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政工師論文探析當前法律制度的新應用管理模式及意義

發布時間:2015-03-19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是刑治主義,同時法律規范是禮法合一,法律精神的原則是宗法倫理。所以從古至今,基于性善、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教育是可行的,爭訟則是可以避免的?鬃釉凇墩撜Z》中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大意就是說他接受人們的訟案

  摘要: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是“刑治主義”,同時法律規范是“禮法合一”,法律精神的原則是“宗法倫理”。所以從古至今,基于“性善”、“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教育是可行的,爭訟則是可以避免的?鬃釉凇墩撜Z》中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大意就是說他接受人們的訟案后,并不立即進行審理,而是采取拖延的策略,讓人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以達到無訟的目的。故而,中國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爭訟是對自然秩序的破壞。相反,沒有爭訟的社會才是理想、和諧的社會,這一觀念在中國人中可謂根深蒂固,人們不愿訴訟,極力避開訴訟。

  關鍵詞:法律思想,法律意識,法制教學

  即使到現在,有些人仍然把打“官司”,特別是當“被告”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一般地,親人、朋友間如果走進法庭,將矛盾、爭議訴諸法律,無論是外界人士眼中還是事實上,親情、友情必定蕩然無存。我們就是要從學習《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訴訟法律入手,著重在受傳統“厭訟”思想影響較少的青少年中更新陳舊的訴訟觀念。在我們看來,訴訟不過是使得受損害的權益得到救濟的一種常用手段而已。即使是親友“對簿公堂”也不是撕開臉皮,拋開情理,而是一種讓爭端在公開、公平的前提條件下謀求來自第三方獨立公正地加以解決的爭端解決機制,比之以前的私人調解、裁決等私力救濟更加文明和進步。我們要教育青少年將為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而進行的訴訟視作一種權利,以及捍衛這種權利的正當行為。鼓勵青少年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在現在和將來的社會實際生活中大膽地運用法律的武器,及時充分地利用訴訟權利,為了維護合法權益,未雨綢繆或者亡羊補牢。

  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是要通過法制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憲法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憲法意識是法律意識的核心,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了國家各個方面帶有全面性、根本性的問題,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權利義務意識是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具備良好法律意識的青少年,應該正確、合法地運用好自己的權利,并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政治民主權利、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勞動權利、休息權利、婚姻家庭權利等,法律都有明確的規定,一旦受到侵犯,青少年可以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每個青少年在享受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要全面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對不履行義務的人,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要重視青少年法律知識內化和上升為法律意識的過程。青少年在課堂上掌握的法律知識,只有經過對社會現實的剖析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才能轉化為社會認知能力,成為法律意識。在法制教育過程中,要使青少年通過法律這面鏡子來透視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現象,在復雜的社會現象之中分清合法與違法的界限;通過法律來規范自身的日常行為,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遭遇不法侵害時,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應充分考慮青少年的生活實際和接受能力。在法制教育中應增加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危害性的分析及預防的途徑,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應如何嚴格依照法律的規范進行維權,在防受害、防罪錯過程中,應如何掌握事前防范、臨場應用、事后報案的方法等教育內容。這些內容因與青少年生活密切相關,又具有適用性,必然深受青少年的歡迎,實際的教育效果自然非常明顯。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要使法制教育的形式豐富多彩、生動活潑,體現新穎性、直觀性、參與性、系統性。新穎性,就是力求有新意,令青少年耳目一新,產生興趣,自覺接受教育;直觀性,就是善于運用實例印證抽象的法律知識和概念,形成法制觀念和意識;參與性,就是通過模擬法庭、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舞臺劇等活動,促使受教育者自行思考、自我分析、自我判別、自我教育,收到教育的實效;系統性,就是將法制教育的內容按不同對象、不同要求,循序漸進,因人施教。

  一、充分發揮學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創造良好的校園法制環境。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陣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搖籃,學校堅持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經問卷調查情況顯示,大多數青少年獲得法律知識的主要來源和途徑是學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民法通則》、《刑法》等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學校要加強法制教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標語、板報、校刊專欄、校園廣播、主題班會、法制講座、法律知識竟賽、編著通俗的法律教材、辦法制手抄報、開設法制診所、組織社會法制調查等方式,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強化青少年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此同時,學校在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應切合青少年實際,制定方案,確立學校法制教育的目標體系和內容體系,并逐一落實。對于不同層次的法律知識內容,應貫穿于不同的學齡階段,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使青少年學生在學校接受全面系統的法制教育,達到預期的法制教育目標。

  二、舉辦家長法制學校,提高家長法律意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環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家中渡過的。作為家長,除以身作則、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外,還應對子女進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訴他們“打人犯法,殺人償命”,“小來偷針,大來賊精”等等,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正義的種子。鍬德羅曾經說過:“自己沒有的東西,難以借給別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培養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每一個微小的行為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不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或者家長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這樣的家庭法制環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識很難增強,其家庭教育有時可能產生負效應。我們在2001年3月,對湖南省安化縣東坪中學2191名學生、529名家長和134名教師進行了關于青少年法律意識培養的問卷調查,從統計分析的情況看,與上述內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長法律素質的高低對子女的法律意識培養至關重要。為了提高家長法律素質,應開辦家長法制學校,以發放法律通俗讀本、觀看“今日說法”專題節目、開展家庭法律知識竟賽、評定法律星級家庭等等,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環境。

