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27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以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闡述儒、道、佛三家對生態文明的獨到見解,探討其對中國當前生態
摘要: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以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闡述儒、道、佛三家對生態文明的獨到見解,探討其對中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和世界和諧發展的現實價值。最后提出在實踐中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生態理念價值的途徑,以期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社會共同發展。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生態理念; 當代價值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全人類的和諧發展,從當前國內外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加強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舉措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這是一項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等各個領域的系統工程。為實現這一系統工程,須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理念,古為今用,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成就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居于傳統主流地位,佛家文化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最終形成了中國儒、道、佛三家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基本格局。這三家思想中均蘊含著豐富的生態理念。
1. 1 儒家的生態理念
儒家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自然觀和生態和諧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在儒家思想中充分體現,儒家的生態理念體現在“天人合一”思想上。
“天人合一”濫觴于先民的“神人交通”觀念,最早是莊子提出來的,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將其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以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董仲舒認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小天地。人與自然本質上是相連的、相通的。萬物與人一體,人的行為應當體現和遵循一體性,即整體性規律,不能特立獨行,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他還指出,天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人的社會行為要遵循天的道德原則,這就是“天人合一”。這里的天,指的就是自然規律。
從現代生態學的觀點來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念貴在“合一”,強調人和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一體性”。
儒家在主張“天人合一”理念的同時,還主張人類“與天地參”,實現天地人共同發展。儒家認為世界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創生和衍生的整體,天地萬物和人類都是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只有天地人都參與其中,世界才能存在和發展。與天斗、與地斗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規律,人類社會也有其演變的路徑和規律,但人類不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然界,只有認識、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才能達到與天地和諧并立的天地人互參,實現人類與世界萬物的共同發展。
“天人合一”思想還堅持“取物以順時”的節制原則。儒 家 主 張 節 用,“強 本 而 節 用,則 天 不 能貧”[1],在生態環境保護實踐中具體落實到一個字,那就是“度”。“度”就是要懂得行動的分寸,攫取要節制、適時、平衡與和諧。人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必須遵循這一法則,決不能搞過度開發和過度索取,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平衡。孟子主張 “取物不盡物,取物以順時”。他說: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2]意即,雞、狗、豬的飼養不要錯過它們繁殖的時機,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每戶給百畝耕地,不要耽誤他們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這些都是強調 “取物以順時”。孔子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3],意思是,只用釣竿釣魚,而不用密網捕魚; 只射飛鳥,而不射巢中歇宿的鳥。這些都表達了對自然資源的索取要有時、有度,對大自然的利用應采取“以時禁發”的原則。
1. 2 道家的生態理念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生態理念上,同樣表達出獨到見解。
“物無貴賤”的平等觀念。老子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道家認為天地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道”,即自然規律。世間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宇宙萬物在“道”的本質上是平等的。這里所說的“萬物”既包括天和地,也包括人類。在此基礎上,莊子提出“物無貴賤”的思想。莊子說: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已。”[5] 莊子認為,從 “道”這一理念出發,宇宙萬物是平等的,無貴賤之分,應該珍愛生命,讓宇宙萬物平等存在、自由發展。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剝奪其他生命形式存在和發展的權利。
“順應自然”的無為態度。道家認為,宇宙萬物的行為應效法“自然之道”,世間萬物應順應自然,依照萬物的本性發展,人不能干涉事物運行規律。道家“順應自然”的無為態度,在實踐論上則體現為 “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是指宇宙萬物順其自然的、自由的生長發展,這是“天之道”。“人之道” 也應效法“天之道”。人類的行為應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道家的“無為”并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從生態倫理視角來看,與儒家一樣,它同樣要求人類不要過度而為,不要超過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過度開發和利用自然。道家的“順應自然”“無 為 而 治”與當今生態倫理學的理念高度吻合。
1. 3 佛家的生態理念
佛家的生態理念主要表現在它的自然觀和生命觀兩個方面。佛家的自然觀認為,自然是佛性的顯現,萬物都有佛性,所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切,無論山水草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因此,世間萬物的生命和生存都應該得到人類的敬畏。佛家的生命觀強調眾生平等、六道輪回。每個生命都是自然界平等的存在形式,不可剝奪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利,要尊重生命、關愛生命,這是眾生平等、互為存在的前提和基礎。以眾生平等為理論基點,佛家文化提出“生命輪回”“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觀點,強調在踐行眾生平等這一法則時,任何行為都會產生相應的后果,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佛家生態理念從眾生平等的佛學理論出發,強調對生命的關切和尊重; 肯定自然萬物的平等性; 提倡尊重生命,減少欲望,不殺生,保護其他生命,保護生態環境。佛家的這些思想與當今的生態理念有不少相同之處,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無論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道 家 的“道 法 自然”,還是佛家的“眾生平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理念的具體表現。這些生態理念為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則,是當今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珍貴的思想寶庫。
2 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理念的當代價值
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聯系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狀況和世界在生態環境方面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對于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人類的和諧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價值。
