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25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依據熊彼特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歷史感或所謂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包括當前)的經濟現象的經濟史學觀,以及中國管理學本土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中國管理學界當前需要開展的工作。結合既是文化環境過程,也是文化環境中產物
摘要:依據熊彼特“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歷史感或所謂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包括當前)的經濟現象”的經濟史學觀,以及中國管理學本土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中國管理學界當前需要開展的工作。結合既是文化環境過程,也是文化環境中產物的管理學理論的特性,探索了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工作的相關問題。認為中國學科本土化的研究工作是中國管理學界需要認真思考和分析的問題,管理學的中國本土化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承認、尊重一百多年來經過廣泛的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檢驗,并具有普適性的管理思想與理論架構,不拘泥于與中國現階段和未來發展實踐相脫節,甚至背離的理論或結論,努力地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實踐深入開展研究,是中國管理學界進行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工作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中國管理;本土研究;思考
熊彼特口1指出,“經濟學的內容,實質上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獨特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歷史感或所謂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包括當前)的經濟現象”,“我相信目前經濟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錯誤,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歷史的經驗,而經濟學家在其他條件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熊彼特對經濟學家意味深長的告誡值得管理學研究領域的學者,特別是中國學者的注意。根據筆者的認識,管理學本土化的問題是中國管理學界30多年來推進學科建設工作中被高度關注并一直希望解決的問題,但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既與管理學科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過程、自身的學科特點有關,也與身處的環境和學術隊伍的狀況有關。甚至可以預言,該問題的研究雖然非常重要,是中國管理學界需要持續探討的問題,但更需要注意這一問題在解決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和困難,以及管理學科自身特點與發展規律。
1 問題的提出
在世界上,任何科學研究和技術工作都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工作的需要。這不僅在人文、社會科學如此,就是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中也是一樣的,如結合本國經濟發展、政治述求、市場需求的狀況,組織資源供給、實驗條件、設備加工能力的條件都可能對研究的目標、開發的路徑、方法的選擇、工藝的過程進行改變、調整或改進,這些都應屬于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工作。當然,相對于人文、社會科學而言,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在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的工作中會更加嚴格,更加遵循科學的路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更加尊重其科學性。
