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談當今社會學政治管理模式

發布時間:2014-09-22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知識社會學具有政治哲學的意義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不過,沿著政治哲學的路徑繼續走下去,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看到,盡管這些意義都是潛在的,甚至是需要加以仔細挖掘的,但它們的存在卻也為人們從中尋求知識社會學發展進程中的規律性特征,提供了重要的

  摘要:知識社會學具有政治哲學的意義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不過,沿著政治哲學的路徑繼續走下去,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看到,盡管這些意義都是潛在的,甚至是需要加以仔細挖掘的,但它們的存在卻也為人們從中尋求知識社會學發展進程中的規律性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一、馬克思:異化的勞動與異化的政治知識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對中性的意識形態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更清晰的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這里的“社會意識形式”概念是馬克思力求從中性的角度來表述“意識形態”概念的重要表征?傮w上說,在馬克思那里,“意識形態”概念主要是與某個時代或某個具體的歷史—社會集團(例如階級)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所要強調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階級地位決定了不同的階級會產生出與其地位相應的意識形態。當馬克思與恩格斯將意識形態視為一種“顛倒的意識”時,他們是從異化的勞動勢必會導致異化的政治知識的角度去理解意識形態的存在意義的,這與《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基本思路有著一致性。但是,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出于建立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需要,馬克思逐漸將“意識形態”概念向中性發展,使其作為與經濟形態、物質條件相對立的一個范疇而出現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之中?傮w說來,正是通過深入分析知識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意識形態”概念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政治知識概念。“意識形態”概念勢必是與某個時代或某個具體的歷史—社會集團(例如階級)聯系在一起的。

  二、舍勒:知識的內在結構與人的權力內驅力

  舍勒是知識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舍勒指出:“所有知識,尤其是關于同一些對象的一般知識,都以某種方式決定社會———就其可能具有的所有方面而言———的本性”;“反過來說,所有知識也是由這個社會及其特有的結構共同決定的”。由此可見,對于舍勒來說,知識社會學的重要內容就在于揭示決定知識的社會及其特有的結構。與馬克思強調勞動異化決定知識異化不同,舍勒主張,知識的內在結構是由人的本能—內驅力所決定的。他認為,“如果不存在追求權力的內驅力,那么,國家、政治文化以及國家所規定的法律就根本不可能存在”。由此他得出結論:“關于人的精神的理論是文化社會學所必不可少的預設前提,而關于人的本能—內驅力的理論則是關于現實因素的社會學所必不可少的預設前提。”他的邏輯思路是,所有知識是由這個社會及其特有的結構共同決定的,而對于這個社會及其特有結構加以研究的社會學則是以人的本能—內驅力的理論作為必不可少的預設前提,所以,所有知識都是以人的本能—內驅力作為預設前提的,關于知識內在結構的研究應該到人的本能—內驅力理論中去尋求根據。在舍勒看來,知識本身就是透視社會及其特有結構的窗口。舍勒認為知識的結構與知識的從事者自己的狀況有著極大關聯。

  例如,在對形而上學知識進行分析時,他指出:“對于一種形而上學的結構來說,形而上學家們所從屬的各種社會等級和階級具有最重大的意義”。此外,舍勒還強調了知識結構與民族之間的關系。他說:“對于知識社會學來說,形而上學體系與民族之間的關系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各個民族雖然也通過各種精確科學的方法論表述它們的本性,但是,它們卻是通過形而上學把它們的本性更明確、更直接地展示出來的。對于知識社會學來說,建立一種能夠把哲學理論史上的諸階段與產生這些哲學理論的各種群體類型聯系起來的理論,將是一項卓有成效的事業。”舍勒針對與宗教知識、形而上學知識以及實證科學知識關聯的社會及其特有結構所做的分析是極其深入的。他還進一步說明了知識的發展與政治的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他著力強調的是政治權力之間的競爭對于知識發展的重大貢獻。他說道:“對于不斷把比較小的、分散程度較高的群體合并成范圍越來越大的國家群集來說,對于不斷加強———一般說來可以使知識的發展從其中獲益的———社會等級和社會階級的形成過程來說,存在于一個政治時代的政治權力的擴張是最強大的力量。”如果說從馬克思那里人們更多看到的是政治對于知識的負面影響的話,那么,舍勒的分析則更多地強調了政治對于知識的正面影響。在舍勒那里,除了上面提到的政治權力的擴張對于知識發展的正面影響之外,他還強調了階級斗爭對于知識發展的正面影響。他說:“如果人的精神內部不存在能夠使自身超越所有各個階級的意識形態、超越這些意識形態之以透視法表現的利益的任何領域,那么,所有有可能出現的對真理的認識都必然會成為欺騙。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認識就都將只不過是階級斗爭的結果所具有的一種功能。”

