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25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人工智能環境下,圖書館將呈現出人機協同的精準服務方式、趨于平等合作的館員與用戶關系、更為個性化的服務內容、更為靈活多樣的服務組織形式等新服務形態。在新服務形態的驅動下,人工智能環境下的圖書館空間,除了更為開放、靈活和智能,更加人性化
〔摘要〕人工智能環境下,圖書館將呈現出人機協同的精準服務方式、趨于平等合作的館員與用戶關系、更為個性化的服務內容、更為靈活多樣的服務組織形式等新服務形態。在新服務形態的驅動下,人工智能環境下的圖書館空間,除了更為開放、靈活和智能,更加人性化之外,還呈現出包容、多樣、協同和層次性的空間特征。因此,人工智能時代的圖書館空間設計與實現需要從重新規劃空間布局、定制個性化的物理環境與服務、智能陳設、整合不同的智能技術四方面進行。
〔關鍵詞〕人工智能,圖書館,空間變革,人機協同
1引言
近兩年來,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快速崛起,風靡全球,各國紛紛啟動了AI發展戰略。同時,一些科技企業也加大了對AI的研發投入,或以巨資收購AI業務,或斥重金招兵買馬搶占市場制高點。而科技的快速發展對圖書館服務形態必然會產生沖擊和影響。AI環境下,圖書館服務形態將會呈現出什么樣的新特點?AI時代又會給圖書館空間設計帶來什么樣的變化?這些都是學界和業界需要面對的問題。
21世紀以來,圖書館的空間設計日益重視對用戶學習的支持、強調用戶的良好體驗,但是由于多種條件限制,圖書館空間對個性化服務理念的支持還遠遠不夠,而AI技術的出現為此帶來了新的可能。通過梳理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方面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既有關于空間設計流程的研究,如英國高校圖書館學會(SocietyofCollegeNationalandUniversityLibraries)建立的影響研究模型,提出了設計和優化圖書館空間的八個步驟[1];也有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來設計圖書館的空間格局的研究,例如,WebbKM等人基于館員、用戶和設計師三者的不同視角,構建了一個空間設計模型[2]。
上述模型和框架的提出為我們開展圖書館空間設計提供了有益啟示,有些模型或框架在實踐中還得到了成功應用。但上述理論過于強調圖書館空間開發設計的具體實踐,對構成圖書館空間的核心要素卻缺乏足夠重視。而在這方面,SST(Service-Space-Technology)框架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LatimerK和NiegaardH指出圖書館空間設計要綜合考慮三個重點要素:服務、空間和技術[3],三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該理論認為,不論是技術運用還是空間設計,都要圍繞圖書館的服務來開展,而技術只有與空間融合才能夠彰顯其優勢,空間則可以通過與技術結合進行拓展。SST框架為我們研究圖書館空間的演化提供了理論支撐。因此,文章以此為據,圍繞AI背景下的圖書館空間特征、空間設計以及AI與圖書館的關系展開論述,探討AI時代圖書館空間的發展與變革。
2AI與未來圖書館
在SST框架下,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兩大要素“空間”與“技術”受另一要素“服務”的指導,而圖書館的“服務”與圖書館學理論、用戶發展以及時代背景聯系緊密,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服務有不同的選擇和方向。此外,如何理解和定義空間也會影響圖書館服務的選擇和實施。因此,進入AI時代,圖書館的服務形態必然會發生重大變化。
2.1人機協同的精準服務模式
在AI發展背景下,精準服務將成為圖書館服務的基本特征。即無論圖書館在任何服務情境下,用任何服務方式面向任何服務對象提供任何一種服務,都會是個性化的精準服務。例如,可以利用AI技術為圖書館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推送服務和咨詢服務。
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在圖書館的有效運用,AI協助圖書館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會持續提升,圖書館不再僅僅從簡單的知識傳遞和技能學習視角出發來設計和運用智能系統,而在促進用戶交流、支持用戶團隊學習、體驗學習、互助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可能,從而更好地促進用戶成長,這將是未來AI圖書館發展的主要趨勢。而提供基于人機協同的、更有助于提升用戶核心素養的服務方式將成為未來圖書館服務的核心。
2.2趨于平等合作的館員和用戶關系
首先,在AI背景下,視覺計算和自然語言技術的日趨成熟和完善,將促使越來越多的用戶利用更為便捷和人性化的人際交互界面獲取需要的信息和知識,智能機器人、智慧系統將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個性化知識服務,并取代館員的部分工作。
其次,智能系統可以根據不同情境下用戶的不同需求靈活選擇不同的服務手段和方式,館員可以借助AI技術設計更加人性化的服務方案。館員在智能化系統的輔助下,可以制定更科學的服務策略,跟蹤并監督服務的全過程,并扮演著輔助用戶決策和支持用戶學習的角色。
與傳統館員相比,AI背景下的館員角色發生了重要變化,進而影響到了館員和用戶關系:一是館員作為圖書館服務的設計者和知識提供者的角色正在淡化,館員與用戶之間的關系趨于平等。但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館員依然扮演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二是館員與用戶之間的溝通合作將日益頻繁,館員與用戶之間更多表現出合作與對話的關系。
2.3定制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內容