對于中國的管理學界,管理學本土化工作似乎是一個十分難解的問題,因為從中國全面、系統地引進管理學理論的過程來看,雖然本土化的呼聲一直不斷,也有一些學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但這一工作似乎成效不大,差距甚遠,缺少學術共同體,更缺少在組織管理實踐過程中取得普遍成功的實例,多體現為事后現象的解釋、詮釋,甚至帶有一些自娛自樂的特點;仡30多年來管理學科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伴隨著科學管理思想從西方(更為明確地講就是美國)的引入,管理理論的本土化本身就是一個受人關注、存在爭論和迄今未解的話題。例如,馬洪口3指出:“當然,即使對國外經濟管理中可資借鑒的地方,我們也不能盲目照搬,而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經過我們的分析和消化,為我所用,制定出一套適合我國情況的經濟管理的科學制度。”袁寶華在1983年初也提出了 “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3] 的16字方針,明確指出了中國管理學界學習的方法、發展的路徑和終極的目標。3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管理學界依然困惑在理論學習、分析思路、研究方法道路的選擇之中。郭重慶[43認為,“管理思想根植于一個國家的社會組織和民族文化之中,因此必須本土化”,“中國管理學界的歷史傳承較少,近20年來埋頭引入消化西方管理學的理論、方法、工具,略顯稚嫩,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管理實踐插不上嘴,需求不足與供給不足同時存在,問題是擺脫自娛自樂尷尬處境的出路何在?”譚勁松口。曾把中國管理學界簡單模仿似的研究工作比喻為“拎著榔頭找釘子”。徐淑英認為,“中國的管理研究處在一個關鍵時刻。所面對的是,走康莊大道 (中國管理理論),還是羊腸小道(管理的中國理論)?”在她眼中,所謂“中國管理理論”意指在中國管理情境中檢驗西方理論,而“管理的中國理論”是指針對中國現象和問題提出自己的理論口]。陳明哲口3指出,“現在更需要擔憂的是管理學實務會否脫離中國實際。包括國內一些頂尖學者都提出,現在的管理學研究追求的只是在國際刊物上發表文章。這一追求的后果就是,我們的管理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是走上了美國化的道路”。席酉民等∞3也以提問的方式深究了中國管理學界的問題,并得出判斷,“無論哪一個分支,恐怕沒有多少管理研究者認真觀察、親身參與、系統剖析過中國企業管理的各類問題”。在對中國管理學界上述問題原因的分析中,更多的指向是對迄今依然在發威,且有日趨強盛的中國科學研究成果評價、高等教育學術評價和業績管理的價值體系的質疑。如韓巍凹1指出,“當下中國,包括我們身在其中的管理學院和大學,常常發生著一些十分荒謬的事情”,并認為“人們有理由發問:管理學者到底對這個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這些尖銳的批評和深深的擔憂,反映出中國的管理學界在取得較大進步的同時,卻依然在如何學習外國的管理理論、如何使之本土化的問題上徘徊,依然未能在問題的解決上尋找到明確的方向。從更深的層面看,作為較晚(甚至可以說最晚),且最為全面、系統從西方(特別是美國)引進的社會科學知識、教學體系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不僅呈現出與其他社會(乃至人文)科學發展的差異,烙上了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種種印記,也體現著中國近現代學者的迷茫和困惑,甚至還可以說是中國發展道路選擇過程中的縮影。
2 探討的前提與起點
任何問題的研究都必然存在著前提與起點,它既是學術共同體形成的環境、條件,更是研究的語境和交流的基礎。根據研究和綜合所能閱讀到的著作和文獻,筆者認為,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管理學界應該在以下管理學理論范疇中形成基本的共識,不存在很大的歧義,可以成為學術共同體,特別是問題探討的基礎或起點。
人類的組織管理實踐活動基本與人類的出現同步,并在人類的各種組織,如家庭、氏族、宗教、軍隊、企業和國家中發揮著獲取發展、促進成長的作用,是人類“群之”、雄踞世界之巔、成為萬物之首的重要因素,但人類的管理思想擺脫傳統、經驗走向現代、科學卻是20世紀初期的事情,其標志是1911年泰羅口叩《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出版。
經過數千年人類的實踐、探討和總結,特別是100多年來組織管理理論的探索與建設,研究組織發展、維系組織運行的管理理論已經建立了自我的相關概念、科學理論研究的范疇,構建了較為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并在組織運行的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和認可。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當今世界上從未中斷,且一直在延續發展的文化。在其文化的熏陶下,中華民族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也對當今中國各類組織管理思想和活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是需要認真研究、科學繼承的思想寶庫,但由于這些思想基本形成于延綿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其中的一些思想、理念和方法與科學管理思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甚至存在矛盾和沖突。在繼承中國管理思想,開展管理學本土化的研究中,需要分清精華與糟粕,既要繼承和發揚,也需摒棄和警醒。
