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貫徹重中之重思想 實行優先發展方針——新時代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方略

發布時間:2021-06-29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也是政治優勢,是做好農村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深刻變化,就做好三農工作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等重要論述,就推動鄉村振興作出了一系列新戰略新部署,持續推動黨的三

  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也是政治優勢,是做好農村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深刻變化,就做好“三農”工作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等重要論述,就推動鄉村振興作出了一系列新戰略新部署,持續推動黨的“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政策創新,指導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三農”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貫徹重中之重思想 實行優先發展方針——新時代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方略

  一、新時代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思想和領導方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集中體現了黨中央戰略決策的科學性,體現了全黨抓落實的執行力。

  (一)堅持重中之重戰略思想、實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們黨一貫的戰略思想。進入新時代,習總書記一再重申、始終強調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還特別強調,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在2013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2015年7月,他在吉林省調研時候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必須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不松勁,在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這些重要論斷都突出強調了“三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為貫徹落實“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出臺,要求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堅持四個優先,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各地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加快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步伐。

  中央高度重視鄉村建設。在每年一個中央一號文件的推動下,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機制、逐步并軌的要求,大力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基本設施大力改善,社會事業明顯進步,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和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獲得全面發展。

  中央高度重視鄉村治理。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城鄉利益格局、農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明確要求“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國情、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由此,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法治鄉村、平安鄉村、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深入。

  實踐證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馳而不息重農強農的戰略思想完全正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政策獲得億萬農民的衷心擁護。

  (二)走質量興農之路,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

  習總書記十分重視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抓農業農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糧食生產,任何時候中國人的飯碗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飯碗里必須主要裝中國糧。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堅持走質量興農之路,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現代農業建設,鞏固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牢牢把握住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任務。這是自1985年以來,中央第三次明確提出調整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特點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挖掘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潛力,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四化”同步。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把綠色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并提出到2020年實現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任務。截至2020年底,我國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已順利實現預期目標,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化肥利用率達到40.2%,農藥利用率達到40.6%,分別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變化。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7.8%,供給體系質量得到新提升。

  相關期刊推薦:《領導科學》反映了領導科學理論研究和領導實踐發展的一種重要特征和趨勢,那就是領導科學學術與領導科學實踐日漸緊密融合,領導者越來越迫切地需要學術、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學術活動,同時,越來越多從事學術研究的專家學者成為各個領域和各個層次的領導者,也越來越迫切地需要學習和交流領導經驗。

  2017年我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整建制推進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活動。2020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5%,8年提高近19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8年提高5.5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農業機械化、科技化、良種化、規;、設施化水平明顯提高,現代農業建設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提升,標志著我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實現以機械作業為主、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的根本性轉變。2020年糧食生產創歷史新高,產量達到13390億斤,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表明我國的糧食產能已穩定登上新臺階。

  (三)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確保農民增收致富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帶領農民共同富裕,這是我們黨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入新時代,不僅在政策上加大農業補貼和投入的力度,而且在工作中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不僅在增加收入上做加法,而且在減輕負擔上做減法。重點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加大農業投入。2015年5月,財政部和農業部聯合印發《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推動種糧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整合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三項補貼合一全面推開之后,20%的農資綜合補貼存量資金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另外80%加上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用于耕地地力保護,實現由激勵性補貼向功能性補貼轉變、由覆蓋性補貼向環節性補貼轉變,進一步突出重點、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充分發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與此同時,國家持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轉移支付力度,推進財政部、農業部兩部共管項目整合,增加農業資金總量,優化項目結構,在金融保險支農方面實現新突破,初步形成覆蓋農業生產各領域、各環節的政策支持體系。

  二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15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這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重要舉措。各地在貫徹落實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如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開展農業生產物聯網試驗示范,推動農業農村“雙新雙創”活動等。農民收入每年邁上一個千元臺階,增速持續保持“兩個高于”,2019年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131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2.55,比2012年下降0.3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三是減輕農民負擔。201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這是繼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做好當前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后新時期又一指導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重要文件,目的是持續推動各項減負惠農政策落地生根,切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四)組織精準脫貧攻堅戰,創造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

  擺脫貧困一直是困擾全球發展和治理的突出難題。擺脫貧困是我國鄉村振興的前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先后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提出精準扶貧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2012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全面啟動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各地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對地方扶貧標準和重點縣進行了調整。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強調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2015年召開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十三五”脫貧攻堅進行了全面部署,實行“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發揮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攻克了一個個貧困堡壘。特別是基層黨組織抓黨建促脫貧,決戰決勝,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經過8年來艱苦卓絕的奮斗,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1]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達到脫貧標準,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脫貧地區發展步伐顯著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社會事業長足進步。[2]2020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實際增速比全國農村快1.8個百分點。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新改建農村公路110萬公里,新增鐵路里程3.5萬公里。貧困地區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大電網覆蓋范圍內貧困村通動力電比例達到100%,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790萬戶、2568萬貧困群眾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計建成集中安置區3.5萬個、安置住房266萬套,960萬農村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拔窮根”。[3]

  我們黨立足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中國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世界減貧事業的有力推動者。

  (五)強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創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生態文明是現代農業呈現的突出亮點,也是鄉村建設抹不去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加強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強化全黨全社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2014年習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做好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還印發《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要求構建農業綠色發展的制度框架。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在鄉村振興中,突出鄉村生態和經濟、文化等功能融合,大力發展集現代農業、產品加工、鄉村體驗、旅游觀光、休閑康養一體化的綜合產業,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農業農村部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擺在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關于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圍繞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資源養護,構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重大行動,促進產業與環境科技問題一體化解決。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會同有關部門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主攻方向為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的突出短板,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目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如期完成,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5%,2018年以來累計新改造農村戶廁超過3500萬戶,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全國90%以上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新的提高,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扭轉了農村長期存在的臟亂差局面,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六)全面深化改革,激發農村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201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這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集聚農村發展新動能的總體布局。農村改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基層黨建等領域,涉及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重點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等五大領域。針對農村改革綜合性強,靠單兵突進難以奏效,強調樹立系統性思維,做好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提高農村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強調從總體上把握好農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農村改革總的目標、大的原則、基本任務、重要路徑。中央從全局指導和協調農村各項改革,最大限度地釋放了改革的綜合效應。——論文作者:賈廣東、李曉東、陳艷麗、高可心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