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理論溯源

發布時間:2019-09-25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 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對新時代生態保護、循環經濟、科技創新、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踐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方面協同發力,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保障。 關鍵詞 綠色發展理念; 中

  摘 要 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對新時代生態保護、循環經濟、科技創新、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踐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方面協同發力,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保障。

  關鍵詞 綠色發展理念; 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 新時代; 生活方式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理論溯源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第一次提出了樹立“綠色發展理念”[1]。中國共產黨的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低碳、循環”為核心,制定了一條考量資源承載力與生態環境容量的紅線,明確了生態、經濟、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可能,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持續動力。

  一、溯源: 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承襲

  ( 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

  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集中的關于論述生態思想的著作,但是,透過其《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類學筆記》《自然辯證法》和《資本論》等著作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態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論述,為中國共產黨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類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類不能與自然界相分割,“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者”[2]。一方面,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資料,人類通過主觀能動性去認識、改造自然,獲得生存和發展; 另一方面,人的實踐改造活動是受自然限制的,只有遵循自然規律,人類才能持續地從自然中獲取各種生產資料,而若人類忽視了自然環境,妄圖征服自然,最終會自食其果。

  ( 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思想,這一理念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和諧共生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之間休戚相關的關系。“天人合一”理念對我國文化思想影響深遠,也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綠色發展理念的源泉之一。二是“道法自然”的生態理念。道法自然強調一切事物發展都應順應自然,如若違背這種自然規律,則會受到懲罰。道家并不強調人在自然中的主觀能動性,而是認為人要知足和知常,尊重自然規律。三是“眾生平等”的生態觀。“眾生平等”屬于佛教觀念,認為世間萬物皆平等,這一理念是源于佛教“一切眾生皆可佛”的思想,萬物皆有佛性,而佛性又是萬物本源。因此,要尊重已存在萬物的價值,平等相待。

  二、發展: 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歷史演進

  ( 一) 毛澤東的樸素綠色發展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我國社會建設打下基礎,也為中國的生態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此時期,毛澤東的綠色發展觀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節約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生產資料匱乏,毛澤東提出要“奉行節約原則,合理使用原材料”,他還將節約、保護資源提到和發展社會經濟同等重要的高度。二是循環利用低碳觀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我國對生產資料有了更大的需求,原本的節約觀念已經很難滿足生產發展需求,為此毛澤東又提出了利用技術手段進行再生資源轉化的設想。毛澤東還十分重視保護環境和改造農林水利,他要求“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種樹,實行綠化, “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3],這不僅是為我國的發展提供大量的林業資源支持,還能為人們的生活提供良性生態環境。

  ( 二) 鄧小平的經濟生態協調發展觀念

  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樸素綠色發展觀念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發展的新情況,提出了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理念。第一,鄧小平綠色發展觀以綠化祖國為基本理念。在改革開放之初,各地爆發了特大洪災,敲響了我國生態脆弱的警鐘。為此,鄧小平提出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的口號,動員全國進行綠化造林工作。第二,生態建設的技術支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的重要論斷,這一論斷也適用于我國的生態建設,即科學技術可以創新能源使用方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推動農業生態化,為綠色生存提供技術支持。第三,為協調發展提供法治保障。鄧小平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突出特征是為環境立法,1979 年我國出臺了第一部《環境保護法》,1982 年又將環境保護寫入憲法中,大大提高了我國環境立法的層級,為我國環保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 三) 江澤民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世紀之交,江澤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江澤民清醒地意識到我國資源分配不均以及人口規模增長的事實,認為只有發展循環經濟才能解決環境資源限制發展的問題。他提出從節約資源、控制人口增長、建立合理的消費方式、提高公民環保意識、治理惡化生態等五個方面來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 】

  ( 四) 胡錦濤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

  進入 21 世紀以后,環境資源能源問題日益突出,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在科學發展觀理念的引導下,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追求綠色,在社會生活方面逐步實現低碳。而且,胡錦濤還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在黨的十七大上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黨章,由此可見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

  ( 五) 習近平的綠色發展理念

  自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十分重視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實,其綠色發展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自然的價值訴求。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他認為當前我國的發展不能夠僅僅追求 GDP 的增長,而是需要全方位發展,要在發展中實現社會生態良性運轉,不斷增強人民的幸福感。二是生產方式的綠色轉變。習近平認為,我國要推動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即形成資源消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生產方式,就要發展綠色產業,使之成為社會經濟新的增長點。三是生活方式上形成綠色取向。習近平倡導我國要力戒不合理消費和奢靡消費的風氣,形成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四是形成綠色發展的協調機制。習近平認為: “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 費 模 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4]。

  三、意蘊: 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現實價值

  ( 一) 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普及生態保護理

  通過宣傳綠色發展理念,人們能夠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意識到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生態系統,而現代社會的生態系統需要人類去保護。因此,我國在生產發展過程中,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尤其是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較少,更要重視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所以,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為人們形成生態保護的觀念提供了引導。

  ( 二) 綠色發展理念有利于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

  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綠色發展的核心問題。所以,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既能保證社會經濟發展,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保護自然環境。所以,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使得人們從原本“又好又快”的發展觀念轉變為將“好”置于“快”之前的發展觀,認同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避免在生產過程中大量消耗資源和產生大量污染。綠色發展理念還能引導人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環境價值,繼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利用風能、光能、生物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不僅能夠保護生態環境,更能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 三) 綠色發展理念有利于引領生態科技發展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而綠色發展理念能夠促使科學實踐符合科技道德,最大程度地發揮科技正面效應,形成人文生態科技。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導下,科技人員將會強化對技術的監管,防止科技濫用帶來負面效果。另外,綠色發展理念還鼓勵技術經濟的發展,將原本技術所帶來的經濟功能附以生態標準,這樣科學技術的發展既能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還能降低消耗、減少污染,形成綠色環保產業。

