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3-12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2018年初始,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體育學科特別明確了7個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并相應地設置了專業類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體育心理學是專業類基礎課程之一。鑒于此背景,提出體育心理學教材改革的新方向,以更好地
摘 要:2018年初始,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體育學科特別明確了7個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并相應地設置了專業類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體育心理學是專業類基礎課程之一。鑒于此背景,提出體育心理學教材改革的新方向,以更好地實現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通過梳理教材的演進過程,得出結論認為,我國體育心理學教材存在命名混亂、性質難以確定、與培養目標沖突等問題。建議以動作和身體活動作為核心要素來編寫教材。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地位,同時考慮各門專業類基礎課程之間,以及專業類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之間的互補、相承關系,做到各門課程各司其職,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本科教學;國家標準;體育心理學;教材
關于體育領域心理學研究的課程,在201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稱為“體育心理學”。這可能是今后此類教材的通用名稱。這個稱謂有利于教務上的統一管理,卻勢必造成教師對課程目的、內容體系理解的差異。如何統一思想,建立有共識的課程體系便成為當務之急。
1現行體育心理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1.1 體育心理學混亂的教材命名
何謂體育心理學?對它的解釋不盡相同[Iq]。從 “十五”到“十二五”的國家級規劃教材,《體育心理學》都在其第一章保留了關于這個問題的內容并進行解釋.明確教材所講的“體育”是指廣義的體育,所研究的問題涵蓋體育教育、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等三個領域。但是同樣是以上述領域和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教材,還可以命名為《運動心理學》[4]。同時,還有教材明確區分體育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將二者的研究領域局限在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5]。這種混亂不僅給教師選用教材帶來不便。更使得教務管理人員感到迷惑。因為他們不了解同樣的內容為何要使用不同的教材命名,或者同樣的教材命名針對的使用對象卻有所差異。解釋清楚其中的緣由并不容易,其根源是我國對“體育”概念的理解和術語使用缺乏統一性。我國最初對廣義體育的理解是“體育與運動”,“體育”與 “運動”是兩個各有其內涵的詞.分別對應英文的兩種事物,physical education(PE)和spons。后來在翻譯推廣時簡化為“體育運動”,之后再次簡化為“體育”。誤解由此產生,“體育”一詞,對應了兩個事物[6。7]。這導致了國內曠日持久的有關“體育”是PE還是sports的討論,至今沒有定論,現實中卻將“體育”與“運動”持續混用了很多年。
對“體育”事物稱呼的演變直接影響到與體育相關的各個領域,體育心理學也不例外。自20世紀60 年代以來,雖然內容大同小異,體育領域心理學理論和知識所對應的專著、教材的名稱卻不同,大致有《體育與運動心理學》《體育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等,或者直接名為《心理學》但注明“體育院系通用”,另有一本名為《教育心理學(體育專業用)》。后來一種折中的對“體育”概念的理解。奠定了我國現在的體育學體系,即體育“總概念”的發明。這種被廣泛認為是“正解”的理念,認為廣義的“體育”是個總概念,劃分為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體育領域的心理學也相應分為體育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目前這種認識已經根深蒂固了,似乎還很完美,以致很多教材是從這三個角度去考慮內容的編排。至于書名就由編者根據自己的理解或針對專業設置去命名了。在前言或緒論中加以介紹。這種統一認識平息了很多的爭論,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術語混亂,在討論學科結構和背景比如在說“體育心理學包含體育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的時候,必須要說明第一個“體育心理學”是廣義的.第二個是狹義的。有時還要費一番周折,實在是令人煩惱。
