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政工師論文發表淺談我國政治管理發展的趨勢及意義

發布時間:2014-11-12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建設經驗的缺乏和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認識的不足,加上受國際發展理論將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和蘇聯發展實踐的影響,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把經濟增長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追求的主要目標,制定和實施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將國民生產總值

  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建設經驗的缺乏和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認識的不足,加上受國際發展理論將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和蘇聯發展實踐的影響,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把經濟增長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追求的主要目標,制定和實施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作為衡量發展戰略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檢驗標準。盡管在這種傳統的經濟增長型發展理念指導下,我國創造了全新的工業社會的經濟發展奇跡,但同時也引起了生態危機、資源危機、能源危機等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促使人們對傳統發展理念進行深刻地反思?茖W發展觀正是在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汲取綜合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現刊發展理念的精華,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寬廣視野對發展作出了新的詮釋,指出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第一次明確了為什么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從發展理念層面,對以往的發展理論和發展戰略作出與時俱進的深化和完善。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盛行的趕超戰略的影響,加上國內反冒進及隨之而來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毛澤東頭腦開始發熱,于1957年11月提出了在短時間超英趕美的發展戰略。11月28日,毛澤東在莫斯科舉行的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期間,提出用15年左右的時間,在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英國的口號,并設想再用20年到30年的時間趕上并超過美國,以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1958年5月在八大二次會議上,他又提出“7年超過英國, 15年趕上美國”的口號。這種超越歷史發展階段的“求強”、“求速”的“趕超戰略”,給中國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損失。其后,毛澤東通過反思“大躍進”的沉痛教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他說:“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快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100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 3 ] ( 32頁)“現在看來,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辦不成事,越急就越辦不好,不如緩一點,波浪式地向前發展。”[ 2 ] (236頁)在后來的發展實踐中,毛澤東實際上放棄了這一趕超戰略。

  鄧小平首先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并對實現這一目標所應采取的發展戰略進行了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他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的構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二是經濟發展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的臺階式發展戰略。

  鄧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之一,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早在1978年12月,鄧小平就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他還指出:“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 4 ] ( 152頁)具體而言,這一發展戰略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讓一部分辛勤勞動的人先富起來。鄧小平指出,要讓“那些辛勤努力成績大”的人先富,也就是說,先富必須靠“誠實勞動,合法經營”來實現,“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 5 ] ( 23頁) ,勤勞致富是正當的、合法的。第二,讓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先富裕起來。我國是一個大國,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這是客觀現實。鄧小平認為,“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 5 ] (155頁) ,“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可能搞快點”[ 5 ] ( 375頁) 。他強調,沿海地區要利用有利條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放膽地干,千萬不要貽誤時機。第三,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5 ] ( 364頁)他強調,“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 5 ] (166頁) 1986年12月,他在同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談話時又再次強調:“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

  為了更好地實現“三步走”的發展目標,鄧小平還提出了“臺階式”發展的戰略思想。鄧小平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爭取隔幾年使國民經濟上一個新臺階。他說,“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現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 5 ] (375頁)鄧小平還認為,從國際經驗看,一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有過高速發展時期,或若干高速發展階段。“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

  從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歷史演變的回顧可知,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比較注重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加,而對于全面發展的要求尚乏深刻的認識,結果導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不平衡,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江澤民提出協調發展戰略,表明中共領導人已開始注意完善過去發展戰略之不足。科學發展觀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強調全面發展應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發展,從理論上指出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存在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之關鍵。而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壓力,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主張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主張建設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環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由此可見,在發展模式方面,科學發展觀更注重發展的系統性、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更注重從總體和長遠角度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這是對經濟發展戰略內容的深化,并切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

  從毛澤東的趕超戰略、鄧小平的臺階式發展戰略到江澤民的跨越式發展戰略,加快發展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主題。然而,在“快”字當先、快速增長、百姓受惠的同時,經濟運行中的一些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急功近利的政績觀支配下,拼資源、拼環境,竭澤而漁,由此導致的能源高消耗以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突出問題。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傳統工業化模式還沒有完全終結;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耕地逐漸減少并逼近18億畝紅線;缺水威脅著400多個城市,水污染問題也在步步緊逼.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強調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也是樹立正確政績觀的具體體現。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表面上看是順序的變化,實質體現了我們黨發展要求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意味著中國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將更加重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執政治國理念上更加成熟,更加求真務實。

  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明顯增強,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我國的改革、發展面臨新情況,遇到新問題。江澤民敏銳地觀察和把握這一新時代的變化,針對新的歷史時期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生產力發展呈加速態勢,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重新凸顯,由于生態、環境、資源壓力加劇使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挑戰的新情況,提出了跨越式發展戰略和協調發展戰略。

  所謂“跨越”,是指原本生產力水平處于比較落后狀態的國家,它的發展不再按傳統的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模式,而是在與世界生產力發展的交往過程中,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來推動自己現有的生產力的發展,以實現對傳統的跨越,從而接近或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先進生產力水平。江澤民說:“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表明,信息化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全力推進,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爭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6 ] (1 402頁)這就是說,雖然我國工業化水平尚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但是面對信息化浪潮的沖擊,我國的發展戰略也要作相應調整,由“臺階式”轉向“跨越式”。所以,江澤民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這是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要求必須履行的重要職責。”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錦濤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明確使用了“科學發展觀”概念。隨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在胡錦濤江西講話的基礎上增加了“以人為本”的提法,第一次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概念,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的發展戰略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在此基礎上,胡錦濤在2004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口與資源環境工作會議發表了重要講話,對科學發展觀的概念逐字逐句地作了系統全面的闡發:“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沙掷m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2007年,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對科學發展觀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要求:“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就是“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十七大報告還把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聯系起來,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發展的目標任務:“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