  三、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

  作為知識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曼海姆也是承上啟下的人物。曼海姆在知識社會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就在于將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政治性的理解清晰而明確地固定在知識社會學的范圍之內,從而使意識形態這種政治知識形式的特性進一步明朗化。此外,曼海姆還論證了烏托邦也是一種政治知識形式。在曼海姆看來,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知識社會學還沒有從對意識形態的揭露中剝離出來。因此,盡管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是其歷史觀的一部分,但仍沒有完全成熟。曼海姆明確指出:意識形態概念“反映了來自政治沖突的一個發現”。而且他還深刻地認識到,這種意識形態的政治性將會導致“集體無意識”的出現。當然,也正是從曼海姆對“集體無意識”的闡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集體無意識”概念并不是強調存在著意識真空狀態,而是強調人們的思想在受到某種意識形態控制之后會出現一種新的層面上的“集體無意識”狀態。從詞源的角度看,“意識形態”一詞的意思是“觀念的科學”。后來,經過馬克思的闡釋,“意識形態”具有了“虛假意識”的內涵?陀^地說,曼海姆的“意識形態”概念受到了馬克思主義傳統中的“虛假意識”思想的影響,他刻意將這種因有限的認知視角而產生的扭曲知識,稱為“意識形態”,在詞義上相當于強調“階級的意識”。當然,也正是在闡釋“意識形態”內涵的過程中,曼海姆看到了這樣一類知識分子的存在,“鑒于他們自詡的獨立自主性和各種各樣的來歷,不僅被要求在一個意識形態所扭曲的政治實踐中扮演公正的集體批判角色,而且還應是建立在非相對性的、客觀真理之上的科學政治的推動者”。曼海姆認為:“能夠使這兩種角色的扮演切實可行的工具,就是知識社會學:對意識形態與社會規定的優越地位及團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作系統的揭露。”由此可見,關于意識形態的深入分析,不僅幫助曼海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意識形態的階級本質與政治本質,而且也催生了區別于舍勒的新的知識社會學。

  曼海姆深入分析了知識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還特別強調了知識與政治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在此基礎上區分了三種不同的知識社會學。首先,通過強調“政治—歷史知識總是局部性的,是僅從某種視角觀察事物的”,曼海姆明確指出,在知識社會學領域勢必會出現這樣一種情形:“在認識到政治歷史知識總是與某種生存模式和社會地位密切聯系在一起后,正是由于這種社會決定的作用,有些人傾向于否認達到真理和領悟的可能性”。其次,在曼海姆看來,倘若人們已根據上述的第一種情形來檢驗問題并得出了相應的結論,那就產生了另一種探索的可能性:“它在于試圖把發現和分析存在于每個歷史—政治觀點中的‘社會平衡’的任務分配給知識社會學”。曼海姆解釋道:“這意味著,知識社會學的任務是分清具體存在的一點‘知識’和估價性的、利益約束的因素,然后把這些因素作為錯誤的根源加以剔除,以達到‘客觀上’有效的真理的‘非估價性的’、‘超社會的’、‘超歷史的’領域的目的。”最后,曼海姆還指出,這里還存在著第三種選擇:“在本來的政治起始點上,評價性因素不容易被分離出來,至少不像是在形式的社會學思維中和其他種類的純形式化的知識中以同樣程度地可能被分離出來”。曼海姆之所以強調這種選擇的存在,是為了說明正是在這種選擇中,知識社會學包容意識形態成為可能。曼海姆之所以將烏托邦也解釋為一種政治知識形式,就在于他充分地認識到,烏托邦概念與意識形態概念之間具有共通性。但是,與意識形態概念所體現的是統治集團的意識相反,烏托邦體現了受壓迫群體在理智上對摧毀和改變特定的社會條件的愿望。更確切地說,烏托邦是關于摧毀與改變特定的社會條件的意識的總和。在曼海姆看來,烏托邦問樣也存在“集體無意識”的情況。也就是說,“在烏托邦的思想中,被懷著愿望的想象和行動的意愿所引導的集體無意識,掩蓋了現實的某些方面”①。曼海姆還提出了“知識的政治”概念。很顯然,“知識的政治”概念的提出極具創新性,它通過進一步闡明知識與政治之間的關系而凸顯了知識社會學的政治哲學意義。在這里,曼海姆所希望表達的思想是,政治的發展是受制于知識的,特別是受制于意識形態的,有什么樣的意識形態,就會有什么樣的政治狀態。例如,官僚的保守主義這種思想模式帶來的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義,“把所有政治問題掩蓋在行政這個帷幕之下的企圖,可以用官員的活動領域只存在于已經被闡明的法律界限內來解釋”。

