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5-29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十五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投入逐年增加,資助項目數量和經費增長很快,學科布局更加合理,資助領域更加明確,并在農業經濟管理、衛生政策與管理等領域取得明顯的成果。十一五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加大對以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領域為
摘要:“十五”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投入逐年增加,資助項目數量和經費增長很快,學科布局更加合理,資助領域更加明確,并在農業經濟管理、衛生政策與管理等領域取得明顯的成果。“十一五”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加大對以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領域為主的基礎研究的資助,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的學科發展戰略和優先領域。
關鍵詞:科學基金;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資助總結;優先領域
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設置的三個學科之一,主要資助以宏觀戰略管理為主的管理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其資助領域包括:宏觀經濟管理、金融管理與政策、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農林經濟管理、科技管理與科技政策、圖書情報檔案管理、資源環境管理等分支學科,旨在推動學科發展、促進學術創新、培養研究人才與隊伍,在發展相關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同時,鼓勵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咨詢、支持與參考。
一、“十五”期間資助的基本情況
管理科學“十五”學科發展戰略中,確定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的如下優先資助領域[1]:(1)宏觀戰略管理包括:區域發展與城鎮化管理的系統研究、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2)創新管理與科技政策包括:創新管理、我國科學研究體系的整體設計與資源配置、技術戰略與技術預測、科技安全問題研究;(3)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包括:
水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產業轉型的復合生態管理、典型災害的系統成因與管理方法;(4)財政與金融管理包括: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協同、金融機構的監管與自律研究、金融工程的理論和方法研究;(5)勞動與社會保障管理包括:勞動力市場管理、社會保障研究等等。由于2002年度學科代碼的調整,有些領域歸入工商管理學科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中。
在“十五”的各個年度,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以及其他學科在上述確立的優先領域資助了不少重點項目和大量的面上項目,基本涵蓋了“十五”優先領域所確定的范圍。“十五”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的經費超過9100萬元。其中,資助面上項目551項,經費7945萬元。資助重點項目14項,資助經費超過1200萬元,面上項目的經費和項目數量按年度分布如圖1所示(經費單位為10萬元)。圖1“十五”期間資助項目數量和經費
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總體進展
5年來,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一直強調以中國宏觀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鼓勵采用規范化的研究方法,積極推進部分研究成果國際化。通過5年的連續資助和引導,學科的資助格局基本形成,部分分支學科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分支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在國際學術界越來越活躍。
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經過5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四個主要的資助領域,即,宏觀經濟管理(包括:產業經濟管理、區域經濟管理、宏觀經濟管理與政策、財稅管理、金融管理等)、農林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管理、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這四個領域占學科全部資助經費和項目數量的80%以上。表1為依據現行學科代碼“十五”期間資助項目分布情況,可以發現,四大板塊中與宏觀經濟管理相關的研究項目資助數量居首,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管理、農業經濟管理等領域次之,而圖書情報檔案管理、城鎮與區域發展管理等則較少。
(一)宏觀經濟管理領域
主要在金融管理、產業規制、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等方面有所進展,推進了學科的整體發展。尤其是金融管理與政策方面,在“十五”期間資助了不少關于資本市場、資產定價、貨幣銀行等方面的項目,但本領域有原創性、有突出影響的成果尚顯不足。
(二)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領域
這一領域是“十五”期間的新興領域,發展相當迅速,到“十五”末期申請數量已是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中最多的一個分支領域,它包括: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的一般理論與方法、政府管理、教育管理、衛生管理與政策、科技管理、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等許多研究領域。在公共管理一般理論、公共政策等具體領域的應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進展。如,復旦大學郝模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在衛生政策制訂等研究方向進行了長期的深入實際的探索,研究成果獲得多項國家級(如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部級獎勵,并形成了重大衛生問題政策研究和制定程序、主要衛生領域的重大問題及政策缺陷研究、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政策研究和實踐、我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關鍵技術研究和實踐等四個新的研究方向,其政策建議引起衛生部等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的學科邊界尚不清晰,研究隊伍正在不斷發展與融合,許多關于我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的研究項目成果目前還不能夠得到實際部門的直接應用反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領域的研究還需要持續長期的資助。
