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17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提要南大洋生物資源養護與區域治理一直為全球其他區域樹立典范,而南極海洋保護區(AntarcticMarineProtectedArea,AMPA)自提出以來便受到了全球學者的廣泛關注。為了更為全面地了解AMPA的研究狀況和熱點問題,本研究以WebofScience核心數據庫中有關AMPA的文獻為
提要南大洋生物資源養護與區域治理一直為全球其他區域樹立典范,而南極海洋保護區(AntarcticMarineProtectedArea,AMPA)自提出以來便受到了全球學者的廣泛關注。為了更為全面地了解AMPA的研究狀況和熱點問題,本研究以WebofScience核心數據庫中有關AMPA的文獻為樣本,融合CNKI數據庫相關信息,運用文獻計量分析對1995年后AMPA研究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自2015年以來涉及AMPA的文獻數量增速較快,研究學科交叉明顯,發文主要集中于極地海洋及生物學領域。澳大利亞、美國等為開展AMPA研究較為突出的國家;谖墨I共被引聚類分析可知,關于AMPA的研究涵蓋8個類群,分別是生態系統管理、景觀制圖、長期管理、空間分布、潛在性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預防性空間保護和無冰區等。主要研究方向為管理學、環境科學和生態學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基于突變檢測結果顯示,涉及AMPA研究的前沿熱點方向包括管理學與AMPA研究的結合、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研究的結合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多年科考數據結合等。我國有關AMP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層面,今后需進一步加強國際前沿熱點方面的研究,從而為AMPA的推進提供中國智慧,甚至中國方案。
關鍵詞南極海洋保護區科學知識圖譜CiteSpaceWebofScience
0引言
南極地區自進入各國視野后,以其遼闊的土地、豐富的資源以及獨特的政治地位、法律制度、經濟價值和軍事意義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1],這也成為了早期探索國家企圖宣布“南極領土主權”的誘因。1961年6月23日《南極條約》正式生效后,緩和了南極地區的國家沖突,進一步促進了對南極的科學考察和國際合作[2]。20世紀末,海洋環境的惡化證明了傳統的海洋管理方式已不足以適應新的環境保護要求,日益加劇的海洋環境危機迫切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和手段以突破這種不適應性和障礙[3],南極因其更為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態氣候條件而要求采取更具針對性的養護措施,這也直接導致了1980年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ommissionfortheConservationofAntarcticMarineLivingResources,CCAMLR)的成立。中國于2007年加入該委員會,成為除荷蘭外26個成員國中最近加入的國家。該委員會為根據《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設立的南極海域管理生物資源的多邊機構,主要職責是制定養護措施以及漁業管理政策,推進對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與合理利用。而目前備受關注的南極海洋保護區(AntarcticMarineProtectedArea,AMPA)事宜也在該組織的框架下開展。
關于AMPA,因研究背景不同,其定義也有所差異。本研究采用了CCAMLR關于AMPA的定義,即AMPA是為滿足棲息地保護、生態系統監視或漁業管理等特定養護目標而限制或完全禁止人類某些活動,以便為所有或部分自然資源提供保護的南極海洋區域[4]。由此,AMPA在南極條約體系下為養護南極動、植物資源以及保護脆弱性生態系統做出了貢獻,其也成為全球各國,尤其是現有涉及南極事務的國家較為關注的焦點。為此,AMPA正逐漸成為南極生物資源養護與維護國家權益的重要研究內容。近幾年,國內學者更多地從構建背景與發展等方面對AMPA進行了總結和論證[5-8],也有一些學者[9-14]基于法律角度論證建設AMPA應遵循的國際法基礎。而國際上,相關學者[15-22]以生物學數據、空間系統管理等為基礎探究了建設AMPA的路徑與方法?偟膩砜,關于AMPA的研究較為寬泛,涉及面較廣,研究熱點不易“捕獲”。因此,有必要利用計量學手段對現有研究進行量化分析,歸納研究現狀與前沿熱點。相關工作可為今后開展相關研究提供思路,并為我國學者開展相關AMPA研究,乃至國家管轄區內海洋保護區規劃與研究等提供背景信息。