  四、?拢簷嗔εc知識

  弄清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系,既是?玛P注的焦點所在,也是福柯的重要貢獻所在。將知識權力化其意義就在于,使知識與政治之間的聯系更加明朗化,這也是?滤枷氲淖顬橹庇^的政治哲學方面的貢獻。當代學者貝斯特曾經高度評價說:“?虏粫魡‘社會學的終結’,卻會呼喚一種新型的政治化的社會學實踐,這種實踐將與現代理論的那些人道主義的、實證主義的和整體化的假定斷然決裂。”福柯并未像馬克思與曼海姆那樣只是通過細分知識而走向承認知識與政治之間的聯系,而是通過細分知識與政治而走向承認知識與政治之間的聯系的道路。福柯不僅進行了知識考古學研究,而且還建立了權力系譜學。通過將政治具體化為權力,在明確知識與權力之間聯系的基礎上,?率惯@種聯系變得更加一目了然。?略浢鞔_說:“權力與知識是直接地彼此包含的;權力關系是以相應的知識領域為前提的,與此同時任何知識都預定了并建構著權力關系。”正因為權力常常會被作為政治的代名詞來加以理解,因此,從?碌脑捴腥藗兏嗟乜吹降氖侵R與政治之間的相互包含關系。一方面,?滤f的“知識”是指關于人的知識(大致相當于人文科學),而在其具體論述中“知識”又往往可以同“理性”、“科學”或“真理”等說法互換。福柯的“知識”概念所強調的是人們在社會的所謂“話語實踐”(discursive practice)中的求真意志或真理意志。也就是說,在福柯看來,在人們的話語實踐中包含有人們想成為(關于自身的)知識的主體的意志。?碌“真理意志”概念無疑是從尼采的“權力意志”概念衍生出來的,但二者的具體含義顯然是不完全一樣的。從另一方面看,?滤f的“權力”比通常所說的(政治)權力在范圍上要寬泛得多。因此,總體上說,?聦嶋H上是通過揭示“話語”與權力的關系,而走上知識權力化的道路的。由此,?碌闹R權力化的深層次貢獻就在于,揭示了“話語”與權力之間的相互包含關系。按照哈貝馬斯的分析,“話語”與權力是分離的。而按照?碌姆治,影響、控制“話語”運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權力;“話語”與權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權力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在?履抢,“話語”與“權力”是以同樣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對權力的任何一種方法的掌握,都是對“話語”的一種方法的掌握。以“說話”為例,所謂“說話”首先就是掌握說話的權力,“話語”不僅是施展權力的工具,而且也是掌握權力的關鍵。權力的施展,一方面不斷創造知識(“話語”)的新對象和新形式,另一方面這些新對象和新形式也會導致和加固某種權力。這樣看來,不僅“話語”不是消極、被動的,而且權力也不是鎮壓、壓制等的代名詞,而是同“話語”一樣,是社會文化構架中必要的、充滿活力的積極因素。由此,正是通過深入揭示話語與權力的關系,權力才不再像過去那樣被理解為消極性的,而是在此獲得了新的內涵與意義。?虏粌H嚴格區別了“特殊的知識分子與普遍的知識分子”,而且在他的方法中,社會學家的角色和功能被重塑為一種獨特的批判理論家或系譜學家,后者的任務不是為了知識自身而制造知識,而是為了對政治抵抗活動有所貢獻。?抡J為,系譜學家是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他拋棄了任何自命為代表一切被壓迫群體的虛夸態度,承擔著一種更謙遜的局部斗爭形式的顧問的角色。同時,與那種“普遍的知識分子”不同,特殊的知識分子并不企圖強加一些封閉的整體化方案和行動計劃,用來把局部的斗爭統一成一個革命運動。不過,正因為?轮皇窍M弥R去顛覆當代的統治形式,最終他只是一個政治上的口頭批判者。安東尼奧曾深刻指出:“雖然?聦y治和反抗的辯證法的分析暗示了一種批判的微觀政治學,但他關于權力與知識相互滲透的更廣泛的論點卻提出,統治實際上是從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每一個小生境中涌流出來的?刂频南到y是如此地鐵板一塊和不可抗拒,以致很難想象任何有意義的社會變革可以從內部發生。”用?伦约旱脑拋碚f:“在我看來,在一個像我們的這樣的社會中,真正的政治任務就是批判那些表面看來中立和獨立的制度的運作,而且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批判它們———也就是要撕掉總是通過它們而被含混地運用的政治暴力的假面具,以便人們可以與它們做斗爭。”

