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0-1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融合是慢性病防治的一種新理念,能有效推動健康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全民健康的實現。當前,我國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模式主要有:四合作模式、社區體質監測中心模式、政府與市場相結合模式、運動處方門診模式、運動+葉酸模式。這
[摘要]“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融合是慢性病防治的一種新理念,能有效推動健康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全民健康的實現。當前,我國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模式主要有:“四合作”模式、“社區體質監測中心”模式、“政府與市場相結合”模式、“運動處方門診”模式、“運動+葉酸”模式。這些模式的核心方法都是對慢性病患者實施科學、合理的運動干預,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健康中國;體醫融合;慢性病防治;慢性病干預
2018年4月,我國首次發布了《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在3億左右,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約占總死亡人數的88%,由此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負擔的70%以上,對人民健康及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等政策的頒布,體醫融合以及非醫療健康干預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顯。體醫融合是指在疾病預防、臨床康復及健康促進過程中,體醫專業人員綜合運用醫學、體育等方面專業知識和方法來促進人體健康的手段和健康干預模式[1]。本研究針對當前慢性病防治存在的問題,探討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重要意義,總結五種可行的服務模式,為完善“健康中國”背景下的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據。
1我國慢性病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慢性病醫防體系尚不完善
2010年國家啟動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經過近十年發展,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的慢性病工作機制[2],但慢性病醫防體系尚不完善[3],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多數地區缺乏健全的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域(大醫院)—基層(基層醫院)三級慢性病防治體系,尤其是基層慢性病防治機構缺失。(2)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在慢性病管理、技術指導、健康知識普及等方面各自為政,缺乏科學的分工協作機制,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流于形式,且缺乏監督落實,整體未形成慢性病防、治、管相結合的工作機制。
1.2慢性病分級診療模式尚未形成
慢性病的分級診療模式是指根據慢性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負責不同疾病的治療。基層醫院負責慢性病的首診,對超出診療能力范圍的慢性病向上級醫院轉診,恢復期患者由上級醫院向基層醫院轉診。當前,我國大多數地區未形成慢性病的分級診療模式,呈現出大醫院一號難求、基層醫院相對冷清的局面,大醫院憑借自身影響及醫務人員優勢獲取了大量病源,而基層醫院資源被閑置。同時,由于病源較多,大醫院的醫務人員不得不承擔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不僅造成急癥、重癥患者得不到及時救治,也嚴重影響其科研工作。
1.3慢性病患者運動不足且不科學
隨著“運動是良醫”[4]、“運動是營養”[5]以及“運動處方是治療慢性病的一線用藥”[6]等理論的提出,人們逐漸認識到運動對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當前,我國慢性病患者大多存在運動不足且不科學的情況[7]。慢性病患者大多“重醫輕體”,缺失主動鍛煉的意識。同時,慢性病患者以中老年人為主,加上運動有一定的風險以及運動的短期效應不顯著等原因,因此參與運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不高。另外,慢性病患者運動不科學,對運動過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持續性的認識不足,缺乏科學運動的指導,導致運動難以長期堅持或達不到預期效果。
1.4慢性病保障政策尚不完善
現行的醫保政策以保障住院患者的疾病治療為主,對慢性病防治的保障相對不足;同時,慢性病預防及健康管理等費用無法享受醫保補貼,商業健康保險對慢性病患者也缺乏相關的服務。另外,城鄉低;蛱乩Ъ彝ヂ圆』颊叩尼t療救助政策也不完善,慈善組織較少對貧困地區及農村地區的慢性病患者開展醫療扶助。
1.5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支撐有待加強
科技創新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推動力。然而當前,慢性病防治方面的科技支撐力量稍顯薄弱。比如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統功能不全,社區慢性病信息以紙質檔案為主,共享性較差[8];慢性病研究以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為主,缺乏慢性病預防、診斷及干預等方面研究,且相關研究成果轉化較少且轉化速度相對較慢。