首先,圖書館將有更多的資源和服務供用戶選擇。在數字化環境的推動下,用戶的學習方式、行為和習慣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他們在面對一些新知識、新內容時往往通過自學就能夠吸收和掌握。另外,不同用戶的興趣、能力和需求不同,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要,圖書館提供的小眾化數字資源和服務會快速增長,用戶選擇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權利、范圍和路徑將得到有效拓展。其次,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將朝著定制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基于AI技術定制服務方案,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資源和服務,將打破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形態,成為未來圖書館服務的常態。
2.4靈活多樣的服務組織形式
首先,圖書館線上服務和到館服務的融合日益緊密,表現出明顯的泛在服務特征。當前,在圖書館管理體制、用戶需求偏好以及技術應用等因素的制約下,圖書館線上服務與到館陣地服務的融合還不夠理想。AI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則可以解決圖書館線上服務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圖書館服務過程的監督及反饋,因為AI可以利用生物信息采集技術、面部識別技術和眼動技術等對用戶行為進行跟蹤和監控[4],進而實現人機交互。其次,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圖書館的數據處理能力將大幅提升,能夠有機整合線上線下服務經驗,為用戶創造一體化的服務體驗。因此,AI技術能夠進一步創新圖書館服務形式,為館員開展用戶服務提供更多的技術保障。
3AI環境下的圖書館空間特征
同傳統圖書館空間相比,現代圖書館更加重視空間生態環境,強調用戶體驗以及支持交互等[5]。而在AI環境下,圖書館空間將會呈現出更多新的特征。
3.1空間包容性
圖書館空間包容性是指通過AI技術的運用,對圖書館空間中的環境、設施、技術和家具等進行個性化設計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將現在的圖書館空間與傳統圖書館空間進行縱向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傳統圖書館一般會采取統一、規整、有序的空間設計,而現在的圖書館則更強調人性化、靈活性和用戶體驗,傾向于為讀者創造美觀、舒適、愉悅、放松的空間環境。目前,圖書館空間設計理念已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根據《2017年地平線報告(圖書館版)》的預測,今后3—5年內圖書館空間的改造和設計將出現重大變革[6]。
但受到當前發展環境的制約,圖書館空間依然無法最大化滿足用戶的需求。在傳統空間格局固化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調整桌椅間距或高度、控制內部溫濕度、調整或改變內部陳設色彩等方式來提升用戶體驗,以盡可能彌補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缺陷與不足,但是對于用戶比較關注的學習支持方面,仍有許多待改進之處。AI技術的有效運用,則能幫助圖書館更好地掌握不同用戶對圖書館內部空間環境、配套設施及學習支持的需求,并為之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和支持。
3.2空間層次性
AI時代圖書館空間的層次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圖書館內部空間規劃的層次性。由于AI技術能夠針對不同用戶需求提供多種服務方案,使得在同一個空間內多種服務形態同時存在,這就要求圖書館空間可以同時為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服務活動提供支持;第二,圖書館內部設施的層次性。
雖然AI技術能夠對圖書館部分設施的色彩、大小、高低等進行智能化調整,但不是所有陳設都可以進行調整。因此,圖書館空間內部的設施也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第三,圖書館資源與服務的層次性。即使在同一空間中,不同用戶對圖書館資源與服務的要求和需求也存在差異,圖書館空間也需要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多元的服務與支持。
3.3空間多樣性
圖書館空間多樣性是指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布局、空間環境、內部陳設、技術應用等方面表現出多樣性、復雜性和靈活性的空間特征。圖書館空間是用戶閱讀、學習和體驗的重要場所,在設計空間格局時,要強調對用戶閱讀、學習和體驗過程的支持和服務,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對空間環境的使用需要。AI技術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具個性化、人性化的空間環境支持、學習支持和設施支持,這將帶給廣大用戶完全不同的體驗和感知。資源與服務的智能推送、虛擬智能咨詢、機器人的智能服務、個性化的溫度、濕度、氣候和照明等,都有效推動了圖書館空間的全面轉型,表現了圖書館空間的多樣性,促進了圖書館空間服務的個性化發展,帶給用戶感官上的豐富體驗。
3.4空間協同性
AI背景下,圖書館空間的各要素需要與館員、用戶開展合作來共同完成服務工作,這就體現了圖書館空間的協同性。協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圖書館空間內外的各組成要素之間,通過協同共同形成智能化的空間環境。AI技術與其他現代技術相互融合,將推動圖書館空間生態的新發展:利用智能化感知系統或智慧圖書館收集用戶信息,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然后再利用AI進行識別和操作,最后通過云服務形式將執行結果反饋給用戶。
