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5-10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古生物博物館具有特殊的知識性、趣味性,有助于向公眾科普古生物知識、為公眾科學研究提供場所。加強古生物博古館建設,提高古生物博物館受眾黏性以及科普有效性,對于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拓寬科普范圍具有重要意義。但古生物博
摘要:古生物博物館具有特殊的知識性、趣味性,有助于向公眾科普古生物知識、為公眾科學研究提供場所。加強古生物博古館建設,提高古生物博物館受眾黏性以及科普有效性,對于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拓寬科普范圍具有重要意義。但古生物博物館中展覽的古生物標本、古生物研究成果等在賦予博物館以神秘感、奇幻色彩的同時也為公眾帶來了疏離感。由于古生物與當代社會相距久遠,“平面”、單一的呈現方式不能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與古生物進行“交互”的需求。為此,本文提出“以科研為引領,以內容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的新時代古生物博物館創新與發展路徑,通過加強藏品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為該體系的良好運行提供保障,旨在夯實古生物博物館社會價值基礎,助推古生物博物館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古生物博物館;創新;發展
1.引言
隨著大數據、移動網絡、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我國社會步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古生物博物館作為古生物知識的載體,具有科研、科普、教育等重要社會價值,科技的發展一方面為古生物博物館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對古生物博物館藏品管理、人才素養、科研及科普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部分古生物博物館致力于推動信息化建設,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博物館科普宣傳中,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暴露了傳統運營理念及模式的弊端?萍茧m是古生物博物館發展的“助推器”,但作為具有多重作用的社會化機構,其本質在于科研、科普,提高公眾科研意識以及科學素養,為此,科研應當是古生物博物館創新與發展的引導力量,豐富的科研成果相對于“平面”的標本來說更能營造濃郁的古生物學、博物學氛圍,繼而使公眾了解古生物學研究的內容。當前部分古生物博物館過多地在展覽、科普中運用科技力量,雖然具有積累受眾的作用,但會導致博物館內涵“娛樂化”“淺層化”。為此,新時代下古生物博物館的創新與發展要堅持科研引領,以豐富的內容為受眾帶來多層次體驗,并通過科普及教育服務切實提高公眾素養,繼而充分發揮古生物博物館社會價值。
2.古生物博物館概述
2.1古生物博物館的內涵
古生物博物館的支撐性學科主要為隸屬于地質科學的古生物學,主要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遺體、遺跡,及其與古環境演化的關系等。作為自然史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生物博物館是學習、研究以及科普古生物學知識的重要平臺。由于古生物化石承載著億萬年來生物演化的信息,并且這些化石一般保存在古生物博物館中,因此近一百年來國際上有關生物起源與演化的重大理論問題大多是在古生物博物館的研究工作中完成。由此可見,古生物博物館的本質功能在于古生物學的科學研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眾對古生物的學習了解顯著提升,因此賦予了古生物博物館以教育、科普等現代化內涵。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豐富了古生物博物館科普宣傳方式,但科學研究依然是古生物博物館的內核,這也是古生物博物館堅持科研引領的應有之義。
2.2古生物博物館的社會價值
(1)科學研究
我國是古生物化石大國,遼闊的國土、豐富的地質資源蘊藏著諸多珍貴的古生物化石,如震驚世界的寒武紀澄江生物群化石、獨具特色的晚古生代華夏植物群化石等,古生物博物館對其相關研究對我國古生物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世界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古生物博物館的建立為我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專業的保護技術、完善的保護設施一方面為寶貴的古生物化石的儲藏、保存、研究提供了必備的條件,為各地區古生物化石研究提供咨詢、協助與支撐;另一方面通過多元化的科普宣傳方式提高了公眾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意識,引導公眾積極將自身收藏、收集的化石交給古生物博物館保管。
(2)科學普及
