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29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管理學大師F德魯克在《從資本主義到知識社會》中說道:知識已經成為關鍵的資源,而不是一般意義的一個資源,這一改變使我們的社會成為了后資本主義社會。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它創造了新的社會動力。它創造了新的經濟動力。它創造了新的政治
摘 要:管理學大師F·德魯克在《從資本主義到知識社會》中說道:“知識已經成為關鍵的資源,而不是一般意義的一個資源,這一改變使我們的社會成為了‘后資本主義社會’。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它創造了新的社會動力。它創造了新的經濟動力。它創造了新的政治學”。知識經濟的到來對企業及企業管理的戰略規劃、企業組織結構、企業的經營管理、企業的競爭模式以及對企業的管理觀念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知識經濟 企業管理 生產要素
就如200多年前工業經濟時代開始取代農業經濟時代一樣,今天正面臨著知識經濟時代取代工業經濟時代,這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農業經濟時代,人類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土地和勞動力,在工業經濟時代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資本和勞動力;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變為了以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型勞動,這是人類生產方式的又一次深刻的革命。知識經濟時代在勞動類型發展生質變的同時,勞動工具也在發生質的變化,勞動的方式即企業管理模式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1 對知識經濟的理解
所謂知識經濟,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知識勞動者利用以高新技術為特征的勞動工具創造價值與財富的經濟。這是一種有別于以前其他經濟類型的一種新興的經濟,要領會知識經濟的內涵,還需要對知識經濟的由來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
1.1 知識經濟的由來
正式提出知識經濟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于1996 年出版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年報,在這里第一次提出了這是一種新型的經濟,即這種新經濟的范圍和指標體系。1997年中文版《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出版,在我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1.2 知識經濟的特征
知識經濟是工業經濟之后的—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比較起來,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基本生產要素不同。在知識經濟時代,天然的資源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的關鍵,在所有創造財富的要素中,知識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其他的生產要素都必須靠知識來更新,靠知識來裝備。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的比例大大增加,知識成了生產要素中最有活力的一個部分。
(2)基礎設施不同。知識經濟的基礎設施也有別于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既不是農田基本建設,也不是道路交通等,而是以聯結電腦、數據庫和其他信息技術的電子通道為主。
(3)勞動者的構成不同。工業經濟時代,直接從事生產的工人是社會的主體,約占勞動力總數的80%,其中,大約75%都是重復性勞動。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在勞動人員構成上,“白領”比例上升,“藍領”比例下降,知識階層將成為社會的主體。
(4)企業追求市場壟斷的方式不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則是通過創新來形成壟斷。知識含量高的產品通常具有較高的固定成本和極低的邊際成本,較高的初始投入成本和極低的復制成本。
(5)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知識要素的上述特性無疑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的角度看,Internet的使用減少了商業對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改善了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相關期刊推薦:《現代經濟信息》于1986年創刊,由國家新聞總署批準。設有:企業經濟、經濟研究、經濟與(fa)、信息管理、工商管理、電子商務、財會研究、理論探討、學術論壇、綜合論壇等欄目。
2 知識經濟的到來給企業管理帶來的影響
知識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較呈現出來的這些特點正在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影響到目前的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
2.1 對企業戰略的影響
企業戰略是指企業中重大的、帶有全局性的和決定全局的計謀。知識經濟時代,使得企業的戰略隨之進行了改變,形成了以市場為驅動的戰略觀念和注重創新的經營戰略。
(1)以市場為驅動的戰略。企業的市場觀念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占統計地位的經營指導思想,在不同的時期,企業的經營觀念是不同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生產模式采用了多樣化與小批量的戰略,才使得消費者的需求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滿足。
(2)注意創新的戰略。就生產的要素來講可以這樣說,土地是農業經濟的根、資本是工業經濟的血、創新則是知識經濟的靈魂。所謂創新,其實就是突破經濟循環的均衡,將一種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系統。熊彼特還認為,企業家才是創新者,只有那些敢于冒風險、將新的發明引入到經濟中的企業家,才是真正的創新者。
2.2 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
(1)扁平化趨勢。偏平化的組織結構取代了過去的金字塔式的科層式組織結構,組織的層次減少,管理的幅度加大。組織縮短了決策與行為之間的時滯,使組織的適應能力柔性化了。通過打破部門之間的界限,任命跨職能的任務團隊,使企業能將人員按市場變化的要求組織和協調起來,更能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組織帶來靈活的適應性。
(2)虛擬化趨勢。虛擬企業使企業界限的模糊,具有了強大的競爭優勢,即發達的技術、低的交易成本和協調成本,資源共享等,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內部結構精練,打破了傳統企業的機構層次與界限,使組織有較大的彈性,員工工作環境寬松,有利于發揮其創造性;有較大的靈活性,完全或根據市場信息對組織進行調整、組建等。
(3)流程再造的加速。流程再造又稱為企業再造,是美國學者邁克爾·哈默等提出的,其意思為:為了在衡量績效的關鍵指標上取得顯著的改善,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徹底改造業務流程。流程再造理論是在知識經濟發展到一定時代,因為顧客、競爭和變化這三個因素而提出來的,企業的流程再造,可以使企業更加適應知識經濟為企業帶來的要求。
2.3 對經營管理的影響
(1)經營管理的信息化。企業的經營管理信息化是指企業的經營經濟信息生產、存儲、處理、傳輸、共享以及決策的規模化和過程。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化有助于實現遠距離的實時信息交流,減少信息傳遞的層次,減少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有助于為企業提供更為有利的生存空間和外部環境,解決困擾企業發展的技術不足、管理與規模不經濟等問題。
(2)博弈論在企業經營決策中廣泛應用。所謂博弈,就是指一個人、團隊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博弈論則是系統地研究各種各樣的博弈問題,尋求各博弈方合理選擇策略的情況博弈的解,并對這些解進行討論分析的理論。
2.4 對企業競爭模式的影響企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永恒的主題,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出現了新的現象,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重視。
(1)競爭的全球化。不管每一個企業是否意識到這種變化,實際上他已經在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國際競爭,企業再不能單純依靠地區性的行為來維持其利潤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必須立足于全球經濟,研究在便于范圍內如何生存和更好地發展自己的便于競爭戰略。當今眾多的跨國公司的發展壯大以及其經營戰略從多國國內到“簡單一體化”再到“復合一體化”,正是順應了經濟全球化戰略的要求。
(2)競爭的合作化。按照傳統的理解,競爭的目的就是要將競爭對手置之于死地而后快,這也是企業間長期競爭所形成的思維定勢。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許多企業面對空前激烈的競爭態勢紛紛改變了其對競爭的思路,與其大家爭搶現有的蛋糕,爭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還不如與競爭對手聯合,將蛋糕做大,分得比以前更多。目前,企業價值鏈上的合作不斷擴大,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戰略合作伙伴和戰略聯盟,合作競爭正日漸成為企業經營戰略的一個新的核心。
綜上所述,正如我國著名學者吳季松教授在他的《知識經濟》中所說,知識經濟是一種有別于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的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的經濟依托,因此知識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論文作者:蒙坪 張晉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