1.2體育心理學難以確定的課程性質
對體育心理學理解的不統一,還表現為對其學科性質的認定方面,特別是與教育心理學的關系。一般認為,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的學科.偏重于學習過程中的智育方面。體育雖然被歸屬于教育,但普遍認為,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并不完全適用于體育領域。因此,自20世紀以來,國際國內一直在推動建立教育領域內的體育心理學體系。以補充傳統教育心理學的不足。1977年第4屆國際運動心理學大會上,就將心理學分為“體育與課間活動的心理基礎”與“運動心理” 兩部分;1979年第5屆歐洲運動心理學大會上。更是明確地將運動心理學與體育心理學區別對待,各自進行交流和商討[8]。最終,我國在1980年出版了以《運動心理學》命名的教材,供體育院校學生用;1983年又編寫了一本專供高等師范院校的體育系學生用的《體育心理學》教材[9]。從此視角看,體育心理學是隸屬于教育心理學的分支。運動心理學則應與教育心理學并列,屬于其他類的應用心理學。比如“表演心理學” (pe舶rnlance psychology)㈨。
1991年,國家教委頒發了旨在提高體育師資隊伍質量的《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轉變以競技運動為主的教學體系,突出師范教育特點[11|.同年頒布《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十一門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體育心理學是這11門課程之一,并在1997 年的方案中再次入選[5】。這些事件加速了根據培養目標編制教材的進度,2006年和2007年,在相隔半年左右的時間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兩本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一本是由季瀏、殷恒嬋、顏軍主編的《體育心理學》(第二版),另一本是由張力為、毛志雄主編的《運動心理學》。其中《體育心理學》在封面特別注明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主干課教材”“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教材內容也確實增加了一些有關體育教學的資料,但其本意仍是廣義的體育心理學,只是考慮到我國體育專業學生絕大多數都從事體育教育工作才有所側重。而《運動心理學》則是在基本框架中增加了“運動員”的詞頻。姑且不談兩本教材在基本內容上的大同小異,就教材編寫的指導方針上可以看出.狹義的體育心理學與運動心理學分離的道路已經走了很遠了,漸成主流。但是廣義的體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卻變得泛化模糊。而由于含有教育心理學意義上的體育心理學。和非教育心理學意義上的運動心理學,廣義體育心理學的性質歸屬很難確定。
1.3體育心理學與專業培養目標的沖突
近幾十年間,對狹義體育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分建體系的倡導,推動了很多學者試圖針對培養目標來編寫教材。與學校體育相關的,一般稱之為《體育教育心理學》或《體育教學心理學》,但都沒有較大的影響和普及。到目前為止,仍不能說狹義的體育心理學已經建成了良好的教材體系。到2000年為止,我國全國運動心理學大會近20年所收錄的研究論文中,競技體育心理學仍占50%以上,鍛煉心理學比重增速顯著.而體育教育心理學則還是處于少有人研究的尷尬狀態[12]。2013年第13屆世界運動心理學大會在北京體育大學召開,狹義的體育心理學也未能作為主要議題進行討論[1 0|,這個看似有著廣闊研究領域和內容的課題,卻在現實中一直被忽視甚至忘記了。這不得不讓人再次懷疑將體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分為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是否合理,或者是還沒有找到狹義體育心理學真正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前者更可能是真正的原因.因為除了狹義的體育心理學進展緩慢外,還有人建議鍛煉心理學也應該脫離體育而加入健康心理學[10|。按此觀點。將來的體育心理學很可能僅限于研究競技體育,成為現今狹義的運動心理學 (sports psychology)。
這樣的學術事實顯示出按照培養目標編寫教材的嘗試在最初就存在著理論和現實的問題.根據這種思路,與教學相關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習狹義的《體育心理學》,與運動員相關的運動訓練專業就應該學習《運動心理學》,與大眾體育相關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就要學習《鍛煉心理學》。但現實中并沒有這么 116 完美的匹配,一是缺乏與專業相應的系統性教材.二是這樣的配伍沒有趕得上實踐的需要。體育學類的專業設置一直在變化,除了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兩個專業比較固定外,每次修訂都設置了數量不等的其他專業。以2012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為例,這也是2018年頒布的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所依據的目錄.除了上述兩個專業之外還有5個不同培養目標的其他專業。如果按照培養目標編制教材,是不是還需要重新為5個專業編制各自的體育心理學教材?估計沒有人贊同。那么這些專業應使用哪本教材呢?似乎沒有答案和合理的論證,只能由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選用。而事實上也沒有合適的教材。