1材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研究文獻數據主要來源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檢索時段為1995—2019年,檢索時間為2019年8月15日。其中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利用南極海洋保護區、羅斯海、南奧克尼群島等南大洋海洋保護區為關鍵詞進行目標文獻檢索,檢索式為“TS=(“Antarctic*”or“SouthOrkney”or"RossSea"or"SouthernOcean")ANDTS=("marineprotectedarea*"or“marineconservationarea*”or"marineconserve*")”,檢索文獻為94篇,并標記結果列表。為確保樣本來源的嚴謹性與全面性,又以“Antarcticmarineprotectedarea”為主題進行目標文獻檢索,檢索式為基本檢索,檢索文獻125篇,并標記結果列表。高級檢索與基本檢索累積檢索文獻共計219篇,對這些檢索文獻進行準確性檢驗,剔除重復數據,最終得到有效文獻128篇,在數據庫中以“創建引文報告”(createcitationreport)的形式提取了相關文獻的標題、作者、關鍵字、參考文獻、發表年份、引用量等信息作為分析樣本。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學者關于AMPA的研究情況,本研究還在中國知網以“南極海洋保護區”為詞條進行主題檢索,共檢索論文24篇,剔除不相關文獻,最終獲取有效文獻17篇。
1.2分析方法
利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樣本數據進行了文獻年度發表量分析、針對施引文獻的國家及作者合作的網絡分析、學科及關鍵詞的聚類分析。以上分析利用文獻計量軟件CiteSpace5.3.R4進行。因計量統計方法受限,中文文獻僅根據文獻內容進行了融合分析,并未納入到計量分析中。
2結果與分析
2.1文獻數量年度增長變化
文獻發表數量及被引量是學科發展狀況的直觀體現,能夠幫助人們從整體上把握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對于學科文獻數量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科發展的過程和規模的大小,而被引用量是衡量文獻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標準之一[23]。
基于WebofScience數據庫文獻樣本分析可知,1995—2019年間,AMPA研究論文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1995—1999年,論文數量波動變化不明顯,年平均發表數量為1篇;2001—2009年間論文數量處于緩慢上升期,年平均數量為2.5篇;2010—2019年文獻數量大增,至2018年,文獻數量總計已達122篇,而僅2018年就發表了25篇文獻,為3階段之最。2019年,至8月已發表文獻6篇(圖1)。基于此可知,近10年來,AMPA研究已成為熱點話題。國內方面,我國自2012年開始關注AMPA,除2016年(5篇)外,近幾年的年發文量基本上維持在1~2篇。
2.2文獻來源期刊
根據檢索結果可知,與AMPA相關的文獻發表在76種期刊中,表1列出了文獻發表量居前10的期刊。由表1可知,發表有關AMPA的研究文獻數量前3的期刊為MARINEPOLICY、POLARBIOLOGY、PLOSONE等,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2018年數據)均在2.0以上,平均影響因子為2.8226。其中,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為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高達4.816。按文獻發表數量來看,MARINEPOLICY最多。分析這些期刊可知,關于AMPA研究,近年來不僅被南極、海洋相關的高影響因子期刊所青睞,如ANTARCTICSCIENCE、MARINEECOLOGYPROGRESSSERIES、POLARBIOLOGY等,還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其他門類期刊的重視,如PLOSONE(開放獲取期刊)、DIVERSITYANDDISTRIBUTIONS等。國內期刊方面,《極地研究》為刊發AMPA相關論文最多的期刊(3篇)。
2.3國際合作情況及研究機構
根據WebofScience檢索結果,文獻發表數量居前10位的國家(表2)中,文獻發表數量(獨立作者或者共同作者身份參與研究)最多的為澳大利亞,共發表文獻44篇;其次為美國,以41篇文獻位居第二;再次為英國,發文數量31篇,居于第三;其余的國家分別為法國、新西蘭、德國、意大利、智利、南非和阿根廷等。前10位國家中,半數國家居于南半球,其余國家大多數占據早期探索南極的優勢,因積累了大量的歷史數據,對AMPA的研究較為先進。中國并未出現在前10位,僅排在第14位(并列排名),顯示我國AMPA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相關期刊推薦:《極地研究》(季刊)創刊于1988年,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國析地研究中心主辦。本刊所設欄目有學術論文、研究記錄、研究綜述、研究簡報、會議報道、學術討論、新書簡介等。內容包括有關極地的天、地、生、醫各學科的理論探索、科學發現、學術評論、探測及實驗的技術與方法、冰川工程與建設,以及極地各種現象變化對全球的影響等。
知識圖譜是相關知識域可視化最終呈現的圖形,意在揭示科學知識的結構關系與發展進程[24]。知識圖譜是以科學知識為研究對象,以一定的方法描述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顯示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25]。通過CiteSpace將國家間合作情況進行可視化處理,節點大小反映機構發文數量,連線的粗細及密度反映機構合作的緊密程度,紫色外圈代表高中心性(≥0.1)節點;由圖2可知,圖中節點最大的為澳大利亞、其次為美國、英國。由節點連線的粗細程度及密度可知,澳大利亞、美國以及英國是進行AMPA研究較為突出的國家,法國也是值得關注的合作國,其與英國的合作尤為突出。澳大利亞和英國與多個國家或地區存在合作關系,且緊密程度高;雖然法國和南非在AMPA方面研究不突出,但其卻同多個國家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等。需要注意的是,發文排在前10的國家均以獨立提交或聯合提交的方式向CCAMLR遞交了AMPA建設提案,其中法國和意大利通過歐盟提交。綜合表2、圖2信息可知,澳大利亞和美國不僅在文獻數量上較為突出,在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合作中也可認為是AMPA研究的重要國家。