  五、結語

  第一,從政治哲學的視角來看,知識社會學的發展存在著一個將知識泛政治化的過程。

  在馬克思那里,真正屬于政治知識的只有意識形態;但是在曼海姆那里,不僅意識形態是政治知識形式,而且烏托邦也是政治知識形式。因此,從本質上說,知識社會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日益認清知識的政治屬性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將知識泛政治化的過程。特別是在?聦⒅R與權力相聯系之后,知識的泛政治化現象更加明顯。在福柯那里,權力現象無處不在,因而基本上所有的知識都會在與權力相關聯中被打上政治的印記,成為政治化的知識。從福柯的分析來看,現實生活中人們很難找到與權力無關的知識,知識政治化已是社會的常態。

  第二,從政治哲學的視角來看,知識社會學的發展存在著一個由強調“知識影響政治”到主張“政治影響知識”的過程。

  前面我們提到曼海姆曾經提出“知識的政治”概念,其力求強調的是政治受制于知識,特別是受制于意識形態。但是經過?碌姆治,人們所看到的是政治影響知識,特別是權力影響知識。盡管?乱恢睆娬{權力的積極意義,甚至認為不應該從消極的意義上理解權力,但是,他對權力與知識相互包容關系的極力推崇,表明了在他那里不僅知識是深受政治影響的,而且這種影響甚至是伴隨知識發展始末的。

  第三,從政治哲學的視角來看,知識社會學的發展存在著一個將政治的內涵狹義化的過程。

  從?碌难芯恐锌梢钥吹,在知識的發展中只存在著為權力而斗爭的問題,因此,在這里政治更大程度上只是被視為權力。但是,在馬克思那里,政治的內涵遠遠超出了權力的范圍,它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上層建筑,其中包括國家權力機制、政治意識形態等。因此,從馬克思的上層建筑政治到福柯的權力政治的發展軌跡來看,在知識社會學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將政治的內涵狹義化的過程。從政治哲學的發展歷史來看,關于政治的理解主要經歷了國家政治、權力政治與價值政治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三個歷史階段不僅具有歷時性,也具有共時性。這三種關于政治的理解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界域。由國家政治論發展到權力政治論,由權力來統領政治的內涵,其優越性在于避免了用靜止的、抽象的概念對政治進行解釋,但其局限性在于使政治的內涵走向狹義化,將對政治的關注引向了一個十分狹小的權力范圍。沃爾特也指出:“最有用的權力概念既不會在它的領域內排除說服和強制,也不會認為權威或暴力何者更為重要,更具有終極性。”因此,當?聦⒅R與權力進行緊密聯系之后,嚴重后果就是勢必會把人們的政治思維限制在關注說服與強制,以及權力和暴力等問題上,而這些問題的研究往往是很難有終極性結論的。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