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08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 民生問題就是發展問題,而發展問題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民生與發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要構建和諧社會,政府只有代表民意,傾聽民聲,關注民生,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政權也才能長久。實踐證明,只有將民生問題作為考
論文摘要: 民生問題就是發展問題,而發展問題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民生”與“發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要構建和諧社會,政府只有代表民意,傾聽民聲,關注民生,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政權也才能長久。實踐證明,只有將民生問題作為考慮問題的基本著力點,把民生問題落到實處,科學的發展觀才能真正得到貫徹與實施。“民生問題”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也是政府工作的基本著力點。所以,政府不但要成為責任型、服務型、法治型政府,還要成為民生型政府。任何社會的發展,都要和民生問題同步進行,要針對民生問題統一思想認識,以便在民生問題中發現新問題,制定新決策,形成新戰略,從而為新時期的各項工作開創新局面。
論文關鍵詞:政府,民生問題,和諧社會,基本著力點
“民生問題”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也是政府工作的基本著力點。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政府。政府有保證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雙重職能,而這兩項職能又包涵了許多具體內容,尤其是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民生問題是基礎,是前提,中央政府一再強調建設責任型、服務型、法治型政府,目的是要把政府建設成為全方位的政府,主旨是為人民服務和保衛國家安全,而解決民生問題是政府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民生問題是政府工作的基本著力點(1),所以,政府不但要成為責任型、服務型、法治型政府,還應該成為民生型政府。
一、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
民生問題就是發展問題,而發展問題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民生”與“發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要構建和諧社會,政府只有代表民意,傾聽民聲,關注民生,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政權也才能長久。實踐證明,只有將民生問題作為考慮問題的基本著力點,把民生問題落到實處,科學的發展觀才能真正得到貫徹與實施。
“民生”之“民”,不僅僅指人民的生計,更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起始點。沒有這個“民”,政府就會失去支撐的力量,所以抓住民生問題,也就是抓住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政府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創造充分的就業環境;不斷擴大社保范圍;促進勞動關系;加強醫療保障措施;增加扶弱助困力度;做好教育均衡工作;促進文化繁榮;加大環境提升;實施利民惠民行動計劃;加快平安和諧建設。歸結起來,可以將上述方面稱之為“民生行動計劃”。既然稱為是“民生行動計劃”,就說明有實踐的意義。
例如,“民生行動計劃”的第一個計劃就是“創建充分就業環境”,該計劃主要包括: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城鎮登記失業率應該控制在4%以內;建立小額貸款創業基金;開發新的公益性崗位,重點面向下崗失業人員中的“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殘疾人等就業困難群體;重新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對“零就業”家庭實行即時就業援助;加大新增充分就業社區的范圍,實現創建“充分就業城區”目標;免費為下崗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進行創業和職業技能培訓;搭建城鄉統籌就業通道,送崗到村,多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勞務輸出力度。為了落實計劃,政府還應安排具體部門對“民生行動計劃”負責。
“民生行動計劃”的其他方面也要求政府在民生工作方面負起應負的責任。
在制定“民生行動計劃”的基礎上,各級政府還應對實施民生工程做出具體要求,主要包括:各級政府的應派專門的負責人來領導工作小組具體負責民生工作;在充分動員、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各部門進行研究,制定完善的“民生行動計劃”;不斷加大民生工作的資金投入,加強資金組織調度和安排,確保民生工作需要;對民生工作的原則、考核目標、內容以及考核方式進行明確規定,建立百分制考評機制。
這些具體要求,表明了政府對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視和信心。溫家寶總理2007年2月9日在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要求,繼續認真解決損害群眾利
益的突出問題。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味著解決民生問題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政府的當務之急。同時,解決民生問題不僅僅是基層人民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都需要行動起來,抓緊抓好民生工作。
二、抓民生、促和諧,關注百姓生活
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做好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之一,而關注百姓生活則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政府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社會各個方面必須同心協力,才能真正解決民生問題,才能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富民惠民政策。所以,各級政府應按照中央的政策,把基本著力點放在“抓民生、促和諧,關注百姓生活”上,腳踏實地解決民生問題。
首先,各級政府應開通關注民生問題的服務熱線,以解決當務之急的問題,同時體現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和求實的態度。民生熱線主要用于開展此類專題咨詢活動,為百姓排憂解難,以及針對最低生活社會保障、勞動用工維權、法律援助、婚姻登記等方面的問題提供現場解答。對于百姓反映的其他問題,工作人員都應統一登記,匯總給相關部門,并組織專人進行調查、處理和反饋。除此之外,工作人員在其他時間也應接聽熱線電話,記錄和反饋民生問題,讓民生服務熱線深入人心。
其次,各級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建設社區服務網絡中心。該中心是一個集社區服務呼叫中心和社區服務信息網站于一身的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以達到信息渠道暢通,上下互動的目的,有利于工作的開展。
建設民生型政府,不僅讓人們清楚地看到政府與公眾的之間的基本權力關系,極大地尊重和維護了民眾的權利,也直觀地反映出政府在社會中所扮演的基本角色和承擔的主要責任,增強了普通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民生型政府建設,又必須以法制、制度為條件。制定的各種法律法規都是以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為宗旨的,如果背離這一宗旨,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將受到質疑。所以,把民生型政府作為政府建設目標的基本著力點,有其必然的內在邏輯。
三、解決民生問題是建設民生型政府的主旨
民生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發展。中國著名民意調查機構零點調查集團總裁袁岳在其《我們離民生型政府還有多遠》一文中指出“百姓對政府管理社會事務的信心不足,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滿意度不及商業服務滿意度”。2006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2006年中國公共服務評價指數報告》顯示,我國百姓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滿意度分數為63.16分,其分數剛剛超過及格水平。廣大居民對我國的公共服務水平現狀的滿意度還比較低,政府的公共服務任務重,建立民生型政府道路遠。關注民生問題不僅是錢的問題,還有民生政策問題,如果繼續依靠老的利益保障機制,則民生政策很有可能被某些利益集團尤其是基層權勢集團利用,所以關注民生問題還需要一整套體系的建設及制度的創新。
建設民生型政府的主旨是解決民生問題,這并不是簡單地解決吃、穿、住、行的問題,而是要在制度、政策上給予保障。
政府在民生工作中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抓好社會救助工作,要提升城市低保水平,啟動農村低保工作;繼續做好貧困戶的幫扶工作;結合各地的實際,著眼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做好主動選擇的36項“自選動作”,并且要鞏固、提高、完善并有所發展。除此之外,政府還要抓好社區建設、慈善工作、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民政人才隊伍培養的工作。政府做好民政工作的關鍵是:增加財政投入,解決民生問題,并優先安排民政資金;進一步發動社會力量,推動慈善事業發展;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啟動農村低保工作,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實施城鄉特困群眾醫療救助等工作。
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是一個跨越歷史的社會問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政府應該也必須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中起引導作用,重視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并以此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在新時期形成中國的特色之路,從體制上解決好機制的問題,取得在實踐上的新進展,在把政府建設成為責任
型、服務型、法治型政府的同時,建設民生型政府,用改變一切的決心為人民創建一個美好、快樂、和諧的家園。
參考文獻:
1、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07-02-09
2、袁岳.民生型政府離我們有多遠[Z].第一財經博客,2007-06-25.
3、張成福.責任政府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2).
4、林國強.促進社會發展解決民生問題[Z].2007-03-06.
SCISSCIAHCI