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1-06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 通過對桐廬縣 2018 年7. 27合村鄉瑯玕自然村廊橋橋頂垮塌突發事件的重大突發災害的應急氣象服務工作進行綜合分析,總結提煉了做好氣象相關重大災害應急氣象服務的成功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存在的困難與不足,提出改進的思路與對策,供今后應對
摘要: 通過對桐廬縣 2018 年“7. 27”合村鄉瑯玕自然村廊橋橋頂垮塌突發事件的重大突發災害的應急氣象服務工作進行綜合分析,總結提煉了做好氣象相關重大災害應急氣象服務的成功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存在的困難與不足,提出改進的思路與對策,供今后應對突發災害開展應急氣象服務,科學防范重大突發氣象災害提供參考。
關鍵詞: 突發事件; 氣象服務; 應急處置
0 引 言
2018 年 7 月 27 日 19: 40 左右,桐廬縣合村鄉合村村瑯玕自然村進村村道一座廊橋橋頂突然發生垮塌,事發時當地有村民在廊橋上乘涼,事故造成 8 人死亡( 6 女 2 男) ,3 人受傷。在這次重大突發災害過程中,桐廬縣氣象局嚴密監測、準確預報、及時預警、科學應對,高質量完成突發災害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任務。
1 事件發生前后天氣概況與評估
7 月 27 日下午到前半夜,受強雷雨云團影響,桐廬、建德、淳安等地發生短時暴雨、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根據雷達回波顯示,事件發生時桐廬縣合村鄉有雷暴云團覆蓋。27 日 19: 35 前后起,合村鄉出現局地強對流天氣,距廊橋所在位置約 900 m 的合村自動氣象觀測站( 以下簡稱合村氣象站) 于 19: 34 測得的極大風速為 24. 1 m/ s( 圖 1) ,風向 109°( 東南偏東風) ; 19—20 時雨量 8. 4 mm。根據現場踏勘,該站探測環境符合氣象觀測規范要求,氣象探測設施維護到位,設備工作狀態正常,觀測資料具備可用性。
根據全省閃電監測數據分析顯示,7 月 27 日 19: 00—20: 00,在事發地 5 km 范圍內,共監測到 4 次負地閃,強度分別為 25. 7 ~ 43. 6 kA,地閃位置距離事發地分別為 0. 97 ~ 3. 46 km。廊橋附近的監控視頻顯示,27 日 19: 35 事發前后,廊橋所在地出現大風、雷電、降雨等天氣。
1. 1 此次合村氣象站所測大風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
合村地處桐廬縣西北角,受西北側牛水塢山脈阻擋( 圖 2) ,冷空氣大風影響較弱,受東南側龍門山脈影響,臺風影響也較小,歷史上產生的大風主要由強對流天氣引起。距離廊橋約900 m 的合村氣象站建于 2004 年 10 月,通過對 14a 的氣象資料分析,合村自動站歷史上共出現過 5 次 8 級風、3 次 9 級風,極大風速 21. 9 m/ s。此次監測到極大風速 24. 1 m/ s,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
1. 2 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為一個強雷暴單體造成
根據杭州下沙新一代天氣雷達、大明山雙偏振天氣雷達和數值模式診斷分析( 圖 3、圖 4) ,此次強對流過程是由一個強雷暴單體造成的,中心最大回波強度 63 dBz,其中大于 50 dBz 的直徑約 4 ~5 km,影響范圍較小,但強度較大。根據分析判斷,此次過程基本排除颮線系統和龍卷風影響。
根據視頻監控資料及村民描述,事故發生時風向發生過偏轉。這主要是由于強雷暴單體本身是一個移動的逆時針旋轉的低壓系統,在它移動過程中,廊橋處于該強雷暴不同的象限,導致風向發生偏轉。
1. 3 強雷暴單體移動路徑垂直于廊橋走向
根據雷達風暴追蹤路徑分析( 圖 5) ,該強雷暴單體自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 廊橋走向是東北—西南向) ,移動路徑垂直于廊橋走向。
1. 4 廊橋橋頂垮塌時可能有 10 級大風
根據雷達回波監測及廊橋附近的監控視頻綜合分析( 圖 6) ,廊橋橋頂垮塌時間與合村氣象站所測得極大風速時間基本一致,在 19: 34— 19: 35 左右。0. 5°仰角的雷達徑向速度為 27 ~ 30 m /s。同時根據現場調查,廊橋周邊部分樹木存在折斷、倒伏現象,玉米地、大棚被破壞的情況,對照蒲氏風級表對陸地地面征象表述的 “九級風為煙囪及平房頂受到損壞,小屋遭受破壞; 十級風為陸上少見,見時可使樹木拔起,或將建筑物吹毀”。據此判斷,廊橋橋頂垮塌時可能有 10 級大風。
2 監測預警服務情況
2. 1 氣象服務情況
2. 1. 1 短期、短臨天氣預報情況
桐廬縣氣象臺 7 月 26 日 11 時發布《氣象信息快報》( 2018 年第 42 期) 指出: 7 月 27 日晴到多云,午后局部有陣雨或雷雨。“桐廬氣象” 微信公眾號、“桐廬發布”微信公眾號也在 26 日相繼推送消息,提醒廣大公眾注意防范近期局地強對流天氣。
