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14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1《意見》出臺的背景:我國科技期刊嚴重滯后于科學研究的發展 正如《意見》的開篇語中指出,我國已成為期刊大國,但缺乏有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存在明顯劣勢. 根據烏利希國際連續出版物指南數據庫(世界各國家或地區征訂期刊的重要參考資料
1《意見》出臺的背景:我國科技期刊嚴重滯后于科學研究的發展
正如《意見》的開篇語中指出,“我國已成為期刊大國,但缺乏有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存在明顯劣勢”.
根據烏利希國際連續出版物指南數據庫(世界各國家或地區征訂期刊的重要參考資料)統計(劉筱敏,私人通信),截至2018年底,全球正在出版的科技期刊約為4.2萬種.其中美國出版11321種,名列第一,占全球總量的26.95%;其次為英國(7329種,17.45%),中國位列第三,為3493種,占全球總量的8.32%(該數據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定的4973種科技期刊數據不一致[1],出于對比的需要,均采用“烏利希國際連續出版物指南數據庫”數據).從期刊總量上看,美國與英國的科技期刊之和占據了全球近半數(47.4%)的期刊數量.
由于Scopus,SCI等國際知名期刊數據庫基于專家評審和論文被引用頻次等計量指標來遴選所收錄的期刊,因而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在Scopus收錄的來自120余個國家或地區5000余個出版機構的24516種各類期刊中(表1,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期刊),美國和英國擁有的期刊數量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分別占Scopus收錄期刊總數的24.98%和23.22%,在數量規模上構成第一方陣;荷蘭和德國擁有的期刊數量分別占總數的9.27%和6.89%,為第二方陣;瑞士、中國(不包含港澳臺地區)、法國等國家或地區的期刊數量分別占總數的2%左右,只能排在第三方陣.收錄期刊數量位列前10的國家和地區共計占總數的77.33%,顯示出高影響力期刊在主要國家高度集中的特點.在SCI發布的基于科技期刊引用統計的2018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中,同樣顯示出美國和英國第一方陣,荷蘭和德國第二方陣,瑞士、中國、法國等第三方陣的現象.并且科技期刊的國家/地區集中度更加明顯,前10個國家或地區被SCI收錄的期刊有7485種,占JCR收錄期刊總數的81.74%,國家集中度更為顯著.
推薦閱讀:哪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能用于評職稱
綜合當前我國科技期刊的總體實力和我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目標來看,第一階段的未來5年“躋身世界一流陣營的科技期刊數量明顯增加”的目標應當是可以預期實現,第二階段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的目標任重而道遠.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總體實力不強的現狀與我國快速增強的科研競爭力狀況是明顯不相匹配的.與2018年度我國第一作者SCI論文數量(37.63萬篇)占SCI全部論文(207.56萬篇)的18.13%相比,我國SCI收錄科技期刊的占比只有約2%.實際上,我國科技期刊近年來越來越滯后于我國科研競爭力的增強和論文產出的增加:2000~2018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由2.26萬篇上升至37.63萬篇,其中在中國期刊發表的論文由0.92萬篇上升至2.79萬篇,年均增加約1000篇;在海外期刊發表的論文由1.34萬篇上升至34.84篇,年均增加約18600篇.相應地,我國本土期刊對我國SCI論文的貢獻率也由2000年的40.7%下降至2018年的7.41%.此外,雖然近年來我國SCI收錄的期刊數量和引證指標上升相對較快,但期刊的年平均載文量卻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這表明我國科技期刊的稿源競爭力近年來可能有所下降(表2).
有關我國科技期刊大幅滯后于我國科研競爭力發展的深層次的原因已有較多討論[2~7],主要如下:
(1)運營機制不夠靈活.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管理體制比較復雜,主管、主辦、出版等多個層面相互制約,從而使得我國大部分科技期刊的學科定位同質化嚴重.大多數期刊仍沿用單刊形式的“小作坊”運作,難以吸引具有高度國際競爭力的辦刊人才.同時,科技期刊市場化程度不高,難以打破主管、主辦、地域等專屬性很強的界限,新刊創辦和兼并重組困難重重,難以形成集約經營和規模效益,期刊的整體運營水平和自主良性發展能力難以有效提升.
