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25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制度整體上、基本上是優越的前提下,我們更應該充分尊重個性、差異、少數人民群眾的權利與自由,讓每一個人都更加體面有尊嚴地生活,更加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后現代的,也是現代的,還是馬克思的,更是當代中國的。 一、后現代
摘要: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制度整體上、基本上是優越的前提下,我們更應該充分尊重個性、差異、少數人民群眾的權利與自由,讓每一個人都更加體面有尊嚴地生活,更加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后現代的,也是現代的,還是馬克思的,更是當代中國的。本文選自:《南京政治學院學報》是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理論刊物,于1979年創刊,1986年易為現刊名并于次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和總政宣傳部批準正式公開發行。主管單位: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主辦單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國內刊號:CN 32-1002/D,國際刊號: ISSN 1001-9774
一、后現代政治哲學言說開啟了當代政治哲學批判的新視域
批判是哲學本性,內含理論批判與現實批判兩方面重要內容。政治哲學的批判更是典范的理論批判與政治批判的合一,同時也有相應的建構?梢哉f,任何一種類型的哲學,不管它是自然哲學、科技哲學、語言哲學還是分析哲學等等,都含有現實社會政治的批判與建構,都有對人類社會政治生存的各種不同理論觀照。否則,它就無法留存,更談不上流傳久遠。政治哲學觀照方式的差異,受到世界歷史發展、民族國家、生產方式、文化傳統與個人獨特生存體驗的影響與制約更大。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大型言說的道德理想國,突出批判現實社會政治的禮崩樂壞,強調政治合法性的最終準則是道德善惡。古希臘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大型政治哲學言說與批判,也是以倫理道德為準則,其心中的理想國也是個道德王國。中世紀西方社會將近1200年,其政治哲學真可謂在黑暗的漫漫長夜中朦朧,以虛幻、神圣而宏大的上帝之城來批判引導地上王國的建構。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宏大敘事,構想了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法治、人權的資產階級千年王國。然而,其解放諾言并未兌現,只是兌現了政治自由與解放的形式,人類解放理想并未實現。需要不斷地革命,以實現人類解放,馬克思政治哲學批判由此誕生。當代西方后現代政治哲學家不同程度地接受到古希臘哲學、現代西方哲學的教育訓練,也都受到西方政治哲學宏大敘事的影響,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馬克思社會政治哲學批判精神的影響。尤其是法國后現代政治哲學家更是深受馬克思政治哲學批判精神的影響,都曾經在思想上有過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歷程。在他們政治哲學的思想歷程中,首先對政治解放的理論與實踐喪失了信心,展開過非理性的、叛逆的批判。但他們在不同社會政治環境、事件等具體因素影響下,最后也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走出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甚至嚴重背離馬克思,乃至批判馬克思人類解放為虛幻的宏大敘事。在后現代哲學家心中,資產階級共和國與政治解放的宏大理想破滅了,共產主義與人類解放的遠大理想也破滅了。一切解放的諾言,都無法在理論上無懈可擊,都是思辨的形而上學、抽象的同一性與普遍性,都是虛幻的整體性與主體性這種理性主義、基礎主義、本質主義、表象主義哲學的結果;一切解放的諾言,都無法在實踐上得到兌現,只不過是以新枷鎖代替舊枷鎖而已,都無法走出人類囚徒的困境。拋棄大寫的哲學、抽象的哲學,就像終結形而上學那樣終結宏大解放社會政治理想,成為了后現代政治哲學發出的共同性聲音。深入挖掘尼采非理性主義哲學、現象學、精神分析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解釋學、語言學、符號學、人類學、先鋒派文學的思想言說方式,結合各自獨特的理論視域,他們相應展開了自己獨特的批判言說。以知識考古、瘋癲考察、譜系學批判、監控社會政治分析、解構、幽靈學、精神分析、小寫哲學等政治哲學新概念話語方式,他們對現代政治哲學的基本概念話語方式展開了碎片式的、游擊式的批判;同時也對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生活中常被人們所忽視的微觀、細小領域展開了批判。這是他們對哲學批判的創新,由此引出了后現代政治哲學的新思潮。他們開啟了現代性政治哲學批判的新視野,即注意力不要只集中在宏觀批判上,還要批判微觀領域,感受具體而微的現代性社會政治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生活的大型權力結構之下,還有各類微小的權力控制機制與組織。
二、后現代政治哲學批判彰顯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當代價值
從1843-1844年開始,馬克思從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創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他和恩格斯共同撰寫的《共產黨宣言》,在當代世界依然是暢銷書、必讀書目,被翻譯成世界各國的各種語言版本,簡直成了“世界文學”;他花了40余年撰寫的《資本論》,每到經濟危機時期都成為暢銷書目,依然是“世界文學”。馬克思社會政治哲學是現實建構性與批判性的統一,其對未來理想社會與人類自由發展的構想,不僅是科學理論而且變為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類解放運動,至今方興未艾。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即對現代性社會政治現實的批判,以雄辯的邏輯和巨大的正義感召力深刻而持久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樣影響包括后現代政治哲學在內的各種哲學思潮。馬克思政治哲學與后現代政治哲學相遇,進入后現代政治哲學的視野,更加彰顯了它的當代價值。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政治哲學批判,為后現代政治哲學提供了思想養料。這也是后現代政治哲學肯定馬克思理論價值最多、最明顯的方面。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資本論》對后現代學者的影響最大。?