(三)農業經濟管理領域
農業經濟管理領域研究隊伍穩定,學科穩步發展,國際合作交流有明顯的進展與成果。在農業技術經濟、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管理等領域的研究漸趨成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涌現出不少有影響的青年學者,有4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產生了1個優秀研究群體。目前,該領域正向一些前沿方向推進,如,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利用管理、農村與農業中的公共產品管理與公共政策、農產品物流等,致力于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三農”問題,并努力提供更好的理論方法和有應用前景的成果。中國學者在2000年、2003年連續兩屆的世界農業經濟學家大會上提交的論文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提交論文數量進入前5位,是發展中國家提交論文最多的。特別是黃季焜領導的研究小組,更是國際上最有影響的中國農業政策問題研究團隊。他和合作者正在建立和完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取得了不少原創性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不僅在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還向有關政府部門提供了決策咨詢。如,他們研究發展中國家轉基因農作物在大田上對增加產量、減少投入、增加農民收入和保護農民身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和作用,實證分析了轉基因Bt抗蟲棉不但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且不會導致收入不均,還向有關部門提出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加速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將對我國經貿利益產生積極影響》等政策建議報告,得到中央領導的關注和重視。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Nature》、《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等國際一流雜志上。發表在2003年《AgriculturalEconomics》上的論文“Biotechnologyasanalternativetochemicalpesticides:acasestudyofBtcottoninChina”連續兩年(2004、2005)列入該雜志TOP25Requestedarticleswithinthejournal的第8名和第12名。
(四)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管理
這一領域是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NSFC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就一直連續資助該領域的研究。圍繞生態管理、資源(水、土地、能源)管理與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管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管理和安全管理等研究方向,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推進了該領域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還在實際管理活動中得到應用。如,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王浩研究員針對水價構成的研究從理論與實踐應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提出的三重水價理論和分析模型已在我國多項重大水利規劃和重要調水工程的論證中得到推廣應用,還成功解決了深圳對香港供水的東深供水工程中的水價問題。該領域由于學科交叉,研究人員分別來自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管理學與經濟學等,目前尚沒有形成一個穩定、共認的科學共同體和研究范式。
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
通過5年的引導和管理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的總體水平與5年前相比有了明顯的進步,這突出反映在研究人員所提出的項目申請質量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雖然在研究方法方面日趨規范,定量分析方法運用得越來越多,但從嚴格的科學研究的角度看,研究方法論仍然是目前制約學科發展和研究成果的主要瓶頸。同時出現的另一個極端現象是為方法論而方法論,用方法來包裝項目。實際上有些項目的研究并不需要很高深的、很多的定量方法,但有些研究者卻羅列一大堆的不具針對性的研究方法,片面追求方法,迷失了研究的本來目的。
第二,研究選題和研究內容與實際問題還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為理論而理論,構建的模型經不起實際的推敲或對模型沒有實證分析,研究缺少潛在的應用前景。
第三,混淆重要問題、重要管理問題和重要管理研究問題等三者間的關系?茖W基金強調基礎研究,強調理論研究,強調選題要有前瞻性,但有些研究將當前重要的國計民生問題直接等同于管理科學中的研究問題,將管理工作和管理研究混為一談。
上述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在“十五”期間突然形成或出現的,而是科學研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并在現階段表現得尤為明顯。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可能通過一個五年計劃就能完成,而需要長期的引導和矯正,通過一代甚至幾代科學家群體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使研究規范化,并使研究成果和實踐應用密切結合。
四、“十一五”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發展戰略與優先領域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黨和國家從新世紀新階段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十一五”規劃是科學發展觀提出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對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研究項目的資助,仍然必須貫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指導思想,突出研究的原創性、基礎性、前瞻性及方法的科學性。“十一五”期間,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將加強學科布局,有所側重,突出自然科學基金的要求與特點,繼續加強對基礎理論、基本方法等研究的資助,要求研究選題具有前瞻性和前期基礎積累。