2.4文獻發表作者及其合作情況
由WebofScience數據庫引文分析報告可知,有關AMPA研究的學者及其合作參與者共514位,其中發文數量最多的前10位學者如表3所示。這些學者主要來自歐洲以及大洋洲,其中法國學者的貢獻度最為顯著,其次是英聯邦學者。
2.5研究學科及其聯系情況
基于WebofScience學科分類,涉及AMPA的有28個研究領域,并將其進行可視化處理得出各研究學科聯系情況的科學知識圖譜。由此可知,最主要的研究領域為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海洋與淡水生物學等。研究統計了發文數量前10的學科領域(表4),其中以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海洋與淡水生物學、生物多樣性養護、海洋學的文獻數量較多,而且還涉及國際關系、海洋科學技術、地質學、動物學以及政府法律等學科。各節點代表研究領域,兩節點之間的連線表明相連兩節點所代表的研究學科存在交互關系,且連線粗細以及密集程度均表明研究學科間合作的緊密程度,連線顏色則表示連線兩節點代表學科進行合作研究的年份;其中被紫色圓環圈住的大圓節點表示有關AMPA的重點研究領域。由此可發現,關于AMPA的主要研究學科集中在環境科學、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中生態系統養護這3個學科領域。聚類分析中利用ModularityQ值作為網絡模塊化的評價指標,Q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聚類網絡的Q值越大,表示網絡聚類效果越好,當Q值大于0.3時則表明著聚類效果顯著;Silhouette值用于衡量網絡同質性的指標,越接近1,反映網絡的同質性越高,當該值大于0.7時聚類結果是具有高信度,在0.5以上可以認為其聚類結果是合理的[26-27]。因此,由圖3可知,基于AMPA研究方向的Q值為0.4078,S值為0.7162。聚類效果顯著,具有高可信度。
2.6文獻共被引聚類
文獻共被引分析為基于文獻的引用識別研究重點和未來方向的技術。在學術研究中,文獻引用反映了研究基礎,同一主題下的文章所引用的文獻以及同一篇文獻引用的不同文獻之間,必定存在共同的研究思路或相似的研究主題。因此,在探究研究前沿之前先對該領域的研究知識基礎進行分析十分必要[28];谖墨I共被引的聚類分析結果可知,其ModularityQ值為0.7385,MeanSihoutte值為0.5。由此,可認為文獻共被引的聚類效果明顯,聚類結果合理。對所有共被引文獻進行基于關鍵詞的聚類分析,共產生了8個類群,且類群間聚類效果良好,不存在嚴重重疊的現象,這表明各類群之間相似程度較低,即各類群均有各自較為獨立的研究方向。有關AMPA的8個主要方向分別為:Ecosystemmanagement(生態系統管理)、Landscapemapping(景觀制圖)、Long-termmanagement(長期管理)、Spatialdistribution(空間分布)、Potentialeffect(潛在性影響)、Marin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Precautionaryspatialprotection(預防性空間保護)、Ice-freearea(無冰區)。由此可知,有關AMPA的研究領域相差不大,大多為生物學、環境生態學及管理學等多個學科。
通過CiteSpace可得關鍵詞時間線的科學知識圖譜(圖4),結合時間線對8個類群進行分析可知,關于AMPA的最早研究為“預防性空間保護”類群,主要是圍繞影響南極空間保護進行分析,該類群的核心研究對象圍繞AMPA的空間性保護開展,表明此時關于AMPA僅處于預防提案設想階段。此后,AMPA逐漸朝著“長期管理”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方向開展;2012年,空間分布成為AMPA的熱點,至2017年,“生態系統管理”、“景觀制圖”成為研究熱點。在此基礎上,有關學者從“預防性空間保護”著手,研究AMPA的“空間分布”、“潛在性影響”、“長期管理”等。在生物學特性方面,主要集中在Marin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類群上[29]。“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的分布范圍在2006—2013年,在2008年時為研究高峰;此后,相關學者繼續針對“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研究AMPA,并與“景觀制圖”、“空間分布”等類群結合探討AMPA的新方式。
關于環境生態學方面,AMPA的研究類群主要為“生態系統管理”、“無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潛在性影響”等。針對AMPA的研究不僅限于初始階段的“預防性空間管理”,而且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南極生物的養護目標,如Camphuysen[30]利用行為信息結合分布模式確定海鳥的生態重要海區。強調先進數據的收集和空間分析方法在揭示重要生態信息中發揮的作用,加強了對近海海鳥分布和活動的了解,從而指導海洋保護區的劃定。——論文作者: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