2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意義
2.1體醫融合是慢性病防治的一種新理念
隨著“運動是良醫”等理念的推廣,人們逐漸認識到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許多人不知道如何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體醫融合的核心是實現運動與醫學的有機融合,通過運動處方、醫學處方來達到健康的目的。體醫融合將體育鍛煉提升到與醫學治療相同重要的高度,并更加強調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因此,體醫融合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推動我國健康理念從“重醫”向“重防”轉變、從“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同時也有助于解決傳統醫學治療慢性病容易復發的特點,逐漸成為慢性病防治的一種新理念。
2.2體醫融合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干預
模式慢性病的發生大多與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煙草及酒精使用、肥胖、病原體感染、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诖,許多研究者對慢性病進行健康干預,結果發現,飲食干預、運動干預、藥物干預、體重管理等均對慢性病病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運動干預多因見效慢、可持續性差以及不科學的運動等,未能在慢性病患者中廣泛開展;藥物干預雖然也有一些弊端,但仍是慢性病的主要干預模式。隨著體醫融合政策的提出,許多研究者發現體醫融合干預能顯著緩解慢性病病情[9,10],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慢性病患者運動不科學的問題以及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性;加上國家相關政策對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肯定,體醫融合將逐漸成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干預模式。
2.3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是推動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抓手
健康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新興產業,也是極具發展前景的產業,當前我國的健康產業主要以醫療衛生、體育產業、健康事務等為主。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發展不僅會加快醫療衛生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也將促進健康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需求會促使體醫相關供給的融合,從而加快健康人才的培育、健康知識的普及,并帶動健康旅游、健康養老及養生保健等健康促進服務的發展,最終帶動體育產業與醫療衛生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會帶動智慧健康技術服務的發展。21世紀是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大發展的時代,這些信息技術與體育運動的深度融合會形成智慧健康技術服務(如智慧體育),使慢性病的干預過程變得更科學、更智慧。
2.4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是促進全民健康的現實需求
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根本目的,而體醫融合則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慢性病作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其60%的發病原因與個人生活方式有關,簡單的以醫療服務為主的健康干預已不能很好地改善慢性病的病情[11]。運動是改善人體素質的最佳方式,包含運動干預、飲食干預及醫學處方的體醫融合干預不僅能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身體素質,也有助于身體健康狀況的改善;不僅能推進個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更有助于提高個人的健康素養,對慢性病的預防和康復有顯著成效。此外,體醫融合對慢性病的干預能促進患者從“被動治療”向“主動健康”轉變,推動健康關口前移,促進全民健康的實現。
相關知識推薦:慢性病論文能投稿sci期刊嗎
3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主要模式
3.1“四合作”模式
“四合作”模式是指由牽頭單位、三甲醫院、地方體育系統和社區醫院四方合作的體醫融合模式[5,12]。其中,牽頭單位包括國家體育總局“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中國醫體整合聯盟、政府部門等,負責慢性病干預項目的整體規劃及運行,并提供資金支持以及協調人員參與等。三甲醫院負責慢性病患者病情診斷、運動處方開設、培訓社區醫生和醫學?企w育指導師等。地方體育系統(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社區運動指導中心等)主要負責科學鍛煉指導師的培訓及慢性病患者的健身指導等。社區醫院負責提供鍛煉場地,指派社區醫生進行醫學監控。在慢性病干預過程中,有條件的地區可為患者佩戴電子信息設備,便于運動監控及采集健身數據,為運動處方的修改提供科學指導。“四合作”模式首先在北京市海淀區開展實施,“海淀經驗”獲得了全國同仁的高度認可。隨后,廈門市建立“醫院-社區-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四位一體的“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模式,也是“四合作”模式的一種。“四合作”模式的牽頭部門主要是地方體育局和衛生健康委,由于資金有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該模式的大范圍推廣。
