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22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從具體指向內容上來講,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孔子他們的理想人格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情懷,并且表現出了身體力行的品質和著眼社會發展群體發展的胸襟。 一、《概論》課視域下中國傳統哲學的積極會通 (一)本體論:中國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概論》課第一章第
摘要:從具體指向內容上來講,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孔子他們的理想人格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情懷,并且表現出了身體力行的品質和著眼社會發展群體發展的胸襟。本文選自:《哲學研究》(月刊)創刊于1955年,是國家級哲學理論刊物?镎_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和以馬克思主義為科研對象的關系,積極促進關于哲學的對象、功能、方法和學科發展規律等問題的科學反思,倡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西方現代哲學的對話中重塑中華民族文化靈魂。
一、《概論》課視域下中國傳統哲學的積極會通
(一)本體論:中國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概論》課第一章第一節主要介紹了馬克思關于本體論的一系列基本理論、觀點。其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這一命題是由世界的物質性和世界的統一性兩個子命題復合而成,世界的物質性所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什么的問題,世界的統一性所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一個還是多個的問題。簡單來說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回答了一個問題:世界在本原上有且只有一個即物質。在教學中教師可嘗試從基本理論和智慧啟示兩大層面進行解讀—:就理論層面來講,首先,世界統一于物質。其次,物質的存在形態和根本屬性是運動。再次,運動的存在形式是時間和空間。最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具有物質性。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梳理過程中,中國傳統哲學豐富的精神資源就可以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積極性的會通。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古代的一元論、二元論和多元論都可以拿來作比較。比如中國古代的氣一元論就認為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元自一氣也,而又天地萬物無非是氣,也就是說宇宙萬物是由一種極細微的流動的物質“氣”構成的,氣是世界的本原。這些典型的代表包括戰國時期的荀子,他提出氣構成萬物之基,而后“形具而神生”,之后東漢王充提出了“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妻合氣,子自生矣。”(王充《.論衡?自然》)的觀點,魏晉南北朝時期范縝又在說明神形關系時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范縝《.神滅論》),北宋張載則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張載《.正蒙?太和》)這些都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樸素反映。當然這里的物質“氣”只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與馬克思抽象的表征客觀實在性的“物質”概念是有本質區分的。就智慧啟示來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相通之處更鮮明突出,甚至教師在講課時完全可以用中國式智慧去解析“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方法論啟示。世界在本原上是物質的,物質第一性而后派生出了第二性的意識。既然世界是物質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么人要順應物質世界,要在物質世界面前順從而不違逆,謙虛而不狂妄,敬畏而不玩世,這叫順德。同時物質是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的,它的根本屬性就是運動。既然物質是運動不息,人就要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建功立業,開物成務,這叫健德。既然物質和運動是統一的,那么人就應順健相資。《周易》中乾卦的本質是“健”,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的本質是“順”,“坤,順也”(《周易?說卦傳》),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古代哲學表達出的這一智慧作為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方法論注解恰如其分。
(二)辯證法:中國傳統的陰陽和合思想在《概論》第一章第二節主要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辯證法的系統理論。辯證法理論簡單地講可以用三個數字代替。兩,即辯證法的兩個基本特征聯系和發展;三,即三大規律,這是辯證法的主要內容,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唯物辯證法整個過程的核心內容;五,即五對基本范疇。在黑格爾看來中國是缺少西方式的辯證思維的,所以他認為中國無哲學。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包含了大量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它直觀地認識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聯系和運動變化之中,猜測到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比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道德經?道經》)等,這就表達了矛盾雙方任何一方的存在依賴于對方的存在,發展也依賴于對方的發展。而《尚書?洪范》中明確提出的“五行說”也從另一個方面表達了中國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物種基本的物質運動變化而成,從本質的角度看,五行的關系就是相生相克關系。“相生”是指某一行對另一行有促進和助長的作用,就是矛盾的同一,“相克”是指某一就是行對另一行有阻礙和抑制的作用,就是矛盾的對立。