(2)缺乏國際一流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國際主要期刊出版集團憑借多年的運行經驗和強大的資本作為后盾,在集群化、平臺化運營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學術資源,做大做強,不斷鞏固其競爭優勢.而我國只有少數科技期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融合出版與傳播,信息服務和傳播手段更是遠遠落后于國外同行,更缺乏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學術資源的能力.
(3)以SCI為導向的研究評價加劇了我國科技期刊在優質稿源競爭中的不利地位.近30年來國內相當多的科研單位甚至某些科研主管部門在研究評價中過于強調SCI,并將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指標化、數量化地置入評價體系或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強迫性”地將我國的大量優秀科技論文引導向國外發表,使得國內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的高水平稿源日益匱乏,很多科技期刊處于低水平運行狀態,陷入學術影響力低下與優質稿源缺乏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2《意見》提出的重點任務:聚焦癥結,精準施策
目前我國科技發展階段和綜合實力水平決定了我國科技期刊已經具備加速追趕和起飛的條件.《意見》的出臺,必將給我國科技期刊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意見》在深入分析制約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礎上,從頂層設計高度制訂了全力推進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的方案.在《意見》第二部分“重點任務”的14條措施中,不僅對優化學科布局(基礎學科、優勢學科、新興交叉與戰略前沿領域)、強化分類管理(學術期刊、技術期刊、科普期刊)等有專門的布置,而且對科技期刊界普遍關注的、制約我國科技期刊快速發展的方面均有專門措施.
(1)期刊管理與運營機制.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因為受運營機制的限制,很難實施以市場化發展為基礎的資源整合,進而促進期刊集群化、集團化發展.《意見》中有多條措施涉及期刊運營的機制問題,很值得業界期待.例如:分類施策增強科技期刊發展活力(第8條)、建立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第9條)、建立競爭引領、開放協作新機制(第11條)、推動科技期刊出版集團化發展(第12條)、拓展科技期刊開放合作渠道(第16條).
(2)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目前我國十分缺乏具有自主品牌的國際一流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期刊走出去主要是通過與國外出版機構合作的形式“借船出海”,重要研究成果大多發表在國外,重要期刊全文數據庫也基本都在國外,現實上形成了學術資源“兩頭在外”的被動局面.《意見》中有多條舉措涉及數字平臺的建設,例如建設科技期刊論文大數據中心(第10條)、建設數字化知識服務出版平臺(第14條)等.
(3)中文期刊的定位與發展.中文科技期刊在我國的學術傳播與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文期刊發表的重要科研成果同樣具有高度的國際影響力.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代表性成果(青蒿素)即發表于《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等中文版期刊.目前我國被國際重要綜合性期刊數據庫Scopus收錄的560多種期刊中,有約400種是中文期刊,在國際顯示度和傳播力方面,中文期刊相比40年前也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并且,目前我國的中文科技期刊有4447種,占4973種總數的90.02%.因此,如何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是很多科研人員和辦刊人員十分關注的議題,《意見》提出“突出專業化導向,優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第6條)、“推動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第17條),表明中文期刊的發展也將會得到系統的考慮.
(4)編委會和編輯出版隊伍.主編、編委、編輯等辦刊隊伍是建設高水平科技期刊的關鍵因素.鼓勵科學家參與國內科技期刊編委工作,提高期刊的學術引領作用;提升期刊編輯隊伍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化、專業化水平,對于提升期刊的學術聲譽和國際競爭力都十分關鍵,也是我國多數科技期刊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意見》的第15條強調要“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對全球創新思想和一流人才的匯聚能力”,指出要提高期刊的學術引領力和對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創造條件吸納高水平國際編委和經營人才,提升出版傳播的核心競爭力.這些對于我國科技期刊都是極大的“利好”.