  ( 四) 綠色發展理念有利于我國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人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而綠色發展理念則可以培養人們節約、低碳環保、可持續消費的生活理念。在個人生活方面,綠色發展理念體現為勤儉節約,這并不是要降低大眾的生活水準,而是傳達一種適度消費的生活觀,即人們的物質消費水平應保持在生態可承載范圍內,反對奢靡浪費的消費方式。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促使人們摒棄傳統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如個體減少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選擇公共交通工具綠色出行等。綠色環保理念能夠讓個體以負責的態度對待生活,因而更愿意接受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綠色發展理念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提醒人們以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以及社會的發展,只有堅持綠色發展、可持續消費,后代子孫才能夠獲取足夠的生產生活資料。而且,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這些綠色生活規范、消費理念將成為一種道德規范,時刻約束人們的行為。

  四、踐行: 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路徑

  ( 一) 經濟層面推動綠色發展理念的實現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要遵循減量化原則、再使用原則和再循環原則: 減量化原則要求在生產環節盡可能降低資源使用量; 再使用原則要求通過技術創新延長產品使用時間,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 再循環原則要求強化對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低碳經濟則主要是通過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如以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替代石油、煤炭等難以再生且容易產生污染的能源。

  在調整產業結構上,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我國逐漸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改造升級,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具體來說,我國要重視綠色科技在產業中的運用發展,不斷出臺科技環保的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研發,在技術研發之初,就應該預測該技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還可以在一項科技轉化過程中增加綠色評價環節,確保科技的綠色化。

  ( 二) 政治層面為綠色發展理念落實提供保障

  首先,我國要出臺政策對綠色發展進行調控,并不斷完善行政制度。黨和國家作為社會發展的領導者,其制定出臺的政策對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都有極大的影響。要想在我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必然需要國家層面政策的支持。因此,除了專門的有關綠色環保的理念,黨和國家在制定其他政策的過程中也應從綠色發展理念出發,注重政策的綠色性。另外,任何政策只有貫徹落實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而綠色發展理念的相關政策最終是由政府來執行貫徹,因此我國還要通過行政制度的完善來提升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效果。例如,政府在考核機制中加入生態環保建設考核,進而督促地方官員在發展中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考核制度配套的是獎懲機制: 一方面,對在生態建設上取得成就的官員予以鼓勵,提升官員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要建立環境責任追究制度,督促官員履行責任。

  其次,我國要加快生態立法,健全綠色發展法律體系。一方面,要對現有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中不合理的部分進行修改; 另一方面,要針對新的生態問題出臺新的法律法規。在完善綠色發展法律體系時,除了加快生態立法,還要重視嚴格執法,這樣相關法律法規才能充分發揮效用。

  ( 三) 社會層面要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宣傳培育

  公眾領域,要通過輿論引導發展綠色發展理念。要想在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是先要培育人們的綠色發展理念,這樣人們才能主動遵循各種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規范。因此,我國需要通過輿論宣傳來普及強化人們的綠色發展理念。具體來說,在宣傳方式上,既要重視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平臺的宣傳,也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自媒體等宣傳綠色發展理念,最大程度地擴大宣傳覆蓋面。在宣傳內容方面,要理論結合實踐,以大眾樂于接受、便于理解的方式進行宣傳,使人們認識到綠色發展理念對于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進而認同綠色發展理念,養成綠色生活習慣。

  個體角度,要不斷提高個人的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這樣也有利于其理解和認同綠色發展理念,主動選擇綠色生活方式。一方面,我國可在學校教育中加入有關綠色發展理念的課程,自小培育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樹立、鞏固人們的綠色發展觀念,并將之內化為一種道德規范,自覺在生活中遵循。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培育人們的綠色生活方式,如可以從節約紙張、水電資源等生活習慣入手,培養人們節儉、適度消費的生活習慣。

  推薦閱讀:綠色發展背景下的精準扶貧方法探究

  ( 四) 生態建設上要促進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

  首先,我國要節約資源能源,治理環境污染。在資源能源節約上,針對不可再生資源,要注重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和降低污染率,這依賴于科技的創新與進步。在環境污染治理上,我國還需要加大財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投入。例如,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上,我國還需要不斷完善垃圾處理設施、構建網格式污水處理系統,等等。

  其次,我國要重視生態保護工作的開展,維護生態安全。我國要就自然生態系統開展全面修復和保護,這主要包括國土資源的綠化保護、河流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荒漠化地區等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幾個方面。除了環境保護,生態保護還包括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我國要繼續根據生態環境實際狀況建設更多自然生態保護區,構建保護區內的生態平衡。可組織專家對我國的各種生物資源進行調查,建立完善的生物資源基因庫,為保護稀有生物資源提供保障,維護我國的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關于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N]. 人民日報,2016 - 04 - 29( 09) .

  [2]馬克思.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105.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林業局. 毛澤東論林業 ( 新 編 本) [M]. 北 京: 中 央 文 獻 出 版 社, 2003. 51.

  [4]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395 - 396.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