2體育心理學教材改革的新方向
2.1突出體育心理學的基礎性地位
2018年初,《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頒布。該標準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制定,是高校本科教學專業設置、學科建設、效果評價的基本依據,也是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標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該標準規定專業教育課程由專業類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構成。體育學類7個本科專業均須開設和必修7門共同的專業類基礎課程.體育心理學是其中之一。專業核心課程則采用“3+x”模式,7個專業的“3”各不相同。與各專業具體的培養目標相吻合,具有明顯的區分度[1 3|,打破了以前專業不同、培養目標和方式相似、課程體系雷同的弊端。這是結合美國、前蘇聯和新中國的一種新的專門化人才培養方式[14。。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專業類基礎課程的體育心理學應重點體現出它的基礎性。教材內容不應是狹義的體育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鍛煉心理學以及與其他專業對應的心理學的拼湊,而必須從廣義的體育心理學出發.成為一個有邏輯性的整體.要和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理學一樣,對任何一個專業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這種不分專業的重要性,就是基礎性。不學習運動解剖學.就不能很好地了解身體在骨骼、肌肉和關節方面的解剖特點,不學習運動生理學,就不能了解身體在運動狀態下的生理特點。同理,不學習體育心理學,就不能理解身體活動與人的心理之間的關系,這是其他分支心理學無法提供的。沒有對這些基礎學科的良好學習,也就談不上掌握科學教學、科學訓練和鍛煉的方法。
2.2明確體育心理學的性質
體育心理學不屬于教育心理學。在教育領域,教育心理學是基礎性課程。雖然學科教育專業眾多,但是都要統一學習教育心理學.這是眾多學科室內教學、班級授課的共同特點決定的。體育心理學也具有類似的基礎性.這種基礎性來自體育活動過程的特殊性,表現為身體活動的多樣性,多種感知覺參與,情緒的多樣性和快速變換,對人的心理過程。甚至個性心理等都有確切的影響等。對這些獨特內容的研究支撐體育心理學成為一個新的心理學分支.進而成為體育學類所有專業的基礎課程。從學科和課程性質來講,教育心理學對應教育學科。體育心理學對應體育學科,二者都是運用心理學的原則及理論來解決各自領域中的實際問題,都屬于應用心理學。
2.3關注體育各專業的共性問題
激進一點說。現行很多以具體培養目標為導向的體育心理學教材都是失敗的。并非針對培養目標是錯誤的,而是現行的體育心理學承擔了很多本不應承擔的目標任務。普通心理學、教學心理學、運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心理衛生與健康,樣樣都涉及一些,卻哪樣都不全、不深。顯得單薄與空洞。缺乏落實培養目標的針對性[8]。這樣的評價大體是中肯的,但針對培養目標來編寫教材并不是正確的道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多年探索,在學術和行政的雙重重視下,倡導狹義體育心理學與運動心理學的拆分.努力補足狹義體育心理學的內容。但對應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而建立體育教學心理學體系的進展并不大.所列人的涉及教學方面的內容大多空洞且與教學論、教學法等教材交叉重復。
基礎性課程應關注本學科多個專業的共性問題而不是具體問題。學好教育心理學未必就一定成為優秀的中小學數學老師、歷史老師,學好運動解剖學或運動生理學不一定就會成為好的體能訓練師.學好體育心理學也不直接意味著體育教學或運動訓練質量的提高。專業類基礎課程只是基礎.只是成功教學和訓練的一個必要條件。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還要靠這些基礎學科的基本原理在不同領域的具體應用.如體育課程與教學論、各專項運動訓練、指導全民健身等。其他課程?梢砸脖仨毟鶕@些基礎課程的理論和知識去建立自己的理論和方法。但這些是其他課程的任務,并非基礎課程的分內之事。從課程設置上看,這些艱巨的任務應該由專業核心課程來承擔。只有這樣,人才培養才能按部就班.在堅實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地改造和完善學生的知識和技能。
