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全球化語境下我國研究型大學與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研究

發布時間:2019-12-11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為促進我國高校科研水平和學科核心競爭力提高,推動創新人才培養,采用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的方法,探討全球化語境下我國研究型大學與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二者科技創新合作的運行機理,分別從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人才交

  摘要:為促進我國高?蒲兴胶蛯W科核心競爭力提高,推動創新人才培養,采用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的方法,探討全球化語境下我國研究型大學與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二者科技創新合作的運行機理,分別從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人才交流與培養 3 個方面主要合作內容歸納總結出當前合作的典型模式;同時研究影響二者科技創新合作成效的 11 個關鍵因素,并以技術研發合作為例分析具體合作模式選擇策略。以期對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提供參考借鑒。

全球化語境下我國研究型大學與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研究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模式

  隨著現代科技迅速發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各國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加,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全球化已經不可阻擋。高等教育憑借其超越司法限制的知識中心地位,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更加易于國際化。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世貿組織的成立,高等教育全球化問題從雙邊到多邊不斷地沖擊著以往的國際化范式,已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彼此關聯的全球化大潮當中[1-2]。作為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性環節,高等學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把知識創新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廣泛而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我國研究型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堅力量,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其積極參與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領域大大縮短了知識技術化和產品化的過程,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對于我國教育部門和研究型大學而言,全面了解高校與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的新趨勢,識別不同技術研發合作模式對我國高校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義和實踐意義。

  1 全球化語境下我國研究型大學與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的現狀

  1.1 總體情況

  近幾年,跨國企業科技研發創新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升溫,2015 年到 2016 年間,超過一半以上的研發水平領先的跨國企業已經在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或新加坡設立了研發機構。隨著不斷擴大的市場容量和日益提升的區域地位,我國已經成為跨國企業設立研發中心的熱點區位之一。根據商務部的資料顯示,截止到 2016 年,跨國企業在華設立的各類研發機構已經超過了 1 800 家[3]。高校作為人才和知識高度密集型組織,同樣受到了跨國企業的青睞。早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跨國企業就開始與我國高校開展合作。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最早于 1994 年就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了“通用汽車 - 清華大學技術研究所”,隨后又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聯合成立研究所。從 1995 年起,IBM 公司開始陸續與我國 55 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根據我國教育部的數據統計,僅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已與世界 100 多個國家的 1 100 多家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4]。其中,合作企業傾向于在理工科大學設立聯合研發機構,而且越是實力雄厚的高校,雙方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也越大;合作企業的國別也比較集中,來自美國企業的數量最多,其次是日本、歐盟成員國等[5]。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中國制造 2025》以及“互聯網 +”“雙一流”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高校都意識到對外開展科技創新合作是學校積極爭取各方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延伸學科新的增長點、促進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學?萍紕撔聦嵙蛧H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1.2 發展趨勢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市場開放以及教育和科技全球化,給國際合作帶來了巨大的潛力,我國高校與跨國企業的科技創新合作急劇加快,未來發展的空間也日益廣闊。這一發展趨勢首先表現在跨國企業在華建立科技創新機構越來越多地選擇與高校合作建立。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跨國企業在華爭奪和競爭的重點已經從過去的市場轉向了智力資源。由于在我國創新體系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比較有限,而研究型大學集中了國內最豐富的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根據一項針對 64 家跨國企業在我國開展技術研發活動的調查研究表明,跨國企業在與我國開展的技術研發合作中,與大學合作的項目最多,合作活動也最頻繁[6]。由此可見,這種趨勢的形成與跨國企業的創新需求以及高校的優勢特點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其次,跨國企業與高校科技創新合作的規模、合作領域和合作方式都在逐漸擴大?鐕髽I最初與高校開展合作多是出于公共關系的考慮,但是為了改變企業封閉研發的傳統、提高效率,很多跨國企業與高校開展了更加實質的合作:合作的模式也從最初的人員交流和學術訪問,擴展到設立獎學金、捐贈儀器設備、委托研究、合作成立研發機構等等;從合作的領域來看,從最初主要集中在制造領域,逐漸擴展到電子信息、IT、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甚至是經濟管理等領域等。僅以清華大學為例,該校已經與通用、豐田、大眾、波音、微軟、IBM、西門子、拜耳、高盛等 43 家跨國企業在制造、環境、能源、車輛安全技術、材料科學、納米技術、經濟金融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取得顯著成效[7]。