古生物博物館具有特殊的知識性、趣味性以及觀賞性,在全民科普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以來,我國自然史、地質、古生物博物館在古生物學知識科普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例如通過古生物標本展覽的精心選址、制作古生物知識宣傳影片等,將古生物學知識以更為直觀、新穎的方式呈現給受眾。同時,我國古生物博物館開展的科普宣傳活動走進了社區、學校、鄉村,滲透至公眾的生活當中,增進了公眾與博物館之間的關系,滿足了公眾了解與學習古生物學知識的需求。此外,我國部分古生物博物館依托自身古生物學資源優勢與各地區古生物學會聯合開展科普工作研討會,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普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此外,部分古生物博物館廣泛招納大學生志愿者,大學生們不僅為古生物科普做出了貢獻,也提高了自身的水平并形成服務大眾的良好品德。
(3)教育與人才培養
古生物博物館集聚了大批地質、自然、古生物等學科研究的專家與高技術人員,擁有教育及人才培養得天獨厚的實踐資源。其一,古生物博物館能夠為館長及博物館業務骨干的培養奠定基礎;其二;古生物博物館能夠為博物館展陳設計人才的培養提供條件;其三,古生物博物館與高校合作建設古生物學專業學科群,既能夯實古生物學研究教育基礎,又能完善我國教育教學體系;其三,古生物博物館為專業人才的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由此可見,古生物博物館具有極高的教育及人才培養價值,并且在人才的專業成長、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國內外交流
合作多年來,我國古生物博物館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包括聯合辦展、開展合作項目、互訪、互派人員進修學習以及聯合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等。在國內合作方面,我國古生物博物館之間大都建立了較密切的合作關系,如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及中國古動物館由于隸屬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專家集中且富有經驗,積極為全國其它古生物博物館予以指導;四川天演及自貢、深圳及黑龍江嘉蔭等博物館均能利用主辦會議的機會,增進博物館之間及專業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2019年,天演博物館利用在該館舉行《天演論壇》的機會,與5家國有古生物博物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古生物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
3.新時代古生物博物館創新與發展面臨的問題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至2020年要達到至少每二十五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此規劃的內涵并不單純指博物館的數量要滿足公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的工程,既要以科研為引領,又要保證科普宣傳內容的豐富性、展覽科技的先進性,因此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及較長的建設時間,對于部分古生物博物館來說難度較大。綜合來看,新時代古生物博物館創新與發展面臨著四大現實困境。
其一,科研引領能力不足。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各地掀起“興建古生物博物館”的熱潮,縱觀新興的古生物博物館,大多擁有新穎的科普形式,但學術研究水平及質量較低,雖在短時間內能夠吸引受眾,但缺乏后勁,長此以往將會削弱公眾對古生物博物館專業性的信任程度。
其二,經費獲取途徑單一。古生物博物館日常運營中除了要為公眾提供科普、展覽、講解服務外,還需要進行標本的保存、修復以及研究,因此經費需求較大。當前博物館經費來源主要為政府投入,途徑較為單一,博物館財政性收入有所減少,經營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其三,公眾博物館意識薄弱。公眾了解、學習古生物知識的意識雖然有所提升,但實踐力不足,一方面因部分公眾不了解古生物博物館所具備的資源優勢,表明博物館科普宣傳不到位;另一方面公眾難以理解部分古生物知識,處于畏難心理不愿到博物館參觀學習,表明博物館講解工作存在漏洞。
其四,高水平專業人才匱乏。雖然當前我國古生物博物館已經成為古生物學研究基地,也儲備了較多的古生物學研究專業人才,但總體來說具備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高水平專業人才較少,主要原因在于古生物學博物館人才培養機制不暢,未能為人才發展提供充足的條件。
4.新時代古生物博物館創新與發展路徑
基于古生物博物館的內涵及社會作用,針對當前我國古生物博物館創新與發展面臨的問題,“以科研為引領,以內容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應是古生物博物館創新與發展路徑,具體措施如下。
4.1“科研+演示”,以科研引領彰顯古生物博物館專業性