  三、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

  朱熹說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學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或多或少地從社會中吸取法律知識的營養。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和司法機關等部門要齊抓共管,積極主動地開展系統有序的法制宣傳教育。如懸掛大型法制橫幅,設置永久性法制宣傳牌,張貼法制標語,開設法制宣傳窗,主辦法制圖文展,召開法制教育大會,組織法制宣傳游行,進行法制文藝演出,播放法制電視專題片,黨報黨刊設置法制專欄,定期開辦法律培訓班,舉行法制演講比賽、見義勇為表彰報告會,建設和評選法制文明社區等等。相應加大對社會環境的整頓和治理力度,把社會大環境真正建成為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陣地。

  四、通過學習《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刑法》,灌輸基本法律規范,幫助青少年守法觀念和法律信仰的初步形成。

  《條例》是對有輕微違法的行為的人進行行政處理的行政性行為規范,《刑法》是對構成犯罪的人進行刑事處罰的刑事法律規范。兩者的共同點是對違法犯罪的人追究責任,只不過《條例》和《刑法》所針對的行使處罰權的部門及程序、處罰對象、違法的輕重程度、處罰的輕重程度不同而已。通過學習《條例》和《刑法》,青少年可以初步認識和區分什么是違法行為,什么是合法行為,哪些行為是法律、法規禁止的,哪些行為又是法律、法規準許乃至鼓勵的。不但要灌輸理論知識,而且應從身邊人、身邊事上著手分析,針對青少年的年齡、特點從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總結、提煉典型案例,讓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有的放失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教育學生如何應對處理別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避免和減輕不必要的傷害,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達到一般預防和維護青少年權利的雙重目的。

  五、通過對《憲法》的學習,促進青少年權利意識的形成。

  權利文化是與人道主義文化、科技文化一起構成當今世界三大文化主流的文化之一。權利文化的核心是權利本位的理論。權利本位的思想有兩大內涵。其一,它是解決公民和國家主體關系的理論。主仆型文化產生義務本位。在這種本位中,國家主宰一切,公民只有無條件服從的義務。權利本位則不然,它把公民對國家的關系顛倒過來,認為公民有權主宰國家,國家以保證公民主人地位的獲得為絕對義務。其二,它是解決權利與權力互動關系的理論。國家權力的行使以公民創設權利的實現條件為目的,權力的行使如果背離了公民權利得到保障的宗旨,權力便會得到改造。國家權力以公民權利為運行界限。而兩者界限由法律明定之。權利本位思想的的實質是個人權利的實定化和義務的相對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人與國家具有三種關系,即義務領域里的服從,自由領域里的排斥,權利領域里的依靠和參與,于是就產生社會和諧。

  權利文化的形成有賴于公民的權利意識的勃發。所以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必須從小著手進行。而青少年公民的權利意識則必須通過對憲法的學習,樹立憲法至高無上,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這一基本的觀念。我們不僅要讓青少年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內容上,憲法規定國家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在法律效力上,憲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憲法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我們更應讓青少年懂得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眾所周知的是憲法是安邦治國的總章程,但這一結論卻主要是就國家管理的角度而言,因而與憲法的核心價值取向并不完全統一;事實上,憲法最主要、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中就明確宣布,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列寧也曾指出: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故由此可知,憲法與公民權利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而且,這也可以從憲法的發展歷史和憲法的基本內容中的到證明。從歷史上看,憲法或者憲法性文件最早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的斗爭中,為了確認取得的權利,以鞏固勝利成果而制定出來的。從憲法的基本內容來看,盡管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涉及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其基本內容仍然可以分為兩塊,即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然而,這兩塊并非地位平行的兩部分,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因此,青少年就可以理解到:憲法不僅是系統全面地規定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部門,而且其基本出發點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六、學習《民法》,促進平等和契約觀念(誠實信用)的形成。

  人人平等和遵守契約觀念的形成必須依賴于《民法》的學習。民法起源于簡單商品經濟獲得相當發展的古代羅馬社會。經過人類歷史演進的熏陶,民法逐漸成為調整各國不同社會形態下的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基本法律規范。從本質上講,民法就是把一定社會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梢,民法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地位的平等性。平等的主體在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中,要取得對方的財產就必須支付相應對價,體現等價有償的原則。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要受以民法為主的法律的保護,而保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民事主體間簽定合法、有效的契約(即合同)。契約各方在自愿的原則下按自己的意愿依法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契約必須遵守,契約即是交易各方間必須遵守的“法律”,這也是“公平”原則和“誠信”原則的體現。通過學習,我們的青少年將更好地理解和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必須遵守”的平等、守約思想。

  七、清除舊的“厭訟”觀念的不良影響,強化訴訟意識,樹立新型的訴訟觀念。

  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凈化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已取得了明顯成效,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贊譽。但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法制教育還有更加深刻的意義。一個法治國家的公民必須具備基本的法律意識,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培養其法律意識,不僅可以造就一代守法公民,而且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民主法制化的歷史進程。青少年是未來,更是希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必須“從娃娃抓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使青少年遠離違法犯罪,健康成長,關心國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設,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敢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樹立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貢獻力量的精神。這既是新時代青少年的鮮明特征,更是法治社會的希望所在。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