  第三,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推進高校和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中越來越顯著。近些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技術研發和國際科技合作等方面的投入也日益增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7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 2017 年投入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支出達到 17 500 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2.12%,年增長率 5 年來保持在 10% 以上,其中高等學校 R&D 經費達 1 072.24 億元,比上年增長 7.4%[8]。國家實施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中外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等資助項目有力推動了高校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其中,僅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 2016 年就立項了 440 項,經費總額達 50.9 億元。此外,國外政府部門或機構設立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也是相當豐富的國際合作資源,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16 年的經費預算就達 72.55 億美元;歐盟推出的“地平線 2020”計劃總預算達到 800 億歐元,每年提供 1 億多歐元的科研資金用于匹配我國政府提供的 2 億多元人民幣的科研經費,共同資助中歐聯合科技研發項目[9]。

  1.3 相關文獻回顧

  研究型大學和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問題已成為國際科技創新管理的重要研究問題之一,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Mowery 等人[1]研究認為 , 在合作技術創新模式中,委托開發處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 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創辦新的企業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Wright 等人[2]研究認為 , 技術發明階段更應采取企業與高校聯合開發等合作模式,在技術適應市場階段更應采用委托開發等合作模式,在技術擴散階段更應采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等合作模式。Gugler 等人[5]認為,跨國企業選擇高校進行合作創新應遵循互補能力、合作文化、兼容目標和相稱風險的 4C 原則。黃孚[4]按照發展層次,將高校國際合作劃分為人員交流和學術訪問、國際學術會議、聯合研究、國際項目合作研究、共建聯合研究機構或平臺 5 個階段。李金登等[10]通過研究認為,跨國企業在華建立 R&D 機構更傾向于與中國的大學進行合作,其主要形式包括項目委托、聯合開發、共同培養人才以及共建聯合機構等等,其中共建聯合機構是最高級、最成熟的形式。許戈魏[11]提出應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有利于高?蒲袆撔潞腿瞬沤涣饕M的新機制,建設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基地和技術中心。張宏偉等人[12]的研究表明,現有溝通交流水平以及合作環境狀況對高校科研能力獲益 , 高校與跨國企業的合作地位差距對高?蒲泄芾慝@益,以及高校與跨國企業的技術差距對高?蒲匈Y源獲益均產生負面影響,但高校與跨國企業的技術差距卻對高校教育功能獲益產生正向影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全球化語境下科技創新合作的新形勢,著重分析研究型高校與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的運行機理、合作模式,由此進一步研究影響雙方合作的關鍵影響因素。

  2 我國研究型大學和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模式分析

  2.1 科技創新合作運行機理

  跨國企業最初進入我國是以市場驅動為主,伴隨著其技術研發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以及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和人才資源成為跨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爭奪重點?鐕髽I在我國高校投資開展合作研發的過程,實質上是利用我國科技、人才資源進行技術創新[10]。因此,在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跨國企業與中國高校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開展了更深入的科技創新合作,二者的合作運行機理見圖 1 所示。對跨國企業而言 , 由市場需求驅動開展合作,通過合作進行戰略性的技術儲備 , 攻克技術難題,促進了技術的本土化 , 并吸引了高水平的人才;而對于我國高校來說,通過合作獲得了大量的科研經費、實驗設備,可以開展更加前沿的技術研究、拓展新的學科方向,并較好地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與此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跨國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體制機制。

  2.2 科技創新合作典型模式

  目前,我國研究型大學與跨國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內容大致可歸為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人才交流與培養 3 個方面,具體的合作模式可以根據合作的形式進行細分,如表 1 所示。