組織的管理理論迄今還未能揭開管理工作中的許多神秘面紗,其難以被視為科學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應歸結于構成組織的最為基本、最為活躍的元素——人的存在。主要的問題是人類迄今無法對自我的思維、辨析和認知活動機理有徹底和透徹的了解,且可以預判,在今后很長的時間內,也無法做到。甚至可以認為,如果人類有一天破解了自我的思維邏輯和認知過程的機理,人類將很快失去自我的樂趣,存在的意義,并可能導致人類的滅亡;艚餥”3近來對人工智能發展問題的擔憂,“我們已經掌握的處于初期形式的人工智能被證明非常有用,但我認為,當人工智能發展完善后,可能會導致人類的滅亡”,道理似乎一樣。由此,管理學理論在某些領域內會在相當長的時間(或者永遠)保持它那只知其因(其果),難求其果(其因)的神秘面紗,但這不應是管理學理論缺乏科學性的例證,而是提醒研究者應該根據管理學科的特點,在什么層面或范疇理解、尋找、界定管理學理論的科學性。
相關知識推薦:管理學cssci期刊目錄
管理學科出現的叢林現象除了上述的種種原因外,孔茨口2]8””在管理叢林問題分析中提到的學術界的責任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状恼J為,管理學術界在研究工作中因語義叢林,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的管理學定義的差異性,先驗假設、對原則的誤解,管理理論家們不能或不愿意互相理解等方面的歧義和紛爭不僅使管理思想 · 964 · 陷入了叢林,也使實踐者對學院派和管理知識喪失了信心?状膶γ绹芾韺W術界問題原因的揭示,在中國管理學界也應存在,甚至更為普遍。
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得到全面、系統的普及和運用,特別是將管理科學和管理教育視為 “興國之道”應該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管理學科在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專業設置較為混亂、盲目跟隨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學科發展爭議較大、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少有話語權等不易逾越,與其他學科發展不太一樣的問題。分析起來,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國家教育部門在學科設置和專業劃分上不夠明確和清晰;國家科研部門在管理類課題的選擇、設置和評價上存在改進的余地;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及績效評價體系存在不足、不科學和非正確的導向;管理理論引進過程中向北美 (特別是美國)“一邊倒”的學術傾向;中國經濟轉型種種思潮對管理學科發展和教師教學、科研工作的巨大的推動和沖擊;僅有30余年中國管理學科發展和隊伍的特點:歷史傳承較少,學術積淀較淺,缺乏嚴謹的學術傳統,更缺乏其他學科所擁有的學習標桿——學術泰斗與巨匠。
3 幾個重要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在中國管理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乃至管理學本土化建設中,除了需要結合國情和已經建立的理論體系構建基本的理論前提和基礎外,筆者認為有幾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地分析和探討。
3.1 管理學有沒有普適性的理論?
經過人類長期的實踐、研究,管理學究竟有沒有體現科學特征的思想、理論和分析的框架,究竟存不存在可供借鑒、參考的普適性理論? 這是一個管理學界近似于黑洞般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研究的基礎性問題。筆者認為,如果參考熊彼特口1對“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嗎”問題的回答,應該會有肯定性的答案。熊彼特在不贊同科學是“指數理物理學”和“科學就是計量”的觀點后提出:“一門科學是一個知識領域,其中有人,即所謂研究工作者,或科學家,或學者,他們致力于完善現已積累的事實與方法,同時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所掌握的事實與方法使他們與一般‘外行’有所區別,因而也和單純的 ‘實際工作者’有所區別。”并據此分析得出:“既然經濟學使用普通公眾不使用的技巧,既然有些經濟學家在完善這些技巧,經濟學顯然是我們定義范圍內的一門科學。”回顧管理學理論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泰羅口叼那里可以尋找到他所描繪的科學管理思想最為基本的特征: “勞資雙方必須實現這樣的思想態度的改變:雙方合作盡到生產最大盈利的責任;必須用科學知識來代替個人的見解或個人的知識經驗。否則,就談不上科學管理。這就是科學管理的兩個絕對需要具備的要素。”在法約爾口3。那里可以尋找到他對企業管理職能的科學界定和特征描述,“管理職能只是作為社會組織的手段和工具。其他職能涉及原料和機器,而管理職能只是對人起作用”,“在管理方面,沒有什么死板和絕對的東西,這里全部是尺度問題。我們在同樣的條件下,幾乎從不使用統一原則,因為應當注意到各種可變的條件,同樣也應注意到人的不同和注意許多其他可變的因素”。在德魯克口們的思想中也可以看到他對管理的定義:“管理的歷史與發展演變——包括其成功方面與存在的問題——告訴我們,管理最初只建立在為數不多的幾條基本原則之上。”圍繞著管理,他列舉了7項原則,如管理是關于人類的管理,其任務是使人與人能夠協調配合,揚長避短,發揮最大的集體效益,并認為這就是組織的全部含義,也就是管理能成為一個關鍵和決定性因素的主要原因。雷恩口明講的簡單也透徹:“在有關人類、組織及管理的研究中,人是最基本的分析單位。”
