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20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312次
摘 要: 摘要:隨著語料庫研究的不斷發展,專業語料庫也逐步拓寬了研究范圍。為了使讀者能更加深刻理解政治專業語篇,把握其特殊的政治含義,揭示政治專業語篇中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功能。本文將以批評話語分析的視角深入探討政治語篇中政治詞匯,進一步闡釋語言、意識
摘要:隨著語料庫研究的不斷發展,專業語料庫也逐步拓寬了研究范圍。為了使讀者能更加深刻理解政治專業語篇,把握其特殊的政治含義,揭示政治專業語篇中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功能。本文將以批評話語分析的視角深入探討政治語篇中政治詞匯,進一步闡釋語言、意識形態和權力相互之間的關系。
一 、批評話語分析
批評話語分析是當今相當熱門話語分析之一,其發展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尤其Language and Control(Fowler & Hodge1979) 和Language as Ideology(kress & Hodge1979)出版標志著批評語言學的開始,早期批評語言學家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其研究目的是一致:揭示詞、句表達社會意義、確定話語者的社會身份、強化和再現意識形態。費爾克勞認為話語和社會相互產生作用,他提出的三維模型被廣泛運用于話語分析實踐,正如他所說:“在使用‘discourse”這個術語時,我提議語言的使用應該看作是一種社會實踐形式,而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和多變環境毫無意識的反應……話語隱含著話語與社會復雜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從廣義講話語的形成在各個層面受到社會結構的限制,另一方面話語是一種社會建構”(Fairclough,1992;63-64)。按照這個觀點,他把話語分析分為文本分析和話語實踐分析:文本分析主要討論詞匯、語法、連貫和結構,而話語實踐分析包括話語的語用之力、文本的連貫性和文本的互文性。話語的社會實踐集中討論話語中意識形態與權力的關系。話語分析不能簡單孤立分析和闡釋語篇,一定要考慮到相關語篇社會因素和文化背景。因此費爾克勞把語言看作一種可介入社會秩序的力量,語言通過反應現實和再現意識形態來 影響社會過程,語言的使用可以促進社會變革。從這些觀點無不體現批評話語分析的哲學內涵。
二 、理論依據
關于話語的語言批評研究主要以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為基礎,以沃達克的歷史話語分析為背景。系統功能語法作為批評話語分析的基本分析工具,其目的是闡釋話語語法結構中所負載的意識形態。按照韓禮德的觀點語言與社會實踐密不可分的,給存在的物質世界的命名同時就會附帶有某種意識形態的建構,意識形態使得話語與社會有聯系,意識形態通過話語在人們大腦的意識結構中再現。韓禮德稱語言系統由三個功能組成:慨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由于使用語言具體話語形式至少有一種這樣的功能,在他早期作品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 中,他指出概念功能是指人們對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經驗的再現;人際功能是指有條理的促進某種社會人際間的相互關系;語篇功能是指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經驗和某種社會人際間的相互關系的結合形成有意義文本,文本必須和它們的語境相關聯。批評語言學家認為大眾語篇本身并不是批評話語分析的主題,語言使用和產生的社會文化實踐才是他們所關注的。本文以語言的形式詞匯為案例揭示大眾語篇的社會功能、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表征。
三 、 案例分析
新聞語篇屬于大眾語篇的一種,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宣傳性和意識形態。批評話語分析方法指出帶有意識形態的新聞語篇是由肯定我方,否定反方組成。這就是指肯定我方好的優良品質與行為等于否定反方的不良的品質與行為,二者立場截然不同。這種策略可以運用到語言的各種層面,也包括詞匯層面。詞匯是個人經驗和社會現實的建構。然而作為社會的扮演者,屬于不同新聞機構的記者將選擇和使用不同的詞匯去描述相同的事件和現象(Van Dijk, 1998)詞匯的選擇通常按照話語的語境表達記者的價值觀并規范記者的行為。也就是詞匯不可避免負載著記者價值判斷和政治立場,記者以他們特殊身份視角建構社會實踐。本文充分運用批評話語分析來闡釋中日撞船事件新聞報道,所選詞匯都是出自于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這些所選詞匯總的來說都客觀表達了各自不同的態度和各自政治立場。通過日本巡邏船和中國漁船相撞事件的解讀,讀者能充分認識到釣魚島主權的歸屬。釣魚島的主權在新聞報道中是個十分重要因素,記者都是盡力客觀的報道中日撞船事件這個事實。如果釣魚島的主權屬于中國,那么,撞船事件的責任完全就屬于日本,逮捕中國船員和船長的行為是侵犯中國領土。國際社會也將站在中國一邊,使中國處于有利立場。相反,如果主權屬于日本,日本政府將有權在自己的國土上逮捕中國船員并深入調查,并按照日本法律控告中國船員。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釣魚島的法律狀態表達使用了不同的選詞,表達不同的立場。事件剛開始,由于中國奉行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的原則,避免矛盾升級。對于釣魚島的主權報道:中國日報報道中使用介詞短語“in the East China Sea” 去修辭釣魚島-撞船事件的發生地點。當時還沒有和日本公開爭論釣魚島的歸屬問題,隨著中日矛盾的惡化升級,日本政府非法逮捕中國船員并控告船長,中國日報需要明確表明中國的立場,聲明釣魚島是中國自古以來固有的領土。因此中國日報改變了用詞,選擇擁有主權的短語例如: “China’s DiaoYu Islands”, “China’s inherent territory since ancient trimes”,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 “China’s inherent territory”等等。 這些短語表達了擁有和被擁有者的關系,擁有者是中國,被擁有是釣魚島。這樣中國日報非常明確闡明了中國對釣魚島擁有主權。
以上一系列政治詞匯分析,這些政治詞匯表明各自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充分體現了語言形式和意識形態相互關系。運用批評話語分析肯定我方、否定他方的原則,結合話語歷史分析,揭示了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中的政治詞匯語義與語用,增強讀者對意識形態認知水平。
四、總結
批評話語分析以韓禮德早期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為基礎結合沃達克是話語歷史分析分析大眾語篇政治詞匯中的意識形態,使讀者認識大眾語篇政治詞匯的重要性,讓讀者更能識別政治語篇,提高讀者閱讀政治語篇隱藏的意識形態的敏感度而控制自己不受語言霸權的影響。旨在構建政治詞匯專業語料庫更有利于政治語篇閱讀和反思。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