3有關提升我國學術期刊國際競爭力的思考與建議
對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還沒有明確的界定,綜合已有的觀點(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8/26/c_138337180.htm),本文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界定為那些“真正發表前沿研究成果和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能得到領域同行廣泛認可的期刊”.期刊的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引用計量指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期刊的有用性和影響力,但不能用來替代期刊在科學界的學術聲譽和公信力.應該說,基于6600余位國際一流科學家推薦的、納入自然指數(natureindex)統計的82種科技期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代表(https://www.natureindex.com/faq#journals),可以作為我國世界一流期刊建設中定標趕超的方向.
《意見》聚焦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癥結,分別從優化學科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運營能力、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并且,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和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試點工作(http://www.cast.org.cn/art/2019/4/29/art_458_94680.html)已經對《意見》中提出的部分舉措進行布置和實施.這些舉措的實施方式和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到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進度和程度.以下幾方面可能是我國科技期刊在提升自身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過程中需要攻堅克難的問題.
(1)體制機制問題.由于我國科技期刊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的特殊性,同一主辦單位內部的多份期刊進行實質性整合都十分困難,更難以奢談國際上比較通行的以市場運作機制為基礎、通過開放競爭的辦刊模式實施以學界需求為導向的兼并整合.《意見》中有關建立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推動科技期刊出版集團化發展等舉措可能會受到現行相關期刊管理規定的制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
(2)集群化發展的問題.當前國際上既有大量的中、小期刊出版機構,也不乏大型期刊出版商.Elsevier,SpringerNature,Taylor&Francies等出版機構甚至分別擁有約2400種期刊(基于Scopus統計).目前我國缺少編輯出版百種期刊以上的出版機構,尚需在新刊創辦和審批、期刊兼并重組、采-編-發全流程分工等方面加強探索,促進有一定集群化發展基礎的出版單位加快規模化發展.
(3)中、英文期刊的優質稿源競爭力問題.近年來我國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等引證指標雖然上升較快,但期刊年均發表論文量普遍較低且呈持續下降的態勢[8,9],很多影響因子相對較高的期刊和近年來創辦的期刊年刊載論文量都只有100篇左右,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優質稿源競爭力尚面臨極大的挑戰.目前業界一方面抱怨新刊申辦難度太大,另一方面現有的期刊大多面臨優質稿源的壓力,很難在科學界形成高度影響力.世界一流期刊建設過程中需要引導期刊所發表論文的“質”、“量”同升,以支撐期刊向規;霭姘l展.
(4)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問題.建設具有高度國際影響的、我國自主品牌的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已成為當務之急.可以認為,當前平臺建設的技術較為成熟,難度相對較小,平臺所承載的學術資源應該更為重要.應采取措施集成一定數量規模的高水平學術論文通過平臺發表、借助平臺實現高質量的編輯出版服務與信息傳播,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科技出版與傳播的“短板”問題,改變我國科技期刊和學術論文只能“借船出海”的被動局面.
(5)人才隊伍問題.職業化的辦刊隊伍是建設高水平科技期刊關鍵要素.一方面要鼓勵科學家積極參與國內期刊的編委工作和稿件評審,在科研評價中對于科研人員的期刊編委和審稿工作給予認可和激勵,營造科研人員積極參與辦刊的氛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的職業編輯出版隊伍,通過完善的職業編輯隊伍建設,提高編輯隊伍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化、專業化水平.
(6)研究評價問題.研究評價體系決定了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環境,如果在成果評價、人員晉升、獎項評比等方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簡單化、數量化地以唯SCI論文和影響因子論“英雄”的問題,我國科技期刊的優質稿源問題就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中需要重視我國中、英文期刊的定位和發展,通過推動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等舉措引導我國部分重要研究成果投稿到我國科技期刊發表,在學術資源方面營造有利于我國科技期刊競相發展的良好氛圍.
我們相信,在黨和國家最高決策層的規劃和指導下,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四部門綱領性文件的引領下,我國科技期刊的自主辦刊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必將得到快速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也將開啟新紀元.隨著《意見》中各項措施的落實,我國科技期刊的自主辦刊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必將得到快速提升,我國由科技期刊大國走向期刊強國的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