因此,從課程設置的邏輯來看.體育心理學不應特別專注于體育教育或運動訓練方面,相反應該將相關的內容剔除出去。這并不影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因為標準規定,體育教育專業還有兩門必須開設的核心課程,即學校體育學和體育課程與教學論。專門講授教學方面。教育學院開設的心理學基礎(涵蓋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也與教學相關。同樣也不影響運動訓練人才的培養,因為運動訓練專業還有一門必修的運動訓練學和其他核心課程,這些課程應該包含心理學在具體訓練領域的應用。當然在體育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靈活運用,這是教學技能問題。
2.4把身體活動參與作為教材編寫的出發點
體育心理學教材體系的建構有賴于體育學基本理論的完善,其中最根本的是對體育本質的認識。體育 “總概念”沒有給“體育”一個明確的定義。對體育分類的三分法。也由于違反了每次要遵循同一標準的邏輯原則,使得組分之間交叉重疊。
更多論文還可以查看:體育心理學有沒有論文
體育心理學不應追隨這種錯誤的邏輯劃分去確定它的研究領域,而應該從體育的本質視角去明確體育心理學的性質,建立學科和課程體系。在體育本質沒有定論的情況下。也要從各種取得統一認識的體育現象中抽出共性作為研究對象,然后再擴展內容。這個所有體育活動特有的共性就是動作,很少有人對動作是體育的核心要素提出異議。在此方面,格里弗斯 (Grimth)有關動作技能的研究是體育心理學的里程碑;特里普利特(Triplett)發現的觀眾的存在能提高自行車運動員成績的社會促進效應。是動作受到社會因素影響的典型事例。這些類似的事例,與動作的執行者是學生、運動員還是社會群眾并無本質上的聯系。而是所有自然人的共性。動作不僅與人的生物學特征有關,更與人的心理密切相關,不經意的動作背后都可能具有深刻的心理學意義。連續的多個動作構成有意義的身體活動。人們從事這些身體活動的多寡和種類影響著各自的多種心理過程,甚至個性心理。這是體育心理學能夠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的重要基礎。體育心理學應該立足動作和身體活動。結合個體差異和社會心理因素建立自己的學科體系。因此,作為學科基礎課,體育心理學圍繞身體活動參與來編排教材是較為合適的。
2.5體育心理學教材體系的建構
體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從事身體活動過程中的心理現象。主要內容包括身體活動的動機和目的、身體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心理事件,動作技能的形成過程及其心理要素等。與其他分支心理學不同,體育心理學關注的動機和目的,直接指向身體和身體活動本身。是身體和身體活動直接帶來的對人的內部精神世界的影響和意義。身體活動過程中的心理事件也是直接與身體和身體活動相關。而不是與其他間接的外在結果直接相關。本質上,體育心理學的學科目的在于從心理學上指導人們如何科學地使用身體。從而體現身體自身的價值。
圍繞身體活動參與,體育心理學的教材體系框架大概可分為四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可以介紹體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發展歷史等內容。第二部分是關于身體活動的影響因素。包括個體因素和社會因素。個體因素如年齡、性別、種族、早期經歷、生物特征、教育水平、自我概念、需要與價值、個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社會因素包括經濟、文化、社會支持、環境等方面。第三部分是關于身體活動的心理過程。首先包括身體活動中的認知基礎,如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思維等:其次是有關身體活動中的動機、心理定向、情緒、壓力、歸因等問題。第四部分是關于身體活動干預的理論與實踐.即根據身體活動的過程及影響因素對個體行為進行干預達到科學使用身體的目的。內容包括行為干預理論、對身體和身體活動諸方面的心理評估、認知策略和操作策略等。第三、四部分為教材的主體內容。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也是體育心理學日益成熟的一個熱點。隨著近年研究成果的增多,在國家教學質量標準中,作為體育學科某些專業的核心課程單獨列出也是必要的。作為基礎課的《體育心理學》教材應剔除這部分內容,以免教材內容重復。動作發展心理學放到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課程中也似乎更合理。運動與健康方面的內容,放到另一門基礎課《健康教育學》比較合適。
3結論
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是體育心理學教材體系改革的契機。給體育心理學的教材編寫指明了新的改革方向。按照要求,教材必須適用于所有7個專業,體現出基礎 118 性。應從所有體育活動的共性出發,從身體活動參與的角度去編排,遵循邏輯原則,注重教材的整體性和各部分內容的互補性。同時要考慮學科專業類基礎性課之間,以及專業類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之間在內容上的聯系,避免各門課程在教材內容上的重復。做到課程之間的上下相承,提高教學效率,共同完成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論文作者:高春剛.宋淑華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