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1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了解我國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發展的基本情況,利用中國引文數據庫和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對2012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的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2003~2012年的載文及引文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對該時間段內各刊被引頻次前50位的高被引
摘要為了解我國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發展的基本情況,利用中國引文數據庫和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對2012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的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2003~2012年的載文及引文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對該時間段內各刊被引頻次前50位的高被引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載文量10年間都有了較大的增加,出版周期從季刊向雙月刊或雙月刊向月刊轉變;除《水土保持通報》和《水土保持研究》兩期刊3年間的復合影響因子均小于1外,其余期刊均大于1;各刊篇均引文量7.80~14.67,均較低;各刊高被引論文呈現發表時間越長被引用的次數越多的態勢,且高被引論文均集中在2003~2006年;《水土保持學報》和《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兩期刊高被引論文作者合作度相對較高,為4.3~4.4,其余期刊在3.2~3.9間,差異不大;各刊的機構合作度相似,在1.4~1.9間;各刊高被引論文核心發文機構4~10個;在農業基礎科學領域,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的高頻被引論文較多,科研實力和競爭力較強。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目前發展協調,互有側重,從期刊發展角度出發,各刊應著重打破地域限制,深度挖掘優秀稿源,特別是熱點領域的稿源以保持和提升期刊的影響力。
關鍵詞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引文高頻被引論文
據中國知網2011年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目前有農業基礎科學期刊21種,其中,被2012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列為核心期刊的有11種。歷來,農業基礎科學期刊被認為是理論性較強的期刊,學術水平較高,影響力較強[2]。在科技發展,信息倍增;科研投入加大,科研成果大量產出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和提升農業基礎科學期刊的影響力,對期刊管理和決策層提出了挑戰。
學術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保持和提高科技期刊學術質量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首要保障。在文獻計量學中,被引頻次是指以一定數量的統計源(來源期刊)為基礎而統計的特定對象被來源期刊所引用的總次數。該指標可以客觀地說明該期刊或論文總體被使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3]。高頻被引論文對期刊的總被引頻次有重要的影響。期刊的影響因子主要是由少數高被引論文貢獻的[4]。為此,本文以2012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的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為代表,在調研各刊2003~2012年載文及引文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統計分析了各刊該時間段內高被引論文的時間分布、作者及機構合作度、第一作者單位、被引頻次等信息,以期為辦刊人制定期刊發展方向,為期刊編輯選題、組稿,最終為保持和提升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提供幫助,同時也為作者投稿提供參考。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來源
本文研究對象為2012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的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土壤學報》、《水土保持學報》、《土壤》、《土壤通報》、《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中國農業氣象》、《中國土壤與肥料》、《水土保持通報》、《水土保持研究》、《干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國生態農業學報》,統計資料來源于各刊網站信息、中國知網(http://cnki.net)學術文獻總庫中的中國引文數據庫和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
1.2研究方法