3.2“社區體質監測中心”模式
“社區體質監測中心”模式是指在社區設立體質監測中心的基礎上,配備1名社區醫生、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和2名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組長。其中,社區醫生為慢性病患者開設運動處方以及提供醫療保障,社會體育指導員負責慢性病患者的健身指導,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組長則負責慢性病患者的組織及簡單管理。目前,該模式主要在上海市嘉定區的糖尿病干預中開展實施,已有近千人參加,并通過科學的“運動處方”取得了較好的干預效果。總體來說,該模式防治慢性病能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引導及資金支持,2016年12月底,上海市嘉定區將“1+1+2”的社區體質監測中心模式干預慢性病寫入《嘉定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將發展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中,使其制度化和規范化。此外,該模式的具體干預過程就在社區,便于社區居民參與,且能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提供切實的健康保障措施。
3.3“政府與市場相結合”模式
“政府與市場相結合”模式,即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由第三方運營機構組織實施的慢性病干預方式[13]。目前,該模式主要在合肥市廬陽區開展實施,安徽省體育局通過招標購買的方式,具體委托某健康管理公司對合肥市廬陽區社區國民體質監測站進行管理運營,由社區醫生和社會體育指導員依據慢性病患者的體檢結果及體質報告開具運動處方并進行健康促進與干預,并對特殊人群進行線上線下的科學健身指導。干預的主要形式是體育鍛煉,包括有組織的集中練習和無組織的自主練習。“政府與市場相結合”模式的慢性病干預離不開體育及醫療部門的緊密合作、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社區居民的踴躍參與,但同時也面臨著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缺乏對購買服務的有效監管等問題。此外,上海市青浦區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進行了慢性病干預招標,向中老年人推廣和傳授科學的健身方法和健身理念。
3.4“運動處方門診”模式
“運動處方門診”模式,即在醫院設立類似運動處方門診或慢性病運動康復門診等,以體醫融合的主動健康思想為理念,堅持以預防為主,重視運用運動處方與醫學處方來促進慢性病防治與康復的新型疾病管理與康復模式[14]。“運動處方門診”模式首先在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下設的體育醫院開始實施,在功能檢測科設立運動處方門診,服務對象主要為亞健康人群、健身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等;診斷流程為問診個人健康信息—醫學檢查和運動評估—開設運動處方—跟蹤隨訪及微調運動處方,其中運動處方開設的基本原則是減少用藥,通過運動鍛煉來緩解病情。“運動處方門診”具備在不同級別醫院開展的可行性及可推廣性,對政府及資金的依賴性相對較小,因此是現階段體醫融合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突破口。但該模式也存在不足,比如醫生開設的運動處方得不到專業人員的健身指導,就醫費用(非住院)不能通過醫保報銷;同時,受慢性病患者主動健康觀念的影響,病情非嚴重情況下主動就醫的人數會較少。目前,“運動處方門診”模式已在北京海淀醫院(慢病運動康復門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慢病運動治療門診)、北京友誼醫院(心臟康復門診)開始實踐。
3.5“運動+葉酸”模式
“運動+葉酸”模式,即運動干預與葉酸藥物干預相結合進行慢性病的綜合干預,目前主要在上海市楊浦區開展實施[15]。具體方法如下:(1)通過健康講座,使慢性病患者了解葉酸、運動和慢性病防治之間關系,正確合理補充葉酸與降低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之間的關系;(2)進行葉酸干預,通過基因檢測技術采樣,確定精確的葉酸用藥量,達到最佳的干預效果;(3)進行運動干預,慢性病患者在社區健康指導員的指導下,進行集中、規律的八段錦等有氧活動練習,干預周期為半年,期間還將開展一次體質健康測試來微調運動處方。此外,慢性病干預還進行線上社群化管理,及時做好葉酸服用等健康知識的解惑和運動強度、運動風險等監控。“運動+葉酸”模式對慢性病干預的效果相對較好,但難點是需要基因檢測技術。
4結語
體醫融合是體育科學理念與現代醫學理念有機融合的產物,體現了體育產業與醫療衛生的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研究證實,體醫融合的理念及方法與慢性病防治的思路完全吻合,已逐漸成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已形成五種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模式,其核心方法就是對慢性病患者實施科學、合理的運動干預。為保障體醫融合的全面發展和推廣,需要政府、體育、衛生健康等部門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和經費支持的力度,發揮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病的真正價值。——論文作者:張陽1,2,游永豪1,王廣磊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