(三)認識論:中國傳統的知行觀及經驗主義的知識證明標準《原理》課第二章主要涉及到了認識論的相關內容。在涉及到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及真理檢驗標準等問題時,中國傳統哲學中豐富的認識論思想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教材內容。在中國傳統哲學中,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表述為知與行的關系,在二者的關系問題上,上自春秋戰國時代下至清代民國時期,許多思想家都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討,積累了豐富的思想資料。其中主要的觀點有:第一,認為行是知的基礎,行先于知,由行致知?鬃诱f:“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論語?學而》),把“行”放在對知識的掌握之先。墨子說:“言足以復行者常之,不足以舉行者勿常”(墨子《.墨子?耕柱》),強調言行一致者值得崇尚。荀子把“行”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指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荀子?儒效》)。先秦之后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他建立了“行先后知”、“行可兼知”、“知行相資以為用”、“知行并進而有功”的比較完備的樸素唯物主義的知行學說。第二,辯證地肯定了知對行的指導作用,知之明也,因知進行,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孫中山的“知難行易”思想。孫中山反對輕知怯行,強調“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知之固應行,不知更應行”,指出人類的認識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進于行”(孫中山《.孫文學說》)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第三,肯定經驗可以作為知識證明的標準而存在,以行驗知,以行證知。例如孔子曾經提出“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論語?公冶長》),墨子提出“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墨子《.墨子?非命上》)王充認為,對于各種知識和言論,要堅持以“效驗”來“訂其真偽,辨其虛實”。孫中山則明確提出,認識的正確與否,不僅要通過行才能得到證明,還要對實際生活產生功用。第四,認識到知行并舉,相互促進。其中,王夫之的相關論述最為明確和深刻。他在反對知行合一的基礎上提出“知行相資以為用”、“知行并進而有功”?傊袊鴤鹘y哲學中的知行觀受歷史環境的限制,難免帶有局限性,但古人提出諸多觀點對于深入理解、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仍具有一定的有益借鑒。
(四)理想人格:圣人、至人、佛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關于理想人的內容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在《原理》教材中并沒有重點強調該問題,但教材第七章也部分涉及了該內容?紤]到當前大學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理想人格的內容急需向學生加以講述。從文本角度分析,馬克思雖然沒有專門系統地解釋人格的問題,但在其眾多文章中都隱含著深邃的人學思想及理想人格理論,對人格的完美追求使其在理論中塑造了“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理想人格模型———身心的全面發展、活動和能力的全方位發展以及個體和群體之間關系的協調發展。與馬克思全面發展的現實人、社會人的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強調的是儒家的道德人格理想模型即“圣人”理想,此外道家的“至人”理想、釋家的“佛”也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型,嵩山少林“三教九流圖贊”碑文曾釋“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應該說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影響了中國人今天現實的人格模式。以儒家的“圣人”理想為主,中華文化一直以來強調通過“成人”、“君子”兩種人格模型實現成圣之路。所謂“成人”是指現實中通過修養的提升而逐步形成的完備人格。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孔子《.論語?憲問》)也就是說“成人”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的人。所謂“君子”是在成人基礎上人格的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它意味著更加自如的立身行事,是在道德上接近至善的理想人格。
(五)社會理想:大同理想馬克思主義在上世紀之所以能夠被中國人接受,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的學術理想存在著內在的契合。無論是孔子還是馬克思,他們的一生都在為理想社會的建立著書立說,身體力行。對哲學問題現實性的指向和反思使他們能夠在哲學立場上采取相對一致的方式即從現實生活出發,采取非邏輯性的思路對現實世界及生活進行把握,進而構建出公有制的理想社會模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從總體上說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和壓迫、解放全人類,實現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儒家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強調的是通過人們道德的提升形成的財富共有、大家共同勞動、各盡所能、互助互愛、和諧與共的社會理想,與共產主義相比,它并不涉及到生產技術的改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等要素,因而在依靠力量及實現途徑上還是存在著顯著差異的。
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的積極性滲透價值
(一)有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會通,是現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向和構成內容。通過在《原理》課教學中積極滲透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有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進程。
(二)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增強教學的思想性和趣味性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教學效果與教學預期往往出現相悖的情況。教師在授課中如果一味注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輸灌,或者過分強調其意識形態性、政治性而忽略教學的學術性和趣味性,往往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弱化,不利于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相反,在教學中結合相關內容穿插學生們相對熟悉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極易調動學生學習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同時也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揚和愛國主義的激發。
(三)有助于化解現實境遇中的人們精神上的撕裂感和道德上的無助感通過在教學環節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會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富有人文主義情懷的價值理念很容易能夠通過《原理》課教學實現積極性的滲透。以儒釋道文化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仁”的價值和“天人合一”的和諧,“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愛的理念對于現時代都市人內心深處的迷茫、無助、孤獨等撕裂感有很好的觀念治療作用,而“天人合一”通過對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反抗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更和諧的存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