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23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流域水資源管理是人們科學、有效地開發、保護、利用水資源而建立的適應于流域自然特性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流域水資源污染比較嚴重,基于此,本文闡述了流域水資源管理的現狀問題,對水文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水資源管理與污
摘要:流域水資源管理是人們科學、有效地開發、保護、利用水資源而建立的適應于流域自然特性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流域水資源污染比較嚴重,基于此,本文闡述了流域水資源管理的現狀問題,對水文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水資源管理與污染控制策略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水文水資源管理;流域;水資源管理;現狀問題;策略;污染控制;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水資源在質和量兩方面的需求將越來越高,同時長期缺乏節水意識,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現象還相當普遍,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水資源卻是有限,因此必須加強水資源管理,尤其是流域水資源管理,因此為了提升流域水資源管理水平,以下就水文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水資源管理與污染控制進行了探討分析。
相關期刊推薦:《水文》(雙月刊)創刊于1956年,由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主辦。報道范圍是:水文水資源基礎理論研究,水文站網規劃設計,水文測驗技術,水文資料處理與服務,水文水資源分析計算,水文情報預報,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質監測與預測,新技術在水文水資源方面的應用,測驗儀器設備的研制,國內外水文水資源科技進展綜述、信息和動態等。其讀者對象是:從事水文水資源工作的廣大科技人員、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有關大專院校的師生等。
1.水文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水資源管理現狀問題
1.1規劃問題。流域水資源管理具有整體性,涉及流域內的生態、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等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密切聯系的因素。而以往流域規劃注重水資源利用規劃和水利規劃,對于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考慮不夠。同時對流域開發規劃中的社會經濟問題則由各有關部門各自提出相應的規劃數字要求,然后進行組合,表面上是進行流域統一規劃,實際上是拼湊而成,缺乏真正對防洪、發電、灌溉、航運和供水、生態環境等要素的綜合效益研究,缺乏系統性。
1.2信息交流問題。水資源系統信息本來就具有稀缺性、難以獲得性和不確定性,不易滿足管理尤其是決策的要求,更由于部門分割的原因,流域管理機構只能與上級主管部門進行信息交流,而與其他相關的部門沒有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造成信息的壟斷和封閉,使本來有限的信息不能得到高效利用。
1.3管理方法問題。傳統的治水思路是以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要求為導向,為了抗御洪澇災害的侵擾,人們一直運用各種不同的工程手段擴大防洪保護范圍、提高防洪保護標準與供水保證標準,增強人們對水資源的調控能力,改變其時空分布,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基礎。但由于單純依靠工程手段,與自然相對抗,忽視水資源的自然規律,形成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2.水文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水資源管理策略
2.1建立健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機構。建立健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機構就是把行政區劃分塊管理轉變為以流域為單元的綜合防治和管理,建立流域的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統一管理的權威機構勢在必行。流域管理機構應具有明確的法律地位,政、事、企分開,擁有行政管理權,在財政上有專門的經費,具有強大的統一管理職能。這里所指的統一管理并不是擁有百分之百超級權力的水資源集中管理,而是著眼于“水資源的系統性”,充分考慮水資源各要素之間、利益集團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從利益團體的職能以及各子系統自身功能出發,把各子系統的關鍵要素有機組織起來,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并控制系統運行以達到決策目標。
2.2科學規劃流域水資源管理。流域水資源管理過程中的規劃是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流域管理思想以及各種流域具體開發、治理和保護行為的紐帶,具有多層次、多要素性,多層次即流域宏觀層次、區域中觀層次和地方微觀層次,多要素即水資源開發治理規劃、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以及與水資源相聯系的部門規劃相結合的規劃群,因此流域規劃的統一是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礎。流域規劃既不能分散規劃、互相拼湊,也不能忽視區域和部門利益,關鍵是協調流域內各部門和區域之間的關系,形成既有競爭又有協作的一體化規劃。鑒于流域規劃是影響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應賦予流域規劃法律效力,違反流域規劃應負法律責任。
2.3充分運用先進的管理方法。目前相關部門提出了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水利發展轉變的治水思路。應注重以下幾方面:遵循自然規律,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水利與生態共建,強調與河流共存、與洪水共存的理念;以供定需,水利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相互協調;在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建設綜合防洪安全保障體系,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治理的同時,注重配節約保護。
3.水文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水資源污染控制策略
3.1建立健全流域水資源污染控制機制。
3.1.1建立跨行政區域的多主體聯動協作機制。流域水資源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水污染控制不能分而治之,只有實施跨行政區的合作與集體行動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或解決流域水資源環境所面臨的危機。流域水資源污染控制機制是通過機構、機制、法規等綜合性設置來協調解決流域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層級之間在水環境保護控制中的矛盾與沖突的有效載體,這一機制有助于解決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體制間的矛盾。
3.1.2建立健全的水環境質量監測體系。水環境監測信息的真實性是流域水資源污染控制機制運行前提,并且流域水資源污染協作控制需要在各地監測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和數據庫,統一流域監測標準和評價標準,建立流域之間的環境質量監測合作機制,建立統一的水環境信息發布和信息共享機制。同時,要完善流域水資源環境監測網絡,形成完善的水環境監測體系,對河流跨省界、市界斷面水質進行全面監控。
3.2合理開展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流域水資源污染控制需要合理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可以實現流域水生態環境利益的共享,發揮不同地區的水環境比較優勢;通過優化上下游地區之間的水資源配置,實現全流域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優化。建立流域水資源環境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首先要對流域內水資源的生態環境價值進行客觀評估。中央政府通過環保激勵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在重點流域環保方面的財政支出。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建立流域水資源環境保護基金,支持獎勵流域水資源環境保護行為,對流域內發展循環經濟、環保經濟等綠色產業的進行基金支持。完善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法規,落實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的財政政策,制定流域水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和控制的具體補助辦法。
3.3加強流域水污染控制問責機制建設。流域水資源污染控制需要構建嚴格責任考核制度來約束、引導地方政府環境保護行為,使其重視流域水資源污染控制、整合流域內資源和各地方利益。將流域水污染控制成效作為政府部門政績考核的指標之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根據流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資源和環境容量,科學布局發展水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產業,對流域內大規模經濟開發活動要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建立并落實流域水資源環境治理規劃評估制度,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年度評估,便于中央政府對流域水資源環境治理規劃實施進展及存在問題的及時掌控。建立對流域內各級政府及環保部門、排污單位主要責任人的考核評估和責任追究制度,對嚴重影響流域水資源環境治理規劃實施的行為依法追究責任。
結束語
綜上所述,流域水資源管理與污染控制必須了解水資源的客觀規律,認識其自然特性,這樣才能做到系統管理。并且以流域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與流域水資源污染控制在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因此必須加強對水文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水資源管理及污染控制進行分析。——論文作者:覃儒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