在這個過程中,圖書館機器人與空間智能環境緊密聯系,能及時了解用戶需求并提供支持;第二,AI作為助手協同館員為用戶提供更加人性化和多樣化的服務。雖然在短期內AI還不能完全取代館員的地位和作用,但智能檢索系統、圖書館機器人等已經具備甚至超越了館員的部分能力,它們可以靈活嵌入和組合,幫助館員為讀者提供高效的一體化服務;第三,AI與用戶開展協同合作,提升用戶的信息素養甚至是核心素養,AI相當于用戶的學習支持工具和學習伙伴。今后,用戶與AI協同將在更多的情境中進行,例如社交伙伴以及合作學習等[7]。
4AI環境下的圖書館空間設計
在SST框架下,AI時代提供的圖書館服務需要空間和技術這兩大要素的支撐,尤其是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圖書館空間環境中將會融入更多的智能化因素,因此,技術和空間是圖書館空間形態的基本組成要素,二者有機整合,不可分割。
這里的“技術”不僅包括AI技術,還涉及云計算、大數據等計算機技術;“空間”包括的內容則更加豐富,如桌椅、網絡、陳設等硬件設施和物理環境等。借鑒經典的建筑物層次模型,我們可以將圖書館空間要素分為四大類:空間規劃和布局、室內陳設、物理環境與服務、信息技術[8]。如果基于SST框架來劃分上述四類要素,前三類為空間要素,后一類為技術要素。通過對AI時代圖書館空間特征的探討,我們建立了AI背景下的圖書館空間層級模型。該模型共包含三個層次:目標層、特征層和操作層(通過上述四類要素實現空間特征)。
5結語
在對未來進行憧憬的同時,圖書館空間設計的AI應用還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技術是首當其沖的最大挑戰。近年來,AI技術能保持快速發展,除了信息環境的變革、社會對AI需求不斷增長、大數據技術發展等產生的推動力之外,深度學習的成功實現成為了推動AI發展的核心原因[24]。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深度學習算法主要通過大數據技術來實現,著名人工智能專家朱松純將這種深度學習方法稱為“大數據、小任務”(BigDataforSmallTask)范式[25],其主要面臨的問題是模型不具有普適性。這也是當前AI集中在一些特定領域的主要原因,因此通用人工智能的普遍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圖書館空間的AI應用需要根據預設功能進行特殊設定,而這會對圖書館空間的通用性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其次,是來自于用戶個人隱私方面的挑戰。AI背景下的圖書館空間需要收集用戶行為、狀態、情感甚至是思維方面的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來了解用戶需求并提供服務,這意味著用戶隱私信息在AI面前暴露無遺,而這對用戶、館員和圖書館都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用戶和館員能否真正接受AI,必將對圖書館空間的AI設計和應用產生極大影響。最后的挑戰來自于資金和人才方面。目前,AI技術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圖書館AI應用的研發和定制,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培養更多的AI人才,圖書館難以承擔。AI背景下圖書館的空間發展和變革雖然還存在諸多挑戰和困難,但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未來圖書館AI應用帶來的變革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PayneP,ConyersA.MeasuringtheImpactofHigherEducationLibrariestheLIRGSCONULImpactImplementationInitiative[J].Library&InformationResearch,2005,29(91):3-9.
2.WebbKM,SchallerMA,HunleySA.MeasuringLibrarySpaceUseandPreferences:ChartingaPathTowardIncreasedEngagement[J].PortalLibraries&theAcademy,2008,8(4):407-422.
3.LatimerK,NiegaardH.IFLALibraryBuildingGuidelines:Developments&Reflections[M].Germany:K.G.SaurVerlag,2007:10.
4.楊樺,盧章平,李曉波,等.基于人體生理信號的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探索[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7,35(6):111-116.
5.安娜,凌征強.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與服務轉型研究——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視角[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3):22-26.
6.徐路.新技術支撐面向未來的圖書館變革——基于《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7圖書館版》的分析與啟示[J].圖書情報知識,2017(5):40-48.
7.布和寶力德.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挑戰及發展趨勢[J].圖書與情報,2017(6):48-54.
相關刊物推薦:《圖書與情報》(雙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甘肅省圖書館、甘肅省科技情報研究所、甘肅省圖書館學會、甘肅省科技情報學會合辦的專業刊物。創刊20多年來,經過幾代學人勞動汗水的辛勤澆灌,《圖書與情報》已成為全國圖書情報界乃至相關專業的一份有影響的學術刊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