2013年4月15日登錄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中的中國引文數據庫(http://ref.cnki.net/knsref/),進入“期刊統計”,獲得農業基礎科學11種核心期刊出版時間2003~2012年的被引統計數據。另外,進入“高級檢索”,逐一設置檢索項“被引刊名”為11種核心期刊刊名,資源范圍為“全部期刊”,匹配選擇為“精確”,排序為“被引頻次”,發布時間為“2003~2012年”,被引時間為“2003~2012年”進行檢索;參照聶蘭英等[4]和張坤等[5]方法,本文將各期刊被引頻次位于前50的論文定義為各刊的高被引論文,共獲得550篇高被引論文,將檢索得到的高被引論文下載到Excel2003備用;最后,從中國期刊原文數據庫下載高被引論文的全文,用Excel2003統計高被引論文的發表時間、作者及機構合作度、第一作者單位、被引頻次等信息。影響因子的獲取方式是通過本刊編輯部專用的“用戶名”+“密碼”,進入《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個刊影響力統計分析數據庫(http://www.jif.cnki.net/core/)獲得。
2結果分析與討論
2.1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出版的基本情況
載文量是任何一個期刊的基本指標,受到編者、讀者和作者的普遍關注,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傳遞科學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也往往被作為遴選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期刊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快速發展,載文量也呈現跨越式增長[6]。對農業基礎科學11種核心期刊2003~2012基本出版情況的統計結果表明(表1),不同期刊出版周期不同,載文量也有很大差異,10年間發文量相對較多的是與水土保持相關的期刊,如《水土保持學報》、《水土保持通報》、《水土保持研究》,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是《水土保持研究》,為4018篇,平均每年約400篇。10年間各期刊的載文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2年較2003年,發文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水土保持通報》,增加227篇,增加幅度最小的是《土壤學報》,僅增加12篇;期刊發文量增加的同時,期刊出版周期隨之發生改變,如《中國農業氣象》2012年及以前為季刊,2013年改為雙月刊;《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年前為季刊,2005年改為雙月刊;《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前為季刊,2005年改為雙月刊。
各刊載文量的增加,特別是同類型期刊載文量均增加,以及出版周期的縮短說明11種農業基礎科學期刊都有充足的稿源,目前發展和諧。
2.2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引文的基本情況
影響因子是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大多數高影響因子的期刊是載有高質量論文的著名期刊。影響因子與期刊整體學術水平有直接相關,是評價期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7]。表2結果顯示,2009~2011年各刊的復合影響因子介于0.792~2.760之間,3年間各刊的復合影響因子變化規律不一致,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的期刊是:《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中國土壤與肥料》,而其他期刊則有較大的波動,說明前三者期刊處于不斷提升的狀態,學術質量和影響力不斷得到認可。2009、2010年以《土壤學報》復合影響因子最高,2011年以《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復合影響因子最高,說明在農業基礎科學領域《土壤學報》和《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的權威性不容忽視,二者是勢均力敵的期刊。表2數據還顯示,除《水土保持通報》和《水土保持研究》兩期刊3年間的復合影響因子均小于1外,其余期刊則均大于1,說明前二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不及其他期刊。就2003~2012年的篇均被引率而言,《土壤學報》最高,為26.33;其次為《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水土保持學報》、《土壤通報》、《中國土壤與肥料》和《土壤》,篇均被引率為11.60~15.18;《中國農業氣象》、《水土保持通報》、《水土保持研究》、《干旱地區農業研究》和《中國生態農業學報》篇均被引率較低,小于10,《水土保持通報》最低,為5.09。
科技論文引文量是指論文引用的參考文獻條數。引文是學術研究的基礎和起點。對于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和著錄是不可缺少的,它與正文一起構成了一種嚴謹、科學的研究過程的完整表達形式,是學術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8]。引文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所載論文對其他文獻和自身期刊載文的吸收能力,以及所載論文與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相關性、連續性和繼承性的大小,也可反映出作者的知識水平、研究條件、嚴謹程度和掌握有關資料的情況,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論文的質量和所含的信息量[9]。表2數據顯示,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量7.80~14.67,遠遠低于國際優秀綜述性論文篇均引文量為85.6~399.2和研究性論文篇均引文量為36.6~51.8[10]。這一方面說明我國學者的學術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一方面也給期刊編輯的工作提出了挑戰。
相關知識推薦:cscd農業類期刊有哪些
對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次進行統計,發現各期刊第1篇總被引頻次、第50篇總被引頻次和前50篇總被引頻次差異很大,各指標值均為第一的是《土壤學報》,分別為392、83、6440,各指標值均最低的是《水土保持通報》,分別為91、29、1959;《土壤學報》前50篇高頻被引論文的總被引頻次是《水土保持通報》的3倍多,而且前者第50篇總被引頻次已和后者第1篇總被引頻次接近。由此看出,高頻被引論文的定義不同,被確定為高頻被引的論文也會不同。本文定義各刊被引頻次前50位的論文為高頻被引論文,旨在均衡考慮各刊的學科方向及側重點。