桐廬縣氣象臺 7 月 26 日 9 時、12 時發布的短期天氣預報指出: “明天晴到多云,午后局部有陣雨或雷雨,偏南風 3 級,氣溫 26 ~ 38 ℃”。 15 時、18 時發布的短期天氣預報指出: “明天晴到多云,午后局部有陣雨或雷雨,雷雨時短時風雨較大,偏南風 3 級,氣溫 27 ~ 38 ℃”。
桐廬縣氣象臺 7 月 27 日 9 時發布短期天氣預報: “今天晴到多云,午后局部有陣雨或雷雨,雷雨時短時風雨較大,偏南風 3 級,氣溫25 ~38 ℃”。12 時發布短期天氣預報: “今天晴到多云,午后局部有陣雨或雷雨,雷雨時短時風雨較大,偏南風 3 級,氣溫 25 ~ 37 ℃”。18 時發布短時臨近天氣預報: “未來 3 h,晴到多云,局部陰有陣雨或雷雨,氣溫 30 ~ 27 ℃”; 短期天氣預報: “今天夜里晴到多云,局部有陣雨或雷雨”。
2. 1. 2 短時臨近監測、跟蹤服務情況
桐廬縣氣象臺 7 月 27 日先后通過縣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群、縣防汛防旱指揮部、桐廬民宿、桐廬旅游企業安全工作群、鄉鎮村氣象工作群、縣易燃易爆場所氣象災害防御群、縣強對流天氣應急工作群、縣農合聯會員群發布天氣通報 4 次。
15: 51: “受對流性云團影響,桐廬縣鳳川、新合、百江等鄉鎮已出現雷陣雨天氣,近 20 min,百江鎮天子地出現 17. 4 mm 降水,預計今天下午到傍晚桐廬縣部分地區仍將出現陣雨或雷雨天氣,請注意防范”。
17: 10: “14 時到 17 時,全縣最大降水出現在百江鎮天子地 24. 7 mm。近 1 h,最大降水主要出現在百江鎮苧坑 11. 5 mm,瑤琳鎮金竹塢口 11. 4 mm,富春江鎮石舍 8. 5 mm,預計未來兩小時雷雨云團還將繼續影響鳳川、城南、富春江、鐘山、莪山、分水等鄉鎮街道,請注意防范”。
18: 16: “近 1 h,最大降水主要出現在富春江鎮七里瀧 15. 1 mm、蔣家埠 12. 7 mm,鐘山鄉大市 11. 5 mm,最大風速出現在富春江鎮七里瀧 7 級( 14. 6 m /s) ,預計今天傍晚到前半夜桐廬縣部分地區仍有陣雨或雷雨天氣,鐘山、舊縣、莪山、橫村、桐君注意近一小時內的短時雷雨大風”。
19: 22: “近 1 h,最大降水出現在瑤琳鎮 23. 4 mm,最大風速出現在瑤琳鎮 5 級( 8. 8 m /s) ,預計今天半夜前桐廬縣部分地區仍有陣雨或雷雨天氣,請注意防范”。
在微信群進行跟蹤服務,提醒有關鄉鎮做好防范 3 次。
17: 36 提醒富春江鎮注意防范短時大風; 17: 49 提醒城南、桐君、富春江、舊縣、鐘山,注意防范短時大風; 18: 43 提醒瑤琳、分水請注意防范短時雷雨大風。
2. 1. 3 預警信息發布情況
桐廬縣氣象臺7 月27 日16: 46 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受對流云團影響,目前桐廬縣百江、瑤琳、鐘山、富春江、新合、鳳川等鄉鎮街道已出現雷陣雨天氣。預計今天下午到夜里桐廬縣仍有分散性的陣雨或雷雨天氣,雷雨時短時雨量大,并伴有強雷電和雷雨大風等劇烈天氣,請注意加強防范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體滑坡、小流域山洪等次生災害”。
3 應急響應情況
一是 7 月 27 日 19: 50,接到縣安監局電話,得知該事件最初信息,立即啟動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響應,要求全局相關人員立即到崗開展應急工作?h氣象局領導班子成員第一時間趕赴縣氣象臺指揮布置應急處置工作; 二是 27 日 22 時,派出 3 人事件氣象服務調查小組赴現場調查情況; 三是 28 日凌晨,參加市、縣政府在桐廬分水鎮召開的事件現場指揮救援行動; 四是 28 日 8 時,召開局氣象服務領導小組擴大會議,部署應對工作。五是 28 日 10 時,縣氣象局主要負責人參加桐廬縣政府組織的第二次新聞發布會議,通報 27 日晚合村鄉風雨實況、歷史氣象統計情況、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情況及回答記者現場提問; 六是 28 日 13 時,縣氣象局主要負責人和分管副局長隨縣政府協助調查組赴分水鎮參加杭州市政府事件調查組相關工作; 七是 28 日 14: 30,參加縣委組織的合村鄉廊橋橋頂垮塌事件處置情況通報會; 八是 29 日上午,協助杭州市政府事件調查組氣象小組到縣氣象局開展調查工作; 九是 29 日下午,參加縣委組織召開的廊橋橋頂垮塌事件處置工作會議。十是 30 日上午,應杭州市政府事件調查組氣象小組工作要求,由分管副局長帶隊,再次趕赴事件現場,對現場周邊受損有關情況進行數據補充,于 30 日下午匯總后及時將相關測量數據、照片、視頻等資料上報該小組。
4 存在問題與不足
4. 1 鄉村氣象監測設施密度與保護不夠
此次強對流天氣局地性強,發生發展結束時間短,氣象預報預警難度大。目前全縣縣域內區域自動氣象站站點平均網格間距為 5. 92 km,氣象災害監測網絡空間密度不夠,而且部分區域自動氣象站無風速風向等監測要素,還不能滿足局地強天氣的監測需求。此外,全縣區域自動氣象站主要布設在重點景區、各鄉鎮所在地學校和有關村,近年來受租用地產權方環境改造、項目建設等原因,區域自動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面臨較多困難,導致部分鄉村氣象監測數據不連續、不精準。
