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農村老人經濟獲得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26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要:基于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4年和2016年的數據,實證分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新農保)對農村老年人經濟獲得感的影響。研究發現:參加新農保對農村老年人的總體經濟獲得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對相對經濟獲得感的影響甚微;參加新農保顯著提升了

  要:基于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4年和2016年的數據,實證分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新農保)對農村老年人經濟獲得感的影響。研究發現:參加新農保對農村老年人的總體經濟獲得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對相對經濟獲得感的影響甚微;參加新農保顯著提升了自評身體狀況為“不健康”或處于貧困家庭的農村老年人總體經濟獲得感;新農保對留守老人總體經濟獲得感的影響比對非留守老人的影響更大。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農村老人經濟獲得感的影響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老年人;經濟獲得感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老齡化程度正持續加深,并呈現出區域、城鄉差異明顯等特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比城鎮高出3.29個百分點,增長速度相對較快,這意味著農村養老在現階段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過去,農村養老以傳統家庭養老和宗族網絡互助養老模式為主[1],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家庭日益小型化、空巢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正逐漸弱化,加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許多農村老年人缺乏照料和關心,生活質量正不斷惡化[2],更容易產生悲觀、孤獨、抑郁等一系列負面心理和情緒。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有關數據,中國農村有10.2%的老年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農村老年人抑郁、自殺的情況頻現,給社會公共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帶來潛在威脅,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構建積極型老齡化社會有不利影響。

  為了保障老年弱勢群體,實現農村居民的“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中國自2009年起正式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簡稱新農保)的試點推行工作,截至2012年底,新農保參保人數已達到4.6億,基本實現了新農保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覆蓋。新農保政策作為新時期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其政策效果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有研究表明,新農保制度不僅可以提高農村老年人的收入和消費水平[3,4],還能夠減少農村老年人的工作時間[5,6],并在一定程度上為老年群體創造健康醫療保健和照料的機會[2],說明新農保政策在改善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增進農村家庭和諧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孫遠太等認為獲得感是人們享有改革發展成果以及對于這種成果的主觀感受與滿意程度[7-10],可細分為經濟獲得感、政治獲得感和民生獲得感等,已有學者將經濟獲得感定義為個體基于其實際經濟收入的主觀滿意程度[11],包括橫向經濟獲得感和縱向經濟獲得感兩個方面:橫向經濟獲得感是指通過與他人收入情況的比照而做出的主觀判斷,縱向經濟獲得感則是基于個人當前經濟狀況與過去經濟狀況對比的心理感知。也有學者將經濟獲得感劃分為總體獲得感和相對經濟獲得感[12]:總體經濟獲得感是個人對當前經濟狀況的總體感受和整體評價,相對經濟獲得感側重于群體比較,是通過與他人實際經濟情況的對比而做出的主觀判斷。有研究顯示這樣的比較效應會對個體的自我評價產生顯著的影響[13]。與經濟獲得感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幸福感的研究上,基于經濟學視角,考察收入、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等微觀變量以及失業、通貨膨脹、社會階層等宏觀變量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利用抑郁指數、生活狀況滿意度等指標來度量個體的主觀福利[5,14,15],或者直接運用問卷中詢問受訪者“主觀幸福感”的問題來衡量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受[16,17]。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再分配機制對人們幸福感的提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第一,養老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可以極大地降低居民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減少居民進行預防性儲蓄的動機,從而提高居民的幸福感[18-20]。第二,養老保險可以通過籌資機制和待遇補償機制等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有效縮小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21],進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第三,參加養老保險能夠增加家庭當期消費[22],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所帶來的恐懼、孤僻的心理,提升家庭的幸福感[23]。

  既有研究較為全面地分析了養老保險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但多數研究僅以主觀幸福感作為結果變量,缺少在群體比較基礎上的“相對”獲得感的研究。鑒此,本文以經濟獲得感為結果變量來衡量新農保政策的普惠性,探尋新農保的實施對農村老年人的經濟獲得感的影響及其在不同的老年群體中的異質性。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新農保參與是個體自選擇的結果,受個體、家庭特征等因素的影響,為了降低樣本的自選擇偏差和模型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來識別新農保對農村老年人經濟獲得感的影響。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全樣本分析

  1.傾向得分匹配估計結果

  為了使結果更為可靠、穩健,本文分別使用K近鄰匹配(K=1和K=4)、核匹配兩種匹配方法來測算參加新農保對農村老年人經濟獲得感的平均處理效應,結果如表3所示。采用上述兩種方法測算出的總體經濟獲得感ATT值分別為0.044、0.052和0.034,均在10%或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導致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是:第一,大部分農村老年人需求仍處于低層次[25],絕對收入的提高對其幸福感提高的邊際貢獻依然顯著[26]。老年人參加新農保后,能夠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這筆穩定的收入改善了老年人的經濟狀況,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進而提升了老年人的總體經濟獲得感。第二,新農保政策作為社會保險的組成部分,可以幫助老年人規避一部分預期的生活風險,增加老年人的當期消費,降低老年人因缺乏穩定收入而產生的焦慮、恐懼等心理壓力,滿足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期望,并減少其對子女的經濟依賴,減輕老年人的被剝奪感和不安全感,其總體經濟獲得感得到提升。