相關知識推薦:什么級別期刊發表論文要推薦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到2006年初,就管理科學的“十一五”發展戰略與優先領域組織課題組進行戰略研究,通過大量的文獻計量、數據挖掘分析、專家咨詢會、雙清論壇等不同方式和途徑了解國內學科現狀和國際學術進展與前沿,聽取各方面專家的意見,最終確定了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的發展戰略與優先領域。
“十一五”期間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的戰略指導思想是:(1)從宏觀管理與政策研究的實際需求出發,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按照學科不同領域與方向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分階段分步驟推進。(2)加強基礎研究,夯實學科發展基礎;激勵創新,凝練并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發展內在規律的創新理論,加強對源頭創新研究的支持。(3)培育研究團隊,開放合作;在對項目支持的同時,注重對人才和創新群體的培養;大力支持科學家廣泛參與區域和國際合作研究。
“十一五”期間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瞄準學術前沿,拓展國際視野,推進學術觀點創新、學科體系創新和研究方法創新,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初步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理論體系;在若干研究方向上形成中國特色或優勢,培養一批創新人才和團隊,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針對當前改革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提高國家的宏觀管理水平服務,努力在若干影響國家發展的重大政策問題上做出重要的理論貢獻。
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在“十一五”期間的發展將作戰略重點轉移,從以往的以宏觀經濟管理為戰略重點的布局向以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為戰略重點的布局調整,更多地關注中國轉型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種種挑戰,研究政府和其它公共管理部門如何更好地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務、實施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提供政策研究的支撐。這主要考慮到下述因素:
首先,是管理學門類中各個學科總體發展的需要。同為管理學門類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工商管理學科在自然科學基金的長期資助下,學科體系已經日益成熟,學術研究越來越規范,而公共管理學科相比之下則顯得稚嫩,這與其在我國的發展起步晚、學科邊界不清晰、研究隊伍正在不斷融合演化的特定階段相對應。公共管理學科的穩步和健康發展,需要今后長期的引導、扶植和支持。
其次,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學科有強烈的現實需求。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不是關注經濟及市場本身,而是更多地從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角度進行自身的重新定位并發揮宏觀政策的導向作用,更加關注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質量以及公共政策的制訂與影響,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民眾對公共資源、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需求,提高百姓的福利。如何發揮政府、社會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制訂公共政策與配置公共資源,需要公共管理學科理論研究成果的支持和指導。
再次,學術界已經在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領域有了一定的積累與基礎。在“十五”的各年度項目申請中,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相關的研究項目逐年增多,表1顯示了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學科代碼(G0306)下的批準項目數是“十五”期間最多。公共管理學科已經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已經有不下200所大學設有專門的公共管理學院(系),有83所院校有MPA專業學位的授予權。可以說,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學科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和學術基礎。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十一五”學科發展戰略的總體布局,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將如下領域確定為“十一五”期間的優先領域②:
公共管理基本理論與方法:(1)變革中的中國公共部門治理體系的研究;(2)轉型期中國公共政策理論與實證研究;(3)公共部門的組織管理;(4)政府管理的基本方法與工具研究。
區域協調發展與城鎮管理:(1)城鄉統籌與我國城鎮化管理;(2)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3)城市危機管理。
資源環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1)中國能源安全管理體系與政策研究;(2)基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產業生態系統研究;(3)中國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
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1)失業、就業及勞動力流向研究;(2)社會保障研究。
“三農”問題與林業經濟管理:(1)新時期我國“三農”問題研究;(2)農村工業化中的生態管理。
“十一五”期間重點應用領域的公共政策與管理研究:
1.衛生政策與管理(1)新型公共衛生體系研究;(2)醫療體制改革與醫療服務體系;(3)社區衛生服務。
2.科技管理與政策(1)和諧社會的科技保障;(2)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科技資源的宏觀管理與配置;(3)中國自主創新與知識產權問題研究。
3.教育與人力資源的管理與政策(1)新型國民教育體系與終身教育體系;(2)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3)人力資源的結構優化與人才流動政策。
4.信息資源開發管理與利用(1)數字信息資源的規劃與管理;(2)信息資源產業研究;(3)政府與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策略;(4)信息環境建設與管理。
5.金融管理與金融安全(1)中國金融管理體系與管理機制研究;(2)金融運行安全研究;(3)貨幣政策與金融宏觀調控研究。——論文作者:楊列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