習近平同志在致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中國地質博物館恪守建館宗旨、不斷精進學術,在地球科學研究、地學知識傳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為發展我國地質事業、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做出了重要貢獻”。這首先指明了作為地學領域的博物館要在地學的科學研究方面“精進學術”,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這是地學博物館做出一流水平工作的前提。古生物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古生物博物館理應包含在地學領域的博物館之內。因此,古生物博物館的發展和辦館理念也應是:首先要加強和做好古生物學及其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精進”古生物學“學術”,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這樣才能將博物館辦成一個高水平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才能真正發揮“研究基地“的作用。
(1)打造“工作+展覽”古生物研究“實驗室”
為將古生物博物館科研工作成果“可視化”,建議博物館借鑒美國卡耐基自然博物館“恐龍時代”展區經營方式。該博物館將工作區與展覽區結合為一體打造古生物研究實驗室,三面透明玻璃為公眾呈現了古生物科研工作的全貌,并且利用外掛的顯示屏顯示化石修復、化石清理等工作的細節,同時在展覽區設置古生物化石圖版與模型,不僅使科研工作具有觀賞性,而且增強了公眾對古生物博物館科研工作的參與感、獲得感,繼而使公眾感受到古生物博物館的專業性、權威性與嚴謹性,將古生物博物館打造為具有濃厚科研氛圍的觀賞+學習+研究一體化平臺。
(2)創新古生物博物館科研資金獲取方式
為解決當前古生物博物館創新與發展中經費來源渠道單一的問題,建議古生物博物館創新科研資金的獲取方式。其一,在國家與政府的允許下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通過夯實自身建設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增強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定期開展社會交流活動,請熱心于博物館公益的投資者來館內參觀與交流,通過向其展示科研成果、經營成果看到博物館的發展潛力,繼而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其二,通過引導公眾捐款增加科研資金。例如在館內空曠空間擺放恐龍化石(仿真),在恐龍化石兩頜間設置硬幣投入口,公眾捐款會從恐龍化石兩頜落入透明的容器中。同時,在恐龍化石旁邊樹立“喂恐龍”標牌,上面詳細介紹公眾捐款均用于支持古生物博物館科學研究,并設置二維碼請公眾實時監督捐款款項的流向,定期公示捐款的使用明細,以保證捐款使用的公開性、透明性。
相關知識推薦:如何在上交職稱材料前成功發表論文
4.2“技術+展覽”,以豐富的科普內容增強博物館影響力
(1)打造信息化平臺
新時代是數據價值凸顯、信息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時代。打造集信息收集、加工處理、科技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平臺能夠賦予古生物博物館創新與發展“數據思維”,通過該平臺增強博物館與外界的聯系,有助于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產業、信息、人才等相關領域間的合作與交流,不僅可以促進博物館的智慧化、高效化運營,還可以保證館內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為此,古生物博物館可以建立以官方網站為主體,以微信、微博等為媒介的信息發收一體化平臺,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全息投影技術等改進展覽形式,將古生物化石標本置于利用技術打造的虛擬“生物演進”環境中,增強公眾的代入感。例如巴彥淖爾地質博物館開設了4D影院、3D影院,將恐龍王國立體展現,演示了恐龍誕生、繁衍、滅絕的過程,不僅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目的,該豐富了公眾學習、了解恐龍知識的方式。
(2)推出“科技+科普作品”
計算機、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為古生物博物館科普工作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科普知識的傳播開辟了新路徑。為此,古生物博物館要積極運用科技打造形式新穎、信息呈現方式獨特的現代化科普作品。例如古生物學知識數字出版物具有交互性功能,公眾在閱讀數字出版物時可以自主設定閱讀背景、選擇閱讀內容,在生效、動態圖片的配合下幫助公眾理解古生物學知識,尤其適用于學前啟蒙教育、中小學教育。再如當前廣為流行的“科普+游戲”,在地球儀模型上嵌入掃描技術,利用手機上的配套軟件掃描地球儀,彈出各地區獨有的古生物化石簡介,配合軟件中的知識競賽將地理知識、古生物學知識滲透至游戲中,達到寓教于樂的科普效果。——論文作者:江會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