  參與新農保對于相對經濟獲得感的影響不顯著,采用K近鄰匹配(K=1和K=4)和核匹配兩種匹配方法測算出的總體經濟獲得感ATT值分別為-0.021、0.010和0.002。其原因在于:首先,新農保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累積制財務模式,參保老年人除了可以領取基礎養老金外,還可領取個人賬戶中的養老金。個人賬戶是一種儲蓄式的資金積累方式,強調多繳多得,即本身經濟狀況較好(差)者選擇的繳費檔次可能更高(低),個人賬戶中可領取的養老金也就越多(少),由此可能導致新農保的收入分配機制產生一定程度上的“逆向調節”作用,使“窮人更窮,富人更富”,不利于相對經濟獲得感的提高。其次,在新農;I資層面上的責任分擔不合理和政府財政投入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也會使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因而對參保老年人相對經濟獲得感的影響不明顯。

  2.共同支撐域與平衡性假定檢驗

  為了提高匹配質量,通常僅保留傾向得分位于“共同支撐域”當中的樣本,即確保“參保組”與“未參保組”的傾向得分取值范圍有相同的部分。表4展示了參保組與未參保組在不同匹配方式下的匹配結果,表明采用不同匹配方式匹配后,參保組和未參保組的樣本大多能成功匹配,傾向得分匹配僅損失了少量樣本。

  為確保匹配質量及其估計結果的可靠性,有必要驗證傾向得分匹配的平衡性假定。平衡性檢驗通常是考察匹配后各匹配變量的個體差異是否大幅度消減,根據RosenbaumandRubin[27]的經驗,若匹配后的標準偏差絕對值小于20%,則認為匹配效果較好。表5報告了采用K近鄰匹配(K=1)的檢驗結果,匹配后所有變量的標準偏差絕對值均小于5%,且大多數變量的T檢驗的結果都不拒絕參保組與未參保組無系統性差異的原假設(年齡和是否為留守老人除外),表明傾向得分匹配法有效減少了兩組樣本之間的系統性差異。其余匹配方法的平衡性檢驗結果與K近鄰匹配(K=1)的檢驗結果類似。

  (二)異質性檢驗

  1.基于不同健康狀況分組的檢驗

  為了反映新農保對不同健康狀況的農村老年人經濟獲得感的影響,根據老年人對健康狀況自評的回答將總樣本分為“不健康”組、“一般”組和“健康”組分別進行回歸,實證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新農保對不同健康狀況的農村老年人總體經濟獲得感均有正向影響,尤其對于身體狀況為“不健康”組的老年群體在1%統計水平上顯著且ATT值最大?赡艿脑蛟谟冢豪夏耆说膭趧幽芰、生活能力隨著其健康資本損耗的增大而逐漸喪失,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無法通過農業勞動等方式獲取收入,缺少穩定的生活保障。此外,農村老年人大多具有“能省則省”的生活習慣,缺乏保障易使其生病后為了省錢“小病拖、大病扛”,造成生活狀況的惡性循環。而參加新農?砂丛骂I取的養老金能夠給予老年人穩定的收入來源,為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創造更多醫療保健和照料的機會,提高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利用率,從而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提高其經濟獲得感。

  2.基于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分組的檢驗

  易受經濟和疾病風險困擾的農村老年群體與其他人相比通常面臨著更加嚴峻的養老和貧困問題,而貧困家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邊緣群體,提升其經濟獲得感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尤為重要。為了檢驗參加新農保對不同經濟狀況的農村老年人經濟獲得感的影響,本文采用國家現行規定的貧困標準,分別選取家庭人均純收入2800元/年和3146元/年作為2014年和2016年農村地區的貧困線,將當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貧困線的群體設定為貧困組,不低于貧困線的則設置為非貧困組。結果由表7所示。

  表7顯示,參與新農保顯著提高了貧困組的總體經濟獲得感,但對兩類群體相對經濟獲得感產生的影響均不顯著?赡芤l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首先,與非貧困老年群體相比,貧困群體面臨著較強的預算約束與更差的生活狀況,參與新農?色@得的長期穩定的養老金收益帶給這部分老年群體的邊際效用更大。其次,貧困老年群體可通過使用養老金改善生活,從而增加他們的經濟獲得感。而對于收入在中上水平、非貧困的老年群體而言,現行新農保政策所給予的養老金仍較少,對其生活質量改善的作用并不顯著。對于相對經濟獲得感而言,如前文所述,新農保的基礎養老金仍處于較低水平,且待遇享受與繳費的關聯性較大,個人賬戶可領取的養老金與個人選擇的繳費檔次相關,因而對相對經濟獲得感的影響并不顯著。

  相關論文推薦: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與對策分析

  3.基于留守老人與非留守老人分組的檢驗

  已有研究表明,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的農業勞動負擔和家務負擔都有所加重,在經濟和生活照料等方面面臨著許多困難[28,29]。為了比較參加新農保對留守老人與非留守老人經濟獲得感的影響,本文根據老年人的子女是否長期外出將總樣本分為“留守老人組”和“非留守老人組”分別進行回歸,實證結果如表8所示。結果表明,新農保對留守老人與非留守老人的總體經濟獲得感均有正向影響,尤其對于留守老年群體,K近鄰匹配法(K=4)顯示參與新農保對其總體經濟獲得感的影響在10%統計水平上顯著且ATT值較大?赡艿脑蚴牵号c非留守老人相比,留守老人在經濟上缺乏支持、日常生活上缺乏照料,且勞動強度也更大,參加新農保一方面可以增加固定收入,減輕勞動負擔并增加其購買力,從而提高生活滿意度;另一方面,新農保所具有的風險保障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子女長期在外使留守老人產生的不安全感,增進其總體經濟獲得感。而在相對經濟獲得感方面,參與新農保對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的影響均不具有顯著性。——論文作者:羅葉1,賀曉英2,寧滿秀1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