略隈R克思現代性整體批判精神影響下,轉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醫院、監獄、性等微觀領域的批判,進而批判資本主義對人的自由的壓制。他把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看成是“革命經濟學”,認為“馬克思主義設想了一種對大寫歷史的徹底改變來反對這些‘資產階級的’經濟學理論”。德里達更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強勢話語反對馬克思的時候勇敢地站出來,以其《馬克思的幽靈》的解構策略高度贊揚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批判精神。德勒茲對俄狄浦斯的批判模擬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加塔利說:“精神分析學與馬克思眼中的政治經濟學具有相同的經歷。”利奧塔欣賞馬克思的批判理論,其《利比多經濟學》是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德勒茲的《反俄狄浦斯》一樣,批判資本主義對欲望的壓制。明確反馬克思主義的羅蒂,在其作品中也再三贊美《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深刻,對資本主義具有巨大的警示作用。還有法國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生產之鏡》都繼承了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精神。如波斯特就認為,鮑德里亞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批判基本上仍是在馬克思主義批判的大框架中進行的。對此,張一兵教授說:“鮑德里亞思想路徑的深處,還是存在一種形似歷史現象學的他性鏡像,事實上,他一直無意識地在模仿馬克思。”至少,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批判性是后現代政治哲學批判性的一個鏡像,他們的批判性概念是對馬克思的模仿,或是對馬克思政治哲學概念的替換。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理想性建構,也深深影響了后現代政治哲學的理論建構。他們多數不贊同共產主義的烏托邦,但不同程度地贊賞馬克思政治哲學理想性維度對人的終極關懷,對未來的希望。?碌暮蟋F代生存美學閃耀著人類解放的微光,德里達的友愛政治傳遞著人類解放的某些精神,德勒茲的解域替換著馬克思的解放,利奧塔的未來大單子是渺茫的人類解放,羅蒂的希望折射著對人類解放的贊嘆。從后現代政治哲學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批判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他們試圖超越馬克思政治哲學這座理論的高山。然而,他們的理論重敘計劃都沒實現,最終都回到了政治解放的懷抱,也就是回到了被馬克思超越的現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懷抱。因此可以說,馬克思政治哲學是不可逾越的理論視界,也是不可被超越的對象。而且,馬克思政治哲學象燧石一樣,在后現代的敲打中不斷閃耀著光輝。
三、后現代政治哲學建構促進了政治自由的差異與多樣發展
從傳統社會政治向現代社會政治轉變過程中,出現了兩大現代化發展道路與模式,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革命道路與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革命道路與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促進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問題。歐洲資產階級通過“雙元革命”走上政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英國和法國為典型;在北美洲的土地上通過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廢奴運動而走上現代政治解放的發展道路,美國是典型。資產階級政治解放確立了形式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分權制衡的國體與政體。但是,政治解放并沒有實現每個個人的全部解放,也沒有實現人的差異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政權從宏觀到微觀的同質化、秩序化宰制著個性、差異、少數的自由與權力。生活在20世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后現代哲學家,通過個人對政治權力、自由、民主微觀運行的切身體驗,反思批判現代社會政治問題,創建各有特色的微觀政治哲學理論。在他們看來,推翻資本主義國家權力的整體、宏觀自由與解放是烏托邦夢想,未來遙遙無期、希望有但很渺茫,那屬于形而上學的自在之物的世界,只能依靠不確定性去偶然實現。因此,在現實層面上,就要對企業、學校、醫院、監獄等社會政治生活的微觀領域展開對權力的批判,把自己哲學的任務看成是在與權力展開談判。進而,他們把知識分子的使命看成是批評、限制國家權力對個人權利、獨一性權利、少數權利的侵犯與宰制,讓自由與權利在微觀的生活領域、市民社會生活的領域進一步擴大;同時,試圖再啟蒙教育民眾放棄宏大烏托邦夢想,關注私人生活領域的自由與權利,警惕權力的微觀暴力,并與之斗爭。從微觀層面上看,后現代政治哲學的言說對我們是有一定啟發意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革命道路與發展模式以前蘇聯和中國為典型。共同點在于,都是在資本主義有一定發展、但又未充分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直接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政治解放直接進展到人類解放的最初階段。這種獨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更加艱巨的任務,這就是在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后,如何實現從政治解放到人類解放的過渡,如何在新的歷史階段進一步實現政治自由、民主、法治等。社會主義新型國家政權建立后的一段時期內,人民群眾整體上獲得了主人翁地位。但是,我們也存在著重整體輕個人、重宏觀輕微觀、重同一輕差異、重多數輕少數,甚至存在著以集體名義侵犯個人權利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些都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精神的,違背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本義,也不符合人的需要與個性發展多樣性的實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