4. 2 重大突發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雖然發布了《桐廬縣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等應急預案,但是針對突發強對流天氣的有效應急機制尚屬空白,響應措施不夠到位,氣象預警為先導的工作體系還不夠健全,預警發布的流程和方式不夠完善; 二是氣象部門通過短信和微信群等方式,及時、廣泛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但是個別部門、鄉村、網格前期針對性的防御流程和處置機制沒有建立,應急處置措施不夠精準全面。
4. 3 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需要持續引導增強
雖然每年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和走村進戶的形式廣泛宣傳強對流等災害天氣防御的相關科普知識,并在強對流天氣來臨前,通過多種方式,及時、廣泛發布氣象預警信息,但還是存在部分社會公眾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的群眾對強對流等突發天氣防范意識淡薄,缺乏科學應對技能等現象,往往容易造成人員傷亡。
5 改進方法措施
5. 1 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設施建設與管理
一是增加 x 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等局地警戒監測設施,加強對小尺度強天氣的識別、發展的監測分析,提高監測預報預警的精準性; 二是提高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密度,加大在全縣范圍內氣象災害易發區、防御薄弱區、監測空白區等地的監測站點建設,并科學增加原有區域自動氣象站的監測要素; 三是落實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強區域自動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
5. 2 進一步建立健全突發天氣應急管理體系
落實以氣象預警信號為先導的氣象災害聯動工作機制,制定出臺《桐廬縣強對流天氣部門、鄉鎮應急聯動響應機制》,規范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的流程和方式,建立氣象災害分區預警發布平臺和工作流程,實施推進氣象災害全媒體發布工作,切實加強突發強天氣的應對工作。
5. 3 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一是根據《浙江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要求,推動各級人民政府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職責,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協調機制,加強氣象科普宣傳; 二是聯合科協、安監、旅游、教育等部門,聯動推進氣象科普宣傳常態化工作,會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公益宣傳,定期組織氣象科普宣傳活動; 三是推進氣象科普館建設,建立氣象部門與社會公眾直面交流的平臺,讓社會公眾更深入了解氣象科普知識,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意識。
6 結 語
盡管強對流天氣的突發性強,防范比較困難,但是通過緊緊圍繞“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總體要求,充分利用預警信息傳播和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提升氣象防災減災綜合防御能力,是可以將災害損失和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為此,要科學高效地防范氣象相關重大災害,就應當提升氣象預報預警能力,提高氣象監測設施密度,拓展氣象預警信息的發布渠道,建立完善應急預案,強化應急響應,健全聯動機制,廣泛開展應急知識科普宣教等。
期刊推薦:《浙江氣象》Journal of Zhejiang Meteorology(季刊)曾用刊名:浙江氣象科技,1979年創刊,以促進我省氣象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宗旨,經學術為主,兼顧氣象事業方方面面,是融知識性、實用性和可讀性于一體的季刊。可供氣象、農林、水文、地理、民航、海洋、環保、地質等部門的科技人員閱讀,亦可供有關院校師生參考。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和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