等;從制度上說,政治文明包括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與之配套的政治運行機制、監督機制,以及確保這種制度和機制合理運轉的規范程序;從實踐上說,政治文明表現為廉潔、高效、民主的行政活動等。
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演進與發展
就政治文明的本質而言,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中相對于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蠻而表現出的一種政治進步狀態,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即新的生產關系和新的社會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的集中體現與重要標志。它的發展程度主要通過不同時期社會統治者或國家管理者對于國家的性質、職能、目的、組織形式及治國才略等問題的認識和實踐來體現。
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理論探索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1844年11月,馬克思在擬訂的《關于現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案中明確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指出人類社會整體文明作為改革客觀世界的成果表現,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種文明形態的劃分。馬克思、恩克斯和列寧對政治文明中的根本性問題,即政治文明在階級社會中的階級屬性、對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內核進行了系統、辨證、歷史的分析,也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的本質、內容作了科學的論述。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奠定的馬克思政治文明理論基礎上,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觀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其中包括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等,奠定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文明的基礎,為我們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新型文明系統,特別是政治文明形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鄧小平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把政治體制改革、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民主與法制緊密聯系起來,用日益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把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民主原則、
民主程序予以確認和固定下來。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科學上的提出,經過了反復實踐創造和理論概括。江澤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命題,把政治文明從精神文化范疇中分離出來,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確立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文化屬性,并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十六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文明形態的整體,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互為條件、互為目的、互相協調、互相促進的有機統一體。在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豐富的歷史經驗基礎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獲得了現代政治文明發展要求的新成果。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不僅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且通過了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的建設邁進許多,特別是 “政治文明”概念在執政黨的文件中的明確提出,表明了黨的第三代領導對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政治權力的運作,包括權力的分流、利益的分配、決策的制定、制度的設計、手段的選擇和目標的確定等方面,向更為科學和更為合理的形式發展,也即對如何以更為文明的方式進行國家治理展開的一種積極的戰略思考。
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
第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是我們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任務,與黨的基本路線中規定的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致的。
第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作為人類歷史上比資本主義更為先進的社會制度,不僅要創造出更發達的生產力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還要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的政治文明,建設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條件。
第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人民群眾的利益包括了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是要為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建設一整套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機構、政治規范和政治文化。
第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需要。只有根據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才能保持社會主義民主的強大生機和活力。
第五,使我們對人類文明的理解更加全面、更為完整。文明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所創造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具有多種存在形態。除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還有制度文明。進入有階級的社會以后,制度文明就表現為政治文明。它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構成
人類文明的三大存在形態。過去沒有強調它,似乎以為它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概念,F在正式使用這一概念,這是思想的又一次解放。
第六,使“富強、民主、文明”的三大奮斗目標都有了具體落實的載體。既然是三大奮斗目標,就需要有一一落實的載體。不言而喻,“富強”依靠物質文明建設來實現;“文明”
即指精神文明,當然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實現。“民主”目標靠什么來落實?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自然使“民主”目標有了具體實踐的載體,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第七,更有利于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認識的這種進步,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第八,更有利于用改革的精神來加強和改進執政黨的建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實現了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又實現了從比較封閉的環境下執政的黨向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執政的黨的轉變。這兩大轉變都很深刻。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只有既堅持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執政的特殊規律,同時又充分認識在現代社會政黨政治時代執政黨建設的普遍規律,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建設問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一個正確的有效的途徑。
第九,它是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由理論創新走向實踐創新的一個中介。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由理論創新走向實踐創新的重要關鍵。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創新。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