  技術研發是研究型大學和跨國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合作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具體合作模式又常見項目委托、聯合研發、共建合作研究平臺 3 類[11]。項目委托一般是指跨國企業提出明確的技術創新需求,提供研發經費和設備,委托給技術開發能力強的研究型高校進行開發,高校在研發完成后按照要求向跨國企業提交研發成果;此種模式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并解決高校研究資金和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聯合研發是跨國企業與高校的研究機構就某項課題進行聯合研究開發,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比如,每年 IBM 公司都會成立由高級主管和資深技術人員組成專門的執行委員會,與我國高校尋求雙方共同感興趣的、具有研究意義的科研項目進行聯合研究[13]。在這種模式中,跨國企業的研發資金雄厚,往往可以接觸到前沿技術,通過與跨國企業合作,我國高校可以打破封閉,了解世界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和動向,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共建合作研究平臺是指跨國企業與我國研究型大學共同建立技術開發研究所、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與發展機構,從事研究與開發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雙方通過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平臺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人才的共用。在此種模式下,高校獲得持續的經費支持,使研究內容和方向更接近國際前沿或更接近于市場,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而企業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更利于實現科技成果的經濟效益,也獲得了持續研發所需的技術和知識供給,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速度。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作的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跨國企業的先進技術成果通過與我國高校合作在國內本土進行轉化,或者引入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進行孵化。例如,復旦大學與摩托羅拉公司共建的單片機研究開發中心在模糊控制、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成果就轉讓給了科龍和萬家樂等企業,并在上海投入產業化生產,其產品已經遠銷美國、東南亞、歐洲國家和地區,獲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14]。另一類是,技術開發合作的成果向境外企業進行轉化。比如,清華大學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煤質在線測量技術”被許可給美國 TSI 公司,該項目是我國高校自主研發的科研成果成功許可并推廣到國際企業的典范[15]。然而,由于經濟體制差異、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容量等方面的原因,該類合作模式還存在數量較少、轉化的水平和效益不高等問題。

  人才交流與培養是跨國企業和高?萍紕撔潞献鞯牧硪粋重要內容。跨國企業可以借助高?萍假Y源平臺或直接委托高校對其內部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也可以采取與大學合作創辦人才培養機構和組織的方式培養專業技術人才[12]。比如,IBM 公司目前正在積極推進“IBM 軟件人才教育伙伴計劃(STEP)”培養高素質的軟件人才,與清華大學合作的“I-Campus 計劃”投入 2 500 萬美元的金額改革大學教學模式 , 培養新一代創業型領導人。在這種合作模式中,高校往往可以通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過程實現人才的交流與培養,有效提高了復合型國際化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比如,浙江大學于 2005 年與飛利浦公司開展研究生交流互訪,并于 2010 年和 2015 年續簽了合作協議,由飛利浦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在雙方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在此過程中雙方聯合培養了 40 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19 名優秀畢業生加入了飛利浦亞洲研究院工作[16]。

  期刊推薦:《云南科技管理》(雙月刊)創刊于1988年,是由云南省科學技術廳主管、云南省科學技術廳科技宣傳教育中心主辦的綜合類自然科學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為雙月刊,每雙月15日出版發行,特別歡迎具有前瞻性、創新性、戰略性和實踐性的稿件。

  3 我國研究型大學和跨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的影響因素

  3.1 影響因素的統計

  跨國企業和我國研究型大學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受到內外部的環境影響[17]。本文首先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實證調研等方式,獲取了影響跨國企業與研究型大學科技創新合作影響因素的原始要素。為了更準確、集中地得出影響因素,運用德爾菲法對指標體系進行了完善。選取了 25 位專家,研究領域涵蓋高等教育、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等,身份包括高校領導者、企業管理者、科研人員、科研機構和國際合作機構工作人員;設計了兩輪調查問卷,第一輪問卷主要是讓專家對要素進行增補和篩選,第二輪問卷是在第一輪問卷統計的基礎上讓專家對設計的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進行評價(5= 影響程度很大;4= 影響程度大;3= 影響程度一般;2= 影響程度小;1= 影響程度很小)。經過兩次集中、歸納、反饋,92% 的專家對影響因素指標體系中的 16 項指標達成一致意見,如表 2 所示。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