2. 1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是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哲學基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整體思維的特征”[6]。“天人合一”把人置于自然之中,認為人與自然相互依賴、互為一體,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天人合一’反映了中國古代生態倫理的辯證思維”[7],充分體現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在認識論上的對立統一觀,并在此基礎上奠定了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哲學基礎。同時,中國古代思想家不僅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依賴、互為一體的關系,也意識到人類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的同時也要尊重大自然本身的客觀規律,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些都體現了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基本觀點。
2. 2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思想淵源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從中國國情出發,經過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推動和實現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既吸取了國內外發展歷程中的有關經驗和教訓,又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歷史淵源。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無論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與天地參”,還是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無貴賤”以及佛家的“生命輪回”和“因果報應”,都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大致相同的理念: 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根本上是統一的,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人類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絕不意味著凌駕于自然之上,為所欲為地破壞自然,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否則,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不僅會使人類所取得的一切付之東流,甚至會毀滅人類。因此,人類社會要想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要擺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在這種理念下的發展才是永久的和可持續的。
2. 3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為當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支持
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嚴峻課題,也是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全球氣溫升高、土地沙漠化、水資源日益減少、極端氣候頻發等各種危機,伴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使整個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更為嚴重的是,某些國家推行叢林法則,不顧全球利益,搞單邊主義,為所欲為,從而把人類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
面對這種情況,習近平同志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向全世界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他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8],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習近平同志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生態理念,這一思想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融入到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和繁榮的偉大實踐中,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提高到推動人類共同進步的高度,從而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成為人類共同的生態價值觀,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理念告訴世人,天地人一體,人與自然共進退,和諧共生。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彰顯的“仁者愛人”等思想,更是實現全人類共愛、共生、共存、共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構想的理論支持。
3 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生態理念價值的途徑
在理論上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的內涵和價值無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這種價值在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中得到充分的實踐。要想在實踐中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生態理念的價值,必須做到以下兩方面。
3. 1 大力宣傳傳統文化生態理念,樹立科學的生態觀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人們的思想觀念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方法。就國內來說,建設人類的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須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態觀,只有這樣,在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路線、方針和政策時,才能把握正確的方向,得到全社會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可以通過網絡、廣播、電視及平面媒體等多種方式向全社會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要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在內容表達上通俗化、大眾化,易于普及和接受; 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同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方針相結合,讓全社會樹立起科學的生態觀。
在國際上,要彰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的現實價值和影響力,大力宣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堅決反對單邊主義和叢林法則,反對一切在環境治理方面推行的各種倒行逆施的政策。
3. 2 加強法治監管力度,用法律的手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儒道佛三家的生態理念是道德層面的存在,是內在的、軟約束的道德自律行為,缺乏強制性制度和法律的規范,因此,生態理念的踐行還需要法治和制度的監管。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9]總書記的指示為在實踐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傳統文化生態理念提供了根本保證。
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推行法制建設,必須從當前我國的實際狀況出發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在立法上要進一步完善現存的法律法規。在有關環境治理的法律規定方面,由于對部分違法行為處罰較輕,導致一些單位和個人肆意違法,存在屢罰不改的現象。對此要加大懲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使那些觸犯法律的單位和個人對法律望而生畏,不敢違法,從而彰顯法律的威懾力。同時,對于一些領域存在的法律空白,要抓緊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不給違法者以可乘之機。
其次,在執法和司法領域要加大力度,保證法律法規真正落到實處。在公正司法和公正執法的前提下,對于各種破壞生態文明的現象不管涉及什么人,一定要做到違法必究。對地方保護主義以及各種不作為和亂作為現象必須依法懲處,情節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再次,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反腐斗爭,對該領域存在的各種腐敗現象和行為絕不手軟,做到執法必嚴。
最后,在國際上,要堅持和維護《 聯合國憲章》規定的有關全人類人權自由、和諧發展的各項條款,同時與國際社會密切合作,積極參加和簽訂有關環境保護的各種國際法律法規,積極履行有關國際法律義務,同各種違反國際法律、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做堅決的斗爭。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事關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成敗,也關系到全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既是一個系統工程,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國內,應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融入到黨和國家各級政府的決策和執政的全過程,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態觀,提高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在國際上,提倡人類互愛、共存,互相協作,共同發展,反對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單邊主義,推動生態文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