2.3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的時間分布
由表3可知,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的時間分布基本相同,但略有差異;鞠嗤氖:高被引論文呈現發表時間越長被引用的次數越多的態勢,與劉雪立等[11]對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相符;各期刊的高被引論文均集中在2003~2006年,與聶蘭英[4]的研究結果:科技期刊論文的高被引用率一般是在論文發表后的6~10年也是一致的。各期刊高被引論文時間分布的細微差異在于:新近高被引論文出現的時間不一致,如《水土保持學報》最新近的高被引論文出現在2007年,而《中國農業氣象》、《中國土壤與肥料》和《中國生態農業學報》最新近的高被引論文出現在2009年。這一方面與本文統計高被引論文的方式有關,一方面也與期刊的選題是否抓住了熱點有關。從期刊發展的角度考慮,期刊編輯應該關注學科熱點,努力向熱點領域知名專家約稿,以提高期刊論文的被引頻次。
2.4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的作者及機構合作度分析
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科研中的互相合作越來越普遍。科研合作不僅局限于科學家之間的合作,也涉及不同組織、機構乃至國家地區之間的合作。目前,微觀層面(學者個體、研究團隊)、中觀層面(院系、機構)和宏觀層面(大學、國家地區)的科研合作都在增長,使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數迅速增加[12]。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統計的機構是基于上述宏觀層面的統計,即相同大學不同院系算作一個機構。對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2003~2012年高被引論文的統計分析表明,《水土保持學報》和《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作者合作度相對較高,為4.3~4.4,其余期刊在3.2~3.9間,差異不大;各刊的機構合作度相似,在1.4~1.9間,即平均每篇論文不超過2個合作機構。
2.5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分析
科研機構的論文產出數量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該機構的科研實力及競爭力,也就是該機構在國內本專業的科研水平及所處層次。表5列出了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2篇的第一作者機構。表5數據顯示在農業基礎科學領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中共發文44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9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8篇)、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33篇)、浙江大學(17篇)、南京農業大學(16篇)、中國農業大學(15篇)、沈陽農業大學(12篇)的科研實力和競爭力較強。因此,編輯在組稿的實踐中,應有意識地向這些機構傾斜,爭取稿源,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
本文將發文量≥2篇的第一作者機構認為是各期刊的核心發文機構。表5數據表明,不同期刊的核心發文機構數量不一致,《中國土壤與肥料》、《土壤》、《水土保持研究》的核心發文機構較少,分別為4、5、5個,《水土保持學報》最多,11個,其余期刊的核心發文機構6~10個。核心發文機構數量的不一致,說明各刊被認知或認可的程度不一致,期刊工作者在管理期刊的實踐中應當不失時機地提高期刊在公眾中的曝光度,讓讀者和作者深入地了解期刊,全國范圍爭取潛在的優秀稿源。當然,科研機構的研究實力也會對核心發文機構的數量造成影響。
從表5的統計分析還可以發現,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除《水土保持學報》和《中國生態農業學報》外,其余期刊的主辦或承辦單位與各刊的最高發文量機構是相同的,如《土壤學報》承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其最高發文量機構同樣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承辦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其最高發文量機構同樣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這種明顯的地域特征可能是因為期刊主辦及承辦單位在相應學科具有顯著的科研實力造成的,但也與期刊編輯的選題組稿密切相關。期刊編輯在選題組稿的過程中,應在保護核心發文機構,保證期刊充足稿源的同時,注意打破地域限制,拓展期刊的作者群,提升期刊的知名度。
3結論
(1)11種農業基礎科學核心期刊載文量10年間都有了較大的增加,出版周期從季刊向雙月刊或雙月刊向月刊轉變。各刊發展和諧。
(2)除《水土保持通報》和《水土保持研究》兩期刊3年間的復合影響因子均小于1外,其余期刊均大于1;各刊篇均引文量7.80~14.67,均較低。
(3)各刊高被引論文均集中在2003~2006年,高被引論文作者合作度以《水土保持學報》和《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兩期刊相對較高,為4.3~4.4,其余期刊在3.2~3.9間,差異不大;各刊的機構合作度相似,在1.4~1.9間。
(4)《中國土壤與肥料》、《土壤》、《水土保持研究》的核心發文機構比較集中,為4~5個,其余期刊的核心發文機構6~11個。
(5)在農業基礎科學領域,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的高頻被引論文較多,科研實力和競爭力較強。——論文作者:于飛毛小芳周德智*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