看到這些既經典、也生動,不失具體和準確,更是有別于“普通公眾”的定義或描述,應該感覺到很難再找到比這些對管理工作或活動本質、特征、內涵更為抽象和準確的定義和概括了。又如,戰略管理的PEST、SwOT、五力模型、價值鏈、鉆石模型、滿意決策等理論或分析方法;物流管理中的供應鏈管理理論;會計中的資產一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復式記賬理論;財務管理中的資本結構理論、資產定價理論和公司治理理論等也不是一樣普及、普適和在我國、甚至全世界得到廣泛的運用么?雖然在管理學的一般理論中,以及各職能工作的理論中與任何科學理論一樣,都需要結合國情、市場情況、行業情況、企業情況、企業領導者的偏好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合理的運用,但應該承認以上所列舉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在任何教科書上問題研究、實際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研究者或實踐者必須尊崇和遵循的基本理論框架和踐行原則。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下:雖然諸多的管理理論都存在結合實際分析的空間,特別又會因組織類型的差異、構成組織人的存在、決策人價值觀念的涉入更顯復雜,但只要結合教學、科研工作,特別是結合管理的實際工作思考就應該知道,經過數千年人類管理經驗的積累,100多年科學管理理論的探索,體現社會科學理論科學性和具有普適性特征的主要的概念、理論、分析方法已經在管理學的一般理論和各職能管理理論中建立,各國管理學界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都在傳授、運用這些知識,在這樣的理論框架,甚至基本概念中開展研究、指導工作,難以重起爐灶,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空間。
組織的管理理論始終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在人上,即人、組織中的人、以及人與組織交互影響的特性與特點上,而正是由于人在組織中的參與,使得組織的運行具有極其個性化的特征。連經濟學家馬歇爾[1 63在研究“工業組織,企業管理”的問題時也發現雇主既要有“物的透徹的知識”,也“必須是一個人的天生領導者”,最終“成為一個理想的雇主所需的能力,是如此之大和如此之多,以致很少人能在很大程度上兼有這些能力”,也“很少有兩個雇主的成功,是由于完全相同的一套長處”。筆者認為,由于人類目前還不能對人的思維機理,更為具體地講就是對管理工作中的戰略決策、領導過程等進行透徹的理解,所以將管理理論的科學性定位在法約爾理論構建的層面是十分合適和恰當的。這正如巴納德口71精妙的解釋一樣:“同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有著密切關系的是它的日,F象,我們必須離開其中的科學問題來進行探討,正如我們不用特別涉及H。o的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而去研究如何利用水來飲用、游泳或航行。”
3.2現代科學管理思想與傳統經驗管理思想是否存在本質性的差異?
現代科學管理思想是不是傳統經驗管理思想自然的延續?傳統經驗管理與現代科學管理是否存在本質性的差異?正如前述,人類的管理活動是伴隨著人類出現的一類社會活動,人類的管理活動、管理思想和管理經驗已有數千年,甚至更久的歷史了,那現代科學管理思想是不是傳統經驗管理思想自然的延續,它們之間有無本質的差異,差異又何在呢?在具有數千年從未間斷文化傳統的中國,特別在中國管理學或管理學的本土化研究中,這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且十分重要的問題。在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封閉的封建社會幾乎延續了 2 000年,直到明代中葉才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到19世紀中葉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影響,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自1840年的鴉 片戰爭失敗以后,中國社會就由封建社會一步步地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沒有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更未能與世界部分國家同步進入產業革命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工業時代。據此可以推斷出,伴隨著大工業時代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至少在1949年之前未曾在中國得到基本的普及和廣泛的